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引導
大明:開局朱棣被困雨林 作者:武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惜這些文臣們忽略了一件事,如果朱棣真的要站到武臣們這一邊,朱棣作為皇帝是有掀桌子的權力的。
朱棣可不是某些沒有兵權的皇帝,他這次雖然沒有經曆靖難,但當初也是在北平打了那麽多年仗的,軍中的故舊一點也不少。
就算之前關係不深的,眼看朱棣按照朱元璋的意思登基了,也會把關係變得好起來。
隻要有軍權在手,又有天子這個身份,文臣們怎麽跳都跳不出朱棣的掌心的。
一夜無話,第二天早上何秋早早的離開了皇宮回到自己家中,屁股還沒坐穩,就聽到家仆傳信,張玉求見。
何秋沉吟一聲,就讓人將他領了上來。
何秋素來對張玉是有些好感的,張玉這個人也稱得上沉穩有度,而且不貪財好色,和洪武朝的徐達有些相似。
張玉見了何秋之後,也沒多客套,直接挑明了問道。
“何駙馬,不知陛下現在是何心意?可否給在下透個底,也好跟弟兄們說一說,讓他們莫要這般著急。”
何秋想了想,這事也沒什麽不好說的,就對張玉說道。
“行,你跟我來一趟客廳,咱們坐下來好好說道說道。”
兩人進了客廳不多時,話還沒說幾句,何能就再次跑進來稟報,徐輝祖、朱能等一大批人都來了。
何秋啞然一笑,對著張玉說道。
“看來聰明人不止張將軍一個啊,這樣也好,他們都來齊了,也就不用你再一一轉述了。”
隨後親自到大門處,領著這一幹將領進了府邸。
一路走,何秋還在那調侃道。
“你們這群憨貨,自己惹出來的麻煩,這個時候怎麽跑過來求我了?”
朱能在一邊陪著笑說道。
“何駙馬,我們這也是沒辦法了,陛下雖說讓我等清理些髒事,可下麵的弟兄們坐不住了,要說這種事相比駙馬爺也能理解。
軍中情誼實在沒那麽好推脫,萬一真的鬧出來大動靜,都是一起廝殺的兄弟們,實在過意不去啊。”
一邊的徐輝祖臭著臉色,神色頗為抑鬱,雖然這事和他關係不大,可畢竟他是五軍都督府的一個都督,總是脫不開的,更何況徐家堪稱勳貴第一家。
以往的時候,勳貴中還有常家能和他們一較高下,可因為故懿文太子早逝,登基的朱棣又是徐達的女婿,藍玉卻又隱退,一時間淮西的老關係們,也都是找到他頭上了。
“何秋,你可別再逗笑了,不瞞你說,昨天回府後,我那就沒消停過,一直有人來找著探問情況,我不上你這找你都沒地方去了。”
何秋頗為理解的笑了笑,收了臉上調笑的神色,待到烏壓壓一群人在客廳坐定後,何秋才開口說道。
“此事定然是需要處理的,恐怕會有一批人被清出吏員的群體,徹底變成平頭百姓,甚至被下獄。”
何秋的話一說,下麵的軍將們一片嘩然,有人忍不住說道。
“這怎使得?下麵的弟兄們也都是為國效力的,總不能就這麽被趕出去不管了吧?更何況大家握著刀劍握了十多年了,驟然要他們變成老百姓,這不是要逼死他們?”
何秋聞言有些不爽的諷刺道。
“怎麽,握著刀劍十幾年的人,變成朝廷吏員就沒問題了?就不是逼死他們了?”
“說到底,不就是貪圖那點富貴嗎?你們也別怪我的話難聽,連陛下都在一門心思開拓海疆,希望探索西洋,成就一番偉業。
難道陛下之前就對西洋很了解嗎?不了解不還是要學的?就獨你們這群丘八不容易?當初陛下就沒上戰場拚刀子了?”
何秋的這番疾風驟雨般的訓斥,將那名將軍說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的,就是一邊的朱能等人臉色也不甚好看。
何秋在這個時候收緩了語氣,淡淡的說道。
“再者說了,陛下想要探索西洋,開拓海疆,難道就不需要人了嗎?若是要到外藩打仗,你們難道還能說自己不清楚當地的情況,不適應當地的氣候,就此不去了?”
