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將王金龍送了出來,一直送出乾清門,然後安排內閣行人找轎子送王金龍去北驛館。
內閣行人就是內閣跑腿的官員,級別很低,一般都是從七品或者是正八品。
明朝官員分九個等級,七品以下就是不入流,換一句話說,就是不算是國家的正式官員,隻能說是吏。
朱慈烺的腦袋很清晰,臨別對王金龍說道:“嗨!王大人,你剛才說你原來的時代大致概括為一多、二大、三強,這一多你都沒有說完呢!這樣,改日你有功夫了來我的毓慶宮來,本太子準備好吃的喝的,禦酒你隨便喝,咱哥倆邊吃邊說怎麽樣?本太子真想聽你講故事。”
“好!一定,改日,臣去拜訪太子爺。”
聽話聽音,王金龍意識到有點那個了,和這家夥搞好關係非常的有必要,但這家夥肯定把自己看成酒鬼了,不然不會說禦酒你隨便喝。
我擦!這也不能怨人家誤會,奶奶!早上在乾清宮喝的醉巴溜丟的,中午又在坤寧宮喝的差不多了,不能不讓人家懷疑自己很貪杯。
北驛館就在安定門和後宮之間,離王承恩的府邸不遠。
成祖皇帝朱棣遷都北平府後,南京還留了一套班子管理江南事務,每年來往於兩京之間的官員很多,自然要修建驛館接待來往官員。
北平府成首都了,自然是要加強守衛的,並且北元一直不甘心讓出中原這大好河山,經常的竄擾大明疆土,由此,朱棣調集了全國的軍隊駐紮在京城周邊各地,這些邊軍根據戰況時不時的要出塞打擊一下北元的勢力,別說零星小部隊作戰,就是朱棣也曾帶領大軍五次深入蒙古草原禦駕親征,在這些帶兵的將軍中很多都是勳爵,都是立過戰功的,來京了自然要高等級的接待,於是,朱棣下令又建了一個驛館,專門接待勳貴和高級官員,這就是北驛館的來曆。
另外一個驛館在皇宮的西邊,主要是接待各地來京辦差的官員。
後來,北元勢力在大明軍隊的打擊下,就不敢和大明打了,隻是偶爾的進來襲擾一番,主要是搶東西,因為蒙古草原自然環境較差,並且他們很笨,許多的東西都不能自己製造,缺少生活必需品和工具,隻能來內地搶劫。
再後來,隨著新老更替,新一代的北元人也認可了打不過大明,就不想與大明想爭領土了。
唯一的還想撈點好處的就是瓦剌。
瓦剌是北元的一個分支,元退離中原後蒙古分裂,東西蒙古互爭雄長,征戰不休,經過多年征戰,韃靼勢力不斷削弱,瓦剌逐漸強盛。
永樂十六年,馬哈木之子脫歡襲父爵為順寧王。幾年之後,脫歡攻破韃靼,兼並其眾,又統一內部,其勢日張,雄視漠北,脫歡立成吉思汗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受明朝封為太師,掌瓦剌部實權。
明英宗正統四年,脫歡死,其子也先繼位後,不僅漠南諸部全被征服,且東脅高麗,西略哈密,草原大半,盡為其所製。
也先每年冬遣人貢馬於明,最初,所遣使者不過五十人,後貪朝廷厚賞,歲增至二千餘人,並屢屢索要貴重難得之物。稍不遂,即製造事端,明廷所賜財物,不得不歲有所增。
正統十四年二月,明朝太師也先遣使兩千餘人朝貢馬匹,詐稱三千人,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也先就不幹了,開始製造釁端。
七月,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州即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在這四路人馬中,也先一路最為強大,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太後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幹預朝政所立之鐵碑。從此,大權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王林為錦衣衛僉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京城,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野和侍郎於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成國公朱勇為大將軍,但在王振麵前皆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請帝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裏,直到天黑才能起來。隨征的文武大臣卻不使參預軍政事務,軍內自相驚亂。
