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軍馬隊奔回劉莊東線戰場的時候,這邊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勇毅軍並未向外出擊,他們追擊一陣之後,便收縮人馬,重新在第二道壕溝建立了防線。
而劉莊西線戰場上,闖軍付出了二百餘人的傷亡,仍未能擴大那一處營牆上的缺口,反而在青龍營車兵的增援到來後,被擊退了回來。
原本在劉莊北麵防線上,疾馳回來的兩千多闖軍馬隊,如果能立刻下馬突襲,或許會有所突破,可他們見到營牆上密密麻麻的人頭,以及那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後,卻自己膽怯了起來而放棄突襲,白白葬送了此戰中唯一的一次突破機會。
隨著太陽漸漸西斜,天色也越發灰暗下來,交戰雙方也徹底脫離了接觸,各自清理著己方控製的戰場區域。
此役,勇毅軍青龍營戰亡一百二十餘人,負傷更多達二百六十餘人,加在一起都已經接近四百人的戰損了,其中幾乎一半的傷亡都在西線戰場上。
不過相比於闖軍戰亡近一千四百餘,受傷更是超過了兩千餘眾的戰損,此外還有一千六百多的闖軍被青龍營俘虜,其中戰兵達到九百人之多。
單從雙方的戰損情況來看,青龍營可是占了一個大便宜,這除了得益於平日嚴苛操練,最主要還是因為青龍營的披甲率接近百分之八十的緣故。
這就是正規軍與賊寇的最大區別,既披甲率高,裝備精良,且又操練有素,能夠令行禁止!
而闖軍之所以傷亡如此之大,其一是作為進攻一方傷亡總是大於防守方;其二則是其披甲率太低,即使賊兵也隻有不到一半的披甲率,何況那些廝養了;其三就是操練日短,戰陣不熟,衝時一窩蜂,退時一群羊。
但闖軍的近四千傷亡中,又有三分之一多是廝養饑民,其戰兵隻占了傷亡的一半多一點而已,就是說闖軍的實際戰損已經超過了十分之一,這對其軍心士氣的影響極大,兩三日內再難對青龍營劉莊陣線發起像樣的攻勢了。
…………
劉莊青龍營的營區內,闖軍俘虜被分別看押,首先是廝養與闖兵們甄別之後分開看押,接著又將他們每百人分作一隊,各隊集中看押起來。
張國棟親自巡視了一遍,向各隊俘虜分別做了一番訓話,主要是宣講勇毅軍的「俘虜政策」,既「傷者給醫治,不反抗不殺命,戰後任其自去,且發給路費」!
他訓完話之後,也不管闖軍俘虜們是否相信,在一片竊竊私語聲中便轉身離去了,剩下的事兒自然都交給各部鎮撫軍士們再做詳細講解和說明。
對於張國棟的這番話,俘虜們自然是不敢相信,他們此前也不是沒有見過官軍,別說俘虜了,就連普通的逃散百姓都不肯放過,又怎麽會浪費糧食來養活他們?
