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大明騎兵隊,迎著晨曦,在草原上巡邏。
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一些牧草已經開始由深綠色漸漸變成黃綠色,預示著秋天越來越深,冬天越來越近。
牧民們已經開始收割牧草了,作為冬儲飼料。儲存多少草料,關係到冬天牲畜群會掉多少分量,甚至餓死的數量。
剛來草原不到一年的內地漢人們,剛剛學會放牧牛羊,現在又要學習收割牧草,一時間有些手忙腳亂。
但憑借著土豆燉牛肉,他們收獲了資深牧民們的友誼和幫助,也磕磕絆絆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冬儲。
就在大家熱火朝天地幹活時,遠處揚起了一片煙塵。巡邏的遊騎立刻警惕地吹響了號角,瞬間聚集了一個幾十人的小隊,迎向那片煙塵。
那是一個三人小隊,從草原的邊緣之外亡命地狂奔二來。騎兵小隊立刻端起火槍,向空中揮舞長刀。
“什麽人?你們是來幹什麽的?”
那三人在馬背上高高舉起雙手,示意自己的手上沒有武器,但馬匹卻毫不減速,一直衝到騎兵隊麵前幾十步的地方。
兩個人勒住了馬,另一匹馬連著馬背上的人一起摔倒在地,口吐白沫,掙紮不起,地上的人全身血跡,已經停止了呼吸。
那兩人高舉雙手,被寒風吹得黧黑的臉上,帶著喜悅和忐忑,一張口卻是帶著羅刹口音的蒙古話。
“我們是來自羅刹國的土特部落,我們想要回家。沙皇已經派出了騎兵隊在追殺我們,我們是來求救的!”
土特部族求救的消息被騎兵隊傳回了大同,大同總兵林彤不敢怠慢,立刻將奏折和書信一起飛馬發出。
書信是寫給仇鸞的,奏折是送往朝廷的。仇鸞自從夏言平反後,自覺自己出了份力,覺得身上的罪孽少了,身體也漸漸好轉。
但當他看見林彤的書信後,立刻又一頭躺倒,哆哆嗦嗦地寫了份折子上奏,表示自己傷得很重,頭腦糊塗,此事請朝廷定奪。
宣大總督不表態,這事兒就落在了兵部尚書丁汝夔的頭上。
丁汝夔立刻把奏折交到內閣,表示此事並非大明境內戰事,兵部不敢擅專,請內閣定奪。
內閣商議一下後,立刻把奏折送到了西苑,表示此事十分複雜,牽涉到大明與羅刹的外交關係問題,請萬歲定奪。
嘉靖看了一眼奏折,立刻轉頭對黃錦說道:“此事事關羅刹國,事關大明國運,去把蕭風叫來,開朝會!”
蕭風再次以大明真人的身份參加了朝會,這讓等了他很多天的徐璠很激動,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徐階代表內閣宣讀了大同總兵的奏折,然後嘉靖要求各位大臣積極發言,是否要出兵接應救援土特部族。
群臣議論紛紛,此時倒是不分什麽蕭黨徐黨了,畢竟這不是大明內部的事兒,兩黨沒有直接衝突。
但議論紛紛歸議論紛紛,始終沒有一個人肯上前獻策的。嘉靖的目光看向徐階。
“徐愛卿,你是內閣首輔,此等大事,你有何意見?”
徐階確實也想了很久了,此時拱手道:“萬歲,臣以為,土特部族久居羅刹國,與大明從無來往。
雖然與蒙古草原血脈相通,但也已多年未曾往來。土特部族實際上是羅刹國的人,並非大明子民。
土特部族叛逃羅刹,是羅刹國內部之事,大明出兵相助,既於理不通,對大明又毫無益處。
而且土特部族一入草原,蒙古人的實力又要增加,剛安定下來的草原難免再生變數。
勞師遠征,必有折損;師出無名,必有後患。有害無益之事,智者不為,臣反對出兵接應!”
