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花點穴手法:指如百花開,舉動輕柔,似拂似點!五指迷離變幻,擾亂對手視線,讓人防不勝防。拂穴斬脈,玄奧莫測,任你如何閃躲,都在五指的範圍之下。
出處《劍毒梅香》。
抓魂鬼手:手呈鬼爪狀,雙手緩緩舉起,十指淩空劃動,湧出重重爪影,幻影迷離,你根本不知道他攻你什麽部位,此手法指力剛勁,即便被抓不是關節穴位,亦是五道血痕或五個血洞,乃是陰狠毒辣的一種爪法。
出處《玉女黃衫》。
透骨陰風爪:是雪山派獨有的一門武功,招式詭奇狠絕,力道透骨霸烈,抓勢不快,沒有火辣之氣,但卻詭異驚人,根本無法判斷他抓向什麽部位。似乎每一處要害大穴都有被抓的可能。且其指力暗藏陰風,看似沒有抓到,實則陰風已經透體而入,遲滯對手內氣,傷其經脈,是一門相當陰毒的功夫。
出處《玉女黃衫》。
透骨陰指:雪山派絕學,以陰柔的內力從指間射出,擊中經穴,直透骨骼,傷人無形,中人必死,隻要被他指風擊中,就像被打下十八層地獄,會冷得你全身血液都結成冰。
出處《玉辟邪》通天教主。
鐵指玄功:一種剛猛霸道的指法,雙指點出,一股乳白色氣體,精如雞卵,宛似實質,去如勁矢,還帶著“嘶嘶”銳嘯,聲音至為刺耳。內力灌注其中專破各種內家掌法。
出處《冰魄寒光劍》桂華生。
子午流閉血法:西域傳來的點穴法,與我們的點穴法不同,這種功夫要對準時刻,在相應的時刻點中了敵人相應的部位,才能起到點麻、點死的效果。
所以,他的弱點很明顯,就是交戰中有效點穴部位太少,即適用性很差,如果剛好時辰要你點的是屁股位置,那你豈不是要花大心思去鑽背身。
出處《冰魄寒光劍》鄧南遮。
旋風天魔指:以獨特身法配合天魔指力,出招更為迅速,變化更多,雙手食中二指施展,指力縱橫交錯,使敵人更難抵擋。
出處《大唐遊俠傳》韓湛。
逍遙指:沒有固定套路,取自在逍遙之意,十指皆可施展,講究隨機應變,靈巧發揮,或點或拂,尤善群戰,亂中取勝。
出處《雲海玉弓緣》孟神通。
鷹變十三式:以渾厚內力施展的淩厲多變的爪功,雙手十指彎曲如鷹勾,配以獨門輕功尤善淩空對敵,由上擊下,十指或抓或劃,觸之皆傷,最強一招為——鷹王蔽日,十指皆可發出淩厲內氣傷人。
出處《大唐雙龍傳》曲傲。
歸魂十八爪:起手式朱雀拒屍:五指箕張,似緩似快,拙中見巧,變化無窮,把敵手完全緊鎖籠罩。口訣在於:“朱雀不垂者拒,如山高昂,頭不垂伏,如不肯受人之葬而拒之也。”。從第一式“玄武悲泣“變化為最厲害的第十八式“青龍嫉主”時,雙手先收回胸口,再卷纏而出,變化奇妙。
出處《大唐雙龍傳》趙德言。
一指頭禪:四大聖僧中嘉祥大師的絕技,用拇指施展,已達大巧不工的層次,每個動作均慢條斯理,但真氣高度集中,威力非同凡響,施展動作不快,但威力極強,需數倍之力方可抵擋,讓徐子陵跟寇仲在交手之際頗受啟發。
出處《大唐雙龍傳》嘉祥大師。
金剛佛爪功:佛門獨門爪功,化金剛怒目象,曲指成爪,硬攻直拿,以力壓人,乃是以力擒龍的打法,難以閃避,由龍爪手演變而來,威力更甚。
出處《神州奇俠》燕狂徒。
阿難陀指:是佛門中一種極高深的指法,指法又在淩厲中含極大的寂意,出指雖緩,但指勁一出指端,即如劍氣,急如厲電,割體而去!