這一下,不少將領愣怔住了,有些搞不清楚何秋的意思,怎麽又扯到去外藩打仗了?
倒是一邊的丘福看出來了,恨鐵不成鋼的說道。
“你們這群蠢材,駙馬的意思是若是被開革出軍中,開革出吏員,還能跟著咱大明的水師,到南洋尋個好前程!
總不能你們比原來江南的軍戶們還不如吧?”
這一下,那些將領們就更慫了,海外?
那裏什麽情況都不知道,單單是雲貴之地,就已經讓不少人畏之如虎了,更不用說更為靠南的濕熱之地南洋了。
傻子才去呢!
何秋點了點頭說道。
“丘將軍這話說的不錯,南洋當然有一些硬骨頭,可能要咱大明的正規軍去處理,可是打下來之後呢?
總不能讓最精銳的邊軍待在那裏鎮守吧?少不得要那些以往在大明服過役的人,去當地鎮守。
海外又不同於國內,到了那不管他們怎麽作威作福,朝廷都不會多管,就是激起了民變,隻要他們有本事自己擺平,想來陛下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隻要他們記著給朝廷繳納賦稅就行了。”
何秋這話不是騙他們的,別看南洋離大明挺近的,可何秋也沒想過把那些地方當本土經營。
說到底,現在這個時候不比幾百年前的大唐了。
若是在當時那個時候,中原還能占據南洋,經營成本土。
可如今,南洋各國大半都是綠教,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信仰,想要變成本土,需要花的精力太大了,投入也是非常大的。
暫時來說,遷移一批能保護自己的前軍人,大概是最好的選擇了。
隻要大明持之以恒的往南洋遷人,慢慢教化,想來是可以將南洋一點點鞏固下來的,不過這個時間,恐怕要百年之久。
別說何秋不想搞種族屠殺,他是非常傾向於留地不留人的。
可這事不符合大明的一貫價值觀,真拿到朝堂上說,恐怕要被百官噴死,就是眼前的這批軍將們能認同的恐怕都不多。
朱棣可不是某些沒有兵權的皇帝,他這次雖然沒有經曆靖難,但當初也是在北平打了那麽多年仗的,軍中的故舊一點也不少。
就算之前關係不深的,眼看朱棣按照朱元璋的意思登基了,也會把關係變得好起來。
隻要有軍權在手,又有天子這個身份,文臣們怎麽跳都跳不出朱棣的掌心的。
一夜無話,第二天早上何秋早早的離開了皇宮回到自己家中,屁股還沒坐穩,就聽到家仆傳信,張玉求見。
何秋沉吟一聲,就讓人將他領了上來。
何秋素來對張玉是有些好感的,張玉這個人也稱得上沉穩有度,而且不貪財好色,和洪武朝的徐達有些相似。
張玉見了何秋之後,也沒多客套,直接挑明了問道。
“何駙馬,不知陛下現在是何心意?可否給在下透個底,也好跟弟兄們說一說,讓他們莫要這般著急。”
何秋想了想,這事也沒什麽不好說的,就對張玉說道。
“行,你跟我來一趟客廳,咱們坐下來好好說道說道。”
兩人進了客廳不多時,話還沒說幾句,何能就再次跑進來稟報,徐輝祖、朱能等一大批人都來了。
何秋啞然一笑,對著張玉說道。
“看來聰明人不止張將軍一個啊,這樣也好,他們都來齊了,也就不用你再一一轉述了。”
隨後親自到大門處,領著這一幹將領進了府邸。
一路走,何秋還在那調侃道。
“你們這群憨貨,自己惹出來的麻煩,這個時候怎麽跑過來求我了?”
