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豔的夢。
牛奶麵包耗盡了,這下必須得去食堂早餐了。
教室裏已經有兩個人了,仍要執意進來跟我們待一起自習,這麽久以來還是第一人。
來四教六樓自習的人貌似變多了。
雨下大了,不得以借用那把一直沒人拿走的傘。
懶,嫌麻煩,這幾天書包都丟教室裏的,晚上也沒帶回去,反正一整天下來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我都待這間教室裏的,但今下午考行策和開年級大會,去不了教室,隻好又辛苦兩個肩膀了。
習慣了北苑食堂的飯菜,東苑食堂的大眾餐實在是曾經滄海。
刷聖遺物跟買彩票有什麽區別。
題目快做完的時候靈光一現,其實可以在電子教材中查找關鍵詞定位段落的,這不比手動翻書搜新聞省時省力多了?以後的行策考試中可以用這一招。
這次年級大會依舊沒有關於實習的具體信息落地,總之還是盡量自己找。
狗疊怎麽了,00後上班了嗎,《當代年輕人四大美德》《當代年輕人職場狀態》。
其實今天才是真正的生日,才是真正的二十歲,這人生的第二個十年,站在歲月的盡頭回首故事的萌芽,時光太匆匆。有種說法是,時間流逝感覺的快慢取決於所接收新事物的多少,可這十年過得是相當快啊。
第十年,不甘與麻木的一年,試著做出一些改變,獨自去旅遊,在學期內跨省旅遊,跟某些在意的人接觸,可這些微弱的星光終究不能照亮黑暗,漸漸的又回歸了獨處,我隻能接受,這不是釋懷,而是麻木,不是我選擇了孤獨,是孤獨選擇了我,這十年前的命中注定在這十年來如影隨形。
第九年,一直待家裏沒出去玩的高考假,是對以往平平無奇的延續,也是對日後碌碌無為的昭告,那暗淡的高考成績,預演了大學生活的糟糕,一切終究竹籃打水一場空,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第八年,最懵懂的年紀迸發最熾熱的悸動,隻餘下醜陋的燒灼後的疤痕,都說結局永遠也不會比過程更重要,可若沒有一個滿意的結局,誰又願意揭過這段傷疤呢,誰又願意空對一片狼藉呢。
第七年,轉折點,分水嶺,不幸的開篇,疫情居家的兩月,生命永遠不能彌補的缺席,各種可能就此埋葬,我的未來正是從這道縫隙溜走的。
第六年,那時的我有多刻苦呢,晚上熄燈後還要撐著台燈看半個多小時的書才睡,高一的寒暑假買了近十本題來刷,此後再也沒有過的投入。也是這一年,搬進了縣城裏,我身上那在石隙中艱難生存的鄉土烙印終於斷了根。
第五年,最快樂的時光,課上抄顧城和海子的詩,下午拜托人帶奶茶、土豆涼粉,晚上隔著圍牆買炒飯,跟室友一起刷抖音看電影聽音樂打遊戲,那時的學校規定還很正常,因為是普通班,也沒有什麽學習的壓力,體考的集訓更像是一種遊戲,隻是那個夏天胖起來後就再也沒瘦回去了,隻是那18年的夏天再也回不去了。
第四年,如果有如果,生命中第一個由我自己做主的十字路口,如果當時留在了29班,是會更好還是更壞?
第三年,注定的悲劇,從一個鄉鎮小學乍然來到市級重點中學,班上還有從上海回來的同學,人生第一次獨自去完全陌生的地方,才十三歲就被自卑感淹沒,除了成績稍稍好點,我還有什麽呢?
第二年,直到小學最後一年,姍姍來遲露珠般的友誼,此前都是待家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時我會走一個小時去找人玩,那時我們會在大熱天騎自行車到處跑,那時我們會五個人啃一份全家桶,那時我們會在草地上撕名牌,那時我們會隔三差五走家串戶......那是我幻想友誼會地久天長。
第一年,鄉土記憶的黃昏,家裏種有水稻、玉米、土豆、花生、紅薯、蘿卜、萵筍、油菜、白菜、青菜、苦瓜、絲瓜、南瓜、冬瓜、黃豆、豇豆、四季豆,還喂養雞、鵝、豬,門前有桃樹、橘樹、櫻桃樹、甘蔗、香椿,米是用自家的打穀機脫粒的,油是用獨輪車把一袋袋油菜籽推鎮上榨的,飯菜是用土灶柴火燒出來的,還有那每個時節都撈的出來東西的酸菜壇子,春時有燕子在屋簷下築巢,夏夜隨夜來香的縈繞入眠,秋天與蜻蜓蟈蟈為伴,冬日最愛在灶裏埋一根烤紅薯,也曾下田插秧、搶天洞雨、挖麻丸子,但更多的時候像個女孩子一樣待字閨中十指不沾陽春水,附近鄉裏沒有同齡的人,鎮上的同學又玩不到一塊去,電視也收不到幾個頻道,隻能徘徊在自己的世界裏,久而久之成為日後種種無奈的枷鎖。
青春,如同一場盛大而華麗的戲,我們有著不同的假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演繹著不同的經曆,卻有著相同的悲哀。
