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際可。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複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三種練法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麵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
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複其初也。
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裏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裏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
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名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化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化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三會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之足采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雲:“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也。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
總訣四章:
煉形而能堅,煉精而能實,煉氣而能壯,煉神而能飛。
先明進退之勢,複究動靜之根。
縱橫者,勁之橫豎;飛騰者,氣之深微。
擊敵者,有用形、用氣、用神之遲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淺。
縱橫者,肋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用。
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動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一者也。
出處《龍虎鬥京華》鍾海平。
虎嘯拳:以虎爪的抓、拿、刁、鎖、劈、砸、橫、攔為主,在使法發力時,常模仿老虎吼叫聲“虎”、“謔”等音聲的長鳴,借以運氣摧力。除“虎”、“謔”以外,還有“吼”、“嗨”、“哼”、“哇”等呼吸法,故虎嘯拳在演練時突出虎嘯之威震、驚退、跪、躍;主要跌撲法有虎撲、虎跳、側摔、前撲以及兔滾、鷹翻、烏龍絞桂、鯉魚打挺等。
出處《虎嘯龍吟》龍套。
羅漢伏虎拳:少林羅漢堂絕學之一,乃少林高僧融合少林羅漢拳和伏虎拳而成,乃是剛猛霸道的拳法。
口訣:羅漢勾拳內勾纏,掌拳肘腕四處強。羅漢掌指靜修養,金剛指掌坐禪堂。羅漢揣掌馬步功,白虎望路把手揚。梅鹿回頭觀動靜,餓虎坐山等食糧。馬步單邊雙敞門,老君封門會雙掌。大鵬斜飛側身展,羅漢上山弓腰撞。野馬奔川高山上,豹子坐山懶洋洋。順式擔山把柴挑,老猿閃身觀後旁。
伏則為按,有伏虎之意;練功發勁時按手式與挑拳式形成上下相爭之力,結合身法之變化一按一挑,升降協調,近則伏按,遠則挑掀;因跺腳發力,鬆肩沉肘,開胯鬆膝,力求一個鬆字。鬆於上則為寬心順氣,鬆於下則為圓襠固精。少林拳針對鬆的練習講究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即每一動作都是由鬆至圓而至方,曲則為圓,直則為方。做到外圓內方,動作螺旋運轉時為圓,瞬間發力時則為方。在螺旋運動的動作中為曲,曲而不曲謂之直,由圓形的運動而產生的勁力為直。在瞬間發勁的動作中為曲,直而不直謂之曲,發放短促的彈崩勁後為曲。如此鬆緊自如,曲直有方,大方無偶,辯證地認識曲直與圓方之間的巧妙變化。在圓轉之中練鬆,使體內之氣血隨動作的伸縮變化而暢通於經絡之中,以此開九竅升清降濁,宣腠理調和營衛。練拳術之本意是為修身,修身之本在於養浩然正氣,正氣源於經絡暢,經絡暢則髒腑和,髒腑和則氣血通。長久耍拳身體之氣血陰陽平衡,浩然之氣則自正也。
出處《神雕俠侶》陸冠英。
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複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壯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運轉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而不可散亂。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三種練法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麵目。後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
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複其初也。
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裏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裏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經雲:“裹著,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雲:“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
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名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化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化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三會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之足采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雲:“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也。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
總訣四章:
煉形而能堅,煉精而能實,煉氣而能壯,煉神而能飛。
先明進退之勢,複究動靜之根。
縱橫者,勁之橫豎;飛騰者,氣之深微。
擊敵者,有用形、用氣、用神之遲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淺。
縱橫者,肋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用。
拳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動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一者也。
出處《龍虎鬥京華》鍾海平。
虎嘯拳:以虎爪的抓、拿、刁、鎖、劈、砸、橫、攔為主,在使法發力時,常模仿老虎吼叫聲“虎”、“謔”等音聲的長鳴,借以運氣摧力。除“虎”、“謔”以外,還有“吼”、“嗨”、“哼”、“哇”等呼吸法,故虎嘯拳在演練時突出虎嘯之威震、驚退、跪、躍;主要跌撲法有虎撲、虎跳、側摔、前撲以及兔滾、鷹翻、烏龍絞桂、鯉魚打挺等。
出處《虎嘯龍吟》龍套。
羅漢伏虎拳:少林羅漢堂絕學之一,乃少林高僧融合少林羅漢拳和伏虎拳而成,乃是剛猛霸道的拳法。
口訣:羅漢勾拳內勾纏,掌拳肘腕四處強。羅漢掌指靜修養,金剛指掌坐禪堂。羅漢揣掌馬步功,白虎望路把手揚。梅鹿回頭觀動靜,餓虎坐山等食糧。馬步單邊雙敞門,老君封門會雙掌。大鵬斜飛側身展,羅漢上山弓腰撞。野馬奔川高山上,豹子坐山懶洋洋。順式擔山把柴挑,老猿閃身觀後旁。
伏則為按,有伏虎之意;練功發勁時按手式與挑拳式形成上下相爭之力,結合身法之變化一按一挑,升降協調,近則伏按,遠則挑掀;因跺腳發力,鬆肩沉肘,開胯鬆膝,力求一個鬆字。鬆於上則為寬心順氣,鬆於下則為圓襠固精。少林拳針對鬆的練習講究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即每一動作都是由鬆至圓而至方,曲則為圓,直則為方。做到外圓內方,動作螺旋運轉時為圓,瞬間發力時則為方。在螺旋運動的動作中為曲,曲而不曲謂之直,由圓形的運動而產生的勁力為直。在瞬間發勁的動作中為曲,直而不直謂之曲,發放短促的彈崩勁後為曲。如此鬆緊自如,曲直有方,大方無偶,辯證地認識曲直與圓方之間的巧妙變化。在圓轉之中練鬆,使體內之氣血隨動作的伸縮變化而暢通於經絡之中,以此開九竅升清降濁,宣腠理調和營衛。練拳術之本意是為修身,修身之本在於養浩然正氣,正氣源於經絡暢,經絡暢則髒腑和,髒腑和則氣血通。長久耍拳身體之氣血陰陽平衡,浩然之氣則自正也。
出處《神雕俠侶》陸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