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呼——哧——”
張曼新和妻子朱寶蓮偕同三個兒子乘坐的國際列車衝刺般抵達匈牙利共和國首府布達佩斯,幾聲長籲,疲憊不堪地臥在車站的鐵軌上,如同一頭剛剛駕車翻過高高山坡的牛。
經過七天七夜顛簸的張曼新,雖然胡子拉碴的,眼窩明顯下陷,腮幫子有些往裏摳,但他的目光卻放射著鬥士進入臨戰前的渴望與激昂。他一看手表,除去北京與布達佩斯之間七個小時的時差,正是淩晨五點二十八分。
布達佩斯,是個什麽樣子呢?張曼新此刻的心情,就像成年的小夥子第一次相親,又激動,又慌亂。激動的是,畢竟馬上要一睹女方的芳顏了;慌亂的是,對於對方的真麵目是美是醜畢竟還不知道呀!況且,一家人下了火車,往哪兒去,他心裏還沒有底。但他又知道,現在自己就是一家人的統帥,統帥要是慌亂了,隊伍會不戰自亂。於是,他振作起精神,向家人一揮手:“布達佩斯到了,下車!”
“噢,下車嘍!”年齡最小的兒子樂樂,像第一次到動物園似的高興得又喊又叫。
蹦蹦和彤彤呢,他們雖然也有對出國的向往和對童話般歐洲風情的神思夢繞,但他們自從上了國際列車以後,看到車上大都是體態慓悍和神態高傲矜持的大鼻子、藍眼睛的洋人和由於語言不通形成的障礙,就大致感覺出到國外並不是原來想象的玫瑰花一樣令人陶醉的樂園。
此刻,如果說心裏真正忐忑不安和缺少歡樂的則是朱寶蓮。
女人想問題往往底色是灰調子。
雖然他們在七天七夜的火車旅途中並不乏歡樂,每到一個車站都做生意,將帶來的商品高價出售,隨身攜帶的二鍋頭酒和服裝到了莫斯科已經銷售告罄,並著實賺了一筆錢。
看來,貧窮的東歐對中國的生意人來說可謂遍地是黃金。
要不到俄羅斯做生意的中國人怎麽會趨之若鶩?
不要說別的,當時一件羽絨服在俄羅斯能賣到比在中國高數倍的價錢。
難怪到俄羅斯的“倒爺”們都發了橫財。
可是,這時的朱寶蓮並沒有因一路上賺了些錢而陶醉。一來她心裏總是惦記著菲菲由北京回銀川的路上病了沒有?當菲菲知道自己被騙了,肯定會哭,會鬧。這孩子氣性大,哭起來沒完。要是萬一哭病了可怎麽辦呀?雖然張曼新的母親周雪影會帶孩子,但菲菲一天都沒有離開過自己呀!在孩子的眼裏,媽媽的愛是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再有,就是朱寶蓮腦子裏有“在家千般好,出門事事難”的觀念,一看到滿街的大鼻子洋人,又是到了人家的國家,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憂慮。
布達佩斯火車站雖然沒有北京火車站那樣高大氣派,卻顯得比北京火車站空曠,其原因是上下車的人很少。
人太少辦不成大事。人太多大事也會變成小事。
張曼新走出車站,目光為之一亮。
隻見車站前的大街,兩廂都是清一色的七八層高的樓房,這些樓房由於大都是長方形石塊砌成,威嚴地軍陣般排列,顯得格外雄壯。這些樓房從建築風格看,德國式、羅馬式和哥特式居多,幾乎每幢樓房的頂端及門窗都飾有浮雕、圓雕和透雕,雕塑的人物幾乎都是聖經故事和羅馬神話中的愛神、戰神等,加之街道是青磚鋪地,路麵由於多年汽車輪胎摩擦變得黑中透亮,泛著一種冷色調子,整條大街於古老中抖擻著中世紀奧匈帝國的凜然與強悍。
秋季的布達佩斯清晨,天高氣爽,天宇碧藍,清風陣陣,頗有幾分涼意。
人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起初都有幾分驚奇,也有幾分疑懼。
因為,在這起初的短暫瞬間,你會覺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怪誕的夢魘。
蹦蹦經過短暫的喜悅之後,發現他的視野中沒有他著意尋找的黑頭發、黃皮膚長相的人,心裏不由泛出幾分惶惑,渾身不由微微一抖,悄聲問張曼新:“爸,咱們去哪兒?”
