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一年上頭有幾次雲遊,冬播與春耕時節少不了,人家忙得腳下都生煙,祖母倒閑得隻心往外跑。所以鄉親們都說,祖母這人心大,乖懶。
那時故河口河灘外的地,多種勞籽與燕子花。不是專門種而是野生的。每到春天,故河口河灘就一片姹紫嫣紅,綠色飛揚,數燕子花與勞籽長得最旺。還有巴在地上的木心兜,飛在天空的水鳥,阿羅多姿的楊柳林,構成天然豐饒的前天鵝洲濕地風景。
勞籽的顆粒長得跟油菜籽差不多,勞籽的身姿與葉子長得跟燕子花差不多,牽藤,開藍色小碎花,生性潑皮,像野生的五爪藤,撒把籽不需管理,就自生自長自結果。勞籽的顆粒比油菜籽大,黑灰色。生長周期短,可趕在長江漲水之前收割,畝產不比油菜籽低,價格卻比油菜籽高。油菜籽種植比較講究,收割時期恰好碰著長江洪水上漲期,收獲有風險。勞籽的諸多特性,挺合適故河口種植,也合適河灘外的土地生長。由此那個時期故河口的農作物數勞籽當家。
也是那時的生產力差,種田技術不高,油菜籽還沒普及,也種不好!滿遍的撒播,產量低。一株株營養缽栽還沒興起。生長周期長,從年底冬季播種,到第二年四月才收割,遇見漲潮季來得快,就淹水了,顆粒無收,很是勞財傷命。所以油菜籽在故河口,人並不喜歡種。就在村莊荒角邊種一把辣菜炸油吃。
每到收割季節,故河口河灘內外的地裏,人山人海,拾勞籽的人比街上過節時還多。有的還與收割者並肩搶拾。惹得村上那個凶狠的看黃佬拿著根看黃佬苗子亮晃晃的四處吆喝。但吆喝也是白吆喝,沒人聽。看黃佬苗子對農人來說不足以構成威脅,因為大家都知道,那是用來趕牲畜的,而不是趕人的。
一到這等收割勞籽的季節,祖母更不得閑。滿村的去拾勞籽,拾完了自個村裏,還去別個村裏的地裏拾。
拾勞籽也不是祖母的獨創,而是一種風俗。算是把公家地裏浪費的糧食再收拾到農人手裏。從前不光河外灘的地裏喜歡拾,院子裏麵的地,隻要收割的,也有成群的婦人圍著圍腰子,提著蛇皮袋子,背著稻草要子去拾。一隊的田間拾了二隊去,二隊拾了三隊去,直到拾完自個村的幾個大隊,數個小分隊,再去別的村莊拾,一拾個把月,直到這一季的收割徹底完畢。拾勞籽隻是一個例子。什麽高粱苞穀小麥的收割時期,也是要拾的。
但祖母對拾勞籽的熱愛,肯定超越了同時代人。夕陽西下,一輪暗紅的太陽映襯江麵,映襯著廣闊的河灘地,一位農婦弓著腰,在夕陽下拾勞籽。她雖滿臉皺紋,卻笑容燦爛。這是祖母拾勞籽的圖景。米勒筆下的《拾穗者》,佝僂著背,裹著白色頭巾,看去比祖母蒼老很多,有股蒼涼。而祖母拾勞籽的情形,是活生的希望與蒼涼同在。祖母當是希望與滄桑的集中者,永垂不朽!