這一番話,有理有據,鏗鏘有力,說得群臣紛紛點頭,心中覺得確實如此。
嘉靖又看向蕭風:“師弟,徐首輔之言,你以為如何?”
蕭風也確實在認真思考,此時見嘉靖詢問,才緩緩開口道。
“徐首輔所言,確實很有道理。但我覺得,隻見其一,不見其二。”
徐階沒說話,但徐璠及時頂了上來:“蕭大人,首輔之言,群臣皆是之,而君獨非之。
這是蕭大人非要特立獨行,眾人皆醉我獨醒呢,還是蕭大人記恨我們父子,對人不對事兒呢?”
蕭風搖頭道:“徐舍人,若是徐首輔在如今的朝堂上已經一言九鼎,無人敢反駁,那我就不說了。
但此時萬歲詢問,我又怎能避而不言?心中想什麽不說什麽,豈不是對萬歲不忠?”
徐階擺擺手:“蕭大人不必與他一般見識,有何高見,請盡管說就是了。”
蕭風正色道:“徐首輔所說,土特部族是羅刹國民,此次叛逃,是羅刹國內之事,並沒有錯。
大明出兵,從以往的情況看,也確實是師出無名。這些話都沒錯,但卻不適合如今之大明了。”
徐璠大聲道:“蕭大人此言差矣,凡事必也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昨日之大明沒有道理出兵,難道今日之大明就有道理出兵了?這道理還天天變化不成?”
蕭風看著徐璠道:“徐舍人,昨天鄉紳不交稅,還是道理呢;今天鄉紳必須交稅,也是道理!
蒙元時期蒙古人是統治者,漢人、羅刹人都是蒙古人的子民,是當時的道理;
如今蒙古人沒落了,變成了漢人和羅刹人的子民,這也是道理!
天底下哪有什麽一成不變的道理?就連今天被人們奉為天道的人不吃人,五胡亂華之時誰把它當過道理?
人與人之間講的道理,和國與國之間講的道理,其實是不一樣的道理。
例如你我之間能講理,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道理標準,有共同的大明律法和共同的萬歲來評理。
可兩個國家之間,往往道理的標準就不同,更沒有一個能讓雙方信服的評理者。
所以國家之間講理,比的不是哪國的道理更有理,而是比的哪一國更強,強國的道理就是道理!”
徐璠冷笑道:“就算是強者的道理,也得能說得出口吧?蠻不講理,能叫道理嗎,大明的屬國又怎麽看大明?”
蕭風點點頭:“當然要有說得出口的道理。大明要出兵接應土特部族,道理就是:武裝撤僑!”
眾人都是一臉懵逼,什麽意思?五個什麽裝的什麽推什麽車走什麽橋?
嘉靖同樣也是一臉懵逼,但他比別人都先反應過來,身子前傾,雙眼發光的看著蕭風。
“師弟,這可是仙界中的詞語嗎?”
蕭風點點頭:“不錯,仙界中也是有國別之分的。也並非凡人是國家的,神仙就是世界的。
哪個國家的人飛升成仙,自然還是要做本國的神仙的。但也有一些情況下,會飛升到其他國家當神仙的。
第一類的是因為飛升的路不是正路,靠歪門邪道飛升,中國的天庭不要,就隻能飛去其他國家了。
不過這種靠歪門邪道飛升的,就是在別的國家當神仙,也隻是個二等神仙,並不被本地神仙尊重。
還有一種是因為其他各種原因,到了其他國家當神仙的,並且呆的時間很長,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這一類的神仙,就叫做‘僑’,因為是我華夏之地出去的神仙,所以叫做‘華僑’。
這些‘華僑’雖然生活在別人的國度,但與華夏還是心血相連的,與那些歪門邪道飛升之輩不可同日而語。
當他們被本地神仙欺負時,或是遇到危險時,華夏的天庭也是會派人去救助接應的。
為了保護這些‘華僑’,華夏的天庭往往會派出神仙軍隊協助撤退,這就叫武裝撤僑。”
徐璠質疑道:“武裝撤僑,對大明來說有什麽好處?你卻是隻字未提啊!”