不過事已至此,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至少目前,劉莊的這幫朝廷官軍並沒有殺他們「砍頭領賞」的意思,正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生的希望就在眼前,他們自然就不會反抗。
為了看管這些闖軍的俘虜,每一百名俘虜有一整隊三十餘戰士專門看押,總共有近六百名戰士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之中,他們都是黃大光的中部戰士。
而營鎮撫官房知海則專門負責此事,黃大光則從旁協助,主要負責看管與保護之責,既要保證俘虜們不敢鬧事,又要保障鎮撫官房知海和眾鎮撫軍士們的安全。
…………
「將軍,韓榮奎防守不利,致西線為賊所破,使全營置於危險之地,實在失職,自請責罰!」
眾人看著跪在中間的前部千總官韓榮奎,麵上皆是惋惜之色,而副將匡永忠的臉上神情則更為複雜,既有惋惜之色,又飽含關切與不忍之情。
張國棟作為一軍主將,他的
態度才最為關鍵,眾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移到了他的身上,都在靜靜地等候他做出表態。
他目光炯炯地掃視著帳下兩位副將、五位千總官,用眼色製止了正要說話的副將杜淳剛,而後再輕咳了兩聲以引起眾人注意。
這才開口說道:「今日一戰,殲敵過千,傷敵亦有兩千之眾,更俘虜賊兵超一千六百之多,而我軍陣亡將士一百二十七人,傷二百六十八人。
若是隻論戰損,我軍以一換十,大挫賊軍銳氣,三五日內再難組織大的攻勢,此皆在座諸位之功,本將自會在爵帥跟前為你們請功。」
張國棟並不直言韓榮奎的西線失利之事,而是先總結了今日戰事,又對諸將一番慰勉和激勵。
這才話鋒一轉:「然今日之戰事,確為凶險,就如西線之危急,險致全盤虧輸,現今思來仍不免後怕不已,此皆本將謀劃之失,非為諸將之過也。
僥幸東線大為得利,殲滅賊軍有生力量近六千之眾,因此今日實為大勝之局!」
他這時才將目光落到中間跪著的韓榮奎身上,對他溫言說道:「韓千總,你今日有功而無過,快些起來吧。」
眾將聞聽此言,心中一塊大石頭才算落了地。
尤其是副將匡永忠,要知道青龍營中隻有韓榮奎和孔守常兩人是他的老部下,因此他自然是想保下韓榮奎,既可全自己護下之名,又可為將來建立自己的班底保留一份力量。
韓榮奎此刻滿麵都是淚痕,他哽咽著說道:「非將軍之過,實末將失責之罪。東麵為賊之主攻,北麵放水,可西南兩邊同樣賊兵,獨在西麵被賊子破了口。」
他接著又抱拳行禮,重重說道:「西線之危,實榮奎之過,責無旁貸。」
張國棟見他如此,忽地麵色一暗,沉聲喝道:「韓榮奎,起身,歸座!」
韓榮奎渾身一震,猛地站起,同樣喝道:「喏!」
便即起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重新坐好,隻見他身挺筆直,目視前方,雙手穩穩放在兩膝之上,除了喘息之聲略顯粗重,便與其他各人無異。
哦,不對,韓榮奎的坐姿明顯比其他四位千總官更為標準!
免費閱讀.
而劉莊西線戰場上,闖軍付出了二百餘人的傷亡,仍未能擴大那一處營牆上的缺口,反而在青龍營車兵的增援到來後,被擊退了回來。
原本在劉莊北麵防線上,疾馳回來的兩千多闖軍馬隊,如果能立刻下馬突襲,或許會有所突破,可他們見到營牆上密密麻麻的人頭,以及那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後,卻自己膽怯了起來而放棄突襲,白白葬送了此戰中唯一的一次突破機會。
隨著太陽漸漸西斜,天色也越發灰暗下來,交戰雙方也徹底脫離了接觸,各自清理著己方控製的戰場區域。
此役,勇毅軍青龍營戰亡一百二十餘人,負傷更多達二百六十餘人,加在一起都已經接近四百人的戰損了,其中幾乎一半的傷亡都在西線戰場上。
不過相比於闖軍戰亡近一千四百餘,受傷更是超過了兩千餘眾的戰損,此外還有一千六百多的闖軍被青龍營俘虜,其中戰兵達到九百人之多。
單從雙方的戰損情況來看,青龍營可是占了一個大便宜,這除了得益於平日嚴苛操練,最主要還是因為青龍營的披甲率接近百分之八十的緣故。
這就是正規軍與賊寇的最大區別,既披甲率高,裝備精良,且又操練有素,能夠令行禁止!
而闖軍之所以傷亡如此之大,其一是作為進攻一方傷亡總是大於防守方;其二則是其披甲率太低,即使賊兵也隻有不到一半的披甲率,何況那些廝養了;其三就是操練日短,戰陣不熟,衝時一窩蜂,退時一群羊。
但闖軍的近四千傷亡中,又有三分之一多是廝養饑民,其戰兵隻占了傷亡的一半多一點而已,就是說闖軍的實際戰損已經超過了十分之一,這對其軍心士氣的影響極大,兩三日內再難對青龍營劉莊陣線發起像樣的攻勢了。
…………
劉莊青龍營的營區內,闖軍俘虜被分別看押,首先是廝養與闖兵們甄別之後分開看押,接著又將他們每百人分作一隊,各隊集中看押起來。
張國棟親自巡視了一遍,向各隊俘虜分別做了一番訓話,主要是宣講勇毅軍的「俘虜政策」,既「傷者給醫治,不反抗不殺命,戰後任其自去,且發給路費」!