“是呀,到哪裏去呢?”透過張曼新四處張望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也在思考這個事關一家人有個安身之地的大問題。對匈牙利的國情,他不了解;對布達佩斯的市場狀況以及城市的街道分布等,他不清楚;對於布達佩斯有沒有中國人經商,他更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但是,張曼新決不是個莽撞漢子,而是一個具備一般人所不具備的機變力很強的人物。
深諳“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張曼新,臨離開北京前,請人用英文寫了一個路條:“execuseme,si
/madam,wouldyoupleasetellmetheadd
essofchi
eseembassyi
you
cou
t
y?tha
kyou!”(尊敬的女士和先生,請告訴我中國駐貴國大使館的地址。謝謝!)如同珍寶一樣帶在身上。
此外,張曼新身上還有一本中英文的常用語對照詞典。
於是,他果斷地說:“先去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
“中國大使館在什麽地方呢?”朱寶蓮問張曼新,目光中燃燒起希望。
“這不,我帶著路條哪!”張曼新得意地一笑,立刻取出來事先請人用英文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匈牙利共和國大使館”的字條交給蹦蹦,“你去找人問問,中國大使館在什麽地方。”
“嗯。”蹦蹦應一聲,但從語氣看有幾分發怵。因為,他既不會英語,也不懂俄語和德語。
“哈羅!”蹦蹦隻會用英語打句招呼,馬上將字條交給一個迎麵走過來的老者。
那老者端詳了一下字條,表示不知道地雙肩一聳,臉上有幾分歉意地一笑,離開了。
“他怎麽說?”張曼新急切地問道。
蹦蹦苦澀地一咧嘴:“他什麽也沒說,看樣子他不懂英文。”
“那就再找個年輕一點的人問問。”張曼新告訴蹦蹦。
不大工夫,過來一個年輕女士,結果看過字條以後,禮貌地一笑,依然來了個“無可奉告”。
後來張曼新他們才清楚,匈牙利雖然屬於歐洲,但本國使用的語言既不同於印歐語係中的印度語係、日耳曼語係、羅馬語係和斯拉夫語係等,也與同屬於烏拉爾語係的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有極大的區別,而是極特別的馬紮爾民族語言。所以,由於整個匈牙利國家的一千多萬人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馬紮爾人,所以馬紮爾的民族語言便成了匈牙利的“國語”。誠然,在匈牙利也使用英語和德語,那隻不過在為數甚少的知識界和上層社會的人才能夠交流,絕大多數平民百姓隻是懂匈文。
難怪蹦蹦一連吃了兩個“閉門羹”!
不過,好事多磨。當蹦蹦問到一個中年男子,他不僅立刻“ok”了一句,而且還極熱情地表示要將他們帶到中國大使館。
“謝謝。”張曼新一激動,說了句中國話,並連連點頭表示感謝。他同時感到,匈牙利人對中國人熱情友好,和善親切。
那匈牙利中年男子將張曼新一家領上了公共汽車,前後又轉了兩次車,來到離大使館不遠處,做了一個“到了”的手勢。
“謝謝!”張曼新以感激的笑靨作答。
可是,當他們細微一打量,隻見房子上空飄揚的是越南人民共和國的國旗。
看來那個匈牙利男子把他們當成越南人了。
“不對,這是越南大使館!”蹦蹦說。
“找到越南大使館,就說明我們到了使館區,再找中國大使館就容易了。”張曼新安撫地說完,一扭頭,突然像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驚喜地喊道,“瞧,那不是中國大使館嗎?”
