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洛中二十一年,八月十二。
雨夜。
簌簌細細的雨聲,敲打著樹葉,給整個大內帶來了一抹涼意。
偶爾,還有幾聲雷鳴劃過,更加增添了幾分涼意。
趙安一身常服,靜靜地坐在勤政殿的書房之中,批著各部遞過來的折子。
油燈的亮,在雨夜裏如同螢火一般,顯得十分渺小。
小德張:“主子,公孫琦回來了在殿外恭候,宣他進來嗎?”
趙安放下了手中朱筆,點了點頭。
趙安:“宣。”
小德張領了命,佝僂著腰,便一路小跑向殿外。
過了許久,小德張便又回來了,身後還緊跟著公孫琦。
隻見公孫琦一身銀甲,頭紮藍綢帶,整個人都顯得十分英武。
公孫琦進了書房,便在趙安麵前單膝跪地,雙手抱拳。
公孫琦:“末將公孫琦拜見我皇。”
趙安端坐在龍椅上,平靜地說道。
趙安:“愛卿起來吧。”
公孫琦立即起身,從袖甲中抽出一塊紅緞子,雙手捧著,恭敬地遞到趙安麵前。
趙安隨手接過那塊紅緞,緩緩打開。
隻見紅緞之上,畫著一張偌大的地圖。
那是瓜分了北唐之後的地圖。
趙安靜靜地看著地圖,一言不發,隻是思索著。
空氣中,也彌漫著一種恐怖的寂靜,隻有雨聲的細細莎莎。
趙安:“這麽說,明藩同意了。”
公孫琦壓低了聲音,小聲說道:“是的,目前我已經在江陰秘密屯紮了三萬兵馬。”
公孫琦:“明軍則暫時接管濟州。”
趙安:“辦得不錯,不過那些文官還會鬧幾天,你自己多擔待著。”
公孫琦:“臣明白。”
趙安將那地圖折了折,隨手放在桌上,因為對於趙安來說,他對瓜分北唐這件有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並不關心。
趙安:“他們在濟州屯了多少人。”
公孫琦:“步兵七萬。”
趙安:“七萬?”
趙安:“濟州一共才多大!”
趙安的神色突然有些淩厲,語氣也有幾分堅決。
公孫琦:“陛下息怒,現在的濟州城外,是我軍佯裝成的明軍。”
公孫琦:“濟州城內實際有明軍兩萬五千人。”
趙安聽罷,稍稍放下心來。
趙安:“雖然名義上漢明此時應暗地結盟。”
趙安:“但是對於明藩來說,他們未必有什麽一統山河的智慧。”
趙安:“所以我們不得不防,以免在心窩插了把刀。”
公孫琦:“請陛下放心,有卑職在,定為陛下掃清一切內賊禍害。”
趙安輕輕點了點頭:“有你在,朕確實放心不少。”
說完,趙安便不再說什麽,隻是輕輕地閉上了眼。
公孫琦是趙安的直屬武官,在趙安身邊侍候久了,自然知道這是趙安遇到什麽難心事兒了,又不好意思開口講。
公孫琦見自己也不好妄自揣測聖意,便閉上了嘴,靜靜地站在一旁。
這時,趙安緩緩起身,小德張見狀急忙跑到趙安身前侍奉。
趙安緩緩走到一扇窗前,冷冷地說道:“打開。”
小德張急忙揮了揮拂塵,恭敬地打開了窗戶。
霎時間,雨聲,風聲,清晰地傳進屋內,並帶進來了一陣寒意。
那是一種獨屬於秋季的刺骨的寒冷。
趙安:“懷之。”
懷之,是公孫琦的字,這是趙安當年給公孫琦起的字,那個時候趙安還隻是太子。每當趙安用這個稱呼的時候,就是趙安最糾結的時候。
公孫琦:“臣在。”
趙安:“朕記得上一次和你一起聽雨,是什麽時候。”
公孫琦:“臣愚鈍,臣也忘了。”
趙安:“還好朕記得。”
趙安:“是前朝,靖安十六年。”
趙安:“也就是通州大戰的那一年。”
趙安:“那一年,朕被明軍給圍了,是你在一個雨夜將朕給背出去的。”
公孫琦:“臣想起來了,承蒙陛下記得。”
趙安:“當年,朕還隻是個太子。”
趙安:“那個時候,滿朝文武都說朕是一個太平世子,成不了出息。”
小德張輕聲勸說道:“陛下莫要信了那些文官的道。”
小德張:“文官的酸氣,他們見了誰當太子都覺得不如自己。”
趙安輕聲笑了笑:“是啊,朕也是才想明白這個道理。”
趙安:“所以朕看著現在的太子和徐子墨,就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
趙安又笑了笑,隻是這次,語氣中夾雜著一絲無奈。
公孫琦一聽趙安的話,頓時以為徐子墨卷進了立儲的事情當中,這可是作為臣子的大忌!