朱能在一邊陪著笑說道。
“何駙馬,我們這也是沒辦法了,陛下雖說讓我等清理些髒事,可下麵的弟兄們坐不住了,要說這種事相比駙馬爺也能理解。
軍中情誼實在沒那麽好推脫,萬一真的鬧出來大動靜,都是一起廝殺的兄弟們,實在過意不去啊。”
一邊的徐輝祖臭著臉色,神色頗為抑鬱,雖然這事和他關係不大,可畢竟他是五軍都督府的一個都督,總是脫不開的,更何況徐家堪稱勳貴第一家。
以往的時候,勳貴中還有常家能和他們一較高下,可因為故懿文太子早逝,登基的朱棣又是徐達的女婿,藍玉卻又隱退,一時間淮西的老關係們,也都是找到他頭上了。
“何秋,你可別再逗笑了,不瞞你說,昨天回府後,我那就沒消停過,一直有人來找著探問情況,我不上你這找你都沒地方去了。”
何秋頗為理解的笑了笑,收了臉上調笑的神色,待到烏壓壓一群人在客廳坐定後,何秋才開口說道。
“此事定然是需要處理的,恐怕會有一批人被清出吏員的群體,徹底變成平頭百姓,甚至被下獄。”
何秋的話一說,下麵的軍將們一片嘩然,有人忍不住說道。
“這怎使得?下麵的弟兄們也都是為國效力的,總不能就這麽被趕出去不管了吧?更何況大家握著刀劍握了十多年了,驟然要他們變成老百姓,這不是要逼死他們?”
何秋聞言有些不爽的諷刺道。
“怎麽,握著刀劍十幾年的人,變成朝廷吏員就沒問題了?就不是逼死他們了?”
“說到底,不就是貪圖那點富貴嗎?你們也別怪我的話難聽,連陛下都在一門心思開拓海疆,希望探索西洋,成就一番偉業。
難道陛下之前就對西洋很了解嗎?不了解不還是要學的?就獨你們這群丘八不容易?當初陛下就沒上戰場拚刀子了?”
何秋的這番疾風驟雨般的訓斥,將那名將軍說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的,就是一邊的朱能等人臉色也不甚好看。
何秋在這個時候收緩了語氣,淡淡的說道。
“再者說了,陛下想要探索西洋,開拓海疆,難道就不需要人了嗎?若是要到外藩打仗,你們難道還能說自己不清楚當地的情況,不適應當地的氣候,就此不去了?”
這一下,不少將領愣怔住了,有些搞不清楚何秋的意思,怎麽又扯到去外藩打仗了?
倒是一邊的丘福看出來了,恨鐵不成鋼的說道。
“你們這群蠢材,駙馬的意思是若是被開革出軍中,開革出吏員,還能跟著咱大明的水師,到南洋尋個好前程!
總不能你們比原來江南的軍戶們還不如吧?”
這一下,那些將領們就更慫了,海外?
那裏什麽情況都不知道,單單是雲貴之地,就已經讓不少人畏之如虎了,更不用說更為靠南的濕熱之地南洋了。
傻子才去呢!
何秋點了點頭說道。
“丘將軍這話說的不錯,南洋當然有一些硬骨頭,可能要咱大明的正規軍去處理,可是打下來之後呢?
總不能讓最精銳的邊軍待在那裏鎮守吧?少不得要那些以往在大明服過役的人,去當地鎮守。
海外又不同於國內,到了那不管他們怎麽作威作福,朝廷都不會多管,就是激起了民變,隻要他們有本事自己擺平,想來陛下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隻要他們記著給朝廷繳納賦稅就行了。”
何秋這話不是騙他們的,別看南洋離大明挺近的,可何秋也沒想過把那些地方當本土經營。
說到底,現在這個時候不比幾百年前的大唐了。
若是在當時那個時候,中原還能占據南洋,經營成本土。
可如今,南洋各國大半都是綠教,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信仰,想要變成本土,需要花的精力太大了,投入也是非常大的。
暫時來說,遷移一批能保護自己的前軍人,大概是最好的選擇了。
隻要大明持之以恒的往南洋遷人,慢慢教化,想來是可以將南洋一點點鞏固下來的,不過這個時間,恐怕要百年之久。
別說何秋不想搞種族屠殺,他是非常傾向於留地不留人的。
可這事不符合大明的一貫價值觀,真拿到朝堂上說,恐怕要被百官噴死,就是眼前的這批軍將們能認同的恐怕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