出處《神州奇俠》燕狂徒。
三十九橋齊點頭:武當派一種點穴法,為燕狂徒所修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此招法專攻人體三十六橋,手法快速,可幻出重重殘影,一擊即中,一中便收。
出處《神州奇俠》燕狂徒。
點石成金:白衣方振眉,畢生難得一敗,尤其在指法上,他堪稱是「上天入地、天下第一」的。
他的指法叫做「點石成金」,被江湖上的武林同道形容為:「王指點將,千刀萬劍化作繞指柔」。
敗在他指法之下的,全輸得心服口服的,方振眉也非到萬不得已時,才會出手,一旦出手,即可一指定江山。
就是因為他在指法上的修為,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美譽。
出處《白衣方振眉》方振眉。
大擒拿手法:技擊特點很明顯,專攻人體的致命弱點,要麽是要害部位,要麽是穴位,要麽是人體的關節,集中全身所有力量攻擊敵方最薄弱之處,讓防守者毫無還手之力,被擒部位產生劇烈的疼痛反應,被逼無奈隻能舉手就擒。由龍行、蛇彎、鳳展、猴靈、虎坐、豹頭、馬蹄、鶴嘴、鷹抓、牛抵、免輕、燕抄、雞蹬十三形仿生動作組成,並突出使用爪的抓、掰、操等法,簡潔、樸實、獨特、實用。
出處《雪山飛狐》阮士中。
龍爪擒拿手:共二十三路,沾上身時直如鑽筋入骨.敲釘轉腳,不論對方武功如何高強,隻要身體的任何部位給他手指一搭上,立時被拿住,萬萬脫身不得。口訣:推揉卸捏法精奇,一捏一卸痛在地,扶臼捏骨出者易,攢打卒彈錯骨迭。左右逢源熟能巧,順手牽拿隨我意。出於左者隨之左,右者來時側身軀,脫臼迭骼骨歪斜,瞬時成擒把敵摧,活手正之斯為貴,方稱全能文武藝。
出處《雪山飛狐》範幫主。
纏絲擒拿手:每一招五指勾曲,爪掌伸縮,專扣大穴關節,變化迅疾。是順勢借力之勁,有順纏、逆纏、大纏、小纏之分。以逸待勞、引進落空,表現了纏絲勁以巧勝拙的優勢,為白世鏡絕學之一。
出處《天龍八部》白世鏡。
鎖喉擒拿手:為丐幫副幫主馬大元的家傳絕技,單擒隨手轉,雙擒捏帶孿,單拿手腕肘,雙拿肩胯走。除馬家子弟無人會用,馬大元死後失傳。
出處《天龍八部》馬大元。
擒龍功:為少林絕學,與控鶴功齊名,這種掌練成,不但可不用近身,即可奪敵方兵刃。而且還有一宗絕處,發掌外吐,不但有掌風,而且先已有形,敵方可早作預防趨避,我這掌卻與眾不同,不但發於無形,無掌風向敵方示驚,在一吸之下,對方若還掌進招,那苦頭可就更大了,因勢而吸,必將對方全身真氣吸出,使其頓失抵抗能力,即可將對方手到擒來。為一種短距離隔空取物和擒拿敵人的武學。
出處《天龍八部》喬峰。
控鶴功:是大悲老人修煉的武功。江湖上秘密流傳的神功,守中也,抱一也,無行無名也,潛神於內,馭呼吸之往來,上至泥丸,下至命門,使五行顛倒運於其中,是為乾坤回辟陰陽運行之機,一吸則自下而上,子升,一呼則上而下,午降,氣功成,一呼一吸,莫不同威力,練到上乘境界,可以隔山打牛,百步傷人。
出處《俠客行》大悲老人。
寂滅抓:為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為般若堂專研的武學。扣指輕拿來把敵傷,腕力一推我武揚,鎖住敵人筋和骨,閉住穴脈跌當場,左手擒住右手拿,左右並用肩腿胯,手法靈敏敵難躲,指勁精巧無人當。鳩摩智在少林寺和虛竹交手時曾使出。
