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上淵聖皇帝趙桓的死,趙久隻是一聽心晦氣,畢竟跟這個人有關的事兒他都不喜歡,但冷靜下來仔細想了想,死了也就死了,那以後還安生了。
反正按照古代喪禮的期功之親,他這個當爹的都已經過繼給哲宗了,皇室嫡根本不必為這個堂伯父守孝,更不用說佛佑和嶽雲的婚禮定在明年九月份,耽誤不了。
什麽?你說他是太上皇?涉及謀反桉的太上皇,沒送一杯毒酒,已經是客氣了。
反正東京密閣和東南官員都是這個態度,不管當年是不是由淵聖拔擢而步入殿堂,馬伸、李光乃至於範宗尹這種對他抱有一定同情的人,在他參與謀反事件之後,就已經不可能再對他抱有什麽君臣情分。
乾坤豈有二日?作為正統的儒家弟子,誰不明白這個道理?
就算是呂好問,也隻是請求把他禮葬而已,這已經算是朝堂中最厚道的人了。
至於趙官家,更不可能親自去杭州舉喪,找個弟弟代勞就可以了。最後給趙桓定諡號為“桓”,同樣在洞霄宮附近找個地方安葬,完事兒。
倒是有大臣擔心,兩位太上皇同年死了,後世會不會有人對趙久進行陰謀論?這個趙久攤手,又不是他讓趙佶出來私會偷情,他更不能阻止趙桓把自己嚇死,後人怎麽編排他更管不著,反正唐太宗可比他幹的狠多了,照樣不是千古明君的評價。
想通了這一層,趙久的脾氣也就沒有了,飯後宣布散了。第二日休息一天,然後繼續討論這個軍民調節關係,也讓各位帥臣和地方官員都寫一份調成出來。總結經驗,提出辦法。
他休息這一日,也不是因為給那廢物點心致哀,而是因為東南各路的急報到了。今年黃河平平安安的沒出事,可淮海以南直到長江流域,居然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冰凍災害,大雪落地,凍死家畜,人口無數。
更要命的是,也不知道是誰嘴欠傳出來的,居然說是官家無君無父,得位不正,血統存疑而導致的天災示警。
李光和劉子羽無不大怒,在自己的轄區內瘋狂抓這些傳播流言的人。但流言之所以是流言,就在於他的無影無蹤(隻要不是有組織的)。偏偏底層的老百姓,尤其是南方的老百姓,未感受到戰火,隻感受到加稅,對這位天子不如北方愛戴,這就造成了大麵積的流言肆虐。
趙久自從白馬事變之後,就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紛擾,故而也沒太生氣,隻叮囑各省大員積極救災。
可南方的事情還沒有解決,燕京以北又出了事,遼西大雪壓塌了無數民房,凍死了不少牛羊,尤其是契丹自治路損失嚴重,耶律餘堵已經哭著喊著向朝廷申請援助了。
這還是趙官家登基將近十四年年來,第一次遇到的大型天災。要不是去年海港盈利了,張俊真給他找到了香料島並且賺了起碼一百個沒奈何,孝敬了官家一半,他真能把國庫掏空。
而且,救災可不全是錢的事兒。棉花,糧食,還有。人員安置都是問題,需要大量底層官吏親力親為。
當然,如果軍隊紀律夠嚴明,也是可以對抗災出大力的。
張憲拍著胸脯保證,得到允許後,就帶著禦營前軍為遼西的百姓救災去了,得到的好評是出奇的,嶽家軍的精神在他手中發揚光大,救助百姓、鋤雪發糧,不拿一針一線。正式升任禦營前軍都統。
別的部隊雖然不敢望嶽家軍之項背。好歹是沒有添亂的,畢竟十年大戰下來,誰也不想國內再死人了。
一時間矛盾突出的軍民問題居然就這麽暫時緩解了。但是朝廷的日子依舊不好過,因為自然災害更可怕。
賦稅趙官家可以減免,徭役卻是必須要增加了,要不然大雪能把房子壓塌,又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凍死。一時間,大江南北怨聲載道。
體製內的官員,一些有正義感的讀書人,都覺得這些碎嘴的實在太過分了,趙官家這麽做,難道是為了他自己?