公孫琦也顧不得盔甲的笨重,急忙跪身下拜:“求陛下息怒。”
公孫琦:“我那師弟生性孤傲,好耍弄一些小聰明,不懂得為臣之道。”
公孫琦:“望陛下千萬息怒,莫傷了龍體。”
趙安:“你就是太謹慎了。”
趙安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趙安轉過身,看著跪在地上的公孫琦,轉頭向小德張使了個眼色。
小德張心領神會,快步走到公孫琦麵前,將他扶了起來。
小德張:“公孫大人,你誤會陛下的意思了。”
小德張:“徐子墨很好,前幾日陛下剛剛封他做了東宮的直屬武官。”
聽了小德張的話,公孫琦頓時放下心來。
趙安:“這麽多年,你還不了解朕嗎?”
趙安:“內閣那些人壓著朕這麽多年,朕還不是由著他們的性子?”
趙安:“又怎麽會為這個少年置氣。”
趙安緩緩走到了公孫琦麵前,拍了拍公孫琦的肩膀。
趙安:“以後,你就留在朕身邊。”
趙安:“大理寺就交給徐子墨吧。”
趙安:“朕想明白了,朕想培養他。”
公孫琦有些懵,因為這麽多天他也不知道宮裏發生了什麽。
所以公孫琦驚得說不出話了,因為他深知這是何等的榮譽。
趙安:“就像當年的我們一樣。”
趙安:“朕要把他培養成為社稷棟梁。”
趙安微微笑著,那笑容充滿了真誠。
趙安:“至少要超過你。”
公孫琦:“那謝陛下栽培。”
此時,公孫琦的內心發自肺腑地替徐子墨高興。
這不僅僅意味著徐子墨的前途一片光明,更意味著自己在朝中的勢力得到了陛下的認可,可以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提心吊膽的了。
趙安:“徐子墨夠聰明。”
趙安:“但就是太聰明了,什麽都想猜到底。”
公孫琦也笑著說道:“山上待久了,不懂得人間的世故。”
趙安點了點頭:“嗯,沒錯。”
趙安:“所以朝堂上的這些事情就夠他悟道了。”
趙安:“朕給他安排了一個活。”
“所以有些事情,得額外交給你了。”
雨夜。
簌簌細細的雨聲,敲打著樹葉,給整個大內帶來了一抹涼意。
偶爾,還有幾聲雷鳴劃過,更加增添了幾分涼意。
趙安一身常服,靜靜地坐在勤政殿的書房之中,批著各部遞過來的折子。
油燈的亮,在雨夜裏如同螢火一般,顯得十分渺小。
小德張:“主子,公孫琦回來了在殿外恭候,宣他進來嗎?”
趙安放下了手中朱筆,點了點頭。
趙安:“宣。”
小德張領了命,佝僂著腰,便一路小跑向殿外。
過了許久,小德張便又回來了,身後還緊跟著公孫琦。
隻見公孫琦一身銀甲,頭紮藍綢帶,整個人都顯得十分英武。
公孫琦進了書房,便在趙安麵前單膝跪地,雙手抱拳。
公孫琦:“末將公孫琦拜見我皇。”
趙安端坐在龍椅上,平靜地說道。
趙安:“愛卿起來吧。”
公孫琦立即起身,從袖甲中抽出一塊紅緞子,雙手捧著,恭敬地遞到趙安麵前。
趙安隨手接過那塊紅緞,緩緩打開。
隻見紅緞之上,畫著一張偌大的地圖。
那是瓜分了北唐之後的地圖。
趙安靜靜地看著地圖,一言不發,隻是思索著。
空氣中,也彌漫著一種恐怖的寂靜,隻有雨聲的細細莎莎。
趙安:“這麽說,明藩同意了。”
公孫琦壓低了聲音,小聲說道:“是的,目前我已經在江陰秘密屯紮了三萬兵馬。”
公孫琦:“明軍則暫時接管濟州。”
趙安:“辦得不錯,不過那些文官還會鬧幾天,你自己多擔待著。”
公孫琦:“臣明白。”
趙安將那地圖折了折,隨手放在桌上,因為對於趙安來說,他對瓜分北唐這件有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並不關心。
趙安:“他們在濟州屯了多少人。”
公孫琦:“步兵七萬。”
趙安:“七萬?”
趙安:“濟州一共才多大!”
