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娘娘仰頭盯著他,一動不動,神情嚴肅,像是被他說動了,沉浸在他所描述的愜意場景中。


    盯了許久,終於開口:


    “那裏麵是什麽?”


    “……”


    看來先前隻是錯覺。


    宋遊稍作沉默,如實答道:“是人們尋歡作樂,縱情聲欲的地方。”


    “什麽是尋歡作樂、縱情聲欲?”


    “小孩子不該知道的。”


    “聽起來很好玩!”


    “俗世間的凡人玩的。”


    “好像很好玩!”


    “修行之人,不該摻雜其中。”


    “那是什麽?”


    “三花娘娘長大才能知道。”


    “唔……”


    三花娘娘盯著他看了會兒,實在已經不是第一次被他糊弄了,她也不追問,隻是說道:“三花娘娘等下問燕子!”


    “燕子也不會告訴你的。”


    “你怎麽知道?”


    “猜的。”


    “那三花娘娘晚上自己來看!”


    “這對修行無益。”


    “!”


    “三花娘娘收收好奇心。”宋遊搖了搖頭,神情也很平靜,“我們還是去買個蜜瓜來吃吧,三花娘娘想一想,在這大熱天,我們買個冰涼甘甜的蜜瓜坐在樹蔭下,將之切成兩半,像是碗一樣,用勺子舀來吃,看著前麵人來人往,就在這裏坐個半下午,難道不愜意嗎?”


    “唔?切成兩半?”


    “是。”


    “像是碗一樣?”


    “像是盆,我們一人一半。”


    “舀來吃!”


    “舀來吃。”


    這個畫麵總算打動了小女童,三花娘娘被順利轉移了注意力。


    腦中一時隻剩那樣的畫麵。


    貓兒就是這樣,注意力來得快,也去得快,一旦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就立馬對先前的事失去了興趣,甚至於忘記了先前在說什麽。


    可能是腦子太小了,隻裝得下一件事。


    然而想著想著,三花娘娘很快發現了不對的地方,將頭一歪:


    “可是我們沒有勺子!”


    道人微微一笑,隻是對她說道:


    “那隻好用手了。”


    語氣平靜,仿佛絲毫也不在意。


    這立馬得到了三花娘娘的踴躍支持:“用手好!隻有人才用瓢瓢筷子!”


    “是……”


    “猴子吃飯就用手!”


    “……”


    片刻之後,一棵紅柳樹下。


    一大一小兩道身影席地而坐,也不管地上的塵沙,一個金黃色的網紋蜜瓜,被從中間整齊切成了兩半,也不因體型大小而有所偏向。一個幾乎將頭埋進了蜜瓜裏,用上門牙奮力的啃著,不時抬起頭來,看看身邊人,又看看身前來往的行人。一個則將之掰成更小的塊啃著,同樣一邊啃著一邊看著前方形形色色的人,一張張充滿異域風情的麵孔。


    蜜瓜又香又甜,好吃極了。


    三花娘娘不禁扭頭看他,滿臉汁水,感覺自己的鼻子被刮得有點疼,本想學著他的動作,也將蜜瓜掰成小塊,手都捏住了蜜瓜邊緣了,可就在要用力的時候又放棄了,搖了搖頭,繼續埋頭猛啃。


    這樣明顯更好玩一些。


    等到上門牙的長度不足以讓她啃到蜜瓜的瓜肉了,便不得不用力壓緊,使得臉和蜜瓜貼得更近一些,便沾上更多汁水,也壓得鼻子更疼。


    再從上往下一刮,鼻子受了大罪。


    不過三花娘娘卻十分享受,也啃的認真,不在意行人的目光。


    前方商隊來往不絕,行人亦有許多,都不禁扭頭看向他們,看的似乎是此時他們身上的愜意與隨性。


    大約一個時辰後——


    宋遊一邊吃瓜,一邊休息,一邊也看前方行人,終於是將這半個蜜瓜吃完了。


    身邊的三花娘娘卻還在啃皮,此時她臉上已經全是汁水,還沾著幾顆瓜籽,瓜上已經沒有多少肉了,她卻仍然不願意停下,似乎不將這個瓜啃得隻剩一層薄皮不肯罷休,但啃著啃著,她卻忽然抬起頭,扭頭看向另一邊。


    與此同時,掰下一塊喂燕子。


    那邊隱隱傳出一些動靜。


    宋遊便也轉頭,順著看過去。


    隻見那方街道走來一群人,原本走在路上的商旅行人見了,都連忙讓到路邊,同時也在路邊駐足觀看。


    似乎有什麽稀奇的事。


    隨著那群人逐漸走近,聲音變得清晰起來,其中有人的哭喊聲,也有人的嗬斥聲。


    縱使是離宋遊比較近的人,聽見那方的動靜,但凡能聽得懂當地話的,似乎都明白發生了什麽,沒等他們走近,就讓到路邊,探頭看去。


    漸漸的宋遊也看清了那群人。


    走在最前方的乃是兩名西域武士,穿著多色的衣服與皮靴,纏頭蓄須,腰佩彎刀,身材高大強壯,邊走邊開路。


    身後幾名西域男子,都衣著貴氣,穿金戴銀,像是當地的官員。


    再後麵則是另外兩名武士,押著一名穿著布袍的年輕女子,女子麵容姣好,身材婀娜,手腳都戴著鐐銬,一邊走一邊哭喊,不肯往前,兩名武士則一邊推著她往前,一邊嗬斥著她。


    似乎是這個番國的什麽事。


    宋遊看著那群人走近,皺了皺眉。


    心中隱隱有所感,像是與之有牽絆,可卻苦於聽不懂當地語言,搞不清楚為什麽。


    “……”


