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眾人口中的主角八郎郭映,可不會有自己闖了彌天大禍的覺悟,哪怕闔府上下都被此事整得神經兮兮,他也依然我行我素,提筆練起了字。
他是兩年前穿越到大唐王朝的。
不過與以往那些穿越者前輩不同的是,他並沒有穿越到大唐初建的武德年間,也沒有穿越到貞觀、開元這等盛世,而是來到了十分冷門、冷門到邪門的大曆年間。
也就是俗稱的中唐。
此時,大唐已然由盛轉衰,盛唐的榮耀也已褪去。
吐蕃王朝如日中天,中晚唐藩鎮割據之先河已成,尤其是河朔三鎮,已成朝廷心腹大患。
當然了,這對郭映其實並沒什麽影響。
當得知李秀寧長孫無垢、武媚娘上官婉兒太平公主、楊玉環李裹兒這些唐穿熟人都已作古,安祿山史思明這兩個大反賊也已經授首,並且自己有一個屌炸天的異姓王老爹之後……
他一點都不帶遲疑的就接受了這個設定,並順勢開始了他在大唐混吃等死、逍遙快活的二世祖生涯。
本來一切都好好的,可是自打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也就是今年五月代宗皇帝駕崩,新君李適(kuo)即位之後,局勢瞬間就變得微妙起來。
先是在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立下赫赫功勳的扶風郡王馬璘在死後兩年因為宅第逾製遭到了清算。
緊接著郭子儀進位成了三公之首的太尉,其經年所領使職、副元帥等職務全部被罷免,隻留下了中書令一職,所領兵馬職事也被一分為三,李懷光、常謙光、渾瑊(jiān)三人分領其任。
天下第一強藩、在安史之亂以及曆次吐蕃入侵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朔方軍徹徹底底的被肢解開來,自此諸鎮之間再無聯係了。
為了堵住悠悠眾口,不留下苛待功臣的惡名,天子又將郭子儀的食邑增至二千戶,每月供給郭府一千五百人、二百匹馬的糧秣。
甚至於郭氏諸子女婿都齊齊升了官。
年方十八,尚未及冠的郭映也得了個正四品下的太子左諭德,此官的職責是掌以道德教諭太子。
當然,這差事是個空頭差事,今上才即位才兩個月,軍國大事還沒理順,哪有時間立太子。
郭映也樂得吃這份空餉,自然不會對此有什麽不滿。
但再往後,天子頻頻在朝野上說出放歸戰俘與吐蕃議和的荒謬言論之後,郭映就出離憤怒了。
此時河隴尚淪陷在吐蕃手中,議和不就等於是割地求和麽?
祖宗疆土,豈能予人?
雖然肅宗一朝也曾向吐蕃“輸過絹帛、割過土地”,但當時的情形與現在大為不同,彼時安史叛軍在史思明的帶領下,擊破了李光弼仆固懷恩所領的平叛大軍,大有卷土重來之勢。
朝廷無奈,隻得向吐蕃妥協,以換取吐蕃停止東侵,兩國最後在長安舉行了聲勢盛大的會盟儀式,共唱了盟誓,互遞了盟書。
這其中的確是包含了一些屈辱性的條款,但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攘外必先安內麽。
而且代宗李豫繼位之後,立刻就更弦易張、撥亂反正了,總的來說,大唐近十幾年對吐蕃的態度還是較為強硬的。
但是李適一繼位,就轉變對吐蕃的外交態度,確實也耐人尋味。
郭映尋思著,要是太宗皇帝、高宗皇帝知道到子孫把他們打下的大好江山如此作踐,非得揭棺而起不可。
於是他在國喪結束後,就寫了一份請伐吐蕃、收複失地的奏疏,遞到了禦前。
而天子的答複也頗為耐人尋味,反正郭映看著奏折上的八個朱紅色的大字“小臣越職,非宜所言”是氣不打一處來。
緊接著,他就被革掉了官職。
郭映不服,但也無可奈何,封建王朝、皇權至上,皇帝決定了的事確實不是他一介白身能夠左右得了的。
不過他心裏對李適這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十分不爽。
而郭子儀行事向來謙恭謹慎,遇上對他明尊暗貶的新皇李適,他更不可能袒露心胸,在這種事上隨意發表見解,留給別有用心之人攻訐自己的機會。
但是人世間諸般事的玄妙之處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就在郭映對此事深感無奈之時,韋倫這個通和吐蕃使竟然主動來郭府拜見了。
大約是因為郭子儀十多年前擔任過這個通和吐蕃使的緣故,兩人相談甚歡。
但郭映可不管這些,韋倫剛出郭府兩條街,他就夥同一幹將門子弟將其痛打了一番,然後揚長而去。