禦史中丞閻孝忠在巡視淮河的過程中,就發揮嘴炮技能,把一個讀過點書、但是滿肚子牢騷的民夫活活罵暈了過去。
斤州這邊受災也嚴重,被貶過來的知州李若普倒是也沒這麽些埋怨,隻是對通判陸九思道:“聖人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你看看這些人。南方人也就罷了,可是河東百姓總該知道是官家救他們於水火之中,這天災下來,誰也不好受,多出些力氣救助家鄉卻要含沙射影地說什麽,本官聽著都不是滋味。若是傳到官家耳朵裏,真不知她會如何感想。”
陸九思同樣也工作量巨大,歎息道:“知州說的是,可是這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難平,本來就是人的本性而已,官家是聖明天子,估計聽了這話也會一笑置之,我等隻需做好分內事也就罷了。”他壓力更大,兒子和弟弟都是幼兒,家裏一天不生火盆,就怕把人給凍死,但是現在木炭的價格已經快要和精銅一樣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自從出現大麵積天災,趙官家哪有那個閑心去天街上聽人怎麽議論他自己,整天不是帶領近臣挖雪就是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裏倒騰。
不錯,這個工科狗又在想辦法解決天寒的問題,這個時代早就已經有土礦出現了,但是實用性和現代還是沒法比的。他找了不少資料來看,發現就有記載,“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不過據他問,這些土炕大多是東北地區才有,也就是現在的契丹自治路和遼東地區,而河東、河北乃至中原經過多年的戰亂,樹木稀少,石炭又加工很貴。就是有了土炕這門工藝,大多數人也沒有柴火。
但是好歹有了一些辦法,趙官家趕忙命宗穎大規模推進土炕使用,好歹能活一個人是一個人,宗穎也覺得這個辦法很好,趕緊去辦了。
倒是洪適問道,“官家為何不讓他們用石炭呢?”
趙官家看著這個官三代,好歹沒有回一句,何不食肉米?石炭要是這麽好弄,老子至於這樣勞心勞力的嗎?
結果洪適接下來的話,居然讓他眼前一亮,“漢武帝好大喜功,營建宮殿,以至於樹木砍伐過多。柴火不夠。後人就以煤粉替代,《晉書·外戚傳·羊秀》就說:以“屑炭和作獸形以溫酒,火燃,猛獸皆開口向人,赫赫然“,北周庾信在《謝趙王賚絲布啟》中道:“覆鳥毛而不暖,然獸炭而逾寒。“到了南北朝,又叫香煤餅,吾弟洪遵對這些雜書筆記非常喜歡,研究的很多。”
這不就是蜂窩煤的雛形嗎?趙官家眼睛都亮了,一把抓住洪適,恨不能把他搖出秘方來,“你弟弟呢,他能不能製作這些煤球啊?快叫他來!”
洪適險些被他搖吐了,好半天才冷靜下來道:“官家,可以把臣弟叫過來一試。可哪裏有煤礦啊?”
趙官家大手一揮,“這個你不用擔心,朕來找。”開玩笑,山西沒有煤礦,你當我上輩子白活了?
現在才是宋代,開采量不多,地上地下儲存量肯定大,更容易發現。
洪適也不知道,自己偶然一句話,就把親弟弟捧上了原學巨子的寶座。
——小番外劇場——
紀錄片《記住鄉愁》配音
江西的曆史上,南宋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朝代。根據縣誌記載,僅饒州一處,境內僅曆代宰相就有23人,進士2097人,其中,狀元13人、榜眼6人、探花5人。舉子更是多不勝數。
而我們今天走進的饒州樂平後港鎮,則有些特殊,因為他們這裏不僅有一個家族一門父子四進士,還有一個開創時代的科學家洪遵出生於此,留有古宅。
洪遵的父親洪皓是樂平洪氏的始祖。洪皓,字光弼,宋饒州樂平人,兩宋著名的愛國重臣。任禮部尚書時,出使金國,被扣留在荒漠十年,堅貞不屈,全節而歸,被譽為當代,歸贈太師魏國公,死後諡號忠宣。
而作為次子,洪遵不像哥哥洪適早早成為宋世祖近臣,平步青雲,而是更喜歡鑽研一些科學技術,如醫學,火藥甚至是錢幣,但他最為出名的事跡,無疑是在建炎十三年到十五年間。在宋世祖的支持下,對煤粉這一事物開展創新發展,直接成為近代蜂窩煤的始祖。
這也在當時拯救了因為氣候變化而掙紮在生死線上的無數百姓。
反正按照古代喪禮的期功之親,他這個當爹的都已經過繼給哲宗了,皇室嫡根本不必為這個堂伯父守孝,更不用說佛佑和嶽雲的婚禮定在明年九月份,耽誤不了。
什麽?你說他是太上皇?涉及謀反桉的太上皇,沒送一杯毒酒,已經是客氣了。
反正東京密閣和東南官員都是這個態度,不管當年是不是由淵聖拔擢而步入殿堂,馬伸、李光乃至於範宗尹這種對他抱有一定同情的人,在他參與謀反事件之後,就已經不可能再對他抱有什麽君臣情分。
乾坤豈有二日?作為正統的儒家弟子,誰不明白這個道理?
