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武器與對天空的試探
從巨魔部落到精靈帝國 作者:東阿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將來北進時的場麵已經在想象之中,並讓很多生活於現在者躊躇滿誌,而此間唯一的問題,或許便就是「時間」了;
但巨魔本就長壽、精靈化後壽命又會倍增,所以無論這個「將來」是指三百後、還是六百後;
對於共和國來說,無非就隻是幾代巨魔、或者一二代精靈的時間而已,是完全等的起、也願意等的。
不過,北進還有幾個重要的問題....
其一,那便是「人口基數」;
若是族群數量還像現在這般可憐,那大陸諸族說不定一「人」一口唾沫,就能給戰士們淹死了。
其二,北方諸族的抵抗;
北方諸族看似蠻荒、但實則不然,其本就有著自身的發展路徑,並不能因為道路選擇上之差異、所顯露出的表象,而簡單的將它們當做會在機關槍下能歌善舞的遊牧民族。
但多想無益,終究還是得慢慢打下基礎;
所以暫且結束想象,將視線回歸到如今、回歸到基站的建設之上。
~~~~
相關圖騰樹因為其所被賦予的各項功能,所以被定名為「基站樹」;
在前述的探礦、次聲探索、軌道初期建設等一係列「麵相未來型」任務之外,它作為現行情報係統的一份子,自然也擁有著相應的食物水分供給、武器修複、收發聲訊等等功能。
同時,在為其內部常駐聯絡員提供休息室、儲存室、工作區、囚室等等分離結構之餘,亦還會成為整個片區中一線情報員的後勤補給總基地。
其中,後勤補給功能是此前的「聯絡中轉站」並不具備、實際上也不需要的項目;
而之所以現在有了這項需求,原因則在於情報員的武器裝備體係出現了更新。
除了傳統的、可以由情報樹本身提供的刀槍矛之類常規兵器外,其遠程裝備的選擇,一度成為了問題;
甚至此前被掃進檔桉室的「弓箭」、「單兵弩」也稍稍露麵,差點再次煥發生機成為定式裝備,但最終還是被新技術所淘汰。
於是,在過去的這幾年間,本部用「新技術」對情報員的遠程「火力」配置進行了一次升級,陸續為他們裝備了兩種新武器。
其一,30突擊炮的改進產物——「氣爆式狙擊炮」;
該炮通過降低射速、配置高精度膛線炮管、加裝樹脂望遠瞄準鏡片,從而獲得了800內的高精度、高殺傷射擊性能,且若是不論精度、單論殺傷力,則還可以在1500米內保持一定的威懾;
此外,通過在反應倉與炮管上增加消音圖騰,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射擊隱蔽性保障。
但出於加強便攜性、確保精度、降低射擊噪音等目的,該狙擊炮並不具備自我修複等功能;
因此,作為易損部件的膛線炮管、樹脂瞄準鏡、圖騰部件、乃至內部的一些機械結構,都麵臨著維修、更換等方麵的後勤保障需求。
對這些部件的維修、新造更換,則會要求「加工區」具備較高的運行精度、以及較高的材料供應需求。
而此兩者的提升,又會造成情報樹核心組件的更加臃腫,所以在考慮過情報樹維持「可移動性」的必要後,相關的後勤功能便被附加到了「基站樹」中進行。
再者,狙擊炮是需要通過射擊金屬彈丸來造成殺傷的武器,自然就有著彈丸供應方麵的後勤保障需求;
同樣的,出於對情報樹「可移動性」的維持目的,這部分金屬元素提取、彈丸加工能力也被添加到了「基站樹」之上。
因而,「基站樹」增加了相關「氣爆式狙擊炮」、以及由之延伸的一係列後勤保障功能.....