出處《天龍八部》鳩摩智。
少林擒拿十八打:獨特高妙,其以大力虎爪為基,佐以踢、打、摔、撲等法,沾身近攻,剛猛多變,輕可致敵筋節扭曲,重可致敵骨折肢殘。為羅漢堂使用。
出處《天龍八部》玄念。
關外大力擒拿手法:參仙老怪梁子翁獨門絕學。身形倏退乍進,左腳隨著又踏前半步,右手才收,左手由下疾翻而上,四指相並在上,大指在下,虎口張開,狀若大蛇張口!鎖人肩骨筋脈。
出處《射雕英雄傳》梁子翁。
分筋錯骨手:是大擒拿的一種,一、拿耳根法、二、拿太陽法、三、拿前頸法、四、拿後頸法、五、拿前肩法、六、拿後肩法、七、拿外肩法、八、擒拿大臂法、九、擒拿肘節法、十、擒拿小臂法、十一、拿腕法、十二、拿腰筋法、十三、擒拿腿骨法、十四、擒拿小腿法、十五、擒拿膝蓋法、十六、擒拿膝窩法、十七、擒拿小腿法、十八、擒拿踝骨法、十九、擒拿足心法、二十、擒拿足背法。利用對人體骨骼的了解而拆卸敵人關節的一種技巧,招牌拷問武學。
出處《射雕英雄傳》朱聰。
拈花擒拿手,少林七十二項絕技之一,以內力渾厚為基礎,出手平淡衝雅,不雜絲毫霸氣。傳說,當年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手拈金色菠蘿花示眾,眾人黯然不語,不解其意,隻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釋迦牟尼知道迦葉已領悟心法,便傳了這門出手姿態高雅、溫柔輕軟的神功。
出處《鹿鼎記》澄觀。
出處《劍毒梅香》。
抓魂鬼手:手呈鬼爪狀,雙手緩緩舉起,十指淩空劃動,湧出重重爪影,幻影迷離,你根本不知道他攻你什麽部位,此手法指力剛勁,即便被抓不是關節穴位,亦是五道血痕或五個血洞,乃是陰狠毒辣的一種爪法。
出處《玉女黃衫》。
透骨陰風爪:是雪山派獨有的一門武功,招式詭奇狠絕,力道透骨霸烈,抓勢不快,沒有火辣之氣,但卻詭異驚人,根本無法判斷他抓向什麽部位。似乎每一處要害大穴都有被抓的可能。且其指力暗藏陰風,看似沒有抓到,實則陰風已經透體而入,遲滯對手內氣,傷其經脈,是一門相當陰毒的功夫。
出處《玉女黃衫》。
透骨陰指:雪山派絕學,以陰柔的內力從指間射出,擊中經穴,直透骨骼,傷人無形,中人必死,隻要被他指風擊中,就像被打下十八層地獄,會冷得你全身血液都結成冰。
出處《玉辟邪》通天教主。
鐵指玄功:一種剛猛霸道的指法,雙指點出,一股乳白色氣體,精如雞卵,宛似實質,去如勁矢,還帶著“嘶嘶”銳嘯,聲音至為刺耳。內力灌注其中專破各種內家掌法。
出處《冰魄寒光劍》桂華生。
子午流閉血法:西域傳來的點穴法,與我們的點穴法不同,這種功夫要對準時刻,在相應的時刻點中了敵人相應的部位,才能起到點麻、點死的效果。
所以,他的弱點很明顯,就是交戰中有效點穴部位太少,即適用性很差,如果剛好時辰要你點的是屁股位置,那你豈不是要花大心思去鑽背身。
出處《冰魄寒光劍》鄧南遮。
旋風天魔指:以獨特身法配合天魔指力,出招更為迅速,變化更多,雙手食中二指施展,指力縱橫交錯,使敵人更難抵擋。