蕭風正色道:“第一,武裝撤僑可以增強華僑的自信心,讓他們敢於離開大明,向外開疆拓土。
土地本是無主之物,誰在這片土地上呆的時間久了,慢慢這片土地就有了主人。
說到底,一片土地歸誰所有,短時間內看武力強弱,長時間看的,卻是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數!
漢人生活在華夏土地上,中間也曾遭遇過數次少數民族的統治,為何最終總能奪回土地和權力?
就是因為人口。漢人人口多,又通過漢文化不斷吸納各個民族的人納入漢人範疇,所以不可斷絕。
大明有聯邦眾國,要想真正讓聯邦與大明血脈相連,逐漸融為一體,華僑就是關鍵。
若是大明百姓知道即使身處大明之外,隻要不背叛大明,仍可獲得大明的保護與支持,他們就會勇於出發。
若是大明對身處大明之外的百姓不聞不問,任其生死,百姓就不敢走出大明。更有甚者,走出大明後,也將對大明毫無掛念。”
徐璠撇了撇嘴:“按你的意思,大明還要靠這些百姓去為大明開疆拓土不成?太可笑了吧。”
蕭風笑了笑:“可笑嗎?漢人原來的疆土能有多大?如今的大明有多大?你真以為全是靠兵馬打出來的?
就如今日之草原,若是沒有那些漢人北出長城,紮根在草原上,逐漸與蒙古人相融合。
等到大明稍一衰弱,或是蒙古人再次強盛,必然會再起戰火,分崩離析。關外女真也是如此。
名義上奪取一個地方,隻要兵馬殺進去,把旗子插上就行了。可實際上要奪取一個地方,需要讓這個地方生活你的子民才行。
土特部族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當年蒙古鐵騎橫掃大片的土地,建立國家,統治各地。
可結果呢,到最後他們在各地的統治都被推翻了,地盤原來越小,最後隻能蜷縮回草原。
因為他們的人太少了,分散到各個地方,又沒有強大的文化去融合當地的民族,這是必然的結局。”
徐階接過兒子的話頭,他倒不會為了反對蕭風而反對,而是從更實際的角度提出質疑。
“蕭大人,你所說的好處,已經很清楚了。可壞處也不能不考慮啊。
羅刹是大國,錦衣衛方麵也有對羅刹國的情報,之前在關外和宣大一線,也與羅刹國交過手。
總體來說,大明雖未吃虧,但勝得也並不輕鬆。這件事若引起羅刹和大明的全麵開戰,是否值得呢?
老夫之意,大明不出兵,但若土特部族能夠逃入大明境內,大明可予以收容庇護。
羅刹人若要追入大明境內,則大明與其交戰,有理有據。而且在大明境內,占據主場之利,勝算也高。”
這番話要比徐璠的高明許多,而且確實是老成謀國之言,蕭風也收起笑容,鄭重以對。
“從兵法的角度來說,徐首輔的主意十分高明,毫無問題。若是幾年前,我也一定讚成這麽做。
可如今的情況下,我還是堅持建議出兵,因為這不僅是一場軍事戰鬥,還是一場政治戰鬥。”
徐階沒有反駁,隻是看著蕭風,等著他做出解釋,蕭風點點頭,用手指向北方。
“大明剛收服草原不久,蒙古各部族對大明雖然敬畏,但程度還不夠深。若有外來力量挑唆,未必不會生變。
而且雖然大明對草原免了稅賦,蒙古人對大明朝廷有好感,這好感也還不夠深,需要繼續加強。
大明派兵去接應土特部族,一來讓蒙古人看到大明的霸氣和實力,讓他們不敢心生妄念。
二來讓蒙古人從心裏感覺,大明確實對他們與漢人一視同仁。大明連千裏投奔的土特部族都如此保護,何況他們呢?