其二,風狼類法術的產物——「風刃突擊槍」;
「風狼類法術」的武器化研究,幾乎是與反應倉武器同時開始進行的;
涅斯塔雖為直接參與這個項目當中,但在有了「反應倉武器」的設計與製造經驗後,前者也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其初步成品,便是這所謂「風刃突擊槍」。
該「槍械」通過風刃造成殺傷,形狀為一個下部加裝握柄的通透管道;
其中,握柄處為內中空結構,其上集成有發射鍵、功率調整鍵等控製性圖騰結構;
而握柄上方的「管道」,則立體多層次的排布著、與「攻擊」相關的諸多圖騰。
不同於需要考慮「裝填」、「內管中彈丸被推進時間」等等額外事項,因而采用分離是布局的「反應倉武器」,風刃突擊槍的核心圖騰結構被一體化的均分在了整個管身上;
整體來看,管道從後向前分別布置著布著,吸氣、壓縮、定型、加速、定向、發射等功能性圖騰;
在行使自身功能時,空氣將從後部快速吸入,於經過管身內首尾相接的一係列術法變化後,最終在前出口處以「風刃」的形式被激發。
也因此,褪去了很多冗餘結構的「風刃突擊槍」,呈現為了一個看上去異常樸素的「t」型,且具備了體積小、重量輕、能耗小、無需實物子彈、攻擊過程安靜等優點,並隻需要一名戰士就可以輕鬆的單手握持、並發動攻擊。
此外,其還有「全功率單發慢射」、與「弱功率速射」兩種模式可供選擇,有著更靈活的使用場景。
當然,在存在著諸多優勢的同時,其劣勢也很明顯,具體變現為射擊精度低、射程短、威力較弱。
比如,當武器被設置為「全功率單發慢射」模式進行攻擊時,其有效殺傷距離雖也能勉強達到700會衰減),但風刃的彈道穩定性卻隻能在百米內保持可觀的精度;
而於「弱功率速射」模式中,在殺傷距離驟降至200的同時,風刃彈道的穩定距離也會低至隻有30程度。
此外,其雖整體結構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包含著諸多銘刻有精密圖騰的模塊,製造與維修等工作並不如想象中容易。
優勢、劣勢如此明顯的情況下,巫醫們自然花費了大量心思在揚長避短之上,並作出了一定的成績;
為了能摒棄其劣勢、並將之優點利用到極致,巫醫們在這個武器上取消了通常的「接地根係」、「光合葉片」模式,轉而采用了「能量匣」為之提供射擊消耗。
「能量匣」為安插入握柄內的可拆卸結構,其內部加注有「高能濃縮液」,握柄內的預留插槽處有須狀根係伸入匣內,從而獲取所需之養分供給。
【鑒於大環境如此,
在能量匣被取下、並身處情報樹時,根須會接入情報樹中預留的補給端口,通過其養分輸送來保持自身活性;
在隨身攜帶、但並不被使用時,即便能量匣被取下,該槍械也可以保持低功耗狀態、依靠自身內能無損待機十日以上;
而在攻擊狀態下,則改由「能量匣」供應圖騰啟用時所需要的能量.....
「高能匣」可以供應全功率單發慢速射擊50次(1發/s)、弱功率速射300發(最高5發/s);
當匣內能量液體被耗空後,則可以通過重新加注、或幹脆改換新匣的方式來繼續使用武器。
「能量匣」內所裝填的是「高能濃縮液」,該液體配方的重要成分為「地窟狼細胞液」,考慮到其珍貴性,巫醫們便特意又為「風刃突擊槍」設計
了另一種發射模式——低能匣、甚至無能匣射擊。
在「低能匣」模式下,缺少了地窟狼細胞液的「養分濃縮液」,也可以支持該槍械進行6發全功率、或者36發弱功率,在精度保持與「高能匣」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有效射程分別為300、100的射擊。
此模式所需之「低能匣」可以由基站樹獨立完成供應,預計會取代「高能匣」、成為該槍械在非必要時的主要輸出方式。
而在「無能匣」模式下,亦可以靠組成槍身的術法植物「內能」來進行應急攻擊,但槍身也會因此開始分段損毀;
第一段,在前3次全功率射擊、或者18次弱功率射擊後,槍身次要部分會先後進入枯萎態勢;
