說到寺院,我們將再次回到過去的年代,回到十五世紀,懷想一個嘉絨大地上的古人,懷想一個嘉絨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古人。
他就是在嘉絨曆史與毗盧遮那一樣有名望的僧人,查柯·溫波·阿旺紮巴。
在這音節連綿的一長串漢字中,隻有阿旺兩個字是這個人的本來的名字。其它的都是一種附加成分。查柯,是藏文典籍中嘉絨地區的別名,這兩個字出現在阿旺的名字前,自然表示了他的出生之地。實際上,他就出生在馬爾康縣境內,當時梭磨土司的轄地柯覺。柯覺是他出生之地的藏語名字。近幾十年,那個四周山坡上長滿白樺、雲杉和箭竹的小山寨和山寨背後的山溝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203。
這個名字在解放後才出現的伐木工人、道班工人和長途汽車司機口中流傳。對同一個地方,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使用著不同的地名。
203,是一個伐木場的名字。這個伐木場數百上千的工人,在這個地方砍伐了幾十年原始森林。隨著森林資源的枯竭,這個伐木場已經撤消,但這個名字卻就此流傳下來了,也許還會永遠流傳下去。
還是回頭再說此地幾百年前出生的那位明燈般的人物阿旺紮巴吧。
他名字中的第二個詞溫波是苯教中法師的稱謂。這也就是說,他是查柯地方的一位苯教巫師。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走出了自己熟悉的山水,和這個地區的許多追求的智慧的人物一樣,沿著越走越小的大河,沿著越來越高的雪山,走向了青藏高原,走向了西藏,走向了拉薩。也正是在西藏高原頂部更為濃烈的佛教氛圍中,成為了一個佛教信徒。他是為了讓心中智慧的明燈更加明亮而去到西藏,結果,卻改變了自己的信仰。所以,他的名字後麵又出現了兩個字:“紮巴”。紮巴這個詞,正是藏族佛教寺院中,對於剛剛接觸教義不久的和尚的稱謂。
現在,我們知道了,查柯·溫波·阿旺紮巴的意思,就是來自查柯地方的當過苯教巫師的阿旺和尚。
可以想象,這肯定是阿旺紮巴在西藏皈依新的教義後,一心向學的朋友們給他取的一個頗為親切的名字。
當我站在夢筆山口,背對著即將離開的小金,眺望著公路盤旋著穿過森林,慢慢深入山穀,山溝向著低處直衝而下,看見了我的家鄉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那個高僧的名字。
心中默念時,耳邊就好像響起了一串悅耳的音節。
而且,我的眼前突然就出現了一泓清泉。那泓泉水就在夢筆山馬爾康那一麵一個向陽的小山坡上。山坡草地上,疏疏落落站立著一些柏樹。
很老的柏樹,樹枝很虯曲,但枝幹卻非常挺拔的柏樹。
我去過那個被許多嘉絨人視為聖地的地方。
最近一次是在兩年之前。那是一個深秋天氣。我們把一輛豐田吉普車從馬爾康開出來,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夢筆山下那個一路向下俯衝的山溝裏。過去,這條山溝曾經是獵人的天堂。隻有幾十戶亦農亦牧亦獵的人家散布在數十公裏長的一條山溝裏。這條山溝叫做納覺。如果我沒有意會錯的話,這個名稱的意思就是很深的山溝。但是說起來,在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逐級抬升的邛崍山係中,這樣的一條山溝並算不上有多麽深遠。所以留下這樣一個名字,肯定是因為當年這條山溝裏的森林。白樺、紅樺、杉樹、鬆樹、柏樹以及高山杜鵑組成的樹林蓊鬱如海,使這條山溝顯得分外的神秘與深廣。
於是,人們才給了這條山溝這樣一個名字。
於是,這條山溝裏稀稀落落散布著的村寨也獲得了同樣的名字。