出處《大唐遊俠傳》韓湛。
逍遙指:沒有固定套路,取自在逍遙之意,十指皆可施展,講究隨機應變,靈巧發揮,或點或拂,尤善群戰,亂中取勝。
出處《雲海玉弓緣》孟神通。
鷹變十三式:以渾厚內力施展的淩厲多變的爪功,雙手十指彎曲如鷹勾,配以獨門輕功尤善淩空對敵,由上擊下,十指或抓或劃,觸之皆傷,最強一招為——鷹王蔽日,十指皆可發出淩厲內氣傷人。
出處《大唐雙龍傳》曲傲。
歸魂十八爪:起手式朱雀拒屍:五指箕張,似緩似快,拙中見巧,變化無窮,把敵手完全緊鎖籠罩。口訣在於:“朱雀不垂者拒,如山高昂,頭不垂伏,如不肯受人之葬而拒之也。”。從第一式“玄武悲泣“變化為最厲害的第十八式“青龍嫉主”時,雙手先收回胸口,再卷纏而出,變化奇妙。
出處《大唐雙龍傳》趙德言。
一指頭禪:四大聖僧中嘉祥大師的絕技,用拇指施展,已達大巧不工的層次,每個動作均慢條斯理,但真氣高度集中,威力非同凡響,施展動作不快,但威力極強,需數倍之力方可抵擋,讓徐子陵跟寇仲在交手之際頗受啟發。
出處《大唐雙龍傳》嘉祥大師。
金剛佛爪功:佛門獨門爪功,化金剛怒目象,曲指成爪,硬攻直拿,以力壓人,乃是以力擒龍的打法,難以閃避,由龍爪手演變而來,威力更甚。
出處《神州奇俠》燕狂徒。
阿難陀指:是佛門中一種極高深的指法,指法又在淩厲中含極大的寂意,出指雖緩,但指勁一出指端,即如劍氣,急如厲電,割體而去!
出處《神州奇俠》燕狂徒。
三十九橋齊點頭:武當派一種點穴法,為燕狂徒所修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此招法專攻人體三十六橋,手法快速,可幻出重重殘影,一擊即中,一中便收。
出處《神州奇俠》燕狂徒。
點石成金:白衣方振眉,畢生難得一敗,尤其在指法上,他堪稱是「上天入地、天下第一」的。
他的指法叫做「點石成金」,被江湖上的武林同道形容為:「王指點將,千刀萬劍化作繞指柔」。
敗在他指法之下的,全輸得心服口服的,方振眉也非到萬不得已時,才會出手,一旦出手,即可一指定江山。
就是因為他在指法上的修為,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美譽。
出處《白衣方振眉》方振眉。
大擒拿手法:技擊特點很明顯,專攻人體的致命弱點,要麽是要害部位,要麽是穴位,要麽是人體的關節,集中全身所有力量攻擊敵方最薄弱之處,讓防守者毫無還手之力,被擒部位產生劇烈的疼痛反應,被逼無奈隻能舉手就擒。由龍行、蛇彎、鳳展、猴靈、虎坐、豹頭、馬蹄、鶴嘴、鷹抓、牛抵、免輕、燕抄、雞蹬十三形仿生動作組成,並突出使用爪的抓、掰、操等法,簡潔、樸實、獨特、實用。
出處《雪山飛狐》阮士中。
龍爪擒拿手:共二十三路,沾上身時直如鑽筋入骨.敲釘轉腳,不論對方武功如何高強,隻要身體的任何部位給他手指一搭上,立時被拿住,萬萬脫身不得。口訣:推揉卸捏法精奇,一捏一卸痛在地,扶臼捏骨出者易,攢打卒彈錯骨迭。左右逢源熟能巧,順手牽拿隨我意。出於左者隨之左,右者來時側身軀,脫臼迭骼骨歪斜,瞬時成擒把敵摧,活手正之斯為貴,方稱全能文武藝。
出處《雪山飛狐》範幫主。