朱寶蓮和蹦蹦順著張曼新手指的方向一看,隻見馬路對麵,果然是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
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位於布達佩斯市六區班宗街十七號。
這座哥特式樓房,在臨街的拐角處。門前是寬闊的街道,街道兩邊生長著蔥蘢的花木,加之街道路麵潔淨如洗,空氣顯得格外清新。
晨光熹微中的中國大使館,鮮豔奪目的五星紅旗在晨風中高高飄揚,像火炬般在熊熊燃燒。在門扉的右側,一塊鐫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匈牙利共和國大使館”的銅匾在彩霞的輝映中鎏金閃爍,美輪美奐,門楣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宛如母親親切的笑臉,浮現著溫存的慈愛。
作為海外遊子的張曼新,作為舉目無親的張曼新,作為尚未有棲身之地的張曼新,此刻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看到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的字樣,那激動,那喜悅,那親情,無論使用什麽樣的字眼兒來形容都不會過分。
“到家了!”張曼新兩眼撲閃著激動的淚花,心裏由衷地說。
是呀,中國大使館在所在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權代表,把祖國視為母親的海外遊子們,怎麽能不把大使館看成是家呢?
既然到了家,自然就會產生進家的渴望和急切。
樂樂跑到大使館門口,剛要揮起拳頭敲門,卻被朱寶蓮製止住了:“不要敲,那紅的小鈕鈕是門鈴,你夠不著,讓你爸按。”
張曼新搶步上前,抑製住沸騰的心潮,用力按下了門鈴。
“叮鈴鈴……”清脆的鈴聲,在門口響起,響亮悅耳,宛如伏天“咕咚咚”喝下幾口冰鎮汽水,透心的酣暢。
大約過了幾分鍾,大使館的門方喑啞地開了。
但是,門隻開了一個縫。
一個仿佛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將頭探了出來。
“你們是幹什麽的?”中年女人問道。
張曼新急忙自報家門,臉上洋溢著喜不自禁的企盼:“我叫張曼新,我們一家人從中國來,剛下火車。”
“你們找大使館幹什麽?”
“我們想通過大使館了解一下匈牙利政府對中國人的投資政策。”
張曼新的話一說完,那中年女人一咂嘴:“你提的這個問題,我們大使館不掌握,你還得找匈牙利政府的有關部門去了解。”
張曼新苦澀地說:“可我們剛到匈牙利,語言又不會說,叫我們找誰呀!”
“你們要是真想了解什麽,那就等上班後再來吧!”中年女人說完,將頭縮回到門裏,大門也隨之一聲不吭地關上了。
張曼新是懷著一顆冰涼和失落的心,兩條腿似灌了鉛一樣沉重地離開大使館的。
“老張頭,咱們現在到哪裏去呀?”朱寶蓮見張曼新神色不爽,憂慮地問道。
“哦!”張曼新應一聲,立刻意識到自己方才的情緒不對頭。此時,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越需要自己挺直腰杆,帶領家人迎接困難,並戰勝困難。隻要你勇敢地麵對生活,生活是會真誠地給你以回報的。
想到此,張曼新鎮定情緒地引用了一句不知出自何種典籍的名句:“上帝關了所有的門,也會給人留一扇窗。”然後取出一封信,信封上用英文寫著一個在匈牙利羅蘭大學讀書的中國女留學生的名字和地址。這個女留學生是張曼新的一個朋友的親戚,他這個朋友告訴他,到匈牙利以後如果需要幫忙的話,可以找找她,並附了一封信。張曼新對蹦蹦說:“攔輛出租車,把這個信封上的地址叫出租車司機看看,去羅蘭大學!”
