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的兵馬若能夠控製住整個皇宮,進一步控製住長安城的全部兵馬,進而就可以控製住整個長安城。同時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裏應外合。當初,楊文幹被貶也是為了控製在外的兵權,與東宮成掎角之勢。現在到了他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正當李建成打著如意算盤之時,卻傳來了不好的消息。
“太子殿下,不好了!皇上已知道您的密謀之事。”這一消息是封得瑞來傳達的,其他人都不曾露麵。
謀反之事會泄露,這自然是李建成不曾想到的。謀反,要麽不反,反了就必然要成功。父皇如何知曉?又如何麵對父皇?此番種種攪得他心神不寧。
李建成就找來了幾個親近之人,商量對策。其中必然有高駿銘和李政航,盡管這兩個“親近之人”,一個已然變心,一個又沒有明確立場。
李建成問道:“怎麽辦?”
高駿銘沉思後,回道:“開弓沒有回頭箭。要麽反到底,要麽隻身請罪,殿下您隻有這兩條路可走。”
“反到底有幾分勝算?”李建成都沒有發現自己這個問題問得很愚蠢。
“恕在下直言,消息已然泄露,事到如今,一成勝算也沒有。”此話也隻有李政航能說得出來。
在眾人的建議之下,李建成最終選擇了後者,隻身前往仁智宮請罪。在離仁智宮很遠處,他就下了馬。一路上牽著馬,心事重重的。
待他走到仁智宮外,宮門守衛迎了上來,好在他認識李建成:“太子殿下,您怎麽來了?”
守衛如此問,就說明父皇並沒有將自己的事昭告天下。他悵然言道:“我來看看父皇。”並鬆了鬆韁繩,“把馬拴好。”
“遵命。”
李建成入了宮,當走到李淵的寢殿外,他緊張的心情不言而喻。他看到平日家伺候在父皇身旁的崔公公正在待命,上前一步請求道:“有勞公公通報父皇,兒臣請求見駕。”
崔公公露出些不安的神色:“太子殿下,您怎麽能做糊塗事呢?”
“公公責備的是,這不是隻身來請罪了嗎?”
“老奴並非責備,不敢幹涉朝政,隻是提醒殿下,皇上火大著呢。好在您是隻身前來,沒有帶任何兵馬,否則您啊,十張嘴都說不清楚。”
李建成拱手行禮:“多謝公公。”
“得,老奴這就進去通報。”
崔公公見到李淵:“皇上,太子殿下在外候著。”李淵問道:“他帶了多少兵馬?”
“太子隻身前來。”
李淵舒了口氣:“叫他進來吧。”
見到父皇,李建成無半個字的辯解,取而代之的是砰砰的磕頭聲。盡管如此,李淵仍舊處於盛怒當中,二話沒說就將李建成拘押。
建成被拘押的消息傳到了楊文幹耳朵裏,他知道密謀之事已泄露,下令起兵造反。
同樣藏在歸寧莊以黑鷹為首的“殺手團”也接到李建成被拘押的消息,有的手下果真沉不住氣,貿然行動,硬是被黑鷹攔住了。他決定獨自一人到仁智宮探聽情況,獲得的是李建成“不可妄動”的命令,這次黑鷹的沉著冷靜救了整個殺手團。
而處在慶州的楊文幹就沒這麽幸運了。
李淵一得到他起兵的消息,勃然大怒,急詔李世民,身邊能征善戰之人非他不可,並無端地提出了極為誘惑的條件:“朕現命你親自領兵去平叛,回來以後,朕便將你立為太子。”此條件不提還好,一提讓李世民認為父皇是有改太子的想法的,這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兒臣遵命。”李世民欣然答應。
李世民帶兵出征後,大軍走到離慶州幾百裏處,哨騎來報:“楊文幹已死。”李世民的神色似乎沒有太過驚訝,淡淡地問:“怎麽死的?”哨騎報說:“被其部下誅殺。”
副將問道:“殿下,我們何去何從?大軍折回,回去向皇上複命,還是……”
副將的話立即被李世民打斷:“那怎麽行呢?雖然‘擒賊先擒王’,但仍有殘餘勢力,必然要一網打盡。”
“殿下所言極是。”
大軍繼續向慶州進發。正如李世民所言,收拾完殘餘勢力以後,抓獲了幾個擁護叛亂者愉快地向皇帝複命。李淵大加讚揚,隻是沒有提李世民出征前的那件事。此事李世民始終沒有忘記,李淵說過平定慶州叛亂就立他為太子。
楊文幹起兵謀反,已被誅殺。聽到此消息的李建成自然是痛心不已,等同於少了一隻手。慶州叛亂被平定後,李建成被關了些時日就放出來了。
回到東宮的他痛定思痛。深思此次事件,李建成不禁狐疑起來,他想到了一大疑點,楊文幹未接到我的命令,因何會起兵?