他訓完話之後,也不管闖軍俘虜們是否相信,在一片竊竊私語聲中便轉身離去了,剩下的事兒自然都交給各部鎮撫軍士們再做詳細講解和說明。
對於張國棟的這番話,俘虜們自然是不敢相信,他們此前也不是沒有見過官軍,別說俘虜了,就連普通的逃散百姓都不肯放過,又怎麽會浪費糧食來養活他們?
不過事已至此,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至少目前,劉莊的這幫朝廷官軍並沒有殺他們「砍頭領賞」的意思,正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生的希望就在眼前,他們自然就不會反抗。
為了看管這些闖軍的俘虜,每一百名俘虜有一整隊三十餘戰士專門看押,總共有近六百名戰士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之中,他們都是黃大光的中部戰士。
而營鎮撫官房知海則專門負責此事,黃大光則從旁協助,主要負責看管與保護之責,既要保證俘虜們不敢鬧事,又要保障鎮撫官房知海和眾鎮撫軍士們的安全。
…………
「將軍,韓榮奎防守不利,致西線為賊所破,使全營置於危險之地,實在失職,自請責罰!」
眾人看著跪在中間的前部千總官韓榮奎,麵上皆是惋惜之色,而副將匡永忠的臉上神情則更為複雜,既有惋惜之色,又飽含關切與不忍之情。
張國棟作為一軍主將,他的
態度才最為關鍵,眾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移到了他的身上,都在靜靜地等候他做出表態。
他目光炯炯地掃視著帳下兩位副將、五位千總官,用眼色製止了正要說話的副將杜淳剛,而後再輕咳了兩聲以引起眾人注意。
這才開口說道:「今日一戰,殲敵過千,傷敵亦有兩千之眾,更俘虜賊兵超一千六百之多,而我軍陣亡將士一百二十七人,傷二百六十八人。
若是隻論戰損,我軍以一換十,大挫賊軍銳氣,三五日內再難組織大的攻勢,此皆在座諸位之功,本將自會在爵帥跟前為你們請功。」
張國棟並不直言韓榮奎的西線失利之事,而是先總結了今日戰事,又對諸將一番慰勉和激勵。
這才話鋒一轉:「然今日之戰事,確為凶險,就如西線之危急,險致全盤虧輸,現今思來仍不免後怕不已,此皆本將謀劃之失,非為諸將之過也。
僥幸東線大為得利,殲滅賊軍有生力量近六千之眾,因此今日實為大勝之局!」
他這時才將目光落到中間跪著的韓榮奎身上,對他溫言說道:「韓千總,你今日有功而無過,快些起來吧。」
眾將聞聽此言,心中一塊大石頭才算落了地。
尤其是副將匡永忠,要知道青龍營中隻有韓榮奎和孔守常兩人是他的老部下,因此他自然是想保下韓榮奎,既可全自己護下之名,又可為將來建立自己的班底保留一份力量。
韓榮奎此刻滿麵都是淚痕,他哽咽著說道:「非將軍之過,實末將失責之罪。東麵為賊之主攻,北麵放水,可西南兩邊同樣賊兵,獨在西麵被賊子破了口。」
他接著又抱拳行禮,重重說道:「西線之危,實榮奎之過,責無旁貸。」
張國棟見他如此,忽地麵色一暗,沉聲喝道:「韓榮奎,起身,歸座!」
韓榮奎渾身一震,猛地站起,同樣喝道:「喏!」
便即起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重新坐好,隻見他身挺筆直,目視前方,雙手穩穩放在兩膝之上,除了喘息之聲略顯粗重,便與其他各人無異。
哦,不對,韓榮奎的坐姿明顯比其他四位千總官更為標準!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