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君問道:“玄魔,汝可知生靈修行的本質。”
羅睺思慮片刻搖搖頭道:“師尊,玄魔不知。”
東君接著道:“無論是混沌時期的混沌魔神,還是汝等先天魔神,或者是洪荒世界的先天生靈,其修行的本質都是為了,爭取更高的生命層次,讓生靈的生命躍遷。”
羅睺心中咀嚼這‘生命躍遷’四個字,眼睛越來越亮。是啊!求道,求道。求得不就是超脫一切,生命不受束縛嗎?
東君又道:“世間生靈,無論是何出身跟腳,都是以精、氣、神為根本修行。即便是混沌魔神也不例外,生靈蛻變,生命躍遷的核心就是生靈的精、氣、神。”
“汝修行的魔道,雖屬無上大法。但是,魔道修行的根本在‘氣’,對於‘精、神’兩道魔道並無多少涉獵。以‘氣’之法門修行‘精、神’兩道,汝之魔道想要成道自然艱難。玄魔,汝之‘氣’已達到晉升混元大羅金仙的標準,但是,汝之‘精、神’二道差之遠矣。”
羅睺急聲問道:“師尊,不知何謂精、氣、神。”
東君道:“‘精’便是生靈的肉身。‘氣’是生靈的法力。‘神’是生靈的靈魂。大道艱辛,生靈求道當以肉身為船、靈魂為舵、法力為槳。船不堅、舵不穩、槳無力,如何能求得大道?”
“吾之一脈修行,以精、氣、神為根基。鍛體、煉法、淬魂。此法修行可鑄就無上根基。在混元金仙境界,精、氣、神蛻變成肉身之晶、法力之晶、靈魂之晶。而後,三晶孕養圓滿便可三者合一,誕生先天基礎法則晉升混元大羅金仙。此法雖是穩妥,但也是耗費日久,需要無盡元會的打磨和孕養。”
羅睺聽罷,躬身道:“玄魔求師尊賜法。”
自古以來,便是真傳一句話,假傳萬遍書。東君一言讓羅睺茅塞頓開,而且,羅睺冥冥之中還感應到東君所言的這精、氣、神之法,是無上正法。
時間,積累,這些在證道混元大羅金仙麵前,根本不值一提。而且,先天魔神眼中何時有過時間的存在了。
東君收下羅睺本就有傳法之心,如今羅睺求法,東君怎會吝嗇。
東君微閉雙眼,飄渺的道音充塞天地,鎮元子,玄魔,玄黃,玄清四人很快便沉浸在道音中。
自古以來,學我者生,像我者死。東君以道音傳法的同時也以道音教化,把凝聚結晶之法融匯到四人的大道中。
四人資質不凡,各有前路。雖修行混沌結晶之法但不必和東君一模一樣。鎮元子三人早得東君傳法,但是在道音洗禮下依舊收獲極大,感悟極深。
這道音傳法,乃是以法則為動力催動道音,模擬天道賜福,頗有幾分天道神韻。但是,這道音傳法消耗極大,神帝四象當初坐鎮神庭的時候,雖對先天魔神多有指點,但是從未以道音傳法過。這道音傳法的施法者必須是誕生先天基礎法則的混元大羅金仙,所以洪荒世界根本沒有出現過道音傳法。
若是當初神帝以道音為先天魔神講道,洪荒世界滯留的先天魔神現在求道也不會如此艱難了,最起碼也能窺見一絲混元大羅金仙之路,不會像現在絲毫尋不到前路了。
羅睺在東君的道音洗禮下,渾身氣勢勃發,忽然氣勢一凝,赫然在聽道中凝聚法力結晶了。羅睺這些摸索著前進的先天魔神,無論是法則感悟,還是自身的根基。都不是鎮元子幾人所能比。