等拾完勞籽回家,夏播已完,農活也不大忙。祖母便在菜園侍弄她的辣椒地,把菜園栽種的尖辣椒侍弄得比自己的孫子還仔細。待到尖辣椒紅了,就一批批摘下來,曬幹。然後將曬幹的紅尖辣椒用籃子裝好,掛在屋簷下,等到年關逼近,或來年春耕季節,拿出去賣。過完春節,來年春播季節開始,祖母多數時間不在家種地,早就湖南海北的擱姐妹,串鄉賣辣椒去了。人家說祖母乖懶,確實有見證。
隔壁隊同姓的陳印堂爹,有四個兒子,個個能幹,大兒子陳寶亭在五碼口山廠當廠長,有錢有勢有權!二兒子陳玉亭在故河口當支書,十分有權,是又藍小藍的父親。祖母跟陳印堂的老婆妯娌相稱。小姑叫陳印堂的老婆為伯母,姐們叫陳印堂為大爹。姐們搖身一變,就與又藍小藍成了堂叔輩的姊妹。祖父何時又多出了陳印堂這樣一個弟兄,都是祖母的功德了。
還有遠的,青苔村對岸的姓孟的人家,養了八個子女,死的隻剩一個女兒的孟舅婆。也是祖母串鄉賣紅尖辣椒擱的一門親戚。後來不知怎的,孟舅婆唯一的女兒也早逝,留下一對兒女,孟舅婆帶著。與小姑四叔年歲差不多。祖母叫孟家老太婆為舅媽,小姑叫孟老太婆為舅婆。我是跟著小姑叫的孟舅婆。我都不知道該叫她什麽。因隔的輩分多,我該叫她為孟太舅婆!
後來,孟老太婆死了,她的那對外甥兒女就寄養在祖母家,與四叔小姑成了兄妹。男的叫三路,姐們叫他三路叔叔。女的叫小夢,姐們叫她夢幺幺。他們兄妹六歲到祖母家,一直長到成人才離開。
祖母娘家沒有一個親人,心上有些失衡,所以擱了些毫無血緣關係的親戚。
這麽多年來,祖母對自己娘家的印象早模糊而陌生了。就記得解放初抓壯丁出去當兵的哥哥給她寫信來尋過她。說是當上了中央委員。後來父親長大了,按信封上地址,寄過一封信,石沉大海。由此,父親還在中央委員中尋找姓徐的年歲相當的,可有祖母的哥哥,既我的外舅公,一個許將軍,另一個徐將軍,都是十大元帥之一。
祖母到底姓許還是徐,倘不是那封信,她自己一輩子都不會清楚。祖母隻記得個音xu。父親說,信裏著名許。
那未,許將軍是我的外舅公?看名字似乎與許七友同胞的兄妹。隻是我的外舅公中並沒叫許四友名兒的。也許在外改了名,也說不定。
但想祖母出生武術世家,哥哥們個個武功高強,出去當兵,做了將軍,也有可能。於是,父親查看了許將軍的身世經曆,老家河南許家窪,好像不對?出生年代倒十分接近。隻是參軍的經曆有出入,學武的經曆也有出入。僅憑一封從中央來的信,難以確定。還不說許將軍,十大元帥之一,開國元勳,這種親,萬萬不可隨便認得,攀得。
但父親還是私下認為許將軍是祖母失散的大哥,私下在家多有談論。連姐們小時候都喜歡對人炫耀,說自己的外舅公是將軍。包括鹿女與陸仔相好時,也就此向他炫耀。陸仔偷著會笑死。
往後,大外舅公又來過一封信,隻是那等年月,祖母有過那樣的家史,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還是一樣害怕拿出來給大家看。即使看了,也不敢聲張,更不敢回信。祖母的童年之家成分不好,怕全家被牽連,更害怕牽連在外當大官的大舅爹,就沒回信去。那個自稱祖母大哥的人,見兩封信都沒回,以後就沒來信了。
父親成家後,想按那個地址去尋大外舅公。隻是兒女眾多,事務繁忙,抽不開身,最終不了了之。
後來又有人來了封信,也是尋祖母的。說是我的二舅爹,被抓壯丁,當上了國民軍,幾番艱辛,造化弄人,如今塵埃落定,在寶島安居落葉了。得知老家瘟疫,親人夭亡,唯年少出嫁的妹子許七友,生死不明,可不知他心念的親妹許七友還在人間否?