20世紀的下半葉,以建設的名義,以進步的名義,伐木工人開進了這條山溝,於是,伐木場的建立給這個寂靜的山寨帶來了20多年的喧囂與繁榮。代價當然是蓊鬱森林的消失。然後,伐木場撤消,曾經上演了現代生活戲劇的那些工段部,伐木場部又變得一片靜寂,最後一座臨時搭建的木頭房子在一個雨夜悄然倒塌,遺棄的斧鋸在泥沼中很快鏽蝕。
隻有納覺寨子上的人永遠屬於這條山溝,子子孫孫,世世代代。
收割後光禿禿的土地一塊一塊斜掛在山坡上。而在臨近溪水的大路邊上,那些石頭砌成的寨子靜靜聳立著,仿佛一個不太真實的夢境一般。
一些個頭矮小花紋斑駁的母牛在寨子四周。這些母牛是黃牛與犏牛雜交的後代。這些雜種牛身上已經沒有了父係的矯健與母係的優雅,但似乎能在任何地方都找到吃的東西。帶刺的灌木,路邊上撲滿塵土的枯草,牧人們丟棄的破衣爛衫,某處廢墟斷牆上泛出的鹽堿,它們會吞下所有能夠到口的東西,然後產下一點稀薄的牛奶。
現在,這片土地上,村子的四周,這種形象萎瑣的雜種奶牛的數量似乎是越來越多了。嚴冬到來的時候,它們甚至成群結隊從四周的村寨進入鎮子,在街道上逡巡,四處搜尋食物。這些食物的種類很多。被風卷著四處滾動的紙團,牆上張貼的標語或公告背後的漿糊,菜市場上廢棄物,它們甚至把頭伸進垃圾桶裏,用頭拱動,用舌頭翻檢,都能找到果腹的東西。
正是因為這些雜種奶牛的形象,我家停止了訂購城郊農民每天送到門口的一瓶牛奶。
在這個差不多等於是去朝聖的路上,我不應該描繪這樣的牲畜與生命,但是,這種牲畜就是不斷地三三兩兩地出現在眼前,讓人看見。讓人想起它們默默尋食時的種種情狀。
好在現在是在納覺,離鄉政府所在的卓克基鎮已經有十多公裏的路程,而縣城的所在地就在更遠的地方了。這些顯得特別認命的雜牛們,踩著十月的一地薄霜,在收割後的地裏有一口無一口啃食玉米茬子。這倒是一種潔淨的食物。村子裏的小孩子們有時也會下到地裏,拔一根茬子在手裏,慢慢咀嚼,細細的品嚐那薄薄甜味和淡淡的清香。
我也有過一個那樣麵孔髒汙,眼光卻泉水般清潔明亮的童年!
想起日益遠去的童年時光,內心總有一種隱隱的痛楚與莫名的憂傷!
隻是不記得,那個地裏鋪著薄著霜華的十月的清晨,我在納覺寨子邊是不是也如此這般地想起了童年。
隻是記得,納覺寨子邊的這個早晨也像所有下霜的十月的清晨一樣,陽光照耀得特別明亮。山坡上稀疏的樹林裏傳來的野畫眉的叫聲十分清脆悠揚。
那是一長加兩短的清脆鳴叫。
人們聽見那聲音,可以想象出任何一個三音節的詞組或句子。在嘉絨的不同地方,人們會把這三個明亮聽成不同的句子。在納覺這個地方,人們把這三個野畫眉叫出的音節聽成天氣預報。
我們把車寄停在一戶人家的院子裏時,女主人對我們說畫眉是在說:勒——澤得!勒——澤得!
大家都知道,這句藏語就是天要熱的意思,也就是說,成群的畫眉向我們預報今天是個晴天。
女主人還說:你們肯定是去朝阿旺紮巴的,凡是有人去山上朝拜時,這條山溝裏總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
走出這家院門時,有人開了一句玩笑。他說:要是天天都有人來朝拜阿旺紮巴,那這個村子的莊稼與果樹就都要旱死了。這句話出口,大家都沒有像往常聽到這類笑話一樣笑出聲來。於是,說笑話的人掌了掌自己的嘴巴。
走在朝聖的路上,這群平常什麽都敢調侃的人,心裏突然便有些禁忌了。這時,另一種鳥叫起來,叫的是四個音節,於是大家心裏都響起了一個名字:阿旺紮巴!阿旺紮巴!大家都陷入到某種特別的磁場中了。
山路蜿蜒向上,路邊的灌木落盡了葉子,幹硬的樹枝擦在靴子和褲腿上,嚓嚓作響。黃連、野櫻桃、野薔薇、報春、杜鵑、紅柳和銀木,這麽多的樹叢叢密密,在夏天是那樣的千姿百態,現在卻僵直地伸展出深色的枝幹,一片蕭然。隻有柏樹還深深地綠著,在輕風中發出歎息般的細密聲響。太陽越升越高,石頭上枯草上的霜花慢慢化開,於是,森林黑土的濃重氣息又充滿了鼻腔。
當我們在一片背風的枯草地上坐下來休息時,一隊香客超過了我們。他們的臉上有著更多的虔誠與期望,於是,他們有著比我們這一行人更亮的眼光。
