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宮之後,朝堂上,另一股政治風暴來襲,朱見瀅敏銳的嗅到了陰謀,有人希望皇帝回來,有人不希望皇帝回來。


    細思極恐啊,有沒有,皇帝被俘虜,竟有臣子不想皇帝歸來的,甚至往壞處想,說不定盼著皇帝死外麵最好。


    有這樣的臣子麽?


    答案是有的,朱見瀅就是其中一個,隻是這事兒不能往外說。


    禮部尚書胡熒,七十五歲的高齡,建文二年考中進士,名列二甲第三十四名,同榜的還有幾位名人,“三楊”中的楊榮、楊溥,此番因年事高,得朱祁鎮體恤,沒有隨軍北征,幸運逃過一劫。


    因郕王朱祁鈺同意,太後口諭,接回皇帝,胡熒著禮部準備相關事宜,動作很快,當天下午,就譴使帶著贖金,浩浩蕩蕩向土木堡行去。


    土木堡離北京很近,不過百來裏路,過了居庸關,到懷來城,往北行至數十裏,便到了,使者團日夜兼程,京師裏的人翹首期盼,盼著能接回皇上。


    然而,現實是,也先這人不地道,收錢不辦事,非但不放朱祁鎮,還讓來使人帶話,表示贖金不夠,又開出了一條長長的贖金單子。


    八月十八日,再開緊急朝議。


    與前兩日的不同,這次朝堂之上,再無贖回皇帝的聲論,即使有,也不敢公然再提,明眼人都知道,瓦剌這是把皇帝當成了大明國庫的鑰匙,滿朝文武被他涮了一遍。


    丟掉幻想,隻剩下戰與不戰兩個選項,大明王朝的命運,將在今天被決定。


    故大殿之上的氣氛,十分的肅穆,涇渭分明的成了兩派,主戰派與不戰派,不戰派即逃跑派,三大營精銳盡失,京師空虛,就剩下幾萬老弱病殘,眼看瓦剌大軍來襲,兵鋒正盛,不跑等死麽?


    也不怪逃跑派,怕死是人的天性,古人雲夫妻好比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更別提一朝天子一朝臣,不過“逃跑”這個說法難聽,於是,他們換了一個好聽的說法叫“遷都”。


    遷都好啊,避開了瓦剌大軍,回到南京後,劃江而治,他們依舊可以當大明朝的官,何樂而不為呢?


    須知,永樂年間,太宗文皇帝提出了遷都事宜,而大明真正定都北京是正統六年,也就是說,前後還不到十年,外加有明一朝,官場南人占大多數,近鄉使然,故遷都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意。


    在這幫人中,有個翰林侍講名徐珵,近來威望很高,是黑衣宰相姚廣孝的老鄉,宣德八年進士,能入翰林院的,學問自不必說,而徐珵這人,不但學問淵博,還似姚廣孝一般,擅長陰陽術數——算命。


    徐珵的算命之術,先前名聲不顯,然皇帝禦駕親征前,他夜觀天象,駭然失色,與人說天象意顯,此戰必敗,隻是無人信他,料想堂堂五十萬明軍,就是站那兒不動,讓瓦剌人砍,也夠他們砍個幾天幾夜的,打敗仗是不可能的。


    豈料,真就敗了,當土木堡急報傳來京師,徐珵的威望驟然拔高,有人再請他為大明王朝算命,徐珵掐指一算道:“戰,不妥;守,不成,唯有遷都乃上上策。”


    徐珵自己就是一個逃跑派,自然會說出逃跑派的心聲,於是,順理成章的被一眾逃跑派擁護,被推舉為話事人。


    金英望著諸臣,問道:“瓦剌人言而無信,諸卿可有退敵之策?”


    徐珵出列,高高舉起朝笏,大聲喊道:“臣夜觀天象,見熒惑守心,另有星孛於大辰,北即漢,兩者齊出,昭示天命不在北,恐禍不遠矣!”


