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辰……好,既然會元公有這等自信,那本官就給你一個時辰,”
魏德才深吸一口氣,“你可以開始了。”
他不想給蘇平這個機會,但四周百姓們的反應,讓他沒辦法拒絕。
反過來,如果蘇平一個時辰沒能解決本案,那必然會導致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出現缺口,這對他來說,同樣是大功一件。
“諸位大人,諸位老少親朋。”
蘇平得了便利,當即高聲道,“你們懷疑孫必興在會試中舞弊,無非就是因為孫必興的答卷有抄襲嫌疑,又在會試中得了第二的好成績。”
“倘若,他本身的的確確就有這份才華,那他還需要舞弊嗎?”
“所以,蘇某提議,不如將韓渡、孫伯亨、孫必興三人帶上來,限製他們交流,然後當場出題,讓他們各自作答。”
“隻要將他們的答卷一對比,孫必興是否是真才實學,是否又真的跟孫伯亨或韓渡有不謀而合之處,自然一目了然。”
“至於出題者,若三位大人看得起,學生願意代勞。”
現場答題?
圍觀百姓一愣,頓時覺得這個法子不錯。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一遛,不就什麽都知道了嗎?
可惜,這隻是百姓的想法,不是三位主審官的。
魏德才流露出輕蔑的神色,而岑士誠則是皺起了眉頭。
這麽簡單的方法,他們怎麽可能想不到?
為什麽他們沒選擇這麽做呢?
因為這對本案根本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孫必興的才華再高深,與孫伯亨、韓渡的理念再接近,就一定能證明他們沒有舞弊嗎?
不能。
所以,在他們看來,蘇平還是年輕了。
不過,魏德才倒是因此微微放下心來,也懶得去犯眾怒製止。
岑士誠心情沉了下去,但因為沈天南的話語,對蘇平仍舊抱有一絲希望,同樣也沒有出聲幹擾。
就這樣,蘇平搖身一變成了考官,負責考校韓渡三人的策論功底。
很快,場中搭起了三個隔間,韓渡三人被捂住了口眼分別帶進隔間內。
“在下蘇平,三位想必都認識。”
蘇平對摘下眼罩的三人微微行禮,“如果你們還想證明自己的清白,如果你們願意相信我,就請在麵前的空白紙張上,回答我提出的問題。”
三人皆是口不能言,看蘇平的目光有詫異,有哭笑不得,也有激動。
這特麽的,蘇平搖身一變,成了自己的座師?
頓了頓,確認三人都聽清了自己的話後,蘇平接著說道:“請三位作答,如果將蠻王紮哈什送回草原,蠻族,以及大慶,會發生什麽變化?”
話音剛落,午門廣場瞬間陷入了死寂。
片刻後,驚濤駭浪平地起!
“什麽意思?將蠻王紮哈什送回草原?!”
“那可是王爺九死一生才活捉回來的,送回去?瘋了嗎?!”
“蘇平這是怎麽了?他怎麽能問出這樣的問題?”
“……”
僅這片刻,蘇平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幾乎崩塌。
而蘇平沒有任何回應,隻是淡淡的點了點頭,示意三位嫌犯可以開始作答。
“這……”
駱榮忍不住扭頭看了看另兩位,發現他們同時露出了極為凝重的表情。
然後他就更迷茫了。
蘇平犯了眾怒,岑士誠一臉凝重可以理解,怎麽連魏德才也是這樣?
魏德才不是應該高興嗎?