這樣,張曼新一家五口來了個“按圖索驥”,順利地來到羅蘭大學,又順利地找到了這個中國女留學生。
這位女留學生是姐弟二人,同在布達佩斯讀書。她見張曼新是國內的朋友介紹來的,又是中國老鄉,分外熱情。她詢問了很多國內的情況,並給張曼新一家做了一頓便飯,還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極其寶貴的信息,即匈牙利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後,鞋帽服裝和日用品非常匱乏,一些從俄羅斯、印度、越南來的商人,還有極個別的中國人,在多瑙河畔擺攤,不過都是小本經營。
張曼新聽了這個信息,心裏像吃了顆定心丸,微皺的眉頭熨平了。
飯後,張曼新帶領家人來到一家青年旅館,安頓了下來。
善於捕捉和利用機遇的張曼新,決心在多瑙河畔奮力一搏。
張曼新和妻子朱寶蓮偕同三個兒子乘坐的國際列車衝刺般抵達匈牙利共和國首府布達佩斯,幾聲長籲,疲憊不堪地臥在車站的鐵軌上,如同一頭剛剛駕車翻過高高山坡的牛。
經過七天七夜顛簸的張曼新,雖然胡子拉碴的,眼窩明顯下陷,腮幫子有些往裏摳,但他的目光卻放射著鬥士進入臨戰前的渴望與激昂。他一看手表,除去北京與布達佩斯之間七個小時的時差,正是淩晨五點二十八分。
布達佩斯,是個什麽樣子呢?張曼新此刻的心情,就像成年的小夥子第一次相親,又激動,又慌亂。激動的是,畢竟馬上要一睹女方的芳顏了;慌亂的是,對於對方的真麵目是美是醜畢竟還不知道呀!況且,一家人下了火車,往哪兒去,他心裏還沒有底。但他又知道,現在自己就是一家人的統帥,統帥要是慌亂了,隊伍會不戰自亂。於是,他振作起精神,向家人一揮手:“布達佩斯到了,下車!”
“噢,下車嘍!”年齡最小的兒子樂樂,像第一次到動物園似的高興得又喊又叫。
蹦蹦和彤彤呢,他們雖然也有對出國的向往和對童話般歐洲風情的神思夢繞,但他們自從上了國際列車以後,看到車上大都是體態慓悍和神態高傲矜持的大鼻子、藍眼睛的洋人和由於語言不通形成的障礙,就大致感覺出到國外並不是原來想象的玫瑰花一樣令人陶醉的樂園。
此刻,如果說心裏真正忐忑不安和缺少歡樂的則是朱寶蓮。
女人想問題往往底色是灰調子。
雖然他們在七天七夜的火車旅途中並不乏歡樂,每到一個車站都做生意,將帶來的商品高價出售,隨身攜帶的二鍋頭酒和服裝到了莫斯科已經銷售告罄,並著實賺了一筆錢。
看來,貧窮的東歐對中國的生意人來說可謂遍地是黃金。
要不到俄羅斯做生意的中國人怎麽會趨之若鶩?
不要說別的,當時一件羽絨服在俄羅斯能賣到比在中國高數倍的價錢。
難怪到俄羅斯的“倒爺”們都發了橫財。
可是,這時的朱寶蓮並沒有因一路上賺了些錢而陶醉。一來她心裏總是惦記著菲菲由北京回銀川的路上病了沒有?當菲菲知道自己被騙了,肯定會哭,會鬧。這孩子氣性大,哭起來沒完。要是萬一哭病了可怎麽辦呀?雖然張曼新的母親周雪影會帶孩子,但菲菲一天都沒有離開過自己呀!在孩子的眼裏,媽媽的愛是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再有,就是朱寶蓮腦子裏有“在家千般好,出門事事難”的觀念,一看到滿街的大鼻子洋人,又是到了人家的國家,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憂慮。
布達佩斯火車站雖然沒有北京火車站那樣高大氣派,卻顯得比北京火車站空曠,其原因是上下車的人很少。
人太少辦不成大事。人太多大事也會變成小事。
張曼新走出車站,目光為之一亮。
隻見車站前的大街,兩廂都是清一色的七八層高的樓房,這些樓房由於大都是長方形石塊砌成,威嚴地軍陣般排列,顯得格外雄壯。這些樓房從建築風格看,德國式、羅馬式和哥特式居多,幾乎每幢樓房的頂端及門窗都飾有浮雕、圓雕和透雕,雕塑的人物幾乎都是聖經故事和羅馬神話中的愛神、戰神等,加之街道是青磚鋪地,路麵由於多年汽車輪胎摩擦變得黑中透亮,泛著一種冷色調子,整條大街於古老中抖擻著中世紀奧匈帝國的凜然與強悍。
秋季的布達佩斯清晨,天高氣爽,天宇碧藍,清風陣陣,頗有幾分涼意。
人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起初都有幾分驚奇,也有幾分疑懼。
因為,在這起初的短暫瞬間,你會覺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怪誕的夢魘。
蹦蹦經過短暫的喜悅之後,發現他的視野中沒有他著意尋找的黑頭發、黃皮膚長相的人,心裏不由泛出幾分惶惑,渾身不由微微一抖,悄聲問張曼新:“爸,咱們去哪兒?”