雖然鎮元子和羅睺的修為都是混元金仙後期,但是,鎮元子絕對不是羅睺的對手。創道者和修道者的差距是猶如天地之別的。
羅睺的魔道雖然東君看不上眼,但是,放眼洪荒世界,魔道可是一等一的道法。
羅睺凝聚法力結晶不僅僅是自身在蛻變,蛻變的最大的還是魔道。
先天魔神修行無數元會,不僅有自己的路,而且,在這條路上走的極遠。所以說羅睺即便拜在東君門下,也不可能如玄黃、玄清一般,直接修行東君的道。其實,玄黃、玄清在經過東君講道、周山論道後,也開始結合自己的本源,開創自己的道。
東君正是考慮到門下弟子的這種情況才會以道音傳法。
羅睺在縹緲的道音下,以魔道為根基,融合精、氣、神,開創天魔、地魔、人魔三道。天魔道修煉靈魂,地魔道凝練法力,人魔道打磨肉身。天地人三魔道雖然現在完善的隻有地魔道,但是,修行靈魂和肉身的天魔道、人魔道,羅睺已經找到了前路。有東君傳法為根基,羅睺相信日後完善魔道不是難事。
而且,東君還詳細的講了自己晉升混元大羅金仙的感悟,這感悟對於羅睺這個求道無門,找不到前路的先天魔神來說,才是無上的機緣。
可以說東君這次傳法奠定了羅睺的成道之基。
縹緲的道音逐漸落下,過了許久四人才從道境中醒來。
激動不已的羅睺,率先向東君行禮,求道無數元會,今日聞聽大道,羅睺如何不激動。
東君自然知道羅睺所想,當初他若非大機緣遇到紫微,估計也和羅睺一樣在洪荒中苦苦掙紮。
東君:“此次講道結束,爾等日後當好生修行。玄魔吾在洪荒有一處別院,名為東陽洞天,汝玄黃、玄清兩位師弟都在東陽洞天內立下道場,汝為吾門下大弟子,今日賜汝蓬萊仙島為汝道場。吾在東陽洞天內曾留一尊分身,爾等有事告示分身吾自知也。”
羅睺:“玄魔多謝師尊。”
東君又接著說道:“玄魔,尚有一事須與汝分說明白!”
羅睺恭敬的道:“請師尊示下。”
東君:“混沌時期混沌中曾有四件混沌至寶,混沌青蓮、混沌斧、混沌珠、造化玉碟。這四件混沌至寶在盤古天王開天之時都曾遭遇重創。混沌青蓮更是化為無數碎片,洪荒世界誕生後,洪荒世界匯聚混沌青蓮碎片孕育了五朵十二品蓮台。”
羅睺思慮片刻搖搖頭道:“師尊,玄魔不知。”
東君接著道:“無論是混沌時期的混沌魔神,還是汝等先天魔神,或者是洪荒世界的先天生靈,其修行的本質都是為了,爭取更高的生命層次,讓生靈的生命躍遷。”
羅睺心中咀嚼這‘生命躍遷’四個字,眼睛越來越亮。是啊!求道,求道。求得不就是超脫一切,生命不受束縛嗎?
東君又道:“世間生靈,無論是何出身跟腳,都是以精、氣、神為根本修行。即便是混沌魔神也不例外,生靈蛻變,生命躍遷的核心就是生靈的精、氣、神。”
“汝修行的魔道,雖屬無上大法。但是,魔道修行的根本在‘氣’,對於‘精、神’兩道魔道並無多少涉獵。以‘氣’之法門修行‘精、神’兩道,汝之魔道想要成道自然艱難。玄魔,汝之‘氣’已達到晉升混元大羅金仙的標準,但是,汝之‘精、神’二道差之遠矣。”
羅睺急聲問道:“師尊,不知何謂精、氣、神。”
東君道:“‘精’便是生靈的肉身。‘氣’是生靈的法力。‘神’是生靈的靈魂。大道艱辛,生靈求道當以肉身為船、靈魂為舵、法力為槳。船不堅、舵不穩、槳無力,如何能求得大道?”