第二段,3-6次(全/慢速)、18-36次(弱/快速)期間,枯萎會向著銘刻了功能性圖騰的區域蔓延;
第三段,6-9次(全/慢速)、36-54次(弱/快速)期間,枯萎會在整個槍身蔓延,並在圖騰區損毀至無法射擊的同時徹底死亡。
尚處於第一段之內時,通過連接情報樹內部的插槽、可以緩慢修補槍身的枯萎;
進入第二段後,圖騰結構雖已經被影響、但由於並沒有抵達會使圖騰失效的臨界點,所以心大、或者時間不允許的話,僅僅在情報樹內、用養分修補槍身亦能保持其功能;
但若想要修複圖騰刻畫區,則需要前往基站樹才能夠進行。
至於進入第三段後,如果是幹到了最後的「徹底死亡」階段,那自然沒有了分毫修補餘地了;
但如果還沒到那一步,則可以在基站樹進行一場、工程量並不會比「新造一把」少多少的大修來使之恢複。
這些事項放到後勤端時,則出現了幾個方麵的需求;
1,對能量匣中濃縮液體的補充;
基站樹擁有提取該配方中除地窟狼細胞液外所有成分的能力,因此「低能匣」可以由其獨立製造,並供應給該區域內的情報員們;
2,對圖騰組件的修複、重做;
風狼突擊槍為精密武器,無論是機械結構的維護、或者是圖騰組件的修複、亦或者幹脆是零部件生產,都需要相當高的加工與材料需求;
對於需要經常移動的情報樹來說,此些功能的加入會造成其核心結構的過分臃腫,不利於其貫徹自身的裝備定位,所以便需要通過基站樹來執行這些能力。
視線回歸基站樹本身,在兼顧前述之「麵向未來」功能的同時,再加入後勤等「著眼於現在」的能力,就導致其各部分結構、定然會有著比情報樹更大的規模體係。
如此,便需要更大的地下掩體空間來容納核心,需要用更廣闊的地上光合叢林、以及更深入的地底根係,來維持其諸項功能之所需的龐大養分。
其中,作為光合作用、以及僅有的攻擊手段「氣體類神經毒素分泌」支點的地上部分,將形成一片覆蓋千平米的樹林;
地下掩體部分,也會有長20*寬20*高14規格;
底部根係,更是一個龐大到不可計數的規模。
而作為這一切核心的,是一個長7寬7高10格的立方體圖騰堆砌結構;
雖說其理論上同樣可以被拆卸、變成近似於情報樹核心的那三類部分,但由於「基站樹」的展開耗時太久、且有相當一部分的展開過程為完全不可逆的步驟,再加之「基站樹」本身的特殊功能定位,巫醫們也就沒有再耗費心思去進行可遷離式設計;
因而,其被定義為了「永固式不可移動」物。
至於組裝前的可分離狀態設計,更多的也是為了第一次運輸、以及後續的功能增補需要,所額外進行的
考慮。
其中,「功能增補」先不必去提.....
就現在而言,「基站樹」的功能已經足夠豐富,甚至由於其內集成了太多根本性技術,巫醫們還專門為它的核心區域,設置了擁有近、中、遠三重操控結構的自毀功能;
於近處,聯絡員可以通過直接說出特定的密碼,來語音啟動自毀程序;
於中處,聯絡員手中有一個隻能發出一組聲訊編碼的「遙控器」,當麵臨非自毀不可、且他自身並不在基站時,隻需要輕輕一按、便會啟動自毀程序(但有距離限製);
在遠處,當本部通過定期聯絡時的異常等情況,發現基站有問題時,同樣也可以遠程啟動它的自毀程序。
為了能實現「自毀」,基站樹的核心部件還被特意賦予了強酸方麵的弱點;
當自毀程序啟動時,儲存在特定空間內的強酸會被當即釋放,然後徹底融毀掉整個圖騰立方體、以及本就會進行定期銷毀的文書倉庫。
當然,地下掩體的防護能力還是很可觀的,在非必要情況下完全可以隻鎖閉全部出入口,依靠其內的水循環、氣體供應、食物供應來維生,並等待來自周邊情報員、或者直接來自本部的救援。
所以,自毀係統其實也隻是萬般無奈下的待選項而已。
而若說,什麽是眼下最麻煩的問題.....其實還在於,到底該如何把120個這樣的大家夥、分別送到預定的位置上去。
情報部在左想右想之下,發現似乎隻能像螞蟻搬家似的,由多位情報員、聯絡員分批去進行運送;
於是在這樣的念頭下,眾多組件的輸送形成了梯隊,先期集中建設一個距離本部最近的基站,並以此點為基礎向更外圍區域延伸....