七月十九日,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八月一日到達大同,還沒有交鋒,鎮守太監郭敬報告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本欲使英宗於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三萬騎兵被殺掠殆盡,八月十三日,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緊逼明軍。
兵部尚書鄺野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準,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裏處有河,被瓦剌軍占據,將士饑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痹明軍,明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進攻。
明軍隻得倉促應戰,瓦剌伏兵四起,明軍大敗,跟隨英宗的大部分官員和將領戰死,英宗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聽說大軍慘敗,英宗也被也先俘虜,京師大亂,有人提出南遷,兵部侍郎於謙站出來在奏請皇太後同意並經過大家討論同意後擁立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遵朱祁鎮是太上皇,並下令各地武裝力量進京勤王,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精糧足,人心稍安。
這次,也先有了野心,準備狠撈一把,十月初六,率兵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京城,由此京師保衛戰開始。
於謙很勇敢,親自披甲執銳,領兵二十二萬,列陣於九門外,雙方大戰五日,明軍先後取得德勝門、西直門、彰義門大捷,鑒於明各地勤王的軍隊不斷的向京城趕來,也先在十五日夜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殺敵萬人,也先逃向回良鄉、紫荊關,明軍直追,先後敗敵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十八人,至此,京師保衛戰結束。
明朝在先損失二十萬人的情況下,依然由二線部隊打敗不可一世的瓦剌軍,非常的難能可貴,由此,北元人再不想和中原發生衝突了,因為占不了便宜,殺敵三千自損八百,即使他們勝了,代價也承受不起,畢竟他們人口數量太少,沒有人哪來的兵,所以死不起。
北驛館在二百多年中一直作為皇家賓館承擔著招待來往勳貴極其家眷的任務。
王金龍坐轎來到了北驛館。
北驛館的驛丞有兩個,分別是梁鐸和錢瑾,梁鐸正七品,錢瑾從七品。
這裏有一個概念,千萬不要弄混淆了,北驛館雖然也叫驛館,實際上是皇家賓館或者更確切的叫做皇家招待所,和各地驛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地方。驛站主要是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和平時期邊疆沒有戰事,所以,明朝各地的驛站主要為過往官員服務。
北驛館設前院和後院,前院是驛館工作人員辦公、辦事的地方,後院是賓客住宿的地方。
很早以前,北驛館還是比較忙乎的,自從天啟年間開始,北驛館就冷清了,基本上一個月也沒有幾個賓客。
主要原因是天啟年間魏忠賢把持朝政,沒有多大的事兒,能不來京,誰也不願來京城,萬一招惹了魏忠賢及其黨羽怎麽辦?
到了崇禎朝,勳貴們更不願意來了,這崇禎皇帝窮,在各個地方都很小氣不說,關鍵是來京沒好事兒,不是安排他們帶兵去打仗,就是要求他們在經濟上幫助國家解決點困難。
這北驛館老是閑著也不行呀,有時候有些封疆大吏和邊帥進京了,也會安排住在北驛館裏,即使這樣,北驛館也很清閑。
上午,王金龍的那些弟兄被送到北驛館,帶路的太監傳旨:今後北驛館由王大人包了,任何人不再接待,已經住進來的去他排,梁鐸和錢瑾就知道要來住的王大人不是一般的人物了。
兩個人很納悶,這王大人既然叫大人,肯定是一個官員,而不是勳貴,咋這麽的牛逼呢?北驛館地方很大,來十個八個侯爺,每個侯爺帶著一大幫子下人都能安排的下,這王大人該帶來了多少的手下?
由此,兩個人聯想到這王大人帶著這麽多的人來京幹什麽?這些兵咋安排住進北驛館呢?還是皇上安排的?這北驛館是兵能住的地方嗎?看來王大人是一個重要的人物,這些兵跟著住到這裏完全是保護王大人。
看到跟著進來的李小山和趙實在等人,兩個人又詫異了,這就是王大人帶來的人?咋看起來一個個都是從鄉下來的呢?