“怕是有心之人所為。有人將殿下您被關押之事告訴了楊文幹,他知道謀反之事暴露,索性起兵。”說這話的是一個年紀尚輕的幕賓,左氏的後人,單名一個“銳”字。原本他沒資格到太子跟前伺候,隻因為他跟監察禦史左令鴻沾親帶故,李建成又看他有幾分見識,在原有官職的基礎上,允他在太子府議事。
“殿下您就沒想過或許這整件事情都是人為?”左銳說。他說的這些也隻是猜測,找不到確鑿證據。甚至商量謀反的時候,他都不在場。
不過他說的話倒提醒了李建成,楊文幹起兵的原因,他已明了。至於說謀反的事,原本就是皇太子,何必冒這個險?他此刻才明白過來,悔不當初。之所以有謀反的心思,在當時是有人鼓動,可他細想也想不出是誰。但可以判定,此人跟自己絕對不是一條心。
他自然不會想到高駿銘和李政航,因為他們在事件發展最初壓根就沒發表意見。他們從未鼓動太子謀反,隻是在他做決定之後,稍稍發表了些看法。
秦王派兵鎮壓楊文幹暴亂,大軍還未到,楊文幹就已經被部下誅殺,此部下真正的主子是誰,有待商榷。提出這一觀點的仍然是一個年紀尚輕的幕賓。
李建成總算後知後覺,不利於自己的壞事仿佛都是手下幹的,有自己的手下,怕也有秦王的手下。可無論是誰,揪其根源仍然是自己這個皇太子與秦王的較量。
此次議事,隻有平時幾個不太露臉的幕賓發表意見,盡管有些事後諸葛的意味。而李政航和高駿銘兩個人都噤口不言。是自保也好,不忠也罷,或者“老狐狸”風範,這一切,李建成絲毫不曾察覺。
正當李建成打著如意算盤之時,卻傳來了不好的消息。
“太子殿下,不好了!皇上已知道您的密謀之事。”這一消息是封得瑞來傳達的,其他人都不曾露麵。
謀反之事會泄露,這自然是李建成不曾想到的。謀反,要麽不反,反了就必然要成功。父皇如何知曉?又如何麵對父皇?此番種種攪得他心神不寧。
李建成就找來了幾個親近之人,商量對策。其中必然有高駿銘和李政航,盡管這兩個“親近之人”,一個已然變心,一個又沒有明確立場。
李建成問道:“怎麽辦?”
高駿銘沉思後,回道:“開弓沒有回頭箭。要麽反到底,要麽隻身請罪,殿下您隻有這兩條路可走。”
“反到底有幾分勝算?”李建成都沒有發現自己這個問題問得很愚蠢。
“恕在下直言,消息已然泄露,事到如今,一成勝算也沒有。”此話也隻有李政航能說得出來。
在眾人的建議之下,李建成最終選擇了後者,隻身前往仁智宮請罪。在離仁智宮很遠處,他就下了馬。一路上牽著馬,心事重重的。
待他走到仁智宮外,宮門守衛迎了上來,好在他認識李建成:“太子殿下,您怎麽來了?”
守衛如此問,就說明父皇並沒有將自己的事昭告天下。他悵然言道:“我來看看父皇。”並鬆了鬆韁繩,“把馬拴好。”
“遵命。”
李建成入了宮,當走到李淵的寢殿外,他緊張的心情不言而喻。他看到平日家伺候在父皇身旁的崔公公正在待命,上前一步請求道:“有勞公公通報父皇,兒臣請求見駕。”
崔公公露出些不安的神色:“太子殿下,您怎麽能做糊塗事呢?”
“公公責備的是,這不是隻身來請罪了嗎?”