這一送就是數年時間過去,但及至現在的符文曆54年,也才將將完成了不到二十個基站的布設。
即便距離120的總數還差的很遠,但這些基站已經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相應區域的情報傳輸變的更迅捷、情報員們也陸續用上了最先進的武器。
當然,也因此有諸多此前的中轉站被廢棄,那些站點中工作的聯絡員,先被要求統一回到本部進行述職,然後在按照實際情況重新分配工作。
這其中,有些是原先從通訊部、或者軍隊借調來的技術專員;
對於他們,對外探索部會在綜合其原屬部門、及其本「人」的意見後,或是調回原崗位、或是退休;
亦或者,在經過培訓後重新上崗成為情報員、新基站的常駐聯絡員。
除此之外,還有些聯絡員則是對外探索部自己招收、培養的骨幹,以及通過中央校、壯年興趣校,在這些年裏專門培養的技術型「人」才;
這部分專員,則會按照正常的流程在內部進行消化,可能成為情報員、亦可能在新的基站常駐。
而針對基站鋪設工作進度的緩慢,執政府也提出了前、中、後期三步走計劃;
在計劃中,前期自然要繼續現有這種「螞蟻搬家」模式,無論再慢也要堅定不移的進行下去;
而對中後期的安排,他們則將正在進行的「航海船舶計劃」、以及「航空發動機」計劃也考慮了進去,準備通過海運輸送近海地區的基站、通過空運輸送深陸地區的基站。
由此,在空運一項上,雖說連發動機項目組也才剛剛成立沒多久,但出於對大陸諸族空騎兵、以及空中魔獸的忌憚、再加之對「載重」等方麵的考量,各種針對性的空中作戰、運輸力量的先期設想也開始了發端;
重型空中運載機械、空中護航機械的應用思路,以及與其設計緊密相關的自然物理·術法學科探索,也隨之開始發跡;
比如,空中機械應有的形態、發動機的出力大小、起飛方法,還有在空中無法靠傳統手段汲取養分時,該如何補充能量....
這等等的科目,陸續在巫醫·學者們心中紮下了根、甚至已經有相關方麵的研究開始進行。
此外,考慮到「隱蔽」依舊是現階段的第一要務,所以該如何避免被發現,也成為了熱門課題之一。
針對此的第一個發想,是光學隱身類術法在機械上的應用,及其衍生討論——「金屬材料與植物材料」的選擇問題;
第二個發想則是物理性躲避,比如該如何讓飛行機械上升到空騎兵無法涉足的數千、上萬米高空。
當然,這些設想暫時都還停留在寫寫算算的紙麵之上,在航空發動機沒有真正出現之前,似乎都隻能做一些理論研究;
真正率先成為現實的,則是另一項看上去落後了許多的技術.....
在考慮「空運」時,雖然飛行機械本身都還沒有影子,但已經有學者·巫醫們在考慮,即便把東西運到目標上空了,後麵又該怎麽將之投放至地麵呢?
在這一點上,由於對自然的觀察、以及緊隨其後出現的物理認知與理論,類似於前世「降落傘」的概念便在此時被提出,認為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將核心組件、以及負責拚接的聯絡員送下去。
這一項提議,在「事先鋪設降落跑道」無法實現的前提下,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但認可後巫醫們也沒有閑著,他們認為光空想還不過癮,應該先試著爬上高空中實際看看。
巨魔·精靈們下的了河(在河底走路)、上的了樹、在地麵上亦是戰力不俗,但至今唯獨對「天空」的經驗為零。
所以當這種想法出現後,當事者立馬興奮了起來,並開始思考該怎麽在沒有發動機、沒有飛行機械、沒有飛行術法能力的前提下,真正上天看一看。
之後,還是物理學帶來了靈感....
巫醫們、乃至普通的學者們都明白,加熱會使空氣有向上爬升的傾向;
那麽,假如能把一定區域內空氣的擴散範圍限製在相對固定的區間中、並想辦法給其加熱,那是否就可以帶動下方的重物升空呢?
於是,在涅斯塔從頭到尾都不知情、也沒有給予任何建議的情況下,「熱氣球」便理所當然的出現,並真的拉扯著下方的筐子、以及其中有巨魔那般重的石頭悄摸摸的升空了。
這一情況讓參與者感到興奮的同時,同樣也意識到「可控性」問題,又再接再厲的摸索出了一整套相關上下、前後、左右移動的操控方式,然後在牽引繩的拉扯下進行了低空試驗。
而當研究進行到無牽引繩情況下的中空、高空試飛階段時,正在修行中的涅斯塔、以及閉關衝擊三階的艾薩拉等幾位巫醫也被喚出,親眼目睹了這一場「升空盛景」.....
點火、巨大的熱氣球在廣場上漸漸充盈,然後緩緩擁有了向上的力量;
它一點點帶動起了地麵上的吊框,吊框內則立著一名巫醫、兩名學者,他們正是這次「研究」的參與者。
這是一次難度極小的研究,「靈感」在其中擔當了最為重要的角色,但其所造成的轟動卻是顯而易見的...
