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七年二月,雒陽,太平道場。
自從張角自號大賢良師,在天下廣傳太平道教義,並散施符水,救濟病患以來,不僅僅是那些終日衣難蔽體、食難果腹的升鬥小民,懷著對所謂“黃天世界”太平景象的憧憬而紛紛成為虔誠信徒,許多達官顯貴也或是為教義吸引,或是為張角展露的超凡手段迷惑,或是另有所圖而成為太平道擁躉。
這其中,便有當下最受天子劉宏重新的十常侍之二——封胥、徐奉。
正是得了這兩位天子寵臣的照拂,太平道才能在這煌煌帝都大行其道,更在寸土寸金的城內建立了一座足可容納數千教眾信徒的宏大道場。
此時已至深夜,在太平道場內的一間密室內,身為大賢良師張角首徒、奉命來雒陽主持大局的馬元義麵色鐵青,咬牙切齒地恨聲道:“唐周這廝竟敢背叛大賢良師,欲壞我太平道大事,某若遇到此人,定將其碎屍萬段!”
在馬元義斜對麵的坐席上,跪坐著一個白麵無須、氣質陰柔的青年男子。
見馬元義隻顧大發雷霆,他苦著臉開口勸說,聲音尖細:“馬渠帥,此時發怒已是無用。雖然宮中的封、徐兩位侯爺在盡力拖延,但最晚到黎明時分,那唐周便會被司隸校尉帶到陛下麵前,到時可是萬事皆休!為今之計,還應及早籌謀應對之策才是。”
馬元義能得張角信重,派來雒陽這大漢的心腹之地籌備起事,自然不是有勇無謀之輩,一時憤怒過後便迅速冷靜下來,聞得此言,心中倏地一動,麵上卻不動聲色,隻仍作出氣恨恨之態道:“事已至此,不如先下手為強,趁著那狗皇帝尚未得知消息做出反應,立即起兵殺向皇宮!”
那人嚇了一跳,急忙道:“渠帥三思,皇宮非比他處,宮城堅固且守衛森嚴,若一時攻之不破,必然自陷重圍。兩位侯爺探知一個消息,或許能幫渠帥解除眼前困局。”
馬元義心中閃過一個“果然如此”的念頭,麵上卻現出驚喜之色:“如此最好不過,某願聞其詳。”
那人道:“這些年來,外界都以為皇帝子嗣艱難,至今膝下也隻有一個與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協。兩位侯爺卻偶然得知他還有一個與何皇後所生的嫡長子辯,這些年來一直隱姓埋名寄養在民間。若渠帥能將此子掌握在手中,不僅可保得自身安全,更可與皇帝好生談一談條件……”
馬元義鼓掌大笑道:“果然妙計,卻不知那皇長子劉辯身在何處?”
那人目中閃過一抹喜色,答道:“便在城外北邙山上的‘葫蘆觀’內,由觀主胡壚道人收養,對外的名字喚作‘胡侯’。”
馬元義豁然起身:“事不宜遲,某即刻帶人去捉了他!”
那人也從坐席上起身,帶著些關切之意提醒道:“據外間傳聞,那位胡壚道人頗有些神異手段,似乎是個修道有成的高人,渠帥卻不可輕忽大意。”
馬元義笑道:“無妨,某在城外藏有大賢良師親自訓練的三千‘黃巾力士’,排成軍陣之後,便是結成金丹的地仙也難當其兵鋒煞氣。”
那人麵上大現歡喜之色,拱手道:“如此便預祝渠帥馬到功成,我還須向兩位侯爺複命,告辭。”
馬元義道一聲:“恕不遠送。”隨即目送對方轉身出門。
待聽到腳步聲已遠,他忽地發出一聲冷笑,低聲自語道:“不管此人來自哪一方勢力,隻要對太平道大事有利,某便作一回殺人之刀又何妨?不過對方多半會行鳥盡弓藏之事,卻不得不預作安排……”
說罷,他喚來道場的手下做了一番吩咐,自己則收拾了隨身的甲胄兵器潛行出城。
此時先前那人已來到一座占地極廣的恢弘府邸門前,有一同樣透著幾分陰柔氣質的青年正在門首高懸的燈籠下向街頭張望,見到他快步而來,急忙迎上幾步埋怨道:“董義,你怎地此刻方回,我已等了你半夜!”
