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第四卷終於寫完了,以這樣一個思想的跨越作為終結我覺得是挺好的,然後也把之前留下的一堆坑,比如洪荒曆史、黃帝、人類起源、鴻蒙古寶、靈氣和靈根的來源、阿爾法文明的創造者、最終觀測者等一大堆問題都串了起來,讓主角正式進入一個革命性的姿態。
因為經驗問題,對劇情的把握不太足,所以第四卷幾乎從前半部分就已經脫離了我的預計,我原本是打算在第四卷中後期就開始進入革命部分,卷首語是一位在極度黑暗中掙紮的少女說的,甚至可以和另一個概率線上那個爬出庇護所參拜道祖像的婦女對稱起來,然後迎來本卷的終結,是一個比較黑暗且低沉但唯有一絲光明的結尾。
但是我的寫法並不是完全以主角的行動為核心的,就是說這個世界不是為主角量身定做的,而是我先構思好整個世界的框架,先把金融體係、政治體係、意識形態、科技水平、戰略戰術、實力對比這些寫出來,然後再把主角放進去,在其中進行探索和遊曆,然後根據主角本身的性格做出他應該會做出的選擇。
這也導致了我要進行整個世界的推演,有一段時間睡著了腦子裏還在不斷上演星圖沙盤,思考著如果這裏發生了一件事,其他地方應該怎麽發生鏈式反應。
這樣的結果就是,主角的選擇和世界的變化會脫離我的預設,我隻能大致地把握最終的方向。
另一個問題就是,寫到本卷的後半段我是迷茫的,我還是會遇到神性人性二選一的難題,以前看小說的時候,最終主角基本上都是選人性,我覺得這種選擇有點過於自私了,主角統治天下,但主角隻有一個,其他千千萬萬的人呢?所以我決定一定要寫一個神性的主角。
但這種選擇一定會消解掉人格和主體性,像耶穌一樣,他為世人受苦被掛在十字架上受人膜拜,那時他就成了一個概念的集合,也就是“救贖、神聖”之類的,他本身的人格就徹底消失了,沒人會在意,甚至他如果還有人格,那就是不夠神聖。
這種狀態很符合魯迅先生對尼采的評價:“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隻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
我可以在書裏強行讓主角不發瘋,但我會發瘋。
所以之前那麽多作者不寫神性,或者到最後一章才寫主角融入天地,除去不夠爽之外,確實是有這種難題。
幸運的是,在後期我開始學習哲學,然後才發現自己簡直就是井底之蛙,神性人性的難題瞬間就被解決了。
不用去管神性人性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應該追根溯源,也就是去問,為什麽非要有一個東西壓在萬民頭頂?不管那東西是神性所代表的神,還是人性所代表的皇帝。
探討神性還是人性,就好像預設了主角必須要統治世界一樣。
那為什麽不能不要這個東西呢?
主角想以一個聖徒的模樣去憐憫、拯救眾人,實際上是一種自大,人不需要被拯救,隻需要覺醒,需要被解放。
而主角自身的意義也凸顯出來了,就是最後一章裏那句“如果響應了這種感召,勇敢地迎接和承受未來那種真誠而明快的、充滿創傷的自由,看到世界的內在矛盾和困局,那麽,自我就參與進了未來必然性的自我實現。於是個體的獨屬於她/他的愛意、情感和品位,就會銘刻在這個世界的本體論層麵,成為必然性的一部分,共同鐫刻在這個世界的源代碼裏,為這個世界本身訂立新的目的論法則。”
投身到曆史的實踐中去,不要當一個聖徒,而是一個革命家,將自己身為個人的、熱情的意誌融入到無意識的曆史之中,用自己的個人意識為整個時代領風。
在這樣偉大的實踐中,他的個人意識將會得到最充足的彰顯,並永遠與世界一同存在。
到這裏,終於能長出一口氣了,因為身後如影隨形的虛無主義終於不存在了,那種讓我抓頭發的矛盾也被消弭了,像一道明亮的光柱貫穿中心思想。
從下一卷開始,革命部分終於要登上台麵了,暫將其命名為“螢火”——“一開始時,我們隻是統計圖裏微小的變動”。
這裏涉及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實際運用,順帶解釋了一下為何曆代政體都對帝國內部的隱患視而不見且反應遲鈍,這不是掌權者蠢,而是那個意識形態必然的體現,具體的內容會留到正文解釋。
最後一個讓我有些頭痛的就是如何調和通俗性和嚴肅性的問題,因為網文這個文體就是走通俗性的,雖然因為近些年讀者審美的提升,讓我這種寫法都有一定的讀者,但網文這個題材本身就界定了,它不可能過度地運用文學性和嚴肅性,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快餐式的商品。
我就記得爸媽說看不懂我寫的書,然後聽著葉凡和“華夏天花板龍組一號”之類的問我能不能寫這些。
倒也不是說那種文體不好,畢竟任何生態位都有東西存在,隻是寫小白文會讓我很痛苦,也寫不好,但丟掉了通俗性也不行。