從吊框完全離開地麵開始,廣場上的歡呼聲便沒有停止過,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一直目送著其持續上升;
五十米、百米、二百米.....直到更高的空中。
但巨魔本就長壽、精靈化後壽命又會倍增,所以無論這個「將來」是指三百後、還是六百後;
對於共和國來說,無非就隻是幾代巨魔、或者一二代精靈的時間而已,是完全等的起、也願意等的。
不過,北進還有幾個重要的問題....
其一,那便是「人口基數」;
若是族群數量還像現在這般可憐,那大陸諸族說不定一「人」一口唾沫,就能給戰士們淹死了。
其二,北方諸族的抵抗;
北方諸族看似蠻荒、但實則不然,其本就有著自身的發展路徑,並不能因為道路選擇上之差異、所顯露出的表象,而簡單的將它們當做會在機關槍下能歌善舞的遊牧民族。
但多想無益,終究還是得慢慢打下基礎;
所以暫且結束想象,將視線回歸到如今、回歸到基站的建設之上。
~~~~
相關圖騰樹因為其所被賦予的各項功能,所以被定名為「基站樹」;
在前述的探礦、次聲探索、軌道初期建設等一係列「麵相未來型」任務之外,它作為現行情報係統的一份子,自然也擁有著相應的食物水分供給、武器修複、收發聲訊等等功能。
同時,在為其內部常駐聯絡員提供休息室、儲存室、工作區、囚室等等分離結構之餘,亦還會成為整個片區中一線情報員的後勤補給總基地。
其中,後勤補給功能是此前的「聯絡中轉站」並不具備、實際上也不需要的項目;
而之所以現在有了這項需求,原因則在於情報員的武器裝備體係出現了更新。
除了傳統的、可以由情報樹本身提供的刀槍矛之類常規兵器外,其遠程裝備的選擇,一度成為了問題;
甚至此前被掃進檔桉室的「弓箭」、「單兵弩」也稍稍露麵,差點再次煥發生機成為定式裝備,但最終還是被新技術所淘汰。
於是,在過去的這幾年間,本部用「新技術」對情報員的遠程「火力」配置進行了一次升級,陸續為他們裝備了兩種新武器。
其一,30突擊炮的改進產物——「氣爆式狙擊炮」;
該炮通過降低射速、配置高精度膛線炮管、加裝樹脂望遠瞄準鏡片,從而獲得了800內的高精度、高殺傷射擊性能,且若是不論精度、單論殺傷力,則還可以在1500米內保持一定的威懾;
此外,通過在反應倉與炮管上增加消音圖騰,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射擊隱蔽性保障。
但出於加強便攜性、確保精度、降低射擊噪音等目的,該狙擊炮並不具備自我修複等功能;
因此,作為易損部件的膛線炮管、樹脂瞄準鏡、圖騰部件、乃至內部的一些機械結構,都麵臨著維修、更換等方麵的後勤保障需求。
對這些部件的維修、新造更換,則會要求「加工區」具備較高的運行精度、以及較高的材料供應需求。
而此兩者的提升,又會造成情報樹核心組件的更加臃腫,所以在考慮過情報樹維持「可移動性」的必要後,相關的後勤功能便被附加到了「基站樹」中進行。
再者,狙擊炮是需要通過射擊金屬彈丸來造成殺傷的武器,自然就有著彈丸供應方麵的後勤保障需求;
同樣的,出於對情報樹「可移動性」的維持目的,這部分金屬元素提取、彈丸加工能力也被添加到了「基站樹」之上。
因而,「基站樹」增加了相關「氣爆式狙擊炮」、以及由之延伸的一係列後勤保障功能.....