這封信可把祖母嚇得不輕,點名道姓,似乎真的了。祖母抱著那封信,偷偷地跑到故河口河灘,哭了好半天,還是不敢拿給人看,也不敢跟任何人說。因為這封信是從寶島寄來的,若被人知道檢舉了,可犯了大罪,惹了大禍,判個通牒罪,叛國罪,誅殺九族,也不稀奇。至少要被批判。那時每次出工之前,村裏的那個大廣播就高喊召開群眾大會,要開誰的批判會,批判誰?割資本主義尾巴,鏟除資本主義思想。祖母還有在寶島當官的哥哥,可是了得。
祖母害怕全家人被連累,在故河口待不下去了咋辦?祖母看過那封信之後,就將之拋進了長江,拿都怕拿回來,洪水猛獸一般。也沒給對方回信。祖母出生武術世家,還讀過幾天書,識得字,加以受到巷子裏說書先生祖父的影響,信中的大致意思看得可明白。祖母心愛自己的兒女,深愛自己的後代子孫,深愛自己的家,生怕這封信給家人帶來災禍。
後來,父親大了,祖母才對父親說起這事。父親有些怪祖母沒將那封信保存下來。改革開放之後,寶島大陸一家親,去尋二舅爹還有點線索。這不,一點線索都沒了,怎麽去尋!也是那封信之後,幾十年裏,寶島沒再來過第二封信。祖母說的這事是真是假,值得懷疑!但想祖母一把年歲了,兒女都長大成人,真沒必要撒這個謊。
二舅爹可能是個單身漢,沒有後人。否則,肯定回來尋親了!隻是自己並無後人,愧對祖上父母親人,就不回來了唄!當然這都隻是我的猜想。
就那時期,祖母一年四季外出神遊,心大乖懶,倒養就了祖母特殊的智慧與開闊的視野。自是比一般鄉村婦女的見解高出很多。要不,這樣的事擱在一般婦人身上,說不定就釀成了大禍。
那時故河口河灘外的地,多種勞籽與燕子花。不是專門種而是野生的。每到春天,故河口河灘就一片姹紫嫣紅,綠色飛揚,數燕子花與勞籽長得最旺。還有巴在地上的木心兜,飛在天空的水鳥,阿羅多姿的楊柳林,構成天然豐饒的前天鵝洲濕地風景。
勞籽的顆粒長得跟油菜籽差不多,勞籽的身姿與葉子長得跟燕子花差不多,牽藤,開藍色小碎花,生性潑皮,像野生的五爪藤,撒把籽不需管理,就自生自長自結果。勞籽的顆粒比油菜籽大,黑灰色。生長周期短,可趕在長江漲水之前收割,畝產不比油菜籽低,價格卻比油菜籽高。油菜籽種植比較講究,收割時期恰好碰著長江洪水上漲期,收獲有風險。勞籽的諸多特性,挺合適故河口種植,也合適河灘外的土地生長。由此那個時期故河口的農作物數勞籽當家。
也是那時的生產力差,種田技術不高,油菜籽還沒普及,也種不好!滿遍的撒播,產量低。一株株營養缽栽還沒興起。生長周期長,從年底冬季播種,到第二年四月才收割,遇見漲潮季來得快,就淹水了,顆粒無收,很是勞財傷命。所以油菜籽在故河口,人並不喜歡種。就在村莊荒角邊種一把辣菜炸油吃。