“吾之一脈修行,以精、氣、神為根基。鍛體、煉法、淬魂。此法修行可鑄就無上根基。在混元金仙境界,精、氣、神蛻變成肉身之晶、法力之晶、靈魂之晶。而後,三晶孕養圓滿便可三者合一,誕生先天基礎法則晉升混元大羅金仙。此法雖是穩妥,但也是耗費日久,需要無盡元會的打磨和孕養。”
羅睺聽罷,躬身道:“玄魔求師尊賜法。”
自古以來,便是真傳一句話,假傳萬遍書。東君一言讓羅睺茅塞頓開,而且,羅睺冥冥之中還感應到東君所言的這精、氣、神之法,是無上正法。
時間,積累,這些在證道混元大羅金仙麵前,根本不值一提。而且,先天魔神眼中何時有過時間的存在了。
東君收下羅睺本就有傳法之心,如今羅睺求法,東君怎會吝嗇。
東君微閉雙眼,飄渺的道音充塞天地,鎮元子,玄魔,玄黃,玄清四人很快便沉浸在道音中。
自古以來,學我者生,像我者死。東君以道音傳法的同時也以道音教化,把凝聚結晶之法融匯到四人的大道中。
四人資質不凡,各有前路。雖修行混沌結晶之法但不必和東君一模一樣。鎮元子三人早得東君傳法,但是在道音洗禮下依舊收獲極大,感悟極深。
這道音傳法,乃是以法則為動力催動道音,模擬天道賜福,頗有幾分天道神韻。但是,這道音傳法消耗極大,神帝四象當初坐鎮神庭的時候,雖對先天魔神多有指點,但是從未以道音傳法過。這道音傳法的施法者必須是誕生先天基礎法則的混元大羅金仙,所以洪荒世界根本沒有出現過道音傳法。
若是當初神帝以道音為先天魔神講道,洪荒世界滯留的先天魔神現在求道也不會如此艱難了,最起碼也能窺見一絲混元大羅金仙之路,不會像現在絲毫尋不到前路了。
羅睺在東君的道音洗禮下,渾身氣勢勃發,忽然氣勢一凝,赫然在聽道中凝聚法力結晶了。羅睺這些摸索著前進的先天魔神,無論是法則感悟,還是自身的根基。都不是鎮元子幾人所能比。
雖然鎮元子和羅睺的修為都是混元金仙後期,但是,鎮元子絕對不是羅睺的對手。創道者和修道者的差距是猶如天地之別的。
羅睺的魔道雖然東君看不上眼,但是,放眼洪荒世界,魔道可是一等一的道法。
羅睺凝聚法力結晶不僅僅是自身在蛻變,蛻變的最大的還是魔道。
先天魔神修行無數元會,不僅有自己的路,而且,在這條路上走的極遠。所以說羅睺即便拜在東君門下,也不可能如玄黃、玄清一般,直接修行東君的道。其實,玄黃、玄清在經過東君講道、周山論道後,也開始結合自己的本源,開創自己的道。
東君正是考慮到門下弟子的這種情況才會以道音傳法。
羅睺在縹緲的道音下,以魔道為根基,融合精、氣、神,開創天魔、地魔、人魔三道。天魔道修煉靈魂,地魔道凝練法力,人魔道打磨肉身。天地人三魔道雖然現在完善的隻有地魔道,但是,修行靈魂和肉身的天魔道、人魔道,羅睺已經找到了前路。有東君傳法為根基,羅睺相信日後完善魔道不是難事。
而且,東君還詳細的講了自己晉升混元大羅金仙的感悟,這感悟對於羅睺這個求道無門,找不到前路的先天魔神來說,才是無上的機緣。
可以說東君這次傳法奠定了羅睺的成道之基。
縹緲的道音逐漸落下,過了許久四人才從道境中醒來。
激動不已的羅睺,率先向東君行禮,求道無數元會,今日聞聽大道,羅睺如何不激動。
東君自然知道羅睺所想,當初他若非大機緣遇到紫微,估計也和羅睺一樣在洪荒中苦苦掙紮。
東君:“此次講道結束,爾等日後當好生修行。玄魔吾在洪荒有一處別院,名為東陽洞天,汝玄黃、玄清兩位師弟都在東陽洞天內立下道場,汝為吾門下大弟子,今日賜汝蓬萊仙島為汝道場。吾在東陽洞天內曾留一尊分身,爾等有事告示分身吾自知也。”
羅睺:“玄魔多謝師尊。”
東君又接著說道:“玄魔,尚有一事須與汝分說明白!”
羅睺恭敬的道:“請師尊示下。”
東君:“混沌時期混沌中曾有四件混沌至寶,混沌青蓮、混沌斧、混沌珠、造化玉碟。這四件混沌至寶在盤古天王開天之時都曾遭遇重創。混沌青蓮更是化為無數碎片,洪荒世界誕生後,洪荒世界匯聚混沌青蓮碎片孕育了五朵十二品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