駱榮百思不得其解,見兩人都沒有製止蘇平,控製局麵的意思,他自然也不會去出這個頭。
時間慢慢流過。
蘇平甚至還要了張凳子坐下,任憑周圍在如何議論紛紛,始終都是那副老神在在的樣子。
一刻鍾之後,韓渡最先開始動筆。
再過兩刻鍾,孫伯亨跟孫必興幾乎是同時落筆作答。
又過去半個時辰,孫必興最先停筆,接著是孫伯亨。
韓渡幾乎是卡著一個小時的點才停下,甚至還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
蘇平也不拖延,當著所有人的麵,就開始誦讀三人的答卷。
從孫必興的先開始。
文章中先是說明了蠻王紮哈什對大慶的重要程度,從民心民情、到國與國之間的較量。
接著又說如果將蠻王紮哈什送回草原,有這段囚禁的經曆在,紮哈什王絕不會對大慶感恩戴德,反而會為了自己再蠻族中的地位,對大慶展開無休止的報複。
與此同時,大慶百姓會與朝廷離心離德,埋下天大的禍根。
結論是不能將紮哈什送回北州。
這篇文章念完,四周的叫好聲不絕於耳。
民心就是這麽容易引導,經過這篇文章,許多百姓的心裏已經開始向‘沒有舞弊’傾倒。
接下來是孫伯亨的。
隨著蘇平的誦念,四周的聲音反而漸漸小了下去。
因為,這篇文章,幾乎跟孫必興寫的沒什麽區別。
看吧,人家父子就是這麽心有靈犀。
當然,在孫伯亨的位置,看的要比孫必興更加深遠一些。
結尾處,孫伯亨指出,要將蠻王紮哈什送回草原並非不行,但前提是,必須要有確保的手段,讓紮哈什王的生死掌控在朝廷手中。
這樣的話,紮哈什王回到草原,反而是減弱了蠻族敵對大慶的力量。
文章念完,百姓們沒有急著去評價,紛紛開始思索這麽做到底行不行。
而韓渡的文章比之前兩者,則要直白精簡許多。
前半部分的論點幾乎一樣,在陳述送走紮哈什對大慶有什麽影響。
而後半部分,則是提出了一個猜想。
老蠻皇死了,紮哈什王會不會參與到蠻皇之位的爭奪上?
基於對蠻族內部的了解,韓渡列舉的數種紮哈什王回到草原後的發展方向。
有因為被擒獲而失去地位失去王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的蠻族的。
有王位保住,但選擇了臣服於新蠻皇的。
有知恥而後勇,開始與其他蠻王一起,角逐狼居胥山的。
很明顯,最後一種蠻族內戰的情況,能讓大慶安穩很多很多年。
這種論點,極大的開闊了百姓們的視野,讓他們不再隻一味的進行反對,而是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利用這個蠻族的俘虜。
而此時的蘇平,也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他知道,自己賭贏了。
韓渡三人交的答卷,完美符合了他心中的預期。
單單隻看著三分答卷的表麵,就足以讓民眾去相信舞弊是子虛烏有之事。
有這個前提在,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
魏德才深吸一口氣,“你可以開始了。”
他不想給蘇平這個機會,但四周百姓們的反應,讓他沒辦法拒絕。
反過來,如果蘇平一個時辰沒能解決本案,那必然會導致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出現缺口,這對他來說,同樣是大功一件。
“諸位大人,諸位老少親朋。”
蘇平得了便利,當即高聲道,“你們懷疑孫必興在會試中舞弊,無非就是因為孫必興的答卷有抄襲嫌疑,又在會試中得了第二的好成績。”
“倘若,他本身的的確確就有這份才華,那他還需要舞弊嗎?”
“所以,蘇某提議,不如將韓渡、孫伯亨、孫必興三人帶上來,限製他們交流,然後當場出題,讓他們各自作答。”
“隻要將他們的答卷一對比,孫必興是否是真才實學,是否又真的跟孫伯亨或韓渡有不謀而合之處,自然一目了然。”
“至於出題者,若三位大人看得起,學生願意代勞。”
現場答題?
圍觀百姓一愣,頓時覺得這個法子不錯。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一遛,不就什麽都知道了嗎?
可惜,這隻是百姓的想法,不是三位主審官的。
魏德才流露出輕蔑的神色,而岑士誠則是皺起了眉頭。
這麽簡單的方法,他們怎麽可能想不到?
為什麽他們沒選擇這麽做呢?
因為這對本案根本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孫必興的才華再高深,與孫伯亨、韓渡的理念再接近,就一定能證明他們沒有舞弊嗎?
不能。
所以,在他們看來,蘇平還是年輕了。
不過,魏德才倒是因此微微放下心來,也懶得去犯眾怒製止。
岑士誠心情沉了下去,但因為沈天南的話語,對蘇平仍舊抱有一絲希望,同樣也沒有出聲幹擾。
就這樣,蘇平搖身一變成了考官,負責考校韓渡三人的策論功底。
很快,場中搭起了三個隔間,韓渡三人被捂住了口眼分別帶進隔間內。
“在下蘇平,三位想必都認識。”
蘇平對摘下眼罩的三人微微行禮,“如果你們還想證明自己的清白,如果你們願意相信我,就請在麵前的空白紙張上,回答我提出的問題。”
三人皆是口不能言,看蘇平的目光有詫異,有哭笑不得,也有激動。
這特麽的,蘇平搖身一變,成了自己的座師?