但是,來傳令的是宮裏的人,傳的是皇帝的旨意,兩個人也不敢馬虎,這情況特殊,別說來的是人,就是來幾隻猴子,那也要當爺爺伺候。
北驛館的後院有十幾套單獨的小院子,每個院子裏房屋十幾間,客廳、茶廳、主臥室、副臥室、貼身丫鬟住房、小廚房,洗浴房一應俱全。
另外,大院裏還有標準住房幾十間,全都是安排勳貴隨從住的地方。
到底該安排這先來的人住在哪裏呢?兩個人就搞不準了,因為不知道還要來多少人,都是什麽人。
那就問問吧,梁鐸猜到李小山和趙實在是小頭目,便上前問道:“敢問,王大人什麽時候到?還要來多少人?”
李小山回答道:“哪誰知道?我們王大人昨晚上和皇上喝了一晚上的酒,早上回來還沒睡兩個時辰,又被皇上叫走了,別的人倒是沒有了,就我們二十個人和王大人。”
啊!兩個人驚訝了,就這二十來人包了北驛館?梁鐸和錢瑾感到很詫異,商量了一下,幹脆不管是誰一律安排到小院居住,全當大爺供起來。
征求了兩個人的意見,這二十人住進了兩套小院內。
王金龍下令了,任何人不準出去,你說呆著幹什麽?於是,李小山和趙實在兩個人組織開始進行隊列訓練了。
這一訓練不要緊,立馬將梁鐸和錢瑾看傻眼了。
挖槽!這王大人的兵看起來人人都像是鄉巴老一般,但這隊列走的,不能不佩服,咋就這麽的雄赳赳氣昂昂呢?你看人家那精神頭,你看人家走的那個整齊的,我的娘!從來沒有見過哎!這都是什麽兵呀?
毫無疑問,兩個人要知道這些人都是來自山西的一個土匪山寨肯定會驚掉下巴。
內閣行人就是內閣跑腿的官員,級別很低,一般都是從七品或者是正八品。
明朝官員分九個等級,七品以下就是不入流,換一句話說,就是不算是國家的正式官員,隻能說是吏。
朱慈烺的腦袋很清晰,臨別對王金龍說道:“嗨!王大人,你剛才說你原來的時代大致概括為一多、二大、三強,這一多你都沒有說完呢!這樣,改日你有功夫了來我的毓慶宮來,本太子準備好吃的喝的,禦酒你隨便喝,咱哥倆邊吃邊說怎麽樣?本太子真想聽你講故事。”
“好!一定,改日,臣去拜訪太子爺。”
聽話聽音,王金龍意識到有點那個了,和這家夥搞好關係非常的有必要,但這家夥肯定把自己看成酒鬼了,不然不會說禦酒你隨便喝。
我擦!這也不能怨人家誤會,奶奶!早上在乾清宮喝的醉巴溜丟的,中午又在坤寧宮喝的差不多了,不能不讓人家懷疑自己很貪杯。
北驛館就在安定門和後宮之間,離王承恩的府邸不遠。
成祖皇帝朱棣遷都北平府後,南京還留了一套班子管理江南事務,每年來往於兩京之間的官員很多,自然要修建驛館接待來往官員。
北平府成首都了,自然是要加強守衛的,並且北元一直不甘心讓出中原這大好河山,經常的竄擾大明疆土,由此,朱棣調集了全國的軍隊駐紮在京城周邊各地,這些邊軍根據戰況時不時的要出塞打擊一下北元的勢力,別說零星小部隊作戰,就是朱棣也曾帶領大軍五次深入蒙古草原禦駕親征,在這些帶兵的將軍中很多都是勳爵,都是立過戰功的,來京了自然要高等級的接待,於是,朱棣下令又建了一個驛館,專門接待勳貴和高級官員,這就是北驛館的來曆。
另外一個驛館在皇宮的西邊,主要是接待各地來京辦差的官員。
後來,北元勢力在大明軍隊的打擊下,就不敢和大明打了,隻是偶爾的進來襲擾一番,主要是搶東西,因為蒙古草原自然環境較差,並且他們很笨,許多的東西都不能自己製造,缺少生活必需品和工具,隻能來內地搶劫。
再後來,隨著新老更替,新一代的北元人也認可了打不過大明,就不想與大明想爭領土了。
唯一的還想撈點好處的就是瓦剌。
瓦剌是北元的一個分支,元退離中原後蒙古分裂,東西蒙古互爭雄長,征戰不休,經過多年征戰,韃靼勢力不斷削弱,瓦剌逐漸強盛。
永樂十六年,馬哈木之子脫歡襲父爵為順寧王。幾年之後,脫歡攻破韃靼,兼並其眾,又統一內部,其勢日張,雄視漠北,脫歡立成吉思汗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受明朝封為太師,掌瓦剌部實權。
明英宗正統四年,脫歡死,其子也先繼位後,不僅漠南諸部全被征服,且東脅高麗,西略哈密,草原大半,盡為其所製。
也先每年冬遣人貢馬於明,最初,所遣使者不過五十人,後貪朝廷厚賞,歲增至二千餘人,並屢屢索要貴重難得之物。稍不遂,即製造事端,明廷所賜財物,不得不歲有所增。
正統十四年二月,明朝太師也先遣使兩千餘人朝貢馬匹,詐稱三千人,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也先就不幹了,開始製造釁端。