就算是呂好問,也隻是請求把他禮葬而已,這已經算是朝堂中最厚道的人了。
至於趙官家,更不可能親自去杭州舉喪,找個弟弟代勞就可以了。最後給趙桓定諡號為“桓”,同樣在洞霄宮附近找個地方安葬,完事兒。
倒是有大臣擔心,兩位太上皇同年死了,後世會不會有人對趙久進行陰謀論?這個趙久攤手,又不是他讓趙佶出來私會偷情,他更不能阻止趙桓把自己嚇死,後人怎麽編排他更管不著,反正唐太宗可比他幹的狠多了,照樣不是千古明君的評價。
想通了這一層,趙久的脾氣也就沒有了,飯後宣布散了。第二日休息一天,然後繼續討論這個軍民調節關係,也讓各位帥臣和地方官員都寫一份調成出來。總結經驗,提出辦法。
他休息這一日,也不是因為給那廢物點心致哀,而是因為東南各路的急報到了。今年黃河平平安安的沒出事,可淮海以南直到長江流域,居然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冰凍災害,大雪落地,凍死家畜,人口無數。
更要命的是,也不知道是誰嘴欠傳出來的,居然說是官家無君無父,得位不正,血統存疑而導致的天災示警。
李光和劉子羽無不大怒,在自己的轄區內瘋狂抓這些傳播流言的人。但流言之所以是流言,就在於他的無影無蹤(隻要不是有組織的)。偏偏底層的老百姓,尤其是南方的老百姓,未感受到戰火,隻感受到加稅,對這位天子不如北方愛戴,這就造成了大麵積的流言肆虐。
趙久自從白馬事變之後,就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紛擾,故而也沒太生氣,隻叮囑各省大員積極救災。
可南方的事情還沒有解決,燕京以北又出了事,遼西大雪壓塌了無數民房,凍死了不少牛羊,尤其是契丹自治路損失嚴重,耶律餘堵已經哭著喊著向朝廷申請援助了。
這還是趙官家登基將近十四年年來,第一次遇到的大型天災。要不是去年海港盈利了,張俊真給他找到了香料島並且賺了起碼一百個沒奈何,孝敬了官家一半,他真能把國庫掏空。
而且,救災可不全是錢的事兒。棉花,糧食,還有。人員安置都是問題,需要大量底層官吏親力親為。
當然,如果軍隊紀律夠嚴明,也是可以對抗災出大力的。
張憲拍著胸脯保證,得到允許後,就帶著禦營前軍為遼西的百姓救災去了,得到的好評是出奇的,嶽家軍的精神在他手中發揚光大,救助百姓、鋤雪發糧,不拿一針一線。正式升任禦營前軍都統。
別的部隊雖然不敢望嶽家軍之項背。好歹是沒有添亂的,畢竟十年大戰下來,誰也不想國內再死人了。
一時間矛盾突出的軍民問題居然就這麽暫時緩解了。但是朝廷的日子依舊不好過,因為自然災害更可怕。
賦稅趙官家可以減免,徭役卻是必須要增加了,要不然大雪能把房子壓塌,又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凍死。一時間,大江南北怨聲載道。
體製內的官員,一些有正義感的讀書人,都覺得這些碎嘴的實在太過分了,趙官家這麽做,難道是為了他自己?