千金買馬骨,則天下駿馬蜂擁而來。這土特部族,就是大明收服遊牧民族的千裏馬骨頭!”
又到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科普時間……
這次是開玩笑的,千金買馬骨的故事,畢竟是太出名了,不知道的人應該很少。科普也是要有底線的。
所以為了不挨罵,我決定……把這個故事用最簡短的文字描述出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
戰國時燕昭王要廣納賢才,郭隗給他講故事,說有個國王想買千裏馬買不著,手下說他能找到,於是拿了國王的一千金買了一個死千裏馬的頭骨。國王大怒,手下說千金買馬骨的名聲傳出去,自然就有千裏馬來了,後麵果然買到了千裏馬,然後郭隗說我給你當馬骨頭,你好吃好喝供著我,人才們聽說了自然就來了。
上麵這個故事說明了三個道理,第一是郭隗是個很雞賊的家夥,第二是手下是個很敗家的家夥,第三是文字隻要不分段,看起來就不長。
堂上眾人都是飽學之士,不用蕭風水字數自然也都知道千金買馬骨的典故,不由得紛紛點頭。
蕭風繼續說道:“除了給蒙古人看,也是給定居到草原上的其他民族,尤其是漢人們看的。
漢人們雖然受免稅的誘惑和朝廷的鼓勵出關定居,但心裏還是很忐忑的,擔心大明騎兵鞭長莫及,未必能保護好他們。
可當他們看到大明騎兵連在大明之外的土特部族都能保護,自然也就安心定居了,不會人心浮動。
最後,是給大明和羅刹國之間的那些個小國看的。大明和羅刹之間路途遙遠,小國眾多。
這些小國國力有限,不敢得罪羅刹國,甚至還會給羅刹軍隊沿途提供給養和幫助,所以羅刹軍隊每每能順利抵達大明。
大明之前固收疆土,沒有向外出兵,那些小國不知道大明的厲害,所以心裏肯定是害怕羅刹,傾向羅刹的。
萬一哪天大明於羅刹爆發大戰,這些小國都會成為羅刹的盟軍。甚至羅刹一個個地吞並他們,他們也難以反抗。
萬一羅刹真的一路吞並過來,那羅刹和大明可就接壤了,到那時大明就得每天提心吊膽地備戰。
與其如此,不如這次大明主動出擊,打敗羅刹追兵,順便出使沿途的小國,告訴他們,天底下不是隻有羅刹國厲害。
大明要想動手,一樣能滅掉他們;大明要想保護他們,羅刹人也不敢妄動!
這足以讓那些小國重新站隊。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他們保持中立,兩不相幫。
中等的結果,就是靠近大明的小國加入大明聯邦;靠近羅刹的小國加入羅刹盟軍。
最好的結果,就是這些小國全部加入大明聯邦,那樣每天提心吊膽備戰的,就變成羅刹國了。
就算是中等的結果,也能保證兩國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緩衝區。
雙方即使發生戰爭,也會在緩衝區先用那些小國當棋子來打,而不會直接將戰火燒到本國。
兩個大國之間,有緩衝區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兩頭猛獸在山林中,地盤是不能重合甚至交界的!”
這番道理之前群臣聞所未聞,因為在他們的心裏,大明就是天下,天下就是大明,大明之外的國家就像孔子眼裏的鬼神一樣,存而不論。
他們研究的是如何治理好國家,如何讓周圍那些小國來朝。可碰上一個大國怎麽辦,那還不在他們的研究範圍內。
畢竟從商周一直到大明,這片土地上打來打去的,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人,倭寇也不例外,真正大國之間的戰爭,還沒有過。
就在群臣沉吟之際,徐璠忽然開口道。
“蕭大人,你說的這些好處,都是大明打贏了才有的,萬一大明打輸了,怎麽辦?”