七月,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州即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在這四路人馬中,也先一路最為強大,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太後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幹預朝政所立之鐵碑。從此,大權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王林為錦衣衛僉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京城,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野和侍郎於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成國公朱勇為大將軍,但在王振麵前皆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請帝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裏,直到天黑才能起來。隨征的文武大臣卻不使參預軍政事務,軍內自相驚亂。
七月十九日,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八月一日到達大同,還沒有交鋒,鎮守太監郭敬報告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本欲使英宗於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三萬騎兵被殺掠殆盡,八月十三日,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緊逼明軍。
兵部尚書鄺野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準,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裏處有河,被瓦剌軍占據,將士饑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痹明軍,明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進攻。
明軍隻得倉促應戰,瓦剌伏兵四起,明軍大敗,跟隨英宗的大部分官員和將領戰死,英宗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聽說大軍慘敗,英宗也被也先俘虜,京師大亂,有人提出南遷,兵部侍郎於謙站出來在奏請皇太後同意並經過大家討論同意後擁立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遵朱祁鎮是太上皇,並下令各地武裝力量進京勤王,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精糧足,人心稍安。
這次,也先有了野心,準備狠撈一把,十月初六,率兵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京城,由此京師保衛戰開始。
於謙很勇敢,親自披甲執銳,領兵二十二萬,列陣於九門外,雙方大戰五日,明軍先後取得德勝門、西直門、彰義門大捷,鑒於明各地勤王的軍隊不斷的向京城趕來,也先在十五日夜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殺敵萬人,也先逃向回良鄉、紫荊關,明軍直追,先後敗敵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十八人,至此,京師保衛戰結束。
明朝在先損失二十萬人的情況下,依然由二線部隊打敗不可一世的瓦剌軍,非常的難能可貴,由此,北元人再不想和中原發生衝突了,因為占不了便宜,殺敵三千自損八百,即使他們勝了,代價也承受不起,畢竟他們人口數量太少,沒有人哪來的兵,所以死不起。
北驛館在二百多年中一直作為皇家賓館承擔著招待來往勳貴極其家眷的任務。
王金龍坐轎來到了北驛館。
北驛館的驛丞有兩個,分別是梁鐸和錢瑾,梁鐸正七品,錢瑾從七品。
這裏有一個概念,千萬不要弄混淆了,北驛館雖然也叫驛館,實際上是皇家賓館或者更確切的叫做皇家招待所,和各地驛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地方。驛站主要是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和平時期邊疆沒有戰事,所以,明朝各地的驛站主要為過往官員服務。
北驛館設前院和後院,前院是驛館工作人員辦公、辦事的地方,後院是賓客住宿的地方。
很早以前,北驛館還是比較忙乎的,自從天啟年間開始,北驛館就冷清了,基本上一個月也沒有幾個賓客。
主要原因是天啟年間魏忠賢把持朝政,沒有多大的事兒,能不來京,誰也不願來京城,萬一招惹了魏忠賢及其黨羽怎麽辦?