當然,也僅僅是打了一番罷了,郭映的初衷隻是為了出口惡氣。
至於接下來事態會怎樣發展,說實話他心裏也沒底……
就算是真正的主戰派,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就說對勝兵四五十萬的吐蕃用兵。
……
“八郎呀八郎,你可真是沉得住氣,都什麽時候了,你還有心思擺弄文墨。”
郭府偏廳,六郎郭曖看著郭映那副若無其事的無辜模樣,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你知不知道因為你的胡作非為,父親一大早就被傳召入了宮中,大兄也不得不告病歸家,去韋府上賠禮請罪……”
“六哥你還好意思說我,你當年不也鬧了一出醉打金枝的鬧劇嘛。”郭映輕描淡寫地笑道。
“我記得當時父親聽說你打了公主,當即就令府裏下人把你五花大綁,抬到宮裏請罪了……”
郭映是郭子儀六十五歲時在京師賦閑期間同一姬妾所生,按說是庶子,不過因為自幼過繼給主母王氏的緣故,在禮法上又是正兒八經的嫡子。
郭曖也是這種情況。
他比郭映大上九歲,兩人雖不是一母同胞,但卻勝似一母所出,自幼感情甚篤。
見郭映提及自己當年做過的糗事,郭曖臉上頓時一陣青白交錯:“我那是酒後衝動,哪像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聖上誌在削平東方藩鎮,重振朝廷威嚴這你不是不知道,要完成這一步,一個穩固的後方是少不了的,所以啊,沒人能阻止他通好吐蕃的想法。
他更不會因為你打傷了一個使臣就放棄和蕃。”
“我知道。”郭映搖了搖頭,道:“我也從沒想著憑我一己之力就能改變什麽。”
“那你幹嘛打韋少卿?你知道的,聖上很看重他……”
“我隻是想告訴聖上一個道理,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郭映說得雲淡風輕。
郭曖聽了心頭一顫,一時間竟不知該說什麽。
而當他目光掃過郭映身前案幾上的墨跡還未幹的詩文時,心裏的驚詫又盛了幾分。
卻見那宣紙上二十個如龍蛇般的大字赫然印在其上,一股殺伐之氣躍然而出。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他是兩年前穿越到大唐王朝的。
不過與以往那些穿越者前輩不同的是,他並沒有穿越到大唐初建的武德年間,也沒有穿越到貞觀、開元這等盛世,而是來到了十分冷門、冷門到邪門的大曆年間。
也就是俗稱的中唐。
此時,大唐已然由盛轉衰,盛唐的榮耀也已褪去。
吐蕃王朝如日中天,中晚唐藩鎮割據之先河已成,尤其是河朔三鎮,已成朝廷心腹大患。
當然了,這對郭映其實並沒什麽影響。
當得知李秀寧長孫無垢、武媚娘上官婉兒太平公主、楊玉環李裹兒這些唐穿熟人都已作古,安祿山史思明這兩個大反賊也已經授首,並且自己有一個屌炸天的異姓王老爹之後……
他一點都不帶遲疑的就接受了這個設定,並順勢開始了他在大唐混吃等死、逍遙快活的二世祖生涯。
本來一切都好好的,可是自打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也就是今年五月代宗皇帝駕崩,新君李適(kuo)即位之後,局勢瞬間就變得微妙起來。
先是在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立下赫赫功勳的扶風郡王馬璘在死後兩年因為宅第逾製遭到了清算。
緊接著郭子儀進位成了三公之首的太尉,其經年所領使職、副元帥等職務全部被罷免,隻留下了中書令一職,所領兵馬職事也被一分為三,李懷光、常謙光、渾瑊(jiān)三人分領其任。
天下第一強藩、在安史之亂以及曆次吐蕃入侵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朔方軍徹徹底底的被肢解開來,自此諸鎮之間再無聯係了。
為了堵住悠悠眾口,不留下苛待功臣的惡名,天子又將郭子儀的食邑增至二千戶,每月供給郭府一千五百人、二百匹馬的糧秣。
甚至於郭氏諸子女婿都齊齊升了官。
年方十八,尚未及冠的郭映也得了個正四品下的太子左諭德,此官的職責是掌以道德教諭太子。
當然,這差事是個空頭差事,今上才即位才兩個月,軍國大事還沒理順,哪有時間立太子。
郭映也樂得吃這份空餉,自然不會對此有什麽不滿。
但再往後,天子頻頻在朝野上說出放歸戰俘與吐蕃議和的荒謬言論之後,郭映就出離憤怒了。
此時河隴尚淪陷在吐蕃手中,議和不就等於是割地求和麽?