    道人放下瓜皮,起身左顧右盼。


    本想找個大晏麵孔的商人問問,哪怕西域麵孔的商人也是很可能聽得懂大晏話的,不過卻看見了一道熟悉的麵孔。


    大胡子,大肚腩,手上提著一些菜,正是車馬店的店主。


    是了,這裏離車馬店不遠。


    宋遊毫不猶豫,邁步走了過去。


    女童見狀也拿著瓜皮連忙起身跟上。


    燕子亦撲打著翅膀跟上去。


    “店主。”


    宋遊躬身對他行了一禮。


    “哎你們怎麽在這?”店主看向他們,立馬露出笑意,並不因他們不是商人而減少熱情,“是不是找不到回去怎麽走了?”


    “與謝公相約出來閑逛,他們去別的地方玩了,我們便獨自回來了,在這裏休息休息。”宋遊頓了一下,偏頭看向前邊走來的人,“不知這究竟是怎麽回事,為何會押著一個女子遊街?”


    “不是遊街。是要帶到城門口殺掉。”店主看著那個女子,“這麽年輕的女子,真是可惜了。”


    “她犯了什麽罪呢?”


    “都是前天晚上的事情了。”店主對他說道,“這個女子是王宮裏的侍女,說是在給我們的國王端酒的東西,把酒壺弄丟了,那個酒壺是以前大晏大皇帝賞賜給國王的酒壺,國王很喜歡,昨天在城裏找了一天,沒有找到,今天就要把她拉出去殺掉了。”


    “原來如此……”


    宋遊頓時就明白了。


    原來牽絆在這裏。


    那些大和尚果然滿口謊話。


    寺廟是假的,僧侶是假的,說玉城百姓都知道是誰取走了東西是假的,說會留下金銀酬謝也是假的。


    “……”


    宋遊不禁轉過身,揉了揉童兒的頭。


    原來今天出來不止是逛玉城、看玉城的風土人情的,還是來了卻前夜無意間欠下的因果的。


    “請問店主……”


    “什麽?”


    “玉城的官員會說大晏話嗎?”


    “碧玉國是大晏的番國,王宮的官員貴人當然會說大晏話。”


    “店主在這裏呆著即可。”


    “什麽意……哎伱去哪?”


    店主頓時睜大了眼睛,直瞪著他。


    王宮武士過處,所有人都在避讓,唯有一名道人走出人群,來到路中間。


    武士跋扈,對人多有嗬斥。


    若非道人是大晏麵孔,恐怕也得抽刀相向。


    一下之間,隊伍停了下來。


    眾人全都奇怪的看過來。


    “在下是大晏道人,就是大晏的修行者,遊曆於此,聽說玉城王宮丟了一樣珍寶,恰好知道去向,特地來幫國君尋回,還請恕我衝撞之罪。”


    “……”


    武士聽不懂他的話,回頭看向官員。


    倒是幾名官員走上前來。


    “你是誰?”


    “大晏道人,姓宋名遊。”宋遊並不與他多說廢話,隻從懷裏拿出兩張書牒,呈遞出去,“在下有大晏的度牒與沙州知州的手書。”


    幾名官員頓時讓出了一名會認大晏文字的官員,接過手書查看起來。


    見果真是沙州知州的親筆書,蓋著公章大印,並且用詞頗為尊敬,幾人頓時便對宋遊肅然起敬。


    “閣下知道吾王丟失的寶物去了哪?”


    “乃是被城外妖魔所竊。”


    “那可是大晏大皇帝賜給吾王的酒壺,這可不能說謊!”


    “可是酒壺一個,銀壺金花,鑲嵌紅綠寶石?又有三個杯子,都是一樣的樣式?”


    “哎!閣下真知道?”


    “在下見過它,也知曉它在哪。”


    宋遊想起自己當時還喝了小半壺酒,不由暗自歎息一聲。


    又看一眼旁邊涕淚橫流,隻將所有期望都放在他的身上的女子,倒是並沒有說“明知是妖怪所為,為何要遷怒一名侍女”這樣的話,隻是語氣溫和的對官員說道:“既然是妖怪所為,在下又能將之找回來的話,便請足下奏明國君,饒過這名無辜侍女吧。”


    “閣下真知曉它在哪?”


    “西城門外,沿著主路走四十裏,右邊有一座山,山上草甸與森林剛好一樣一半,足下快些派人去山上尋找,許能找得到,遲恐丟失。”


    “若是找不到呢?”


    “一月之內,在下爭取將之尋回。”


    “閣下竟如此自信?”


    “隻盡力而為。”


    官員站在原地,思索片刻,又回身與其他幾人嘀咕一句,像在商議,隨後才決定下來:先派一名武士去王宮稟報國君,又派另一名武士,叫他立馬帶人去宋遊說的山上尋找。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本無意成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色茉莉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色茉莉花並收藏我本無意成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