“是呀,到哪裏去呢?”透過張曼新四處張望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也在思考這個事關一家人有個安身之地的大問題。對匈牙利的國情,他不了解;對布達佩斯的市場狀況以及城市的街道分布等,他不清楚;對於布達佩斯有沒有中國人經商,他更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但是,張曼新決不是個莽撞漢子,而是一個具備一般人所不具備的機變力很強的人物。
深諳“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張曼新,臨離開北京前,請人用英文寫了一個路條:“execuseme,si
/madam,wouldyoupleasetellmetheadd
essofchi
eseembassyi
you
cou
t
y?tha
kyou!”(尊敬的女士和先生,請告訴我中國駐貴國大使館的地址。謝謝!)如同珍寶一樣帶在身上。
此外,張曼新身上還有一本中英文的常用語對照詞典。
於是,他果斷地說:“先去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
“中國大使館在什麽地方呢?”朱寶蓮問張曼新,目光中燃燒起希望。
“這不,我帶著路條哪!”張曼新得意地一笑,立刻取出來事先請人用英文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匈牙利共和國大使館”的字條交給蹦蹦,“你去找人問問,中國大使館在什麽地方。”
“嗯。”蹦蹦應一聲,但從語氣看有幾分發怵。因為,他既不會英語,也不懂俄語和德語。
“哈羅!”蹦蹦隻會用英語打句招呼,馬上將字條交給一個迎麵走過來的老者。
那老者端詳了一下字條,表示不知道地雙肩一聳,臉上有幾分歉意地一笑,離開了。
“他怎麽說?”張曼新急切地問道。
蹦蹦苦澀地一咧嘴:“他什麽也沒說,看樣子他不懂英文。”
“那就再找個年輕一點的人問問。”張曼新告訴蹦蹦。
不大工夫,過來一個年輕女士,結果看過字條以後,禮貌地一笑,依然來了個“無可奉告”。
後來張曼新他們才清楚,匈牙利雖然屬於歐洲,但本國使用的語言既不同於印歐語係中的印度語係、日耳曼語係、羅馬語係和斯拉夫語係等,也與同屬於烏拉爾語係的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有極大的區別,而是極特別的馬紮爾民族語言。所以,由於整個匈牙利國家的一千多萬人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馬紮爾人,所以馬紮爾的民族語言便成了匈牙利的“國語”。誠然,在匈牙利也使用英語和德語,那隻不過在為數甚少的知識界和上層社會的人才能夠交流,絕大多數平民百姓隻是懂匈文。
難怪蹦蹦一連吃了兩個“閉門羹”!
不過,好事多磨。當蹦蹦問到一個中年男子,他不僅立刻“ok”了一句,而且還極熱情地表示要將他們帶到中國大使館。
“謝謝。”張曼新一激動,說了句中國話,並連連點頭表示感謝。他同時感到,匈牙利人對中國人熱情友好,和善親切。
那匈牙利中年男子將張曼新一家領上了公共汽車,前後又轉了兩次車,來到離大使館不遠處,做了一個“到了”的手勢。
“謝謝!”張曼新以感激的笑靨作答。
可是,當他們細微一打量,隻見房子上空飄揚的是越南人民共和國的國旗。
看來那個匈牙利男子把他們當成越南人了。
“不對,這是越南大使館!”蹦蹦說。
“找到越南大使館,就說明我們到了使館區,再找中國大使館就容易了。”張曼新安撫地說完,一扭頭,突然像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驚喜地喊道,“瞧,那不是中國大使館嗎?”