纏絲擒拿手:每一招五指勾曲,爪掌伸縮,專扣大穴關節,變化迅疾。是順勢借力之勁,有順纏、逆纏、大纏、小纏之分。以逸待勞、引進落空,表現了纏絲勁以巧勝拙的優勢,為白世鏡絕學之一。
出處《天龍八部》白世鏡。
鎖喉擒拿手:為丐幫副幫主馬大元的家傳絕技,單擒隨手轉,雙擒捏帶孿,單拿手腕肘,雙拿肩胯走。除馬家子弟無人會用,馬大元死後失傳。
出處《天龍八部》馬大元。
擒龍功:為少林絕學,與控鶴功齊名,這種掌練成,不但可不用近身,即可奪敵方兵刃。而且還有一宗絕處,發掌外吐,不但有掌風,而且先已有形,敵方可早作預防趨避,我這掌卻與眾不同,不但發於無形,無掌風向敵方示驚,在一吸之下,對方若還掌進招,那苦頭可就更大了,因勢而吸,必將對方全身真氣吸出,使其頓失抵抗能力,即可將對方手到擒來。為一種短距離隔空取物和擒拿敵人的武學。
出處《天龍八部》喬峰。
控鶴功:是大悲老人修煉的武功。江湖上秘密流傳的神功,守中也,抱一也,無行無名也,潛神於內,馭呼吸之往來,上至泥丸,下至命門,使五行顛倒運於其中,是為乾坤回辟陰陽運行之機,一吸則自下而上,子升,一呼則上而下,午降,氣功成,一呼一吸,莫不同威力,練到上乘境界,可以隔山打牛,百步傷人。
出處《俠客行》大悲老人。
寂滅抓:為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為般若堂專研的武學。扣指輕拿來把敵傷,腕力一推我武揚,鎖住敵人筋和骨,閉住穴脈跌當場,左手擒住右手拿,左右並用肩腿胯,手法靈敏敵難躲,指勁精巧無人當。鳩摩智在少林寺和虛竹交手時曾使出。
出處《天龍八部》鳩摩智。
少林擒拿十八打:獨特高妙,其以大力虎爪為基,佐以踢、打、摔、撲等法,沾身近攻,剛猛多變,輕可致敵筋節扭曲,重可致敵骨折肢殘。為羅漢堂使用。
出處《天龍八部》玄念。
關外大力擒拿手法:參仙老怪梁子翁獨門絕學。身形倏退乍進,左腳隨著又踏前半步,右手才收,左手由下疾翻而上,四指相並在上,大指在下,虎口張開,狀若大蛇張口!鎖人肩骨筋脈。
出處《射雕英雄傳》梁子翁。
分筋錯骨手:是大擒拿的一種,一、拿耳根法、二、拿太陽法、三、拿前頸法、四、拿後頸法、五、拿前肩法、六、拿後肩法、七、拿外肩法、八、擒拿大臂法、九、擒拿肘節法、十、擒拿小臂法、十一、拿腕法、十二、拿腰筋法、十三、擒拿腿骨法、十四、擒拿小腿法、十五、擒拿膝蓋法、十六、擒拿膝窩法、十七、擒拿小腿法、十八、擒拿踝骨法、十九、擒拿足心法、二十、擒拿足背法。利用對人體骨骼的了解而拆卸敵人關節的一種技巧,招牌拷問武學。
出處《射雕英雄傳》朱聰。
拈花擒拿手,少林七十二項絕技之一,以內力渾厚為基礎,出手平淡衝雅,不雜絲毫霸氣。傳說,當年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手拈金色菠蘿花示眾,眾人黯然不語,不解其意,隻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釋迦牟尼知道迦葉已領悟心法,便傳了這門出手姿態高雅、溫柔輕軟的神功。
出處《鹿鼎記》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