“老奴並非責備,不敢幹涉朝政,隻是提醒殿下,皇上火大著呢。好在您是隻身前來,沒有帶任何兵馬,否則您啊,十張嘴都說不清楚。”
李建成拱手行禮:“多謝公公。”
“得,老奴這就進去通報。”
崔公公見到李淵:“皇上,太子殿下在外候著。”李淵問道:“他帶了多少兵馬?”
“太子隻身前來。”
李淵舒了口氣:“叫他進來吧。”
見到父皇,李建成無半個字的辯解,取而代之的是砰砰的磕頭聲。盡管如此,李淵仍舊處於盛怒當中,二話沒說就將李建成拘押。
建成被拘押的消息傳到了楊文幹耳朵裏,他知道密謀之事已泄露,下令起兵造反。
同樣藏在歸寧莊以黑鷹為首的“殺手團”也接到李建成被拘押的消息,有的手下果真沉不住氣,貿然行動,硬是被黑鷹攔住了。他決定獨自一人到仁智宮探聽情況,獲得的是李建成“不可妄動”的命令,這次黑鷹的沉著冷靜救了整個殺手團。
而處在慶州的楊文幹就沒這麽幸運了。
李淵一得到他起兵的消息,勃然大怒,急詔李世民,身邊能征善戰之人非他不可,並無端地提出了極為誘惑的條件:“朕現命你親自領兵去平叛,回來以後,朕便將你立為太子。”此條件不提還好,一提讓李世民認為父皇是有改太子的想法的,這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兒臣遵命。”李世民欣然答應。
李世民帶兵出征後,大軍走到離慶州幾百裏處,哨騎來報:“楊文幹已死。”李世民的神色似乎沒有太過驚訝,淡淡地問:“怎麽死的?”哨騎報說:“被其部下誅殺。”
副將問道:“殿下,我們何去何從?大軍折回,回去向皇上複命,還是……”
副將的話立即被李世民打斷:“那怎麽行呢?雖然‘擒賊先擒王’,但仍有殘餘勢力,必然要一網打盡。”
“殿下所言極是。”
大軍繼續向慶州進發。正如李世民所言,收拾完殘餘勢力以後,抓獲了幾個擁護叛亂者愉快地向皇帝複命。李淵大加讚揚,隻是沒有提李世民出征前的那件事。此事李世民始終沒有忘記,李淵說過平定慶州叛亂就立他為太子。
楊文幹起兵謀反,已被誅殺。聽到此消息的李建成自然是痛心不已,等同於少了一隻手。慶州叛亂被平定後,李建成被關了些時日就放出來了。
回到東宮的他痛定思痛。深思此次事件,李建成不禁狐疑起來,他想到了一大疑點,楊文幹未接到我的命令,因何會起兵?
“怕是有心之人所為。有人將殿下您被關押之事告訴了楊文幹,他知道謀反之事暴露,索性起兵。”說這話的是一個年紀尚輕的幕賓,左氏的後人,單名一個“銳”字。原本他沒資格到太子跟前伺候,隻因為他跟監察禦史左令鴻沾親帶故,李建成又看他有幾分見識,在原有官職的基礎上,允他在太子府議事。
“殿下您就沒想過或許這整件事情都是人為?”左銳說。他說的這些也隻是猜測,找不到確鑿證據。甚至商量謀反的時候,他都不在場。
不過他說的話倒提醒了李建成,楊文幹起兵的原因,他已明了。至於說謀反的事,原本就是皇太子,何必冒這個險?他此刻才明白過來,悔不當初。之所以有謀反的心思,在當時是有人鼓動,可他細想也想不出是誰。但可以判定,此人跟自己絕對不是一條心。
他自然不會想到高駿銘和李政航,因為他們在事件發展最初壓根就沒發表意見。他們從未鼓動太子謀反,隻是在他做決定之後,稍稍發表了些看法。
秦王派兵鎮壓楊文幹暴亂,大軍還未到,楊文幹就已經被部下誅殺,此部下真正的主子是誰,有待商榷。提出這一觀點的仍然是一個年紀尚輕的幕賓。
李建成總算後知後覺,不利於自己的壞事仿佛都是手下幹的,有自己的手下,怕也有秦王的手下。可無論是誰,揪其根源仍然是自己這個皇太子與秦王的較量。
此次議事,隻有平時幾個不太露臉的幕賓發表意見,盡管有些事後諸葛的意味。而李政航和高駿銘兩個人都噤口不言。是自保也好,不忠也罷,或者“老狐狸”風範,這一切,李建成絲毫不曾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