其二,風狼類法術的產物——「風刃突擊槍」;
「風狼類法術」的武器化研究,幾乎是與反應倉武器同時開始進行的;
涅斯塔雖為直接參與這個項目當中,但在有了「反應倉武器」的設計與製造經驗後,前者也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其初步成品,便是這所謂「風刃突擊槍」。
該「槍械」通過風刃造成殺傷,形狀為一個下部加裝握柄的通透管道;
其中,握柄處為內中空結構,其上集成有發射鍵、功率調整鍵等控製性圖騰結構;
而握柄上方的「管道」,則立體多層次的排布著、與「攻擊」相關的諸多圖騰。
不同於需要考慮「裝填」、「內管中彈丸被推進時間」等等額外事項,因而采用分離是布局的「反應倉武器」,風刃突擊槍的核心圖騰結構被一體化的均分在了整個管身上;
整體來看,管道從後向前分別布置著布著,吸氣、壓縮、定型、加速、定向、發射等功能性圖騰;
在行使自身功能時,空氣將從後部快速吸入,於經過管身內首尾相接的一係列術法變化後,最終在前出口處以「風刃」的形式被激發。
也因此,褪去了很多冗餘結構的「風刃突擊槍」,呈現為了一個看上去異常樸素的「t」型,且具備了體積小、重量輕、能耗小、無需實物子彈、攻擊過程安靜等優點,並隻需要一名戰士就可以輕鬆的單手握持、並發動攻擊。
此外,其還有「全功率單發慢射」、與「弱功率速射」兩種模式可供選擇,有著更靈活的使用場景。
當然,在存在著諸多優勢的同時,其劣勢也很明顯,具體變現為射擊精度低、射程短、威力較弱。
比如,當武器被設置為「全功率單發慢射」模式進行攻擊時,其有效殺傷距離雖也能勉強達到700會衰減),但風刃的彈道穩定性卻隻能在百米內保持可觀的精度;
而於「弱功率速射」模式中,在殺傷距離驟降至200的同時,風刃彈道的穩定距離也會低至隻有30程度。
此外,其雖整體結構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包含著諸多銘刻有精密圖騰的模塊,製造與維修等工作並不如想象中容易。
優勢、劣勢如此明顯的情況下,巫醫們自然花費了大量心思在揚長避短之上,並作出了一定的成績;
為了能摒棄其劣勢、並將之優點利用到極致,巫醫們在這個武器上取消了通常的「接地根係」、「光合葉片」模式,轉而采用了「能量匣」為之提供射擊消耗。
「能量匣」為安插入握柄內的可拆卸結構,其內部加注有「高能濃縮液」,握柄內的預留插槽處有須狀根係伸入匣內,從而獲取所需之養分供給。
【鑒於大環境如此,
在能量匣被取下、並身處情報樹時,根須會接入情報樹中預留的補給端口,通過其養分輸送來保持自身活性;
在隨身攜帶、但並不被使用時,即便能量匣被取下,該槍械也可以保持低功耗狀態、依靠自身內能無損待機十日以上;
而在攻擊狀態下,則改由「能量匣」供應圖騰啟用時所需要的能量.....
「高能匣」可以供應全功率單發慢速射擊50次(1發/s)、弱功率速射300發(最高5發/s);
當匣內能量液體被耗空後,則可以通過重新加注、或幹脆改換新匣的方式來繼續使用武器。
「能量匣」內所裝填的是「高能濃縮液」,該液體配方的重要成分為「地窟狼細胞液」,考慮到其珍貴性,巫醫們便特意又為「風刃突擊槍」設計
了另一種發射模式——低能匣、甚至無能匣射擊。
在「低能匣」模式下,缺少了地窟狼細胞液的「養分濃縮液」,也可以支持該槍械進行6發全功率、或者36發弱功率,在精度保持與「高能匣」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有效射程分別為300、100的射擊。
此模式所需之「低能匣」可以由基站樹獨立完成供應,預計會取代「高能匣」、成為該槍械在非必要時的主要輸出方式。
而在「無能匣」模式下,亦可以靠組成槍身的術法植物「內能」來進行應急攻擊,但槍身也會因此開始分段損毀;
第一段,在前3次全功率射擊、或者18次弱功率射擊後,槍身次要部分會先後進入枯萎態勢;
