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端趕到縣衙之後,果不其然,衙門外圍已經聚集了不少百姓,而且情緒都不是很穩定,比起之前糧廳的狀況,形勢嚴峻得不是一丁半點。
又是到衙門討要說法,又是到糧廳鬧事,甚至連郡守府都去了人,完全不顧後果,明顯是想把事情給鬧大,尋常百姓,怎麽會有這種覺悟?
若說這背後沒人幕後操縱,他都不信。
隻是現在也沒時間去細究,到底是誰要這麽做,當務之急,是先把鬧事的百姓們安撫下來。
門口已是堵得水泄不通,除了鬧事的百姓,更有許多看熱鬧的群眾,衙門大門緊閉,沒有一個衙役在外,估計也是不想與他們起什麽衝突。
謝端此時不再猶豫,縱身一躍,當即飛至衙門門口的石階上,丹田靈炁運轉,右掌在身前輕輕一掃,若幹百姓頓時感覺一股勁風襲來,身形有些不穩,情不自禁往後倒退,直至退下台階。
台下百姓望著眼前這個文質彬彬的書生,滿臉驚疑之色,不過一時之間,倒沒人再敢上前。
“諸位鄉鄰稍安勿躁,且聽我一言!”
他扯開嗓子,將之前在糧廳所說的話語又重複了一遍,加上後方的主簿大人從旁協助,乃至最後請出縣令大人,一番勸導,終於化解此圍。
不過時間隻有三天,三天之內,他們必須要采取行動,不管是對城外的難民也好,對城內的百姓也罷,都要有個交代,務必妥善處理此事。
縣衙內堂,李清倒負著雙手,麵色陰沉。
“開啟義倉,施放餘糧賑災,這本是善舉,而且義倉歸屬官府管轄,本縣也有權利這麽做!我長山縣百姓素來樸實明理,縱然得知,也絕不會如此不講情麵,到底是誰在暗中煽動人們鬧事?”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明顯太不正常。
尤其是見到鬧事百姓們的情緒變化,對於官府不單單是責怪了,更多的是怨恨、是不信任。
僅憑這一點,他便想到了是有人故意鬧事。
隻是百姓們是無辜的,他們也是受人蒙蔽利用,淪為他人的棋子,自己若是對他們動武,一來正遂了那幕後之人的心意,二來也失了民心。
“姐夫不必煩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早晚能抓到他!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即要保證城外難民的賑濟,同時也要平息城內百姓的不滿。”
謝端此時站在一旁,出言衝他說道。
“話雖如此,可是隻有三天,又能有什麽兩全之策呢?他們鬧事,無非是因為心裏不平衡,怪本縣破了先例,開倉放糧,救濟外地難民。”
李清眉頭緊鎖,顯得頗有些無奈。
早在決定開啟義倉放糧時,他就應該想到這個結果,可讓他看著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就這麽餓死在他眼前,自己卻什麽都不做,難免揪心。
他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做了官以後,算不上貪官、算不上昏官、算不上惡官、也算不上清官,所作所為,隻求心中無愧。
頂多隻是個平平常常,為民請命的父母官。
見了他的神態變化,謝端也知道他的心思,此時不再拐彎抹角,忙將自己的方案說了出來。
“如果沒有辦法,我也就不會許諾這三日之期了!姐夫,不知你可聽說過‘以工代賑’之法?”
他不緊不慢,淡定自如,與他娓娓道來。
“以工代賑?何為以工代賑?”
李清一臉迷惑,完全不知是什麽意思。
“所謂以工代賑,便是以務工代替賑濟!”
他不清楚此法,倒也在謝端的意料之內,從之前主簿大人的回答當中,他就已經有所定論。
麵對難民,他們采取的是施粥派糧,雖說從古至今,朝廷賑災幾乎都是如此,不能說這個方法就一定不行,但其中所存在的弊端卻很明顯。
單純的派糧,一來會使難民更加依賴官府,每天等著賑濟糧救命,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二來會使一些不是難民的人,假扮成難民混入其中,領取救濟糧,畢竟有便宜不貪白不貪。
嚴重一點,更會直接拉低當地的經濟水平。
正因為古法賑災製度的不完善,使得某些地方一旦發生災難,於朝廷便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故而宋朝,範仲淹結合時勢,提出了“以工代賑”之法,廣為運用,最終實現了一舉三得。
當下聽了謝端此言,李清不由得大為驚詫。
“以務工代替賑濟!你的意思,莫非是想讓城外的難民充當勞工,幫助當地百姓做事,從而領取賑濟糧?如此一來,一可以平息百姓們心中的不滿,二也能讓難民活下去,最後甚至能不損本縣的經濟根源,以此達到一石三鳥之目的!”