趙安的神色突然有些淩厲,語氣也有幾分堅決。
公孫琦:“陛下息怒,現在的濟州城外,是我軍佯裝成的明軍。”
公孫琦:“濟州城內實際有明軍兩萬五千人。”
趙安聽罷,稍稍放下心來。
趙安:“雖然名義上漢明此時應暗地結盟。”
趙安:“但是對於明藩來說,他們未必有什麽一統山河的智慧。”
趙安:“所以我們不得不防,以免在心窩插了把刀。”
公孫琦:“請陛下放心,有卑職在,定為陛下掃清一切內賊禍害。”
趙安輕輕點了點頭:“有你在,朕確實放心不少。”
說完,趙安便不再說什麽,隻是輕輕地閉上了眼。
公孫琦是趙安的直屬武官,在趙安身邊侍候久了,自然知道這是趙安遇到什麽難心事兒了,又不好意思開口講。
公孫琦見自己也不好妄自揣測聖意,便閉上了嘴,靜靜地站在一旁。
這時,趙安緩緩起身,小德張見狀急忙跑到趙安身前侍奉。
趙安緩緩走到一扇窗前,冷冷地說道:“打開。”
小德張急忙揮了揮拂塵,恭敬地打開了窗戶。
霎時間,雨聲,風聲,清晰地傳進屋內,並帶進來了一陣寒意。
那是一種獨屬於秋季的刺骨的寒冷。
趙安:“懷之。”
懷之,是公孫琦的字,這是趙安當年給公孫琦起的字,那個時候趙安還隻是太子。每當趙安用這個稱呼的時候,就是趙安最糾結的時候。
公孫琦:“臣在。”
趙安:“朕記得上一次和你一起聽雨,是什麽時候。”
公孫琦:“臣愚鈍,臣也忘了。”
趙安:“還好朕記得。”
趙安:“是前朝,靖安十六年。”
趙安:“也就是通州大戰的那一年。”
趙安:“那一年,朕被明軍給圍了,是你在一個雨夜將朕給背出去的。”
公孫琦:“臣想起來了,承蒙陛下記得。”
趙安:“當年,朕還隻是個太子。”
趙安:“那個時候,滿朝文武都說朕是一個太平世子,成不了出息。”
小德張輕聲勸說道:“陛下莫要信了那些文官的道。”
小德張:“文官的酸氣,他們見了誰當太子都覺得不如自己。”
趙安輕聲笑了笑:“是啊,朕也是才想明白這個道理。”
趙安:“所以朕看著現在的太子和徐子墨,就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
趙安又笑了笑,隻是這次,語氣中夾雜著一絲無奈。
公孫琦一聽趙安的話,頓時以為徐子墨卷進了立儲的事情當中,這可是作為臣子的大忌!
公孫琦也顧不得盔甲的笨重,急忙跪身下拜:“求陛下息怒。”
公孫琦:“我那師弟生性孤傲,好耍弄一些小聰明,不懂得為臣之道。”
公孫琦:“望陛下千萬息怒,莫傷了龍體。”
趙安:“你就是太謹慎了。”
趙安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趙安轉過身,看著跪在地上的公孫琦,轉頭向小德張使了個眼色。
小德張心領神會,快步走到公孫琦麵前,將他扶了起來。
小德張:“公孫大人,你誤會陛下的意思了。”
小德張:“徐子墨很好,前幾日陛下剛剛封他做了東宮的直屬武官。”
聽了小德張的話,公孫琦頓時放下心來。
趙安:“這麽多年,你還不了解朕嗎?”
趙安:“內閣那些人壓著朕這麽多年,朕還不是由著他們的性子?”
趙安:“又怎麽會為這個少年置氣。”
趙安緩緩走到了公孫琦麵前,拍了拍公孫琦的肩膀。
趙安:“以後,你就留在朕身邊。”
趙安:“大理寺就交給徐子墨吧。”
趙安:“朕想明白了,朕想培養他。”
公孫琦有些懵,因為這麽多天他也不知道宮裏發生了什麽。
所以公孫琦驚得說不出話了,因為他深知這是何等的榮譽。
趙安:“就像當年的我們一樣。”
趙安:“朕要把他培養成為社稷棟梁。”
趙安微微笑著,那笑容充滿了真誠。
趙安:“至少要超過你。”
公孫琦:“那謝陛下栽培。”
此時,公孫琦的內心發自肺腑地替徐子墨高興。
這不僅僅意味著徐子墨的前途一片光明,更意味著自己在朝中的勢力得到了陛下的認可,可以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提心吊膽的了。
趙安:“徐子墨夠聰明。”
趙安:“但就是太聰明了,什麽都想猜到底。”
公孫琦也笑著說道:“山上待久了,不懂得人間的世故。”
趙安點了點頭:“嗯,沒錯。”
趙安:“所以朝堂上的這些事情就夠他悟道了。”
趙安:“朕給他安排了一個活。”
“所以有些事情,得額外交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