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到北平
大明:開局朱棣被困雨林 作者:武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知先生可有良策,解決孔家之事?”朱棣不由問道。
何秋想想,答道:“最好把孔子和孔家切割開來,把孔家的破事全部倒個底兒朝天,讓他們成為士林恥辱,這樣就沒人幫他們說話了。”
“然後去掉孔家衍聖公的封號,孔子自己都說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孔家已經享了多少年的榮華富貴了,該到他們吃吃苦頭了。”
何秋說到這,有些猶豫:“隻是這法子能有多大效果,卻不是很好說。”
何秋可沒有哪個膽子,也沒那個能量在大明來一場破四舊,打倒孔家店的活動。
朱棣歎了歎,“已經不錯了,我把此法寫上,交給父皇,讓父皇定奪吧。”
何秋眼下也管不了那麽遠,隻能盡力先把臨清管理好,交給山東巡撫,然後再給朝廷派來接手的人。
沒等多久,山東巡撫就到了,看他憔悴的樣子就知道他這些天怕不也是提心吊膽的,估摸著他自己也知道他的仕途已經斷絕了,說不好還會被下獄。
何秋也不可憐他,治下有叛亂,不管怎麽說,治理地方不力的責任是跑不了的。
草草的把臨清的事務交給山東巡撫,朱棣也沒心情和他多說什麽,直接就回北平了。
往後的一路上,朱棣都顯得有些沉默,看來是切實的意識到了,世家大族的危害。
何秋一行人總算到了北平,進了燕王府,見過王妃徐氏,就領著徒弟下去洗漱了,然後何秋好好地睡了一覺,趕了一個多月的路,還夾雜著平亂,他確實有些累了。
卻說朱棣的折子到了朱元璋手裏,朱元璋很快就弄明白這種玩法的妙處。不動聲色的給孔家又加了一筆,勾結白蓮教叛亂,吩咐手下的錦衣衛,務必把這事辦成鐵案,再多收集些孔家的黑材料。
再等上半個月,朱元璋就打算對孔家動手了。
朱元璋也是早就看孔家不順眼了,老子是皇帝,天然掌握著大明的皇統,結果當初宋朝搞了一個道統論,這道統到現在還是在孔家那裏。
朱元璋作為一個掌控欲極強的人,哪能受得了這個,就算沒有這檔子事,他也要收拾孔家,不過那時候收拾起來,恐怕不像這般容易。
……
第二天起來,何秋找上徐氏,興致勃勃的講起自己的辦學計劃,既然朱棣都支持他在北平搞一個了,那身為王妃的徐氏也該出出力吧。
何秋搞出來的香水、香皂等物掙得錢大頭可都是給了徐氏。
何秋準備掏一筆錢先修書院和藏書樓,然後再拿一筆當做助學金,在北平附近尋訪想要上學,卻上不起的孩子們,承諾第一年免費讀,第二年憑借考試成績,進行不同程度的學費減免。
王妃徐氏也可以掏錢設置她的獎學金項目,若是學實學,比如數算、化學等方麵的人才,可以優先到她的香水工坊工作。
這樣一來,既方便招收大量學生,又免去了學生入學的難關,還能解決工坊確認的問題,一舉多得啊。
而且北平一帶,算不上特別富裕,但也絕對不是什麽貧困之地,稍微有點條件的,大概都看不上這麽點入學的補助,寧願多花錢把孩子送到更好更專業的科舉學院。
所以,何秋也不擔心自己的助學金會花不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再不濟,就算有人真的為了蹭課,想要免費讀上一年書,何秋又有何懼呢?