他越往下說,越覺得不可思議,到最後完全沉浸其中,這種賑濟方法,未免太過於超前了。
“正是如此!雖說這個方法,不一定能讓所有的百姓接受,但至少可以消解掉他們心中的不平衡!”
主簿大人站在一旁聽著,此時忍不住開口插話。
“謝公子此法,或許可行!隻是萬一那些難民不願意怎麽辦?畢竟以往的賑濟方法都是施粥派糧,如今忽然做出改動,怕是會不適應。”
謝端聞聽此言,隻是笑了笑。
“對於真正的難民來說,隻要能有口吃的,能夠活下去,他們可是什麽都幹得出來,區區務工,讓他們各憑本事吃飯,有什麽不合適的呢?”
這話一出,主簿大人思索之下,也覺得有些道理,遂不再多言。
“城外的難民,前幾日還隻有二百多人,可自從開倉放糧以後,人數急劇增長,這其中不乏有本地人渾水摸魚,隻是苦於沒有好的對策。”
“若是‘以工代賑’之法一出,哪怕不能完全杜絕這種現象,也能讓他們不白白的領取糧食。”
李清聽了他的話,點了點頭,表示十分認同,繼而心中一邊斟酌,一邊籌劃著整體方案。
難民的人數不算多,卻也不少,若是全部聚集在一處,很容易引發疫病,隻是餓肚子還有得活,一旦引發疫病傳播,不好意思,全都得死。
所以他自從決心賑濟以後,便將那些難民各自分離了開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皆派人建了民棚,每座民棚的居住人數,不可超過二十人。
不得不說,在這一方麵,他還是很有經驗的。
“以工代賑,妙不可言啊!我馬上起草文書,並親自到郡守府去一趟,把此事上報給郡守大人,如果你的這個方案能順利實施的話,說不定會使很多地方受益。”
李清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心情頗為激動。
其實關於以工代賑之法,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晏子春秋》有一段故事,即“齊饑晏子因路寢之役以賑民”,便已經開始有雛形。
隻是因為沒有完整的體係,故而各朝各代,懂得實施此法的人很少,直至範仲淹提出“以工代賑”的思想,方才廣為流傳,並被廣泛沿用。
又是到衙門討要說法,又是到糧廳鬧事,甚至連郡守府都去了人,完全不顧後果,明顯是想把事情給鬧大,尋常百姓,怎麽會有這種覺悟?
若說這背後沒人幕後操縱,他都不信。
隻是現在也沒時間去細究,到底是誰要這麽做,當務之急,是先把鬧事的百姓們安撫下來。
門口已是堵得水泄不通,除了鬧事的百姓,更有許多看熱鬧的群眾,衙門大門緊閉,沒有一個衙役在外,估計也是不想與他們起什麽衝突。
謝端此時不再猶豫,縱身一躍,當即飛至衙門門口的石階上,丹田靈炁運轉,右掌在身前輕輕一掃,若幹百姓頓時感覺一股勁風襲來,身形有些不穩,情不自禁往後倒退,直至退下台階。
台下百姓望著眼前這個文質彬彬的書生,滿臉驚疑之色,不過一時之間,倒沒人再敢上前。
“諸位鄉鄰稍安勿躁,且聽我一言!”
他扯開嗓子,將之前在糧廳所說的話語又重複了一遍,加上後方的主簿大人從旁協助,乃至最後請出縣令大人,一番勸導,終於化解此圍。
不過時間隻有三天,三天之內,他們必須要采取行動,不管是對城外的難民也好,對城內的百姓也罷,都要有個交代,務必妥善處理此事。
縣衙內堂,李清倒負著雙手,麵色陰沉。
“開啟義倉,施放餘糧賑災,這本是善舉,而且義倉歸屬官府管轄,本縣也有權利這麽做!我長山縣百姓素來樸實明理,縱然得知,也絕不會如此不講情麵,到底是誰在暗中煽動人們鬧事?”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明顯太不正常。
尤其是見到鬧事百姓們的情緒變化,對於官府不單單是責怪了,更多的是怨恨、是不信任。
僅憑這一點,他便想到了是有人故意鬧事。
隻是百姓們是無辜的,他們也是受人蒙蔽利用,淪為他人的棋子,自己若是對他們動武,一來正遂了那幕後之人的心意,二來也失了民心。
“姐夫不必煩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早晚能抓到他!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即要保證城外難民的賑濟,同時也要平息城內百姓的不滿。”
謝端此時站在一旁,出言衝他說道。
“話雖如此,可是隻有三天,又能有什麽兩全之策呢?他們鬧事,無非是因為心裏不平衡,怪本縣破了先例,開倉放糧,救濟外地難民。”
李清眉頭緊鎖,顯得頗有些無奈。
早在決定開啟義倉放糧時,他就應該想到這個結果,可讓他看著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就這麽餓死在他眼前,自己卻什麽都不做,難免揪心。
他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做了官以後,算不上貪官、算不上昏官、算不上惡官、也算不上清官,所作所為,隻求心中無愧。
頂多隻是個平平常常,為民請命的父母官。
見了他的神態變化,謝端也知道他的心思,此時不再拐彎抹角,忙將自己的方案說了出來。
“如果沒有辦法,我也就不會許諾這三日之期了!姐夫,不知你可聽說過‘以工代賑’之法?”
