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的數量會越來越少嗎?
很顯然,如果在糧食供應能夠完全夠跟得上的情況下,是會越來越少的。
畢竟,所謂的“流寇”,大部分仍舊是一批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他們無非就是想混口飽飯吃而已。
在中國數千年的意識形態中,農民的固定思維就是,種地,收糧食,安安穩穩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僅此而已。
可是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再加上貪官汙吏的持續征收賦稅,終於使得他們揭竿而起了。
現如今的趨勢,陝西的流寇被擊潰之後很快便能補充上來——越來越多的人吃不上飯便加入了流寇隊伍。
照此下去,莫說三年,就算五年都未必能夠徹底平定流寇之亂。
“陛下,若是真要徹底平定流寇之亂的話,在錢糧充足的情況下,怕是五年將能徹底肅清流寇之亂。”
孫承宗想了想之後,還是低聲說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他做為內閣首輔,還是要做到實事求是一些比較好。
聽著孫承宗說了這麽一個保守的數字,明盛暗自點了點頭,按照現在番薯推廣,軍心可用的情況下,差不多是需要這麽個時間。
可是,現在他缺的恰恰就是時間,畢竟關外的建奴就如同頭上的利劍一般,明盛決定還是要下一劑“猛藥”。
“孫愛卿,按照朕的內心設想來說,如果不將各地的流寇實行移民的話,明終將亡於流賊,朕說的大明國祚不過二十載,便是要斷送在流賊手上。”
孫承宗渾然一怔,依照著他的眼光來看,流賊對於大明是會有危害,可是斷然不可能將大明推翻,所以他表示了些許遲疑。
“陛下,這恐怕不可能吧!就陝西的那些流寇,有這麽大的本事嗎?”
明盛歎了口氣,其實如果不是一個後世穿越者的話,他也斷然不相信,大明這個龐然巨物會倒在流寇之下。
因為即使到了大明末年,還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當時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大明境內的農民起義已經成了燎原之勢,而崇禎帝又受東林黨影響不肯遷都,所以才導致了大明的敗亡。
這一世,按照目前看來還是不會的,可若是不說的嚴重一點,孫承宗又怎能同意“移民”之事呢?
當政策推行的時候,總是需要先說服內閣,才能確保落實到基層。
可是該怎麽跟孫承宗形容呢?武力占領是不行的,還是要從大明的根本上來說。
“孫愛卿,你學古通今,應該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
“陛下,這個老臣自然知曉!”
相傳大禹的父親鯀治水的時候一開始也是信心百倍,可是治水一直收效甚微。然後偷了息壤開始治水,可是一味的封堵導致水位持續上漲,最後連他本人也都死在治水之中;而大禹治水的時候卻是一直采用疏通的辦法,將水各個引流開來,從而抑製了水患。
“既然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這個疏不如堵的道理,你總該明白吧!”
孫承宗也是人精,被明盛這麽一點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陛下,您的意思是現在這些流寇就是水災,一味的圍堵征剿是沒用的,需要把他們疏通出去是嘛?”
“正是如此,孫愛卿,移民大事,涉及到我大明的國祚和未來,若是你這個首輔都不能跟朕齊心協力的話,那隻怕操作的難度會更大啊!”
的確,現如今的大明流民四起,一味的圍剿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隻會激化矛盾。
孫傳庭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流寇越剿越多,而且現在不僅僅是陝西,周邊地區已經蔓延開了。
若是等這些人全部串聯在一起,那麽全麵的農民起義便要爆發了。
“陛下,老臣一時失察,險些誤了大事,老臣願協助陛下完成移民大業。”
終於算是把孫承宗說動了,雖然現在隻是口頭答應,但是我有信心,後續看到“移民”好處的時候,你會相信今日的選擇的。
明盛心裏暗暗想道。
其實朕內心也有了想法,安排一個人專門做這件事,
鄭芝龍,
陛下,那鄭芝龍是個海賊出身,此事萬萬不可啊。
“好了,孫愛卿,現在不說這些了,一會兒就到學院那邊了,對了現在學院是誰負責來著?”
明盛想到孫承宗這個邊軍學院的院長才做了沒有多少日子,便直接給提到了內閣沒這麽一大攤子事情還沒有著落呢!
真是人到用時方恨少啊!
當然,明盛這裏想的是指有能力又忠心的人、
“陛下,現如今大明邊軍學院這邊是由盧象升暫代。”
孫承宗說著話,眼神中卻是忍不住一陣得意之色,似乎是對自己的安排頗為滿意的。
可是卻看到明盛的眼神,讓他又不那麽確定了起來。
隻見明盛臉上先是一臉不可置信,繼而變得驚喜欲狂了。
“你是說,現在現在負責邊軍學院的是盧象升?”
明盛激動的問道。
孫承宗不明所以的問道:“是的,陛下有什麽問題嗎?”
“沒問題,沒問題,你是怎麽把他安排上來的?”