他就是在嘉絨曆史與毗盧遮那一樣有名望的僧人,查柯·溫波·阿旺紮巴。
在這音節連綿的一長串漢字中,隻有阿旺兩個字是這個人的本來的名字。其它的都是一種附加成分。查柯,是藏文典籍中嘉絨地區的別名,這兩個字出現在阿旺的名字前,自然表示了他的出生之地。實際上,他就出生在馬爾康縣境內,當時梭磨土司的轄地柯覺。柯覺是他出生之地的藏語名字。近幾十年,那個四周山坡上長滿白樺、雲杉和箭竹的小山寨和山寨背後的山溝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203。
這個名字在解放後才出現的伐木工人、道班工人和長途汽車司機口中流傳。對同一個地方,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使用著不同的地名。
203,是一個伐木場的名字。這個伐木場數百上千的工人,在這個地方砍伐了幾十年原始森林。隨著森林資源的枯竭,這個伐木場已經撤消,但這個名字卻就此流傳下來了,也許還會永遠流傳下去。
還是回頭再說此地幾百年前出生的那位明燈般的人物阿旺紮巴吧。
他名字中的第二個詞溫波是苯教中法師的稱謂。這也就是說,他是查柯地方的一位苯教巫師。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走出了自己熟悉的山水,和這個地區的許多追求的智慧的人物一樣,沿著越走越小的大河,沿著越來越高的雪山,走向了青藏高原,走向了西藏,走向了拉薩。也正是在西藏高原頂部更為濃烈的佛教氛圍中,成為了一個佛教信徒。他是為了讓心中智慧的明燈更加明亮而去到西藏,結果,卻改變了自己的信仰。所以,他的名字後麵又出現了兩個字:“紮巴”。紮巴這個詞,正是藏族佛教寺院中,對於剛剛接觸教義不久的和尚的稱謂。
現在,我們知道了,查柯·溫波·阿旺紮巴的意思,就是來自查柯地方的當過苯教巫師的阿旺和尚。
可以想象,這肯定是阿旺紮巴在西藏皈依新的教義後,一心向學的朋友們給他取的一個頗為親切的名字。
當我站在夢筆山口,背對著即將離開的小金,眺望著公路盤旋著穿過森林,慢慢深入山穀,山溝向著低處直衝而下,看見了我的家鄉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那個高僧的名字。
心中默念時,耳邊就好像響起了一串悅耳的音節。
而且,我的眼前突然就出現了一泓清泉。那泓泉水就在夢筆山馬爾康那一麵一個向陽的小山坡上。山坡草地上,疏疏落落站立著一些柏樹。
很老的柏樹,樹枝很虯曲,但枝幹卻非常挺拔的柏樹。
我去過那個被許多嘉絨人視為聖地的地方。
最近一次是在兩年之前。那是一個深秋天氣。我們把一輛豐田吉普車從馬爾康開出來,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夢筆山下那個一路向下俯衝的山溝裏。過去,這條山溝曾經是獵人的天堂。隻有幾十戶亦農亦牧亦獵的人家散布在數十公裏長的一條山溝裏。這條山溝叫做納覺。如果我沒有意會錯的話,這個名稱的意思就是很深的山溝。但是說起來,在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逐級抬升的邛崍山係中,這樣的一條山溝並算不上有多麽深遠。所以留下這樣一個名字,肯定是因為當年這條山溝裏的森林。白樺、紅樺、杉樹、鬆樹、柏樹以及高山杜鵑組成的樹林蓊鬱如海,使這條山溝顯得分外的神秘與深廣。
於是,人們才給了這條山溝這樣一個名字。
於是,這條山溝裏稀稀落落散布著的村寨也獲得了同樣的名字。
20世紀的下半葉,以建設的名義,以進步的名義,伐木工人開進了這條山溝,於是,伐木場的建立給這個寂靜的山寨帶來了20多年的喧囂與繁榮。代價當然是蓊鬱森林的消失。然後,伐木場撤消,曾經上演了現代生活戲劇的那些工段部,伐木場部又變得一片靜寂,最後一座臨時搭建的木頭房子在一個雨夜悄然倒塌,遺棄的斧鋸在泥沼中很快鏽蝕。