他不緊不慢,淡定自如,與他娓娓道來。
“以工代賑?何為以工代賑?”
李清一臉迷惑,完全不知是什麽意思。
“所謂以工代賑,便是以務工代替賑濟!”
他不清楚此法,倒也在謝端的意料之內,從之前主簿大人的回答當中,他就已經有所定論。
麵對難民,他們采取的是施粥派糧,雖說從古至今,朝廷賑災幾乎都是如此,不能說這個方法就一定不行,但其中所存在的弊端卻很明顯。
單純的派糧,一來會使難民更加依賴官府,每天等著賑濟糧救命,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二來會使一些不是難民的人,假扮成難民混入其中,領取救濟糧,畢竟有便宜不貪白不貪。
嚴重一點,更會直接拉低當地的經濟水平。
正因為古法賑災製度的不完善,使得某些地方一旦發生災難,於朝廷便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故而宋朝,範仲淹結合時勢,提出了“以工代賑”之法,廣為運用,最終實現了一舉三得。
當下聽了謝端此言,李清不由得大為驚詫。
“以務工代替賑濟!你的意思,莫非是想讓城外的難民充當勞工,幫助當地百姓做事,從而領取賑濟糧?如此一來,一可以平息百姓們心中的不滿,二也能讓難民活下去,最後甚至能不損本縣的經濟根源,以此達到一石三鳥之目的!”
他越往下說,越覺得不可思議,到最後完全沉浸其中,這種賑濟方法,未免太過於超前了。
“正是如此!雖說這個方法,不一定能讓所有的百姓接受,但至少可以消解掉他們心中的不平衡!”
主簿大人站在一旁聽著,此時忍不住開口插話。
“謝公子此法,或許可行!隻是萬一那些難民不願意怎麽辦?畢竟以往的賑濟方法都是施粥派糧,如今忽然做出改動,怕是會不適應。”
謝端聞聽此言,隻是笑了笑。
“對於真正的難民來說,隻要能有口吃的,能夠活下去,他們可是什麽都幹得出來,區區務工,讓他們各憑本事吃飯,有什麽不合適的呢?”
這話一出,主簿大人思索之下,也覺得有些道理,遂不再多言。
“城外的難民,前幾日還隻有二百多人,可自從開倉放糧以後,人數急劇增長,這其中不乏有本地人渾水摸魚,隻是苦於沒有好的對策。”
“若是‘以工代賑’之法一出,哪怕不能完全杜絕這種現象,也能讓他們不白白的領取糧食。”
李清聽了他的話,點了點頭,表示十分認同,繼而心中一邊斟酌,一邊籌劃著整體方案。
難民的人數不算多,卻也不少,若是全部聚集在一處,很容易引發疫病,隻是餓肚子還有得活,一旦引發疫病傳播,不好意思,全都得死。
所以他自從決心賑濟以後,便將那些難民各自分離了開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皆派人建了民棚,每座民棚的居住人數,不可超過二十人。
不得不說,在這一方麵,他還是很有經驗的。
“以工代賑,妙不可言啊!我馬上起草文書,並親自到郡守府去一趟,把此事上報給郡守大人,如果你的這個方案能順利實施的話,說不定會使很多地方受益。”
李清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心情頗為激動。
其實關於以工代賑之法,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晏子春秋》有一段故事,即“齊饑晏子因路寢之役以賑民”,便已經開始有雛形。
隻是因為沒有完整的體係,故而各朝各代,懂得實施此法的人很少,直至範仲淹提出“以工代賑”的思想,方才廣為流傳,並被廣泛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