第二段,3-6次(全/慢速)、18-36次(弱/快速)期間,枯萎會向著銘刻了功能性圖騰的區域蔓延;
第三段,6-9次(全/慢速)、36-54次(弱/快速)期間,枯萎會在整個槍身蔓延,並在圖騰區損毀至無法射擊的同時徹底死亡。
尚處於第一段之內時,通過連接情報樹內部的插槽、可以緩慢修補槍身的枯萎;
進入第二段後,圖騰結構雖已經被影響、但由於並沒有抵達會使圖騰失效的臨界點,所以心大、或者時間不允許的話,僅僅在情報樹內、用養分修補槍身亦能保持其功能;
但若想要修複圖騰刻畫區,則需要前往基站樹才能夠進行。
至於進入第三段後,如果是幹到了最後的「徹底死亡」階段,那自然沒有了分毫修補餘地了;
但如果還沒到那一步,則可以在基站樹進行一場、工程量並不會比「新造一把」少多少的大修來使之恢複。
這些事項放到後勤端時,則出現了幾個方麵的需求;
1,對能量匣中濃縮液體的補充;
基站樹擁有提取該配方中除地窟狼細胞液外所有成分的能力,因此「低能匣」可以由其獨立製造,並供應給該區域內的情報員們;
2,對圖騰組件的修複、重做;
風狼突擊槍為精密武器,無論是機械結構的維護、或者是圖騰組件的修複、亦或者幹脆是零部件生產,都需要相當高的加工與材料需求;
對於需要經常移動的情報樹來說,此些功能的加入會造成其核心結構的過分臃腫,不利於其貫徹自身的裝備定位,所以便需要通過基站樹來執行這些能力。
視線回歸基站樹本身,在兼顧前述之「麵向未來」功能的同時,再加入後勤等「著眼於現在」的能力,就導致其各部分結構、定然會有著比情報樹更大的規模體係。
如此,便需要更大的地下掩體空間來容納核心,需要用更廣闊的地上光合叢林、以及更深入的地底根係,來維持其諸項功能之所需的龐大養分。
其中,作為光合作用、以及僅有的攻擊手段「氣體類神經毒素分泌」支點的地上部分,將形成一片覆蓋千平米的樹林;
地下掩體部分,也會有長20*寬20*高14規格;
底部根係,更是一個龐大到不可計數的規模。
而作為這一切核心的,是一個長7寬7高10格的立方體圖騰堆砌結構;
雖說其理論上同樣可以被拆卸、變成近似於情報樹核心的那三類部分,但由於「基站樹」的展開耗時太久、且有相當一部分的展開過程為完全不可逆的步驟,再加之「基站樹」本身的特殊功能定位,巫醫們也就沒有再耗費心思去進行可遷離式設計;
因而,其被定義為了「永固式不可移動」物。
至於組裝前的可分離狀態設計,更多的也是為了第一次運輸、以及後續的功能增補需要,所額外進行的
考慮。
其中,「功能增補」先不必去提.....
就現在而言,「基站樹」的功能已經足夠豐富,甚至由於其內集成了太多根本性技術,巫醫們還專門為它的核心區域,設置了擁有近、中、遠三重操控結構的自毀功能;
於近處,聯絡員可以通過直接說出特定的密碼,來語音啟動自毀程序;
於中處,聯絡員手中有一個隻能發出一組聲訊編碼的「遙控器」,當麵臨非自毀不可、且他自身並不在基站時,隻需要輕輕一按、便會啟動自毀程序(但有距離限製);
在遠處,當本部通過定期聯絡時的異常等情況,發現基站有問題時,同樣也可以遠程啟動它的自毀程序。
為了能實現「自毀」,基站樹的核心部件還被特意賦予了強酸方麵的弱點;
當自毀程序啟動時,儲存在特定空間內的強酸會被當即釋放,然後徹底融毀掉整個圖騰立方體、以及本就會進行定期銷毀的文書倉庫。
當然,地下掩體的防護能力還是很可觀的,在非必要情況下完全可以隻鎖閉全部出入口,依靠其內的水循環、氣體供應、食物供應來維生,並等待來自周邊情報員、或者直接來自本部的救援。
所以,自毀係統其實也隻是萬般無奈下的待選項而已。
而若說,什麽是眼下最麻煩的問題.....其實還在於,到底該如何把120個這樣的大家夥、分別送到預定的位置上去。
情報部在左想右想之下,發現似乎隻能像螞蟻搬家似的,由多位情報員、聯絡員分批去進行運送;
於是在這樣的念頭下,眾多組件的輸送形成了梯隊,先期集中建設一個距離本部最近的基站,並以此點為基礎向更外圍區域延伸....