「人生苦短,及時投票」
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一些牧草已經開始由深綠色漸漸變成黃綠色,預示著秋天越來越深,冬天越來越近。
牧民們已經開始收割牧草了,作為冬儲飼料。儲存多少草料,關係到冬天牲畜群會掉多少分量,甚至餓死的數量。
剛來草原不到一年的內地漢人們,剛剛學會放牧牛羊,現在又要學習收割牧草,一時間有些手忙腳亂。
但憑借著土豆燉牛肉,他們收獲了資深牧民們的友誼和幫助,也磕磕絆絆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冬儲。
就在大家熱火朝天地幹活時,遠處揚起了一片煙塵。巡邏的遊騎立刻警惕地吹響了號角,瞬間聚集了一個幾十人的小隊,迎向那片煙塵。
那是一個三人小隊,從草原的邊緣之外亡命地狂奔二來。騎兵小隊立刻端起火槍,向空中揮舞長刀。
“什麽人?你們是來幹什麽的?”
那三人在馬背上高高舉起雙手,示意自己的手上沒有武器,但馬匹卻毫不減速,一直衝到騎兵隊麵前幾十步的地方。
兩個人勒住了馬,另一匹馬連著馬背上的人一起摔倒在地,口吐白沫,掙紮不起,地上的人全身血跡,已經停止了呼吸。
那兩人高舉雙手,被寒風吹得黧黑的臉上,帶著喜悅和忐忑,一張口卻是帶著羅刹口音的蒙古話。
“我們是來自羅刹國的土特部落,我們想要回家。沙皇已經派出了騎兵隊在追殺我們,我們是來求救的!”
土特部族求救的消息被騎兵隊傳回了大同,大同總兵林彤不敢怠慢,立刻將奏折和書信一起飛馬發出。
書信是寫給仇鸞的,奏折是送往朝廷的。仇鸞自從夏言平反後,自覺自己出了份力,覺得身上的罪孽少了,身體也漸漸好轉。
但當他看見林彤的書信後,立刻又一頭躺倒,哆哆嗦嗦地寫了份折子上奏,表示自己傷得很重,頭腦糊塗,此事請朝廷定奪。
宣大總督不表態,這事兒就落在了兵部尚書丁汝夔的頭上。
丁汝夔立刻把奏折交到內閣,表示此事並非大明境內戰事,兵部不敢擅專,請內閣定奪。
內閣商議一下後,立刻把奏折送到了西苑,表示此事十分複雜,牽涉到大明與羅刹的外交關係問題,請萬歲定奪。
嘉靖看了一眼奏折,立刻轉頭對黃錦說道:“此事事關羅刹國,事關大明國運,去把蕭風叫來,開朝會!”
蕭風再次以大明真人的身份參加了朝會,這讓等了他很多天的徐璠很激動,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徐階代表內閣宣讀了大同總兵的奏折,然後嘉靖要求各位大臣積極發言,是否要出兵接應救援土特部族。
群臣議論紛紛,此時倒是不分什麽蕭黨徐黨了,畢竟這不是大明內部的事兒,兩黨沒有直接衝突。
但議論紛紛歸議論紛紛,始終沒有一個人肯上前獻策的。嘉靖的目光看向徐階。
“徐愛卿,你是內閣首輔,此等大事,你有何意見?”
徐階確實也想了很久了,此時拱手道:“萬歲,臣以為,土特部族久居羅刹國,與大明從無來往。
雖然與蒙古草原血脈相通,但也已多年未曾往來。土特部族實際上是羅刹國的人,並非大明子民。
土特部族叛逃羅刹,是羅刹國內部之事,大明出兵相助,既於理不通,對大明又毫無益處。
而且土特部族一入草原,蒙古人的實力又要增加,剛安定下來的草原難免再生變數。
勞師遠征,必有折損;師出無名,必有後患。有害無益之事,智者不為,臣反對出兵接應!”