祖宗疆土,豈能予人?
雖然肅宗一朝也曾向吐蕃“輸過絹帛、割過土地”,但當時的情形與現在大為不同,彼時安史叛軍在史思明的帶領下,擊破了李光弼仆固懷恩所領的平叛大軍,大有卷土重來之勢。
朝廷無奈,隻得向吐蕃妥協,以換取吐蕃停止東侵,兩國最後在長安舉行了聲勢盛大的會盟儀式,共唱了盟誓,互遞了盟書。
這其中的確是包含了一些屈辱性的條款,但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攘外必先安內麽。
而且代宗李豫繼位之後,立刻就更弦易張、撥亂反正了,總的來說,大唐近十幾年對吐蕃的態度還是較為強硬的。
但是李適一繼位,就轉變對吐蕃的外交態度,確實也耐人尋味。
郭映尋思著,要是太宗皇帝、高宗皇帝知道到子孫把他們打下的大好江山如此作踐,非得揭棺而起不可。
於是他在國喪結束後,就寫了一份請伐吐蕃、收複失地的奏疏,遞到了禦前。
而天子的答複也頗為耐人尋味,反正郭映看著奏折上的八個朱紅色的大字“小臣越職,非宜所言”是氣不打一處來。
緊接著,他就被革掉了官職。
郭映不服,但也無可奈何,封建王朝、皇權至上,皇帝決定了的事確實不是他一介白身能夠左右得了的。
不過他心裏對李適這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十分不爽。
而郭子儀行事向來謙恭謹慎,遇上對他明尊暗貶的新皇李適,他更不可能袒露心胸,在這種事上隨意發表見解,留給別有用心之人攻訐自己的機會。
但是人世間諸般事的玄妙之處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就在郭映對此事深感無奈之時,韋倫這個通和吐蕃使竟然主動來郭府拜見了。
大約是因為郭子儀十多年前擔任過這個通和吐蕃使的緣故,兩人相談甚歡。
但郭映可不管這些,韋倫剛出郭府兩條街,他就夥同一幹將門子弟將其痛打了一番,然後揚長而去。
當然,也僅僅是打了一番罷了,郭映的初衷隻是為了出口惡氣。
至於接下來事態會怎樣發展,說實話他心裏也沒底……
就算是真正的主戰派,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就說對勝兵四五十萬的吐蕃用兵。
……
“八郎呀八郎,你可真是沉得住氣,都什麽時候了,你還有心思擺弄文墨。”
郭府偏廳,六郎郭曖看著郭映那副若無其事的無辜模樣,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你知不知道因為你的胡作非為,父親一大早就被傳召入了宮中,大兄也不得不告病歸家,去韋府上賠禮請罪……”
“六哥你還好意思說我,你當年不也鬧了一出醉打金枝的鬧劇嘛。”郭映輕描淡寫地笑道。
“我記得當時父親聽說你打了公主,當即就令府裏下人把你五花大綁,抬到宮裏請罪了……”
郭映是郭子儀六十五歲時在京師賦閑期間同一姬妾所生,按說是庶子,不過因為自幼過繼給主母王氏的緣故,在禮法上又是正兒八經的嫡子。
郭曖也是這種情況。
他比郭映大上九歲,兩人雖不是一母同胞,但卻勝似一母所出,自幼感情甚篤。
見郭映提及自己當年做過的糗事,郭曖臉上頓時一陣青白交錯:“我那是酒後衝動,哪像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聖上誌在削平東方藩鎮,重振朝廷威嚴這你不是不知道,要完成這一步,一個穩固的後方是少不了的,所以啊,沒人能阻止他通好吐蕃的想法。
他更不會因為你打傷了一個使臣就放棄和蕃。”
“我知道。”郭映搖了搖頭,道:“我也從沒想著憑我一己之力就能改變什麽。”
“那你幹嘛打韋少卿?你知道的,聖上很看重他……”
“我隻是想告訴聖上一個道理,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郭映說得雲淡風輕。
郭曖聽了心頭一顫,一時間竟不知該說什麽。
而當他目光掃過郭映身前案幾上的墨跡還未幹的詩文時,心裏的驚詫又盛了幾分。
卻見那宣紙上二十個如龍蛇般的大字赫然印在其上,一股殺伐之氣躍然而出。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