到了崇禎朝,勳貴們更不願意來了,這崇禎皇帝窮,在各個地方都很小氣不說,關鍵是來京沒好事兒,不是安排他們帶兵去打仗,就是要求他們在經濟上幫助國家解決點困難。
這北驛館老是閑著也不行呀,有時候有些封疆大吏和邊帥進京了,也會安排住在北驛館裏,即使這樣,北驛館也很清閑。
上午,王金龍的那些弟兄被送到北驛館,帶路的太監傳旨:今後北驛館由王大人包了,任何人不再接待,已經住進來的去他排,梁鐸和錢瑾就知道要來住的王大人不是一般的人物了。
兩個人很納悶,這王大人既然叫大人,肯定是一個官員,而不是勳貴,咋這麽的牛逼呢?北驛館地方很大,來十個八個侯爺,每個侯爺帶著一大幫子下人都能安排的下,這王大人該帶來了多少的手下?
由此,兩個人聯想到這王大人帶著這麽多的人來京幹什麽?這些兵咋安排住進北驛館呢?還是皇上安排的?這北驛館是兵能住的地方嗎?看來王大人是一個重要的人物,這些兵跟著住到這裏完全是保護王大人。
看到跟著進來的李小山和趙實在等人,兩個人又詫異了,這就是王大人帶來的人?咋看起來一個個都是從鄉下來的呢?
但是,來傳令的是宮裏的人,傳的是皇帝的旨意,兩個人也不敢馬虎,這情況特殊,別說來的是人,就是來幾隻猴子,那也要當爺爺伺候。
北驛館的後院有十幾套單獨的小院子,每個院子裏房屋十幾間,客廳、茶廳、主臥室、副臥室、貼身丫鬟住房、小廚房,洗浴房一應俱全。
另外,大院裏還有標準住房幾十間,全都是安排勳貴隨從住的地方。
到底該安排這先來的人住在哪裏呢?兩個人就搞不準了,因為不知道還要來多少人,都是什麽人。
那就問問吧,梁鐸猜到李小山和趙實在是小頭目,便上前問道:“敢問,王大人什麽時候到?還要來多少人?”
李小山回答道:“哪誰知道?我們王大人昨晚上和皇上喝了一晚上的酒,早上回來還沒睡兩個時辰,又被皇上叫走了,別的人倒是沒有了,就我們二十個人和王大人。”
啊!兩個人驚訝了,就這二十來人包了北驛館?梁鐸和錢瑾感到很詫異,商量了一下,幹脆不管是誰一律安排到小院居住,全當大爺供起來。
征求了兩個人的意見,這二十人住進了兩套小院內。
王金龍下令了,任何人不準出去,你說呆著幹什麽?於是,李小山和趙實在兩個人組織開始進行隊列訓練了。
這一訓練不要緊,立馬將梁鐸和錢瑾看傻眼了。
挖槽!這王大人的兵看起來人人都像是鄉巴老一般,但這隊列走的,不能不佩服,咋就這麽的雄赳赳氣昂昂呢?你看人家那精神頭,你看人家走的那個整齊的,我的娘!從來沒有見過哎!這都是什麽兵呀?
毫無疑問,兩個人要知道這些人都是來自山西的一個土匪山寨肯定會驚掉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