    金英一個太監,雖然宣德年間,朱瞻基讓太監學習,能識文斷字,但這些徐珵講的專業術語卻是沒聽懂,又問:“何意?”


    徐珵接著答:“臣冒死諫言,天象顯示,南遷。”


    “轟轟!!”


    朝堂之上,頓時響起一片嘩然聲,這等玄語,頗為擾亂人心,為許多人不恥,都察院右都禦史陳鎰,又是第一個出列,怒目而視道:“徐珵小人,無膽鼠輩,恥與爾同朝為伍。”


    都察院禦史王文,隨即譏笑道:“未戰先怯,置君臣大義不顧,置黎民百姓不顧,可恥可恨。”


    徐珵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眼見被圍攻,緊急眼色示意,忽另有人出列,幫襯道:“既為商討,徐翰林不過是提出一策,以供商議,何須穢言汙語辱人。”


    又有人道:“南遷豈不為一策乎?”


    禦史鍾同道:“本朝初定南京,再回南京,有何不可?”


    暴脾氣的右都禦史陳鎰卷起了衣袖,對著鍾同吼道:“何你@#@#,定都北京,乃國策,傳至四朝未變,爾敢變乎!”


    “怕死之人,不足言爾!”


    ...


    眼見兩幫人當眾掀起口舌之辯,沒個停歇,大有出手之意圖,可見心懷南遷之人,不在少數,暫代司禮監掌印太監金英氣了臉色鐵青,本就蒼白的臉似是被潑了墨水。


    隨即招來錦衣衛,將兩幫人分開,而後下至大殿,望著徐珵,金英尖著嗓子,厲聲道:“咱家問你,國都可南遷,皇帝可南遷否?如今皇上北狩未歸,你這亂臣賊子,莫不是想棄皇上而去,做你的太平官?”


    徐珵大驚,當即跪下,已然汗流浹背,上言道:“臣不敢,不過是公公問策,臣獻策而已。”


    “你不敢?”金英氣的發慌,斜睨著眼,聲音顫抖,質問道:“咱家且問你,你家中妻兒可還在京中?”


    徐珵怯聲道:“數日前,老家來信,父母身體欠恙,臣因公不得回,便讓家中妻兒,今日出發,代臣回家問候。”


    徐珵越說,聲音越小,額頭上沁出的汗,很快布滿了眼眶,滴落在大殿上,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這番臨時亂編的鬼話。


    金英被氣的夠嗆,一時說不出話來,指著跪在地上的徐珵,隻道一個:“你.....你......”


    譏笑怒罵聲,不絕於耳,皆憤向徐珵一人,這讓徐珵渾身冷汗直流,額頭低到貼著大殿,無奈又無助,即使有一萬張嘴也說不過,不過是提前安排妻兒逃走,那又如何?


    自十六日,土木堡大敗急報傳來,短短兩日,京師人員已經逃走了三成,車輛塞滿了直道,水泄不通,京杭大運河被堵的不能通航,便是這大殿之上,至少有一半人安排家眷南逃。


    不隻是京師,是整個順天府,整個北直隸都在南逃,又不是他徐珵一個人這樣幹,為何獨獨責難他一人?


    徐珵被一眾人惡言惡語,圍著罵了半晌,心知罵的人裏,就有妻兒南逃者,愈想愈不服,理智盡失,氣的大呼道:“你們見我徐珵好欺負,單就罵我了,若是你們妻兒在京中,罵我也就算了,可你們之中,有些人的妻兒,昨日、前日就離京了,也來罵我,我不服!”


    吏部尚書王直臉一橫,問道:“你說清楚,今日朝廷諸人,誰的妻兒離京了?”