這一番話,有理有據,鏗鏘有力,說得群臣紛紛點頭,心中覺得確實如此。
嘉靖又看向蕭風:“師弟,徐首輔之言,你以為如何?”
蕭風也確實在認真思考,此時見嘉靖詢問,才緩緩開口道。
“徐首輔所言,確實很有道理。但我覺得,隻見其一,不見其二。”
徐階沒說話,但徐璠及時頂了上來:“蕭大人,首輔之言,群臣皆是之,而君獨非之。
這是蕭大人非要特立獨行,眾人皆醉我獨醒呢,還是蕭大人記恨我們父子,對人不對事兒呢?”
蕭風搖頭道:“徐舍人,若是徐首輔在如今的朝堂上已經一言九鼎,無人敢反駁,那我就不說了。
但此時萬歲詢問,我又怎能避而不言?心中想什麽不說什麽,豈不是對萬歲不忠?”
徐階擺擺手:“蕭大人不必與他一般見識,有何高見,請盡管說就是了。”
蕭風正色道:“徐首輔所說,土特部族是羅刹國民,此次叛逃,是羅刹國內之事,並沒有錯。
大明出兵,從以往的情況看,也確實是師出無名。這些話都沒錯,但卻不適合如今之大明了。”
徐璠大聲道:“蕭大人此言差矣,凡事必也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昨日之大明沒有道理出兵,難道今日之大明就有道理出兵了?這道理還天天變化不成?”
蕭風看著徐璠道:“徐舍人,昨天鄉紳不交稅,還是道理呢;今天鄉紳必須交稅,也是道理!
蒙元時期蒙古人是統治者,漢人、羅刹人都是蒙古人的子民,是當時的道理;
如今蒙古人沒落了,變成了漢人和羅刹人的子民,這也是道理!
天底下哪有什麽一成不變的道理?就連今天被人們奉為天道的人不吃人,五胡亂華之時誰把它當過道理?
人與人之間講的道理,和國與國之間講的道理,其實是不一樣的道理。
例如你我之間能講理,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道理標準,有共同的大明律法和共同的萬歲來評理。
可兩個國家之間,往往道理的標準就不同,更沒有一個能讓雙方信服的評理者。
所以國家之間講理,比的不是哪國的道理更有理,而是比的哪一國更強,強國的道理就是道理!”
徐璠冷笑道:“就算是強者的道理,也得能說得出口吧?蠻不講理,能叫道理嗎,大明的屬國又怎麽看大明?”
蕭風點點頭:“當然要有說得出口的道理。大明要出兵接應土特部族,道理就是:武裝撤僑!”
眾人都是一臉懵逼,什麽意思?五個什麽裝的什麽推什麽車走什麽橋?
嘉靖同樣也是一臉懵逼,但他比別人都先反應過來,身子前傾,雙眼發光的看著蕭風。
“師弟,這可是仙界中的詞語嗎?”
蕭風點點頭:“不錯,仙界中也是有國別之分的。也並非凡人是國家的,神仙就是世界的。
哪個國家的人飛升成仙,自然還是要做本國的神仙的。但也有一些情況下,會飛升到其他國家當神仙的。
第一類的是因為飛升的路不是正路,靠歪門邪道飛升,中國的天庭不要,就隻能飛去其他國家了。
不過這種靠歪門邪道飛升的,就是在別的國家當神仙,也隻是個二等神仙,並不被本地神仙尊重。
還有一種是因為其他各種原因,到了其他國家當神仙的,並且呆的時間很長,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這一類的神仙,就叫做‘僑’,因為是我華夏之地出去的神仙,所以叫做‘華僑’。
這些‘華僑’雖然生活在別人的國度,但與華夏還是心血相連的,與那些歪門邪道飛升之輩不可同日而語。
當他們被本地神仙欺負時,或是遇到危險時,華夏的天庭也是會派人去救助接應的。
為了保護這些‘華僑’,華夏的天庭往往會派出神仙軍隊協助撤退,這就叫武裝撤僑。”
徐璠質疑道:“武裝撤僑,對大明來說有什麽好處?你卻是隻字未提啊!”