朱寶蓮和蹦蹦順著張曼新手指的方向一看,隻見馬路對麵,果然是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
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位於布達佩斯市六區班宗街十七號。
這座哥特式樓房,在臨街的拐角處。門前是寬闊的街道,街道兩邊生長著蔥蘢的花木,加之街道路麵潔淨如洗,空氣顯得格外清新。
晨光熹微中的中國大使館,鮮豔奪目的五星紅旗在晨風中高高飄揚,像火炬般在熊熊燃燒。在門扉的右側,一塊鐫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匈牙利共和國大使館”的銅匾在彩霞的輝映中鎏金閃爍,美輪美奐,門楣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宛如母親親切的笑臉,浮現著溫存的慈愛。
作為海外遊子的張曼新,作為舉目無親的張曼新,作為尚未有棲身之地的張曼新,此刻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看到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的字樣,那激動,那喜悅,那親情,無論使用什麽樣的字眼兒來形容都不會過分。
“到家了!”張曼新兩眼撲閃著激動的淚花,心裏由衷地說。
是呀,中國大使館在所在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權代表,把祖國視為母親的海外遊子們,怎麽能不把大使館看成是家呢?
既然到了家,自然就會產生進家的渴望和急切。
樂樂跑到大使館門口,剛要揮起拳頭敲門,卻被朱寶蓮製止住了:“不要敲,那紅的小鈕鈕是門鈴,你夠不著,讓你爸按。”
張曼新搶步上前,抑製住沸騰的心潮,用力按下了門鈴。
“叮鈴鈴……”清脆的鈴聲,在門口響起,響亮悅耳,宛如伏天“咕咚咚”喝下幾口冰鎮汽水,透心的酣暢。
大約過了幾分鍾,大使館的門方喑啞地開了。
但是,門隻開了一個縫。
一個仿佛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將頭探了出來。
“你們是幹什麽的?”中年女人問道。
張曼新急忙自報家門,臉上洋溢著喜不自禁的企盼:“我叫張曼新,我們一家人從中國來,剛下火車。”
“你們找大使館幹什麽?”
“我們想通過大使館了解一下匈牙利政府對中國人的投資政策。”
張曼新的話一說完,那中年女人一咂嘴:“你提的這個問題,我們大使館不掌握,你還得找匈牙利政府的有關部門去了解。”
張曼新苦澀地說:“可我們剛到匈牙利,語言又不會說,叫我們找誰呀!”
“你們要是真想了解什麽,那就等上班後再來吧!”中年女人說完,將頭縮回到門裏,大門也隨之一聲不吭地關上了。
張曼新是懷著一顆冰涼和失落的心,兩條腿似灌了鉛一樣沉重地離開大使館的。
“老張頭,咱們現在到哪裏去呀?”朱寶蓮見張曼新神色不爽,憂慮地問道。
“哦!”張曼新應一聲,立刻意識到自己方才的情緒不對頭。此時,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越需要自己挺直腰杆,帶領家人迎接困難,並戰勝困難。隻要你勇敢地麵對生活,生活是會真誠地給你以回報的。
想到此,張曼新鎮定情緒地引用了一句不知出自何種典籍的名句:“上帝關了所有的門,也會給人留一扇窗。”然後取出一封信,信封上用英文寫著一個在匈牙利羅蘭大學讀書的中國女留學生的名字和地址。這個女留學生是張曼新的一個朋友的親戚,他這個朋友告訴他,到匈牙利以後如果需要幫忙的話,可以找找她,並附了一封信。張曼新對蹦蹦說:“攔輛出租車,把這個信封上的地址叫出租車司機看看,去羅蘭大學!”
這樣,張曼新一家五口來了個“按圖索驥”,順利地來到羅蘭大學,又順利地找到了這個中國女留學生。
這位女留學生是姐弟二人,同在布達佩斯讀書。她見張曼新是國內的朋友介紹來的,又是中國老鄉,分外熱情。她詢問了很多國內的情況,並給張曼新一家做了一頓便飯,還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極其寶貴的信息,即匈牙利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後,鞋帽服裝和日用品非常匱乏,一些從俄羅斯、印度、越南來的商人,還有極個別的中國人,在多瑙河畔擺攤,不過都是小本經營。
張曼新聽了這個信息,心裏像吃了顆定心丸,微皺的眉頭熨平了。
飯後,張曼新帶領家人來到一家青年旅館,安頓了下來。
善於捕捉和利用機遇的張曼新,決心在多瑙河畔奮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