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中央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淨飯王太子,名為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全名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是佛教開啟者。
釋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刹帝利種姓。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釋迦牟尼佛心咒:達雅塔嗡牟尼牟尼瑪哈牟那耶梭哈參閱《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
【如來】實際意義為: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就錯了。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達多,意為“一切已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達摩(瞿曇)。。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刹帝利種姓。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或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圓滿。本來佛有一萬種名號,後來人們愚鈍了,就慢慢簡略為十種名號。
【太子降生】
三千年前的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各很富裕的國家名叫迦毗羅衛國。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王後名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降生前,為一生補處菩薩,住在兜率天內院,以因緣(時間、地點、國家、家庭、父母)成熟,便降生人間,以摩耶夫人為母。釋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太子悉達多。經典記載四月八日,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誕生於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花,並且舉目四顧,自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等)。太子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出家成道】
太子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漢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聖王”。但是,悉達多太子卻在19歲時出家修行。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而產生修道之念。終於舍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解脫。太子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
太子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王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後來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離開苦樂二邊的中道修行,於是舍棄無謂的苦行,走過尼連禪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複了健康後。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徹見自己本來麵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觀緣起法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佛陀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
【史料】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涅審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以此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曆史性的人物。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的王族懿師摩王(義鳩王),即漢譯“甘蔗王”的後裔,迦毗羅衛(劫比羅伐窣堵)國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迦毗羅衛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在4世紀法顯遊曆印度時,這個國家已日漸衰落。19世紀末,考古家在這裏發掘出一個藏有遺骨的石壺,上麵刻有公元前數世紀流行的婆羅謎文字,意為釋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羅衛發現有阿育王巡幸時所建的石刻,從而證實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後尼泊爾政府一直在進行考古發掘。
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年,由於古印度典籍沒有明確的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並從卒年推算的。因此說法不一,竟有60種之多。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百年。斯裏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624年,卒於公元前544年,並以此為依據,在1956~1957年舉行紀念釋迦牟尼涅盤2500周年的盛大活動。西方學者根據南傳史料,對佛滅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諸說;日本宇井伯壽根據北傳史料,從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年,推定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據阿育王即位年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國近代學者依南齊僧伽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眾聖點記”,即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優波離結集律藏,並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書後記下一點,以後每年添加一點,至南齊永明七年(489),共計得975點。由此上推,則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滅於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說也為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采用。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
如來,乃是佛教對佛祖的尊稱,意為真知之意。
《西遊記》中是西方大雷音寺佛主,位於靈山。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淨飯王太子,名為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全名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是佛教開啟者。
釋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刹帝利種姓。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釋迦牟尼佛心咒:達雅塔嗡牟尼牟尼瑪哈牟那耶梭哈參閱《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
【如來】實際意義為: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就錯了。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達多,意為“一切已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達摩(瞿曇)。。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刹帝利種姓。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或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圓滿。本來佛有一萬種名號,後來人們愚鈍了,就慢慢簡略為十種名號。
【太子降生】
三千年前的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各很富裕的國家名叫迦毗羅衛國。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王後名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降生前,為一生補處菩薩,住在兜率天內院,以因緣(時間、地點、國家、家庭、父母)成熟,便降生人間,以摩耶夫人為母。釋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太子悉達多。經典記載四月八日,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誕生於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花,並且舉目四顧,自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等)。太子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出家成道】
太子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漢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聖王”。但是,悉達多太子卻在19歲時出家修行。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而產生修道之念。終於舍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解脫。太子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
太子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王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後來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離開苦樂二邊的中道修行,於是舍棄無謂的苦行,走過尼連禪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複了健康後。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徹見自己本來麵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觀緣起法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佛陀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
【史料】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涅審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以此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曆史性的人物。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的王族懿師摩王(義鳩王),即漢譯“甘蔗王”的後裔,迦毗羅衛(劫比羅伐窣堵)國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迦毗羅衛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在4世紀法顯遊曆印度時,這個國家已日漸衰落。19世紀末,考古家在這裏發掘出一個藏有遺骨的石壺,上麵刻有公元前數世紀流行的婆羅謎文字,意為釋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羅衛發現有阿育王巡幸時所建的石刻,從而證實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後尼泊爾政府一直在進行考古發掘。
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年,由於古印度典籍沒有明確的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並從卒年推算的。因此說法不一,竟有60種之多。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百年。斯裏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624年,卒於公元前544年,並以此為依據,在1956~1957年舉行紀念釋迦牟尼涅盤2500周年的盛大活動。西方學者根據南傳史料,對佛滅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諸說;日本宇井伯壽根據北傳史料,從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年,推定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據阿育王即位年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國近代學者依南齊僧伽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眾聖點記”,即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優波離結集律藏,並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書後記下一點,以後每年添加一點,至南齊永明七年(489),共計得975點。由此上推,則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滅於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說也為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采用。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
如來,乃是佛教對佛祖的尊稱,意為真知之意。
《西遊記》中是西方大雷音寺佛主,位於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