牛奶麵包耗盡了,這下必須得去食堂早餐了。
教室裏已經有兩個人了,仍要執意進來跟我們待一起自習,這麽久以來還是第一人。
來四教六樓自習的人貌似變多了。
雨下大了,不得以借用那把一直沒人拿走的傘。
懶,嫌麻煩,這幾天書包都丟教室裏的,晚上也沒帶回去,反正一整天下來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我都待這間教室裏的,但今下午考行策和開年級大會,去不了教室,隻好又辛苦兩個肩膀了。
習慣了北苑食堂的飯菜,東苑食堂的大眾餐實在是曾經滄海。
刷聖遺物跟買彩票有什麽區別。
題目快做完的時候靈光一現,其實可以在電子教材中查找關鍵詞定位段落的,這不比手動翻書搜新聞省時省力多了?以後的行策考試中可以用這一招。
這次年級大會依舊沒有關於實習的具體信息落地,總之還是盡量自己找。
狗疊怎麽了,00後上班了嗎,《當代年輕人四大美德》《當代年輕人職場狀態》。
其實今天才是真正的生日,才是真正的二十歲,這人生的第二個十年,站在歲月的盡頭回首故事的萌芽,時光太匆匆。有種說法是,時間流逝感覺的快慢取決於所接收新事物的多少,可這十年過得是相當快啊。
第十年,不甘與麻木的一年,試著做出一些改變,獨自去旅遊,在學期內跨省旅遊,跟某些在意的人接觸,可這些微弱的星光終究不能照亮黑暗,漸漸的又回歸了獨處,我隻能接受,這不是釋懷,而是麻木,不是我選擇了孤獨,是孤獨選擇了我,這十年前的命中注定在這十年來如影隨形。
第九年,一直待家裏沒出去玩的高考假,是對以往平平無奇的延續,也是對日後碌碌無為的昭告,那暗淡的高考成績,預演了大學生活的糟糕,一切終究竹籃打水一場空,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第八年,最懵懂的年紀迸發最熾熱的悸動,隻餘下醜陋的燒灼後的疤痕,都說結局永遠也不會比過程更重要,可若沒有一個滿意的結局,誰又願意揭過這段傷疤呢,誰又願意空對一片狼藉呢。
第七年,轉折點,分水嶺,不幸的開篇,疫情居家的兩月,生命永遠不能彌補的缺席,各種可能就此埋葬,我的未來正是從這道縫隙溜走的。
第六年,那時的我有多刻苦呢,晚上熄燈後還要撐著台燈看半個多小時的書才睡,高一的寒暑假買了近十本題來刷,此後再也沒有過的投入。也是這一年,搬進了縣城裏,我身上那在石隙中艱難生存的鄉土烙印終於斷了根。
第五年,最快樂的時光,課上抄顧城和海子的詩,下午拜托人帶奶茶、土豆涼粉,晚上隔著圍牆買炒飯,跟室友一起刷抖音看電影聽音樂打遊戲,那時的學校規定還很正常,因為是普通班,也沒有什麽學習的壓力,體考的集訓更像是一種遊戲,隻是那個夏天胖起來後就再也沒瘦回去了,隻是那18年的夏天再也回不去了。
第四年,如果有如果,生命中第一個由我自己做主的十字路口,如果當時留在了29班,是會更好還是更壞?
第三年,注定的悲劇,從一個鄉鎮小學乍然來到市級重點中學,班上還有從上海回來的同學,人生第一次獨自去完全陌生的地方,才十三歲就被自卑感淹沒,除了成績稍稍好點,我還有什麽呢?
第二年,直到小學最後一年,姍姍來遲露珠般的友誼,此前都是待家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時我會走一個小時去找人玩,那時我們會在大熱天騎自行車到處跑,那時我們會五個人啃一份全家桶,那時我們會在草地上撕名牌,那時我們會隔三差五走家串戶......那是我幻想友誼會地久天長。
第一年,鄉土記憶的黃昏,家裏種有水稻、玉米、土豆、花生、紅薯、蘿卜、萵筍、油菜、白菜、青菜、苦瓜、絲瓜、南瓜、冬瓜、黃豆、豇豆、四季豆,還喂養雞、鵝、豬,門前有桃樹、橘樹、櫻桃樹、甘蔗、香椿,米是用自家的打穀機脫粒的,油是用獨輪車把一袋袋油菜籽推鎮上榨的,飯菜是用土灶柴火燒出來的,還有那每個時節都撈的出來東西的酸菜壇子,春時有燕子在屋簷下築巢,夏夜隨夜來香的縈繞入眠,秋天與蜻蜓蟈蟈為伴,冬日最愛在灶裏埋一根烤紅薯,也曾下田插秧、搶天洞雨、挖麻丸子,但更多的時候像個女孩子一樣待字閨中十指不沾陽春水,附近鄉裏沒有同齡的人,鎮上的同學又玩不到一塊去,電視也收不到幾個頻道,隻能徘徊在自己的世界裏,久而久之成為日後種種無奈的枷鎖。
青春,如同一場盛大而華麗的戲,我們有著不同的假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演繹著不同的經曆,卻有著相同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