這一送就是數年時間過去,但及至現在的符文曆54年,也才將將完成了不到二十個基站的布設。
即便距離120的總數還差的很遠,但這些基站已經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相應區域的情報傳輸變的更迅捷、情報員們也陸續用上了最先進的武器。
當然,也因此有諸多此前的中轉站被廢棄,那些站點中工作的聯絡員,先被要求統一回到本部進行述職,然後在按照實際情況重新分配工作。
這其中,有些是原先從通訊部、或者軍隊借調來的技術專員;
對於他們,對外探索部會在綜合其原屬部門、及其本「人」的意見後,或是調回原崗位、或是退休;
亦或者,在經過培訓後重新上崗成為情報員、新基站的常駐聯絡員。
除此之外,還有些聯絡員則是對外探索部自己招收、培養的骨幹,以及通過中央校、壯年興趣校,在這些年裏專門培養的技術型「人」才;
這部分專員,則會按照正常的流程在內部進行消化,可能成為情報員、亦可能在新的基站常駐。
而針對基站鋪設工作進度的緩慢,執政府也提出了前、中、後期三步走計劃;
在計劃中,前期自然要繼續現有這種「螞蟻搬家」模式,無論再慢也要堅定不移的進行下去;
而對中後期的安排,他們則將正在進行的「航海船舶計劃」、以及「航空發動機」計劃也考慮了進去,準備通過海運輸送近海地區的基站、通過空運輸送深陸地區的基站。
由此,在空運一項上,雖說連發動機項目組也才剛剛成立沒多久,但出於對大陸諸族空騎兵、以及空中魔獸的忌憚、再加之對「載重」等方麵的考量,各種針對性的空中作戰、運輸力量的先期設想也開始了發端;
重型空中運載機械、空中護航機械的應用思路,以及與其設計緊密相關的自然物理·術法學科探索,也隨之開始發跡;
比如,空中機械應有的形態、發動機的出力大小、起飛方法,還有在空中無法靠傳統手段汲取養分時,該如何補充能量....
這等等的科目,陸續在巫醫·學者們心中紮下了根、甚至已經有相關方麵的研究開始進行。
此外,考慮到「隱蔽」依舊是現階段的第一要務,所以該如何避免被發現,也成為了熱門課題之一。
針對此的第一個發想,是光學隱身類術法在機械上的應用,及其衍生討論——「金屬材料與植物材料」的選擇問題;
第二個發想則是物理性躲避,比如該如何讓飛行機械上升到空騎兵無法涉足的數千、上萬米高空。
當然,這些設想暫時都還停留在寫寫算算的紙麵之上,在航空發動機沒有真正出現之前,似乎都隻能做一些理論研究;
真正率先成為現實的,則是另一項看上去落後了許多的技術.....
在考慮「空運」時,雖然飛行機械本身都還沒有影子,但已經有學者·巫醫們在考慮,即便把東西運到目標上空了,後麵又該怎麽將之投放至地麵呢?
在這一點上,由於對自然的觀察、以及緊隨其後出現的物理認知與理論,類似於前世「降落傘」的概念便在此時被提出,認為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將核心組件、以及負責拚接的聯絡員送下去。
這一項提議,在「事先鋪設降落跑道」無法實現的前提下,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但認可後巫醫們也沒有閑著,他們認為光空想還不過癮,應該先試著爬上高空中實際看看。
巨魔·精靈們下的了河(在河底走路)、上的了樹、在地麵上亦是戰力不俗,但至今唯獨對「天空」的經驗為零。
所以當這種想法出現後,當事者立馬興奮了起來,並開始思考該怎麽在沒有發動機、沒有飛行機械、沒有飛行術法能力的前提下,真正上天看一看。
之後,還是物理學帶來了靈感....
巫醫們、乃至普通的學者們都明白,加熱會使空氣有向上爬升的傾向;
那麽,假如能把一定區域內空氣的擴散範圍限製在相對固定的區間中、並想辦法給其加熱,那是否就可以帶動下方的重物升空呢?
於是,在涅斯塔從頭到尾都不知情、也沒有給予任何建議的情況下,「熱氣球」便理所當然的出現,並真的拉扯著下方的筐子、以及其中有巨魔那般重的石頭悄摸摸的升空了。
這一情況讓參與者感到興奮的同時,同樣也意識到「可控性」問題,又再接再厲的摸索出了一整套相關上下、前後、左右移動的操控方式,然後在牽引繩的拉扯下進行了低空試驗。
而當研究進行到無牽引繩情況下的中空、高空試飛階段時,正在修行中的涅斯塔、以及閉關衝擊三階的艾薩拉等幾位巫醫也被喚出,親眼目睹了這一場「升空盛景」.....
點火、巨大的熱氣球在廣場上漸漸充盈,然後緩緩擁有了向上的力量;
它一點點帶動起了地麵上的吊框,吊框內則立著一名巫醫、兩名學者,他們正是這次「研究」的參與者。
這是一次難度極小的研究,「靈感」在其中擔當了最為重要的角色,但其所造成的轟動卻是顯而易見的...
從吊框完全離開地麵開始,廣場上的歡呼聲便沒有停止過,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一直目送著其持續上升;
五十米、百米、二百米.....直到更高的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