蕭風正色道:“第一,武裝撤僑可以增強華僑的自信心,讓他們敢於離開大明,向外開疆拓土。
土地本是無主之物,誰在這片土地上呆的時間久了,慢慢這片土地就有了主人。
說到底,一片土地歸誰所有,短時間內看武力強弱,長時間看的,卻是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數!
漢人生活在華夏土地上,中間也曾遭遇過數次少數民族的統治,為何最終總能奪回土地和權力?
就是因為人口。漢人人口多,又通過漢文化不斷吸納各個民族的人納入漢人範疇,所以不可斷絕。
大明有聯邦眾國,要想真正讓聯邦與大明血脈相連,逐漸融為一體,華僑就是關鍵。
若是大明百姓知道即使身處大明之外,隻要不背叛大明,仍可獲得大明的保護與支持,他們就會勇於出發。
若是大明對身處大明之外的百姓不聞不問,任其生死,百姓就不敢走出大明。更有甚者,走出大明後,也將對大明毫無掛念。”
徐璠撇了撇嘴:“按你的意思,大明還要靠這些百姓去為大明開疆拓土不成?太可笑了吧。”
蕭風笑了笑:“可笑嗎?漢人原來的疆土能有多大?如今的大明有多大?你真以為全是靠兵馬打出來的?
就如今日之草原,若是沒有那些漢人北出長城,紮根在草原上,逐漸與蒙古人相融合。
等到大明稍一衰弱,或是蒙古人再次強盛,必然會再起戰火,分崩離析。關外女真也是如此。
名義上奪取一個地方,隻要兵馬殺進去,把旗子插上就行了。可實際上要奪取一個地方,需要讓這個地方生活你的子民才行。
土特部族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當年蒙古鐵騎橫掃大片的土地,建立國家,統治各地。
可結果呢,到最後他們在各地的統治都被推翻了,地盤原來越小,最後隻能蜷縮回草原。
因為他們的人太少了,分散到各個地方,又沒有強大的文化去融合當地的民族,這是必然的結局。”
徐階接過兒子的話頭,他倒不會為了反對蕭風而反對,而是從更實際的角度提出質疑。
“蕭大人,你所說的好處,已經很清楚了。可壞處也不能不考慮啊。
羅刹是大國,錦衣衛方麵也有對羅刹國的情報,之前在關外和宣大一線,也與羅刹國交過手。
總體來說,大明雖未吃虧,但勝得也並不輕鬆。這件事若引起羅刹和大明的全麵開戰,是否值得呢?
老夫之意,大明不出兵,但若土特部族能夠逃入大明境內,大明可予以收容庇護。
羅刹人若要追入大明境內,則大明與其交戰,有理有據。而且在大明境內,占據主場之利,勝算也高。”
這番話要比徐璠的高明許多,而且確實是老成謀國之言,蕭風也收起笑容,鄭重以對。
“從兵法的角度來說,徐首輔的主意十分高明,毫無問題。若是幾年前,我也一定讚成這麽做。
可如今的情況下,我還是堅持建議出兵,因為這不僅是一場軍事戰鬥,還是一場政治戰鬥。”
徐階沒有反駁,隻是看著蕭風,等著他做出解釋,蕭風點點頭,用手指向北方。
“大明剛收服草原不久,蒙古各部族對大明雖然敬畏,但程度還不夠深。若有外來力量挑唆,未必不會生變。
而且雖然大明對草原免了稅賦,蒙古人對大明朝廷有好感,這好感也還不夠深,需要繼續加強。
大明派兵去接應土特部族,一來讓蒙古人看到大明的霸氣和實力,讓他們不敢心生妄念。
二來讓蒙古人從心裏感覺,大明確實對他們與漢人一視同仁。大明連千裏投奔的土特部族都如此保護,何況他們呢?