禦史中丞閻孝忠在巡視淮河的過程中,就發揮嘴炮技能,把一個讀過點書、但是滿肚子牢騷的民夫活活罵暈了過去。
斤州這邊受災也嚴重,被貶過來的知州李若普倒是也沒這麽些埋怨,隻是對通判陸九思道:“聖人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你看看這些人。南方人也就罷了,可是河東百姓總該知道是官家救他們於水火之中,這天災下來,誰也不好受,多出些力氣救助家鄉卻要含沙射影地說什麽,本官聽著都不是滋味。若是傳到官家耳朵裏,真不知她會如何感想。”
陸九思同樣也工作量巨大,歎息道:“知州說的是,可是這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難平,本來就是人的本性而已,官家是聖明天子,估計聽了這話也會一笑置之,我等隻需做好分內事也就罷了。”他壓力更大,兒子和弟弟都是幼兒,家裏一天不生火盆,就怕把人給凍死,但是現在木炭的價格已經快要和精銅一樣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自從出現大麵積天災,趙官家哪有那個閑心去天街上聽人怎麽議論他自己,整天不是帶領近臣挖雪就是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裏倒騰。
不錯,這個工科狗又在想辦法解決天寒的問題,這個時代早就已經有土礦出現了,但是實用性和現代還是沒法比的。他找了不少資料來看,發現就有記載,“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不過據他問,這些土炕大多是東北地區才有,也就是現在的契丹自治路和遼東地區,而河東、河北乃至中原經過多年的戰亂,樹木稀少,石炭又加工很貴。就是有了土炕這門工藝,大多數人也沒有柴火。
但是好歹有了一些辦法,趙官家趕忙命宗穎大規模推進土炕使用,好歹能活一個人是一個人,宗穎也覺得這個辦法很好,趕緊去辦了。
倒是洪適問道,“官家為何不讓他們用石炭呢?”
趙官家看著這個官三代,好歹沒有回一句,何不食肉米?石炭要是這麽好弄,老子至於這樣勞心勞力的嗎?
結果洪適接下來的話,居然讓他眼前一亮,“漢武帝好大喜功,營建宮殿,以至於樹木砍伐過多。柴火不夠。後人就以煤粉替代,《晉書·外戚傳·羊秀》就說:以“屑炭和作獸形以溫酒,火燃,猛獸皆開口向人,赫赫然“,北周庾信在《謝趙王賚絲布啟》中道:“覆鳥毛而不暖,然獸炭而逾寒。“到了南北朝,又叫香煤餅,吾弟洪遵對這些雜書筆記非常喜歡,研究的很多。”
這不就是蜂窩煤的雛形嗎?趙官家眼睛都亮了,一把抓住洪適,恨不能把他搖出秘方來,“你弟弟呢,他能不能製作這些煤球啊?快叫他來!”
洪適險些被他搖吐了,好半天才冷靜下來道:“官家,可以把臣弟叫過來一試。可哪裏有煤礦啊?”
趙官家大手一揮,“這個你不用擔心,朕來找。”開玩笑,山西沒有煤礦,你當我上輩子白活了?
現在才是宋代,開采量不多,地上地下儲存量肯定大,更容易發現。
洪適也不知道,自己偶然一句話,就把親弟弟捧上了原學巨子的寶座。
——小番外劇場——
紀錄片《記住鄉愁》配音
江西的曆史上,南宋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朝代。根據縣誌記載,僅饒州一處,境內僅曆代宰相就有23人,進士2097人,其中,狀元13人、榜眼6人、探花5人。舉子更是多不勝數。
而我們今天走進的饒州樂平後港鎮,則有些特殊,因為他們這裏不僅有一個家族一門父子四進士,還有一個開創時代的科學家洪遵出生於此,留有古宅。
洪遵的父親洪皓是樂平洪氏的始祖。洪皓,字光弼,宋饒州樂平人,兩宋著名的愛國重臣。任禮部尚書時,出使金國,被扣留在荒漠十年,堅貞不屈,全節而歸,被譽為當代,歸贈太師魏國公,死後諡號忠宣。
而作為次子,洪遵不像哥哥洪適早早成為宋世祖近臣,平步青雲,而是更喜歡鑽研一些科學技術,如醫學,火藥甚至是錢幣,但他最為出名的事跡,無疑是在建炎十三年到十五年間。在宋世祖的支持下,對煤粉這一事物開展創新發展,直接成為近代蜂窩煤的始祖。
這也在當時拯救了因為氣候變化而掙紮在生死線上的無數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