    徐珵哪知道那麽清楚,一時說不出來,索性豁出去了,環視滿朝同僚,狠聲道:“我的妻兒離京,我徐珵認了,但觀諸位,可敢舉誓妻兒在京,若滿朝隻我徐珵一例,可將我當眾杖斃,無怨無悔。”


    “謔~”驚呼聲響起,想不到徐珵這麽狠,身心坦蕩者自然不懼,心懷鬼胎者哪裏敢,這一幕不禁讓人啼笑皆非,都什麽時候了,還來這一處鬧劇。


    起誓的辱罵不敢起誓的,有些不想挨罵,背著良心起誓,朝堂之上,亂糟糟的一片。


    “不用了!”關鍵時刻,有一人出聲,製止了這一處發誓鬧劇,乃是太監興安,其手握一張錦衣衛遞來的紙條,麵色怪異的看了看郕王朱祁鈺,宣布道:“剛來報,郕王世子帶著五軍都督府的人,在半路把官員家屬截住了,統統遣返回城。”


    又道:“郕王世子說了,依據大明律,未得路引者,不能擅自離京。”


    大明律!又是大明律!


    世人皆知郕王世子對大明律倒背如流,回回搞事,偏拿他不得,便是靠的這一本大明律脫身,可他乃世子,既無官身,又無執法權,怎可私自截人?


    於是,興安瞥了一眼有些傻眼的郕王,忍著笑道:“郕王世子又說了,是九門提督和五軍都督府聯合執法,他在一旁,就看個熱鬧,有事別找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那些欲安排家眷南逃,或已經安排家眷南逃的大臣,違背良心發誓的大臣,已然背負了罵名,卻終還是沒把妻兒送走,哪裏會想到郕王世子橫插一杠子,想死的心都有了。


    坐在四方小凳上的朱祁鈺眼睛都直了,狠狠出了一口惡氣,心裏直呼:“逆子,幹的好。”


    主戰派不禁樂了。


    然有一人,生的偉岸光明,一身正氣,冷言觀滿朝鬧劇,心中怒火中燒,都要兵臨城下了,不想著退兵,竟糾纏於這些烏煙瘴氣之事,終於是忍不住了,紅著眼,出列,怒斥滿朝文武道:


    “山河搖晃,胡虜叩門,諸公不思退敵之策,竟執著於一己私利,讓人好生失望。”


    頓了頓,又大聲道:“永嘉之亂,晉室南遷,故都洛陽,殘垣斷壁,中原大地,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十之去六;靖康之恥,二帝被俘,宋廷南遷,置兩淮軍民不顧,崖山之戰,十萬軍民殉國,五十載而亡。”


    “前車之鑒,銘記於史冊,獨諸公不見乎?”


    “京師!是北方六省之根本,是兩千八百萬人之根本,是我大明立國之根本,是整個天下之根本,萬不可有失,若南遷,置他們於何地?”


    這番話擲地有聲,鏗鏘有力,中氣十足,震耳發聵,說這話的人叫於謙,是那個剛正不阿的於謙,亦是那個青史有名,“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其麵色決絕,渾然一身正義,坦步走至郕王朱祁鈺麵前,目光凜凜,環顧四方諸臣,大嗬道:


    “郕王殿下,臣於謙諫言,大敵當前,當同結一心,共抵國難,如再有言南遷、議和,擾亂軍心者,當斬立決!”


    朝堂之上,一片肅殺之氣,於謙的一聲怒吼,結束了爭吵,震醒了那些猶豫不決的人,翰林大學士商輅,明史記錄連中三元,第一個出言應聲道:“當為於侍郎所言,再有南遷、議和者,斬立決!”


    主戰派代表,都察院右都禦史陳鎰眼一亮,堅決道:“於侍郎所言,便是我想。”說完還不忘懟一眼徐珵以及邊上站著的幾位。


    吏部尚書王直果斷表示支持於謙,堅決抵禦,隨後越來越多人站到了於謙這一邊,主戰派成了主流,逃跑派偃旗息鼓。


    主戰初步達成共識。


    郕王朱祁鈺激動的,蹭的一聲從四方板凳上起身,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目光灼灼的盯著於謙,總算是出了個有見識,有擔當的了。


    然而,問題又來了,該如何戰?


    皇帝不在,誰來授權?


    內閣首輔、次輔,兵部、戶部尚書陣亡,尚書之下,陣亡幾十人,如何調動?