明盛內心一直搜尋著關於盧象升的相關事情
很顯然,如果在糧食供應能夠完全夠跟得上的情況下,是會越來越少的。
畢竟,所謂的“流寇”,大部分仍舊是一批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他們無非就是想混口飽飯吃而已。
在中國數千年的意識形態中,農民的固定思維就是,種地,收糧食,安安穩穩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僅此而已。
可是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再加上貪官汙吏的持續征收賦稅,終於使得他們揭竿而起了。
現如今的趨勢,陝西的流寇被擊潰之後很快便能補充上來——越來越多的人吃不上飯便加入了流寇隊伍。
照此下去,莫說三年,就算五年都未必能夠徹底平定流寇之亂。
“陛下,若是真要徹底平定流寇之亂的話,在錢糧充足的情況下,怕是五年將能徹底肅清流寇之亂。”
孫承宗想了想之後,還是低聲說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他做為內閣首輔,還是要做到實事求是一些比較好。
聽著孫承宗說了這麽一個保守的數字,明盛暗自點了點頭,按照現在番薯推廣,軍心可用的情況下,差不多是需要這麽個時間。
可是,現在他缺的恰恰就是時間,畢竟關外的建奴就如同頭上的利劍一般,明盛決定還是要下一劑“猛藥”。
“孫愛卿,按照朕的內心設想來說,如果不將各地的流寇實行移民的話,明終將亡於流賊,朕說的大明國祚不過二十載,便是要斷送在流賊手上。”
孫承宗渾然一怔,依照著他的眼光來看,流賊對於大明是會有危害,可是斷然不可能將大明推翻,所以他表示了些許遲疑。
“陛下,這恐怕不可能吧!就陝西的那些流寇,有這麽大的本事嗎?”
明盛歎了口氣,其實如果不是一個後世穿越者的話,他也斷然不相信,大明這個龐然巨物會倒在流寇之下。
因為即使到了大明末年,還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當時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大明境內的農民起義已經成了燎原之勢,而崇禎帝又受東林黨影響不肯遷都,所以才導致了大明的敗亡。
這一世,按照目前看來還是不會的,可若是不說的嚴重一點,孫承宗又怎能同意“移民”之事呢?
當政策推行的時候,總是需要先說服內閣,才能確保落實到基層。
可是該怎麽跟孫承宗形容呢?武力占領是不行的,還是要從大明的根本上來說。
“孫愛卿,你學古通今,應該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
“陛下,這個老臣自然知曉!”
相傳大禹的父親鯀治水的時候一開始也是信心百倍,可是治水一直收效甚微。然後偷了息壤開始治水,可是一味的封堵導致水位持續上漲,最後連他本人也都死在治水之中;而大禹治水的時候卻是一直采用疏通的辦法,將水各個引流開來,從而抑製了水患。
“既然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這個疏不如堵的道理,你總該明白吧!”
孫承宗也是人精,被明盛這麽一點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陛下,您的意思是現在這些流寇就是水災,一味的圍堵征剿是沒用的,需要把他們疏通出去是嘛?”
“正是如此,孫愛卿,移民大事,涉及到我大明的國祚和未來,若是你這個首輔都不能跟朕齊心協力的話,那隻怕操作的難度會更大啊!”
的確,現如今的大明流民四起,一味的圍剿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隻會激化矛盾。
孫傳庭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流寇越剿越多,而且現在不僅僅是陝西,周邊地區已經蔓延開了。
若是等這些人全部串聯在一起,那麽全麵的農民起義便要爆發了。
“陛下,老臣一時失察,險些誤了大事,老臣願協助陛下完成移民大業。”
終於算是把孫承宗說動了,雖然現在隻是口頭答應,但是我有信心,後續看到“移民”好處的時候,你會相信今日的選擇的。
明盛心裏暗暗想道。
其實朕內心也有了想法,安排一個人專門做這件事,
鄭芝龍,
陛下,那鄭芝龍是個海賊出身,此事萬萬不可啊。
“好了,孫愛卿,現在不說這些了,一會兒就到學院那邊了,對了現在學院是誰負責來著?”
明盛想到孫承宗這個邊軍學院的院長才做了沒有多少日子,便直接給提到了內閣沒這麽一大攤子事情還沒有著落呢!
真是人到用時方恨少啊!
當然,明盛這裏想的是指有能力又忠心的人、
“陛下,現如今大明邊軍學院這邊是由盧象升暫代。”
孫承宗說著話,眼神中卻是忍不住一陣得意之色,似乎是對自己的安排頗為滿意的。
可是卻看到明盛的眼神,讓他又不那麽確定了起來。
隻見明盛臉上先是一臉不可置信,繼而變得驚喜欲狂了。
“你是說,現在現在負責邊軍學院的是盧象升?”
明盛激動的問道。
孫承宗不明所以的問道:“是的,陛下有什麽問題嗎?”
“沒問題,沒問題,你是怎麽把他安排上來的?”
明盛內心一直搜尋著關於盧象升的相關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