不管怎麽說,這課都是被大明的子民學到了,讓這些孩子讀上一年書,也不至於是個文盲,被鄉間的稅吏欺壓。
徐氏極其佩服眼前的何秋,她自從做香水生意,手裏有了錢以後,都不知道該做些什麽。
聽著何秋要開書院,打算惠及原來的真正貧苦的子弟們的讀書事業,徐氏覺得自己找到了掙錢的動力。
若真像何秋說的那樣,以後的學院一年幫一百多個孩子讀書脫盲,十年就是一千個孩子,甚至孩子相互影響,會更多。
而一個孩子又能帶動一個家庭的變化,那可就真的是千家萬戶都要念她徐氏的好了。
徐氏爽快的就答應了下來,承諾等到何秋的學院開始招收學生過後,會設立專門的獎學金,而當何秋的學院落成的時候,她也想去捧個場。
何秋也是一口答應了。
然後何秋就開始物色一般的儒學老師了,他不是很懂儒學,那就隻好從外麵請。
借著良鄉候的名頭,和朱棣燕王的威勢,這幾天何秋連著拜訪了十幾位夫子,一個一個的談條件,快沒把何秋給累死。
何秋現在躺在王府庭院的躺椅上,仰著頭欣賞著後世看不到的星河。
朱棣在一旁,拿著他寫的夫子們的名單,嘖嘖稱奇,何秋算是把北京周邊有名的童子試老師都給挖走了。
朱棣想到這,就想到自家的幾個孩子,何秋雖然收了朱高熾做土地,但是教朱高熾的時候,可沒有教陳四維的時候認真。
再看看何秋對這個還沒建好的學院所投入的期待,朱棣決定了,要把自己的孩子都放到書院去,匿名就行了。
一來,能讓自己的孩子和一般百姓的孩子一起玩,多了解些民間疾苦。
二來就是希望,何秋的這身本領能被他兒子學全乎了。
這些天裏,何秋除了跑著挖老師,還抽中了一件好東西,也是現在能用得上的,一台蠟紙印刷機,和蠟紙印刷的各種技術描寫。
這種蠟紙印刷機,何秋在後世上中學的時候見的就已經很少了,畢竟不夠方便,每次想印刷卷子,都還要老師用刻刀在蠟紙上陰刻,這可不是個輕鬆的活計。
一個不小心,錯一個字,那就要把錯字部分烤了重新刻,雖然比起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已經進不來很多,但相比於後世的電腦打印機,效率已經相差太多了。
何秋就用這個蠟紙印刷機,把他編寫的教材,和陳四維的部分筆記編纂起來,當成新書院的部分教材。
可省了他一多半的功夫了。
何秋想想,答道:“最好把孔子和孔家切割開來,把孔家的破事全部倒個底兒朝天,讓他們成為士林恥辱,這樣就沒人幫他們說話了。”
“然後去掉孔家衍聖公的封號,孔子自己都說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孔家已經享了多少年的榮華富貴了,該到他們吃吃苦頭了。”
何秋說到這,有些猶豫:“隻是這法子能有多大效果,卻不是很好說。”
何秋可沒有哪個膽子,也沒那個能量在大明來一場破四舊,打倒孔家店的活動。
朱棣歎了歎,“已經不錯了,我把此法寫上,交給父皇,讓父皇定奪吧。”
何秋眼下也管不了那麽遠,隻能盡力先把臨清管理好,交給山東巡撫,然後再給朝廷派來接手的人。
沒等多久,山東巡撫就到了,看他憔悴的樣子就知道他這些天怕不也是提心吊膽的,估摸著他自己也知道他的仕途已經斷絕了,說不好還會被下獄。
何秋也不可憐他,治下有叛亂,不管怎麽說,治理地方不力的責任是跑不了的。
草草的把臨清的事務交給山東巡撫,朱棣也沒心情和他多說什麽,直接就回北平了。
往後的一路上,朱棣都顯得有些沉默,看來是切實的意識到了,世家大族的危害。
何秋一行人總算到了北平,進了燕王府,見過王妃徐氏,就領著徒弟下去洗漱了,然後何秋好好地睡了一覺,趕了一個多月的路,還夾雜著平亂,他確實有些累了。
卻說朱棣的折子到了朱元璋手裏,朱元璋很快就弄明白這種玩法的妙處。不動聲色的給孔家又加了一筆,勾結白蓮教叛亂,吩咐手下的錦衣衛,務必把這事辦成鐵案,再多收集些孔家的黑材料。