每到收割季節,故河口河灘內外的地裏,人山人海,拾勞籽的人比街上過節時還多。有的還與收割者並肩搶拾。惹得村上那個凶狠的看黃佬拿著根看黃佬苗子亮晃晃的四處吆喝。但吆喝也是白吆喝,沒人聽。看黃佬苗子對農人來說不足以構成威脅,因為大家都知道,那是用來趕牲畜的,而不是趕人的。
一到這等收割勞籽的季節,祖母更不得閑。滿村的去拾勞籽,拾完了自個村裏,還去別個村裏的地裏拾。
拾勞籽也不是祖母的獨創,而是一種風俗。算是把公家地裏浪費的糧食再收拾到農人手裏。從前不光河外灘的地裏喜歡拾,院子裏麵的地,隻要收割的,也有成群的婦人圍著圍腰子,提著蛇皮袋子,背著稻草要子去拾。一隊的田間拾了二隊去,二隊拾了三隊去,直到拾完自個村的幾個大隊,數個小分隊,再去別的村莊拾,一拾個把月,直到這一季的收割徹底完畢。拾勞籽隻是一個例子。什麽高粱苞穀小麥的收割時期,也是要拾的。
但祖母對拾勞籽的熱愛,肯定超越了同時代人。夕陽西下,一輪暗紅的太陽映襯江麵,映襯著廣闊的河灘地,一位農婦弓著腰,在夕陽下拾勞籽。她雖滿臉皺紋,卻笑容燦爛。這是祖母拾勞籽的圖景。米勒筆下的《拾穗者》,佝僂著背,裹著白色頭巾,看去比祖母蒼老很多,有股蒼涼。而祖母拾勞籽的情形,是活生的希望與蒼涼同在。祖母當是希望與滄桑的集中者,永垂不朽!
等拾完勞籽回家,夏播已完,農活也不大忙。祖母便在菜園侍弄她的辣椒地,把菜園栽種的尖辣椒侍弄得比自己的孫子還仔細。待到尖辣椒紅了,就一批批摘下來,曬幹。然後將曬幹的紅尖辣椒用籃子裝好,掛在屋簷下,等到年關逼近,或來年春耕季節,拿出去賣。過完春節,來年春播季節開始,祖母多數時間不在家種地,早就湖南海北的擱姐妹,串鄉賣辣椒去了。人家說祖母乖懶,確實有見證。
隔壁隊同姓的陳印堂爹,有四個兒子,個個能幹,大兒子陳寶亭在五碼口山廠當廠長,有錢有勢有權!二兒子陳玉亭在故河口當支書,十分有權,是又藍小藍的父親。祖母跟陳印堂的老婆妯娌相稱。小姑叫陳印堂的老婆為伯母,姐們叫陳印堂為大爹。姐們搖身一變,就與又藍小藍成了堂叔輩的姊妹。祖父何時又多出了陳印堂這樣一個弟兄,都是祖母的功德了。
還有遠的,青苔村對岸的姓孟的人家,養了八個子女,死的隻剩一個女兒的孟舅婆。也是祖母串鄉賣紅尖辣椒擱的一門親戚。後來不知怎的,孟舅婆唯一的女兒也早逝,留下一對兒女,孟舅婆帶著。與小姑四叔年歲差不多。祖母叫孟家老太婆為舅媽,小姑叫孟老太婆為舅婆。我是跟著小姑叫的孟舅婆。我都不知道該叫她什麽。因隔的輩分多,我該叫她為孟太舅婆!