千金買馬骨,則天下駿馬蜂擁而來。這土特部族,就是大明收服遊牧民族的千裏馬骨頭!”
又到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科普時間……
這次是開玩笑的,千金買馬骨的故事,畢竟是太出名了,不知道的人應該很少。科普也是要有底線的。
所以為了不挨罵,我決定……把這個故事用最簡短的文字描述出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
戰國時燕昭王要廣納賢才,郭隗給他講故事,說有個國王想買千裏馬買不著,手下說他能找到,於是拿了國王的一千金買了一個死千裏馬的頭骨。國王大怒,手下說千金買馬骨的名聲傳出去,自然就有千裏馬來了,後麵果然買到了千裏馬,然後郭隗說我給你當馬骨頭,你好吃好喝供著我,人才們聽說了自然就來了。
上麵這個故事說明了三個道理,第一是郭隗是個很雞賊的家夥,第二是手下是個很敗家的家夥,第三是文字隻要不分段,看起來就不長。
堂上眾人都是飽學之士,不用蕭風水字數自然也都知道千金買馬骨的典故,不由得紛紛點頭。
蕭風繼續說道:“除了給蒙古人看,也是給定居到草原上的其他民族,尤其是漢人們看的。
漢人們雖然受免稅的誘惑和朝廷的鼓勵出關定居,但心裏還是很忐忑的,擔心大明騎兵鞭長莫及,未必能保護好他們。
可當他們看到大明騎兵連在大明之外的土特部族都能保護,自然也就安心定居了,不會人心浮動。
最後,是給大明和羅刹國之間的那些個小國看的。大明和羅刹之間路途遙遠,小國眾多。
這些小國國力有限,不敢得罪羅刹國,甚至還會給羅刹軍隊沿途提供給養和幫助,所以羅刹軍隊每每能順利抵達大明。
大明之前固收疆土,沒有向外出兵,那些小國不知道大明的厲害,所以心裏肯定是害怕羅刹,傾向羅刹的。
萬一哪天大明於羅刹爆發大戰,這些小國都會成為羅刹的盟軍。甚至羅刹一個個地吞並他們,他們也難以反抗。
萬一羅刹真的一路吞並過來,那羅刹和大明可就接壤了,到那時大明就得每天提心吊膽地備戰。
與其如此,不如這次大明主動出擊,打敗羅刹追兵,順便出使沿途的小國,告訴他們,天底下不是隻有羅刹國厲害。
大明要想動手,一樣能滅掉他們;大明要想保護他們,羅刹人也不敢妄動!
這足以讓那些小國重新站隊。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他們保持中立,兩不相幫。
中等的結果,就是靠近大明的小國加入大明聯邦;靠近羅刹的小國加入羅刹盟軍。
最好的結果,就是這些小國全部加入大明聯邦,那樣每天提心吊膽備戰的,就變成羅刹國了。
就算是中等的結果,也能保證兩國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緩衝區。
雙方即使發生戰爭,也會在緩衝區先用那些小國當棋子來打,而不會直接將戰火燒到本國。
兩個大國之間,有緩衝區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兩頭猛獸在山林中,地盤是不能重合甚至交界的!”
這番道理之前群臣聞所未聞,因為在他們的心裏,大明就是天下,天下就是大明,大明之外的國家就像孔子眼裏的鬼神一樣,存而不論。
他們研究的是如何治理好國家,如何讓周圍那些小國來朝。可碰上一個大國怎麽辦,那還不在他們的研究範圍內。
畢竟從商周一直到大明,這片土地上打來打去的,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人,倭寇也不例外,真正大國之間的戰爭,還沒有過。
就在群臣沉吟之際,徐璠忽然開口道。
“蕭大人,你說的這些好處,都是大明打贏了才有的,萬一大明打輸了,怎麽辦?”
「人生苦短,及時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