再等上半個月,朱元璋就打算對孔家動手了。
朱元璋也是早就看孔家不順眼了,老子是皇帝,天然掌握著大明的皇統,結果當初宋朝搞了一個道統論,這道統到現在還是在孔家那裏。
朱元璋作為一個掌控欲極強的人,哪能受得了這個,就算沒有這檔子事,他也要收拾孔家,不過那時候收拾起來,恐怕不像這般容易。
……
第二天起來,何秋找上徐氏,興致勃勃的講起自己的辦學計劃,既然朱棣都支持他在北平搞一個了,那身為王妃的徐氏也該出出力吧。
何秋搞出來的香水、香皂等物掙得錢大頭可都是給了徐氏。
何秋準備掏一筆錢先修書院和藏書樓,然後再拿一筆當做助學金,在北平附近尋訪想要上學,卻上不起的孩子們,承諾第一年免費讀,第二年憑借考試成績,進行不同程度的學費減免。
王妃徐氏也可以掏錢設置她的獎學金項目,若是學實學,比如數算、化學等方麵的人才,可以優先到她的香水工坊工作。
這樣一來,既方便招收大量學生,又免去了學生入學的難關,還能解決工坊確認的問題,一舉多得啊。
而且北平一帶,算不上特別富裕,但也絕對不是什麽貧困之地,稍微有點條件的,大概都看不上這麽點入學的補助,寧願多花錢把孩子送到更好更專業的科舉學院。
所以,何秋也不擔心自己的助學金會花不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再不濟,就算有人真的為了蹭課,想要免費讀上一年書,何秋又有何懼呢?
不管怎麽說,這課都是被大明的子民學到了,讓這些孩子讀上一年書,也不至於是個文盲,被鄉間的稅吏欺壓。
徐氏極其佩服眼前的何秋,她自從做香水生意,手裏有了錢以後,都不知道該做些什麽。
聽著何秋要開書院,打算惠及原來的真正貧苦的子弟們的讀書事業,徐氏覺得自己找到了掙錢的動力。
若真像何秋說的那樣,以後的學院一年幫一百多個孩子讀書脫盲,十年就是一千個孩子,甚至孩子相互影響,會更多。
而一個孩子又能帶動一個家庭的變化,那可就真的是千家萬戶都要念她徐氏的好了。
徐氏爽快的就答應了下來,承諾等到何秋的學院開始招收學生過後,會設立專門的獎學金,而當何秋的學院落成的時候,她也想去捧個場。
何秋也是一口答應了。
然後何秋就開始物色一般的儒學老師了,他不是很懂儒學,那就隻好從外麵請。
借著良鄉候的名頭,和朱棣燕王的威勢,這幾天何秋連著拜訪了十幾位夫子,一個一個的談條件,快沒把何秋給累死。
何秋現在躺在王府庭院的躺椅上,仰著頭欣賞著後世看不到的星河。
朱棣在一旁,拿著他寫的夫子們的名單,嘖嘖稱奇,何秋算是把北京周邊有名的童子試老師都給挖走了。
朱棣想到這,就想到自家的幾個孩子,何秋雖然收了朱高熾做土地,但是教朱高熾的時候,可沒有教陳四維的時候認真。
再看看何秋對這個還沒建好的學院所投入的期待,朱棣決定了,要把自己的孩子都放到書院去,匿名就行了。
一來,能讓自己的孩子和一般百姓的孩子一起玩,多了解些民間疾苦。
二來就是希望,何秋的這身本領能被他兒子學全乎了。
這些天裏,何秋除了跑著挖老師,還抽中了一件好東西,也是現在能用得上的,一台蠟紙印刷機,和蠟紙印刷的各種技術描寫。
這種蠟紙印刷機,何秋在後世上中學的時候見的就已經很少了,畢竟不夠方便,每次想印刷卷子,都還要老師用刻刀在蠟紙上陰刻,這可不是個輕鬆的活計。
一個不小心,錯一個字,那就要把錯字部分烤了重新刻,雖然比起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已經進不來很多,但相比於後世的電腦打印機,效率已經相差太多了。
何秋就用這個蠟紙印刷機,把他編寫的教材,和陳四維的部分筆記編纂起來,當成新書院的部分教材。
可省了他一多半的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