董義聽得此言,翻個白眼道:“董禮你說得倒輕巧,我也想著速去速回。但此事幹係重大,我行事自然要小心再小心,稍有差池,首先賠上的便是自家的性命!”
董禮該是和對方關係親近,當時也不著惱,隻笑嘻嘻地道:“如今你既然回來,該是大功告成,快去向董將軍複命,此番必少不得你的好處!”
當時兩人一起由旁邊小門進府,到了燈火通明的前廳,董義上前向居中而坐的一個全身披掛鎧甲、腰間佩戴長劍的中年男子施禮道:“將軍,奴婢幸不辱命,已賺得那黃巾賊首腦馬元義去了北邙山。”
這中年男子名為董重,乃是太後董氏親侄、皇帝劉宏表兄,官拜衛將軍之職。
而那董義自然也非勾結太平道的封胥、徐奉屬下,而是太後董氏身邊的親信。
當年貴人何氏因誕下皇子劉辯,母憑子貴而正位中宮母儀天下,便為太後董氏所忌。
為了壓製何皇後勢頭,董太後先提拔了侄兒董重為衛將軍,執掌雒陽兵權,又將喪母的皇子劉協收養在身邊,時常鼓動當皇帝的兒子劉宏立其為太子。
奈何劉宏雖也偏愛常在膝下承歡的幼子劉協,卻不敢輕易觸動嫡庶長幼的禮法正統,一直未能下定決心。
這一次封胥、徐奉得知唐周告發太平道謀逆後便知自己大禍臨頭,病急亂投醫之下求到董太後門前,卻被董太後生出個“借刀殺人”之計,欲借太平道之手除了何皇後的最大依仗、那尚寄養在胡壚道人身邊的皇子劉辯。
聽了董義之言,他用右拳猛擊左掌,大笑道:“大事成矣!董義、董禮,你二人即可入宮回稟太後,便說我即刻率兵前往北邙山,圍剿那些意圖劫持皇子的黃巾逆賊。”
他早已從所掌的南北軍中抽調了八千精兵聽候命令,此刻要親自率軍前往北邙山,名為剿除叛逆,其真實目的不問可知。
自從張角自號大賢良師,在天下廣傳太平道教義,並散施符水,救濟病患以來,不僅僅是那些終日衣難蔽體、食難果腹的升鬥小民,懷著對所謂“黃天世界”太平景象的憧憬而紛紛成為虔誠信徒,許多達官顯貴也或是為教義吸引,或是為張角展露的超凡手段迷惑,或是另有所圖而成為太平道擁躉。
這其中,便有當下最受天子劉宏重新的十常侍之二——封胥、徐奉。
正是得了這兩位天子寵臣的照拂,太平道才能在這煌煌帝都大行其道,更在寸土寸金的城內建立了一座足可容納數千教眾信徒的宏大道場。
此時已至深夜,在太平道場內的一間密室內,身為大賢良師張角首徒、奉命來雒陽主持大局的馬元義麵色鐵青,咬牙切齒地恨聲道:“唐周這廝竟敢背叛大賢良師,欲壞我太平道大事,某若遇到此人,定將其碎屍萬段!”
在馬元義斜對麵的坐席上,跪坐著一個白麵無須、氣質陰柔的青年男子。
見馬元義隻顧大發雷霆,他苦著臉開口勸說,聲音尖細:“馬渠帥,此時發怒已是無用。雖然宮中的封、徐兩位侯爺在盡力拖延,但最晚到黎明時分,那唐周便會被司隸校尉帶到陛下麵前,到時可是萬事皆休!為今之計,還應及早籌謀應對之策才是。”
馬元義能得張角信重,派來雒陽這大漢的心腹之地籌備起事,自然不是有勇無謀之輩,一時憤怒過後便迅速冷靜下來,聞得此言,心中倏地一動,麵上卻不動聲色,隻仍作出氣恨恨之態道:“事已至此,不如先下手為強,趁著那狗皇帝尚未得知消息做出反應,立即起兵殺向皇宮!”