後來,孟老太婆死了,她的那對外甥兒女就寄養在祖母家,與四叔小姑成了兄妹。男的叫三路,姐們叫他三路叔叔。女的叫小夢,姐們叫她夢幺幺。他們兄妹六歲到祖母家,一直長到成人才離開。
祖母娘家沒有一個親人,心上有些失衡,所以擱了些毫無血緣關係的親戚。
這麽多年來,祖母對自己娘家的印象早模糊而陌生了。就記得解放初抓壯丁出去當兵的哥哥給她寫信來尋過她。說是當上了中央委員。後來父親長大了,按信封上地址,寄過一封信,石沉大海。由此,父親還在中央委員中尋找姓徐的年歲相當的,可有祖母的哥哥,既我的外舅公,一個許將軍,另一個徐將軍,都是十大元帥之一。
祖母到底姓許還是徐,倘不是那封信,她自己一輩子都不會清楚。祖母隻記得個音xu。父親說,信裏著名許。
那未,許將軍是我的外舅公?看名字似乎與許七友同胞的兄妹。隻是我的外舅公中並沒叫許四友名兒的。也許在外改了名,也說不定。
但想祖母出生武術世家,哥哥們個個武功高強,出去當兵,做了將軍,也有可能。於是,父親查看了許將軍的身世經曆,老家河南許家窪,好像不對?出生年代倒十分接近。隻是參軍的經曆有出入,學武的經曆也有出入。僅憑一封從中央來的信,難以確定。還不說許將軍,十大元帥之一,開國元勳,這種親,萬萬不可隨便認得,攀得。
但父親還是私下認為許將軍是祖母失散的大哥,私下在家多有談論。連姐們小時候都喜歡對人炫耀,說自己的外舅公是將軍。包括鹿女與陸仔相好時,也就此向他炫耀。陸仔偷著會笑死。
往後,大外舅公又來過一封信,隻是那等年月,祖母有過那樣的家史,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還是一樣害怕拿出來給大家看。即使看了,也不敢聲張,更不敢回信。祖母的童年之家成分不好,怕全家被牽連,更害怕牽連在外當大官的大舅爹,就沒回信去。那個自稱祖母大哥的人,見兩封信都沒回,以後就沒來信了。
父親成家後,想按那個地址去尋大外舅公。隻是兒女眾多,事務繁忙,抽不開身,最終不了了之。
後來又有人來了封信,也是尋祖母的。說是我的二舅爹,被抓壯丁,當上了國民軍,幾番艱辛,造化弄人,如今塵埃落定,在寶島安居落葉了。得知老家瘟疫,親人夭亡,唯年少出嫁的妹子許七友,生死不明,可不知他心念的親妹許七友還在人間否?
這封信可把祖母嚇得不輕,點名道姓,似乎真的了。祖母抱著那封信,偷偷地跑到故河口河灘,哭了好半天,還是不敢拿給人看,也不敢跟任何人說。因為這封信是從寶島寄來的,若被人知道檢舉了,可犯了大罪,惹了大禍,判個通牒罪,叛國罪,誅殺九族,也不稀奇。至少要被批判。那時每次出工之前,村裏的那個大廣播就高喊召開群眾大會,要開誰的批判會,批判誰?割資本主義尾巴,鏟除資本主義思想。祖母還有在寶島當官的哥哥,可是了得。
祖母害怕全家人被連累,在故河口待不下去了咋辦?祖母看過那封信之後,就將之拋進了長江,拿都怕拿回來,洪水猛獸一般。也沒給對方回信。祖母出生武術世家,還讀過幾天書,識得字,加以受到巷子裏說書先生祖父的影響,信中的大致意思看得可明白。祖母心愛自己的兒女,深愛自己的後代子孫,深愛自己的家,生怕這封信給家人帶來災禍。
後來,父親大了,祖母才對父親說起這事。父親有些怪祖母沒將那封信保存下來。改革開放之後,寶島大陸一家親,去尋二舅爹還有點線索。這不,一點線索都沒了,怎麽去尋!也是那封信之後,幾十年裏,寶島沒再來過第二封信。祖母說的這事是真是假,值得懷疑!但想祖母一把年歲了,兒女都長大成人,真沒必要撒這個謊。
二舅爹可能是個單身漢,沒有後人。否則,肯定回來尋親了!隻是自己並無後人,愧對祖上父母親人,就不回來了唄!當然這都隻是我的猜想。
就那時期,祖母一年四季外出神遊,心大乖懶,倒養就了祖母特殊的智慧與開闊的視野。自是比一般鄉村婦女的見解高出很多。要不,這樣的事擱在一般婦人身上,說不定就釀成了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