頓了頓,確認三人都聽清了自己的話後,蘇平接著說道:“請三位作答,如果將蠻王紮哈什送回草原,蠻族,以及大慶,會發生什麽變化?”
話音剛落,午門廣場瞬間陷入了死寂。
片刻後,驚濤駭浪平地起!
“什麽意思?將蠻王紮哈什送回草原?!”
“那可是王爺九死一生才活捉回來的,送回去?瘋了嗎?!”
“蘇平這是怎麽了?他怎麽能問出這樣的問題?”
“……”
僅這片刻,蘇平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幾乎崩塌。
而蘇平沒有任何回應,隻是淡淡的點了點頭,示意三位嫌犯可以開始作答。
“這……”
駱榮忍不住扭頭看了看另兩位,發現他們同時露出了極為凝重的表情。
然後他就更迷茫了。
蘇平犯了眾怒,岑士誠一臉凝重可以理解,怎麽連魏德才也是這樣?
魏德才不是應該高興嗎?
駱榮百思不得其解,見兩人都沒有製止蘇平,控製局麵的意思,他自然也不會去出這個頭。
時間慢慢流過。
蘇平甚至還要了張凳子坐下,任憑周圍在如何議論紛紛,始終都是那副老神在在的樣子。
一刻鍾之後,韓渡最先開始動筆。
再過兩刻鍾,孫伯亨跟孫必興幾乎是同時落筆作答。
又過去半個時辰,孫必興最先停筆,接著是孫伯亨。
韓渡幾乎是卡著一個小時的點才停下,甚至還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
蘇平也不拖延,當著所有人的麵,就開始誦讀三人的答卷。
從孫必興的先開始。
文章中先是說明了蠻王紮哈什對大慶的重要程度,從民心民情、到國與國之間的較量。
接著又說如果將蠻王紮哈什送回草原,有這段囚禁的經曆在,紮哈什王絕不會對大慶感恩戴德,反而會為了自己再蠻族中的地位,對大慶展開無休止的報複。
與此同時,大慶百姓會與朝廷離心離德,埋下天大的禍根。
結論是不能將紮哈什送回北州。
這篇文章念完,四周的叫好聲不絕於耳。
民心就是這麽容易引導,經過這篇文章,許多百姓的心裏已經開始向‘沒有舞弊’傾倒。
接下來是孫伯亨的。
隨著蘇平的誦念,四周的聲音反而漸漸小了下去。
因為,這篇文章,幾乎跟孫必興寫的沒什麽區別。
看吧,人家父子就是這麽心有靈犀。
當然,在孫伯亨的位置,看的要比孫必興更加深遠一些。
結尾處,孫伯亨指出,要將蠻王紮哈什送回草原並非不行,但前提是,必須要有確保的手段,讓紮哈什王的生死掌控在朝廷手中。
這樣的話,紮哈什王回到草原,反而是減弱了蠻族敵對大慶的力量。
文章念完,百姓們沒有急著去評價,紛紛開始思索這麽做到底行不行。
而韓渡的文章比之前兩者,則要直白精簡許多。
前半部分的論點幾乎一樣,在陳述送走紮哈什對大慶有什麽影響。
而後半部分,則是提出了一個猜想。
老蠻皇死了,紮哈什王會不會參與到蠻皇之位的爭奪上?
基於對蠻族內部的了解,韓渡列舉的數種紮哈什王回到草原後的發展方向。
有因為被擒獲而失去地位失去王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的蠻族的。
有王位保住,但選擇了臣服於新蠻皇的。
有知恥而後勇,開始與其他蠻王一起,角逐狼居胥山的。
很明顯,最後一種蠻族內戰的情況,能讓大慶安穩很多很多年。
這種論點,極大的開闊了百姓們的視野,讓他們不再隻一味的進行反對,而是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利用這個蠻族的俘虜。
而此時的蘇平,也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他知道,自己賭贏了。
韓渡三人交的答卷,完美符合了他心中的預期。
單單隻看著三分答卷的表麵,就足以讓民眾去相信舞弊是子虛烏有之事。
有這個前提在,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