隻有納覺寨子上的人永遠屬於這條山溝,子子孫孫,世世代代。
收割後光禿禿的土地一塊一塊斜掛在山坡上。而在臨近溪水的大路邊上,那些石頭砌成的寨子靜靜聳立著,仿佛一個不太真實的夢境一般。
一些個頭矮小花紋斑駁的母牛在寨子四周。這些母牛是黃牛與犏牛雜交的後代。這些雜種牛身上已經沒有了父係的矯健與母係的優雅,但似乎能在任何地方都找到吃的東西。帶刺的灌木,路邊上撲滿塵土的枯草,牧人們丟棄的破衣爛衫,某處廢墟斷牆上泛出的鹽堿,它們會吞下所有能夠到口的東西,然後產下一點稀薄的牛奶。
現在,這片土地上,村子的四周,這種形象萎瑣的雜種奶牛的數量似乎是越來越多了。嚴冬到來的時候,它們甚至成群結隊從四周的村寨進入鎮子,在街道上逡巡,四處搜尋食物。這些食物的種類很多。被風卷著四處滾動的紙團,牆上張貼的標語或公告背後的漿糊,菜市場上廢棄物,它們甚至把頭伸進垃圾桶裏,用頭拱動,用舌頭翻檢,都能找到果腹的東西。
正是因為這些雜種奶牛的形象,我家停止了訂購城郊農民每天送到門口的一瓶牛奶。
在這個差不多等於是去朝聖的路上,我不應該描繪這樣的牲畜與生命,但是,這種牲畜就是不斷地三三兩兩地出現在眼前,讓人看見。讓人想起它們默默尋食時的種種情狀。
好在現在是在納覺,離鄉政府所在的卓克基鎮已經有十多公裏的路程,而縣城的所在地就在更遠的地方了。這些顯得特別認命的雜牛們,踩著十月的一地薄霜,在收割後的地裏有一口無一口啃食玉米茬子。這倒是一種潔淨的食物。村子裏的小孩子們有時也會下到地裏,拔一根茬子在手裏,慢慢咀嚼,細細的品嚐那薄薄甜味和淡淡的清香。
我也有過一個那樣麵孔髒汙,眼光卻泉水般清潔明亮的童年!
想起日益遠去的童年時光,內心總有一種隱隱的痛楚與莫名的憂傷!
隻是不記得,那個地裏鋪著薄著霜華的十月的清晨,我在納覺寨子邊是不是也如此這般地想起了童年。
隻是記得,納覺寨子邊的這個早晨也像所有下霜的十月的清晨一樣,陽光照耀得特別明亮。山坡上稀疏的樹林裏傳來的野畫眉的叫聲十分清脆悠揚。
那是一長加兩短的清脆鳴叫。
人們聽見那聲音,可以想象出任何一個三音節的詞組或句子。在嘉絨的不同地方,人們會把這三個明亮聽成不同的句子。在納覺這個地方,人們把這三個野畫眉叫出的音節聽成天氣預報。
我們把車寄停在一戶人家的院子裏時,女主人對我們說畫眉是在說:勒——澤得!勒——澤得!
大家都知道,這句藏語就是天要熱的意思,也就是說,成群的畫眉向我們預報今天是個晴天。
女主人還說:你們肯定是去朝阿旺紮巴的,凡是有人去山上朝拜時,這條山溝裏總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
走出這家院門時,有人開了一句玩笑。他說:要是天天都有人來朝拜阿旺紮巴,那這個村子的莊稼與果樹就都要旱死了。這句話出口,大家都沒有像往常聽到這類笑話一樣笑出聲來。於是,說笑話的人掌了掌自己的嘴巴。
走在朝聖的路上,這群平常什麽都敢調侃的人,心裏突然便有些禁忌了。這時,另一種鳥叫起來,叫的是四個音節,於是大家心裏都響起了一個名字:阿旺紮巴!阿旺紮巴!大家都陷入到某種特別的磁場中了。
山路蜿蜒向上,路邊的灌木落盡了葉子,幹硬的樹枝擦在靴子和褲腿上,嚓嚓作響。黃連、野櫻桃、野薔薇、報春、杜鵑、紅柳和銀木,這麽多的樹叢叢密密,在夏天是那樣的千姿百態,現在卻僵直地伸展出深色的枝幹,一片蕭然。隻有柏樹還深深地綠著,在輕風中發出歎息般的細密聲響。太陽越升越高,石頭上枯草上的霜花慢慢化開,於是,森林黑土的濃重氣息又充滿了鼻腔。
當我們在一片背風的枯草地上坐下來休息時,一隊香客超過了我們。他們的臉上有著更多的虔誠與期望,於是,他們有著比我們這一行人更亮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