那人嚇了一跳,急忙道:“渠帥三思,皇宮非比他處,宮城堅固且守衛森嚴,若一時攻之不破,必然自陷重圍。兩位侯爺探知一個消息,或許能幫渠帥解除眼前困局。”
馬元義心中閃過一個“果然如此”的念頭,麵上卻現出驚喜之色:“如此最好不過,某願聞其詳。”
那人道:“這些年來,外界都以為皇帝子嗣艱難,至今膝下也隻有一個與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協。兩位侯爺卻偶然得知他還有一個與何皇後所生的嫡長子辯,這些年來一直隱姓埋名寄養在民間。若渠帥能將此子掌握在手中,不僅可保得自身安全,更可與皇帝好生談一談條件……”
馬元義鼓掌大笑道:“果然妙計,卻不知那皇長子劉辯身在何處?”
那人目中閃過一抹喜色,答道:“便在城外北邙山上的‘葫蘆觀’內,由觀主胡壚道人收養,對外的名字喚作‘胡侯’。”
馬元義豁然起身:“事不宜遲,某即刻帶人去捉了他!”
那人也從坐席上起身,帶著些關切之意提醒道:“據外間傳聞,那位胡壚道人頗有些神異手段,似乎是個修道有成的高人,渠帥卻不可輕忽大意。”
馬元義笑道:“無妨,某在城外藏有大賢良師親自訓練的三千‘黃巾力士’,排成軍陣之後,便是結成金丹的地仙也難當其兵鋒煞氣。”
那人麵上大現歡喜之色,拱手道:“如此便預祝渠帥馬到功成,我還須向兩位侯爺複命,告辭。”
馬元義道一聲:“恕不遠送。”隨即目送對方轉身出門。
待聽到腳步聲已遠,他忽地發出一聲冷笑,低聲自語道:“不管此人來自哪一方勢力,隻要對太平道大事有利,某便作一回殺人之刀又何妨?不過對方多半會行鳥盡弓藏之事,卻不得不預作安排……”
說罷,他喚來道場的手下做了一番吩咐,自己則收拾了隨身的甲胄兵器潛行出城。
此時先前那人已來到一座占地極廣的恢弘府邸門前,有一同樣透著幾分陰柔氣質的青年正在門首高懸的燈籠下向街頭張望,見到他快步而來,急忙迎上幾步埋怨道:“董義,你怎地此刻方回,我已等了你半夜!”
董義聽得此言,翻個白眼道:“董禮你說得倒輕巧,我也想著速去速回。但此事幹係重大,我行事自然要小心再小心,稍有差池,首先賠上的便是自家的性命!”
董禮該是和對方關係親近,當時也不著惱,隻笑嘻嘻地道:“如今你既然回來,該是大功告成,快去向董將軍複命,此番必少不得你的好處!”
當時兩人一起由旁邊小門進府,到了燈火通明的前廳,董義上前向居中而坐的一個全身披掛鎧甲、腰間佩戴長劍的中年男子施禮道:“將軍,奴婢幸不辱命,已賺得那黃巾賊首腦馬元義去了北邙山。”
這中年男子名為董重,乃是太後董氏親侄、皇帝劉宏表兄,官拜衛將軍之職。
而那董義自然也非勾結太平道的封胥、徐奉屬下,而是太後董氏身邊的親信。
當年貴人何氏因誕下皇子劉辯,母憑子貴而正位中宮母儀天下,便為太後董氏所忌。
為了壓製何皇後勢頭,董太後先提拔了侄兒董重為衛將軍,執掌雒陽兵權,又將喪母的皇子劉協收養在身邊,時常鼓動當皇帝的兒子劉宏立其為太子。
奈何劉宏雖也偏愛常在膝下承歡的幼子劉協,卻不敢輕易觸動嫡庶長幼的禮法正統,一直未能下定決心。
這一次封胥、徐奉得知唐周告發太平道謀逆後便知自己大禍臨頭,病急亂投醫之下求到董太後門前,卻被董太後生出個“借刀殺人”之計,欲借太平道之手除了何皇後的最大依仗、那尚寄養在胡壚道人身邊的皇子劉辯。
聽了董義之言,他用右拳猛擊左掌,大笑道:“大事成矣!董義、董禮,你二人即可入宮回稟太後,便說我即刻率兵前往北邙山,圍剿那些意圖劫持皇子的黃巾逆賊。”
他早已從所掌的南北軍中抽調了八千精兵聽候命令,此刻要親自率軍前往北邙山,名為剿除叛逆,其真實目的不問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