關於這個問題我還在摸索,希望能得到一些答案。
總之,以上,再次感謝所有讀者的支持,承蒙厚愛,不勝惶恐。
因為經驗問題,對劇情的把握不太足,所以第四卷幾乎從前半部分就已經脫離了我的預計,我原本是打算在第四卷中後期就開始進入革命部分,卷首語是一位在極度黑暗中掙紮的少女說的,甚至可以和另一個概率線上那個爬出庇護所參拜道祖像的婦女對稱起來,然後迎來本卷的終結,是一個比較黑暗且低沉但唯有一絲光明的結尾。
但是我的寫法並不是完全以主角的行動為核心的,就是說這個世界不是為主角量身定做的,而是我先構思好整個世界的框架,先把金融體係、政治體係、意識形態、科技水平、戰略戰術、實力對比這些寫出來,然後再把主角放進去,在其中進行探索和遊曆,然後根據主角本身的性格做出他應該會做出的選擇。
這也導致了我要進行整個世界的推演,有一段時間睡著了腦子裏還在不斷上演星圖沙盤,思考著如果這裏發生了一件事,其他地方應該怎麽發生鏈式反應。
這樣的結果就是,主角的選擇和世界的變化會脫離我的預設,我隻能大致地把握最終的方向。
另一個問題就是,寫到本卷的後半段我是迷茫的,我還是會遇到神性人性二選一的難題,以前看小說的時候,最終主角基本上都是選人性,我覺得這種選擇有點過於自私了,主角統治天下,但主角隻有一個,其他千千萬萬的人呢?所以我決定一定要寫一個神性的主角。
但這種選擇一定會消解掉人格和主體性,像耶穌一樣,他為世人受苦被掛在十字架上受人膜拜,那時他就成了一個概念的集合,也就是“救贖、神聖”之類的,他本身的人格就徹底消失了,沒人會在意,甚至他如果還有人格,那就是不夠神聖。
這種狀態很符合魯迅先生對尼采的評價:“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隻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
我可以在書裏強行讓主角不發瘋,但我會發瘋。
所以之前那麽多作者不寫神性,或者到最後一章才寫主角融入天地,除去不夠爽之外,確實是有這種難題。
幸運的是,在後期我開始學習哲學,然後才發現自己簡直就是井底之蛙,神性人性的難題瞬間就被解決了。
不用去管神性人性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應該追根溯源,也就是去問,為什麽非要有一個東西壓在萬民頭頂?不管那東西是神性所代表的神,還是人性所代表的皇帝。
探討神性還是人性,就好像預設了主角必須要統治世界一樣。
那為什麽不能不要這個東西呢?
主角想以一個聖徒的模樣去憐憫、拯救眾人,實際上是一種自大,人不需要被拯救,隻需要覺醒,需要被解放。
而主角自身的意義也凸顯出來了,就是最後一章裏那句“如果響應了這種感召,勇敢地迎接和承受未來那種真誠而明快的、充滿創傷的自由,看到世界的內在矛盾和困局,那麽,自我就參與進了未來必然性的自我實現。於是個體的獨屬於她/他的愛意、情感和品位,就會銘刻在這個世界的本體論層麵,成為必然性的一部分,共同鐫刻在這個世界的源代碼裏,為這個世界本身訂立新的目的論法則。”
投身到曆史的實踐中去,不要當一個聖徒,而是一個革命家,將自己身為個人的、熱情的意誌融入到無意識的曆史之中,用自己的個人意識為整個時代領風。
在這樣偉大的實踐中,他的個人意識將會得到最充足的彰顯,並永遠與世界一同存在。
到這裏,終於能長出一口氣了,因為身後如影隨形的虛無主義終於不存在了,那種讓我抓頭發的矛盾也被消弭了,像一道明亮的光柱貫穿中心思想。
從下一卷開始,革命部分終於要登上台麵了,暫將其命名為“螢火”——“一開始時,我們隻是統計圖裏微小的變動”。
這裏涉及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實際運用,順帶解釋了一下為何曆代政體都對帝國內部的隱患視而不見且反應遲鈍,這不是掌權者蠢,而是那個意識形態必然的體現,具體的內容會留到正文解釋。
最後一個讓我有些頭痛的就是如何調和通俗性和嚴肅性的問題,因為網文這個文體就是走通俗性的,雖然因為近些年讀者審美的提升,讓我這種寫法都有一定的讀者,但網文這個題材本身就界定了,它不可能過度地運用文學性和嚴肅性,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快餐式的商品。
我就記得爸媽說看不懂我寫的書,然後聽著葉凡和“華夏天花板龍組一號”之類的問我能不能寫這些。
倒也不是說那種文體不好,畢竟任何生態位都有東西存在,隻是寫小白文會讓我很痛苦,也寫不好,但丟掉了通俗性也不行。
關於這個問題我還在摸索,希望能得到一些答案。
總之,以上,再次感謝所有讀者的支持,承蒙厚愛,不勝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