    最重要的是,主戰派明顯不鳥孫太後,緊急時刻,總不能事事經過司禮監,請教後宮吧?


    故主戰派的目光,又集中在了郕王朱祁鈺身上。


    陳鎰心一橫,頂著金英殺人的目光,扛著巨大的壓力,一步一步走至朱祁鈺身前,溘然跪下,懇請道:“請郕王監國攝政!”


    注意是監國攝政,而不是無實權的監國虛銜。


    這還不算完,都察院禦史王文第二個上,走到朱祁鈺身前,下跪,喊道:“請郕王監國攝政!”


    陳鎰與王文的聲音劃過奉天殿,群臣詫異,瞠目結舌,孫太後震驚,短短三兩日,二度上演逼宮大戲,郕王朱祁鈺惶恐,坐立難安,有感被架在火上烤,不禁回首望向了珠簾之後。


    戶科給事中王竑無畏,效仿前兩人,大聲道:“請郕王監國攝政!”


    主戰派全體扛著身家性命,逼宮請命,一目之下,不下五十人等,皆跪在大殿之上,“請郕王監國攝政!”響徹奉天殿,太監金英、興安背後發寒,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枕戈待旦,隻要孫太後下令,錦衣衛會立刻將這些人下昭獄。


    但孫太後敢麽?


    她是不敢,還是在猶豫呢?


    萬分危險之際,於謙忽想起了郕王世子喜歡拿大明律說事,靈光一閃,赫然出列,洪聲郎朗,硬氣道:“太祖有訓,後宮不得幹政,請郕王監國攝政!”


    孫太後氣的渾身顫栗,被於謙噎住了,太祖確有其訓在前,還有訓言: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而孫太後當然不敢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違背祖訓。


    一言驚醒夢中人,吏部尚書王直與禮部尚書胡熒,一個七十,一個七十五,心兒怦怦跳,眼見是無法收場了,相視一眼後,索性豁出這條老命了,兩人當即言道:“太祖有訓,後宮不得幹政,請郕王監國攝政!”


    武將都隨軍去了,朝堂之上基本都是文臣,繼吏部尚書王直與禮部尚書胡熒表態後,其餘人等也都相繼表達,搬出祖訓逼宮,隻餘數十位孤零零的杵著,遙望珠簾之後。


    朱祁鈺懵了,跌坐在禦前,一方麵是被眼下得情形給嚇懵的,另一方麵是昨晚朱見瀅與他推測了今日朝堂之上會發生的事,無獨有偶,果真又被朱見瀅言中了,會發生逼宮大戲,百官逼太後交出實權。


    “繼續軟下去,不要被太後覬覦!”兒子的話在朱祁鈺腦中適時響起,朱祁鈺果斷朝著下跪的群臣曆嗬道:“爾敢?本王不受!”


    又朝著珠簾踉蹌跪下,泣聲奏稟道:“一切事宜,請太後定奪,臣不敢受!”


    朱祁鈺的本能跌倒,真情實意的流露,不但蒙過了群臣,也蒙過了太後,這樣軟弱的朱祁鈺,孫太後相信自己可以拿捏,而群臣也認為可以拿捏。


    所以,實權暫時交到朱祁鈺手上,這個結果,雙方都能接受,至於後事,等度過眼下難關再說。


    “郕王,守衛京師之重則,不可馬虎!”孫太後說了一句,表明了立場,群臣皆長籲一口氣。


    於是,懵逼的朱祁鈺,被順勢推上了監國攝政之位。


    殊不知,這一切皆在朱見瀅的意料之中,太後與群臣對壘,互相看不順眼,老爹居其中,兩不得罪,好處還拿了。


    政治遊戲,不是請客吃飯,隨隨便便,是以命搏命,腥風血雨,一旦雙方撕破了臉,就沒了緩和的餘地,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一方站著,一方倒下。


    八月十八日,二度逼宮結束,以郕王朱祁鈺監國攝政告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為景泰之子,當挽天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玲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玲婉並收藏大明:我為景泰之子,當挽天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