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賞花宴的重頭戲是賞花會,賞花會之後,昭元殿的宮宴很快就在一篇歌舞升平中結束。
申時三刻,康寧伯府一家剛從上林苑回到府中,皇後身邊的王嬤嬤便登門傳達皇後的懿旨。
“......康寧伯府長女林紫蘇敏慧和順,嫻靜溫婉,特賞銀三千兩,布二十匹......”王嬤嬤念完懿旨,滿臉堆笑的向林遠誌、畢氏道喜,還當著兩人的麵兒把林紫蘇誇獎了一番,仿佛她今日也親臨了舒華閣一般。
按京城大戶的規矩,這等喜事照例是要給傳旨的人答謝的,但康寧伯府自入京以來從沒見識過這樣的恩典,外院的下人和管事又都是從老家帶過來的,待王嬤嬤傳完了旨意,一個個仍是呆立在原地。難得畢氏想起了這個規矩,卻發覺家中已然沒多少現銀,送王嬤嬤至儀門時,急切間摘了頭上的赤金鑲紅寶石簪子塞到了王嬤嬤手中。
受了賞賜,一家人皆是興高采烈,宮裏的人離開後,畢氏就給下麵的人賞了一個月的月錢。
“這宮裏的人就是會說話,把大姐兒給誇成了一朵花,我都有些迷糊了,她口中的那個林大姑娘到底還是不是咱們的大姐兒”,剛剛在正院的東次間裏坐定,林遠誌就笑著同畢氏說道。
想起方才王嬤嬤的奉承和諂媚,畢氏還有些不敢相信,不過也是心花怒放,見一向不苟言笑的丈夫開起了玩笑,也是笑道:“常聽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你們爺倆也是每日裏讀書,什麽也沒讀出來,沒想到倒是讓大姐兒給碰上了。”
聽自己的夫人如此說,林遠誌臉上有些不自在,他考了兩屆的科舉,才勉強考中了個二甲末位,還是因二甲有人意外病故增補進去的。而自家的女兒第一次麵聖,就得了皇帝的賞賜,其中差距自然不言而喻,於是自嘲道:“我讀書三十多年,沒想到,竟然還不如自家十二歲的丫頭。”
“父親,你不知道妹妹畫的有多好,皇上當場誇獎了妹妹,還說以後要讓妹妹去給他講《翟經》”,林問荊聽父親說起了妹妹,便沒注意父親的臉色,如打開了話匣子一般,把今日舒華閣上的比試原封不動地複述了一遍。
看著自己兒子眉飛色舞的樣子,林遠誌心中有些恨鐵不成鋼,平平都是自己的子女,差距竟然這麽大,“你也是在府學讀書的,沒一點穩重的樣子,你看你妹妹多好。”
林問荊雙手搖個不停,說道:“我哪裏能跟妹妹相比,妹妹比我聰明百倍,不,千倍。”
林遠誌橫豎看著自己的兒子不太順眼,狠狠瞪了林問荊一眼。
“皇上對大姐兒這般賞識,會不會......”畢氏依舊有些不真實的感覺,一臉擔心的問道。都說宮裏是吃人不吐骨頭的地方,在她的心裏,寧願自己的女兒低嫁,也不願女兒嫁到宮裏。
“既然皇後娘娘行了賞賜,大姐兒應該就不會再嫁入皇家了”,林遠誌在地方為官多年,想的很通透,“皇後娘娘頒這個賞意思很明白,大姐兒也許是很不錯,但不是今日選妃的對象。”
自接了皇後的賞賜後,林紫蘇心中並沒有太多的起伏,不過眼見著家裏的歡快氣氛,倒是滿心輕鬆。皇後的這個封賞,打消了她重見謝曜的恐慌,而且也解了家中的燃眉之急。林紫蘇在宮宴上沒怎麽進食,正拿著身旁小幾上的點心果腹,聽父親說起了宮中選妃,點頭笑道:“父親所言不錯,若是皇上有意讓我嫁到宮裏,未定名分之時,不會貿然頒下旨意。”
上一世林紫蘇主持過謝曜的選妃,對選妃的流程自是熟稔,是以父母一提起這事兒,就順口說了兩句。林遠誌側目瞥了林紫蘇一眼,心中犯起了嘀咕,這姑娘家的,怎麽能動不動就把嫁人掛在嘴上!夫人說的對,這些年自己對兒女都沒有用心,是不是請個師傅到府裏給女兒講講《女德》、《女誡》?
林家人說話的工夫,王嬤嬤已經回了鳳儀宮複旨,皇帝正好也在鳳儀宮中。
“多虧皇後娘娘提點,讓奴婢頒賞前先打聽下,奴婢這心裏就有譜了,康寧伯府近日正為了銀錢發愁呢。”
“前些日康寧伯夫人正在為她家公子和小姐進宮的著裝發愁,據說今日林家大小姐身上的首飾都是康寧伯夫人從自己的嫁妝裏挑的。”
“不過這康寧伯府也著實窮困,養不起院子,也用不起下人,就連給奴婢的賞,也是康寧伯夫人從自己頭上現摘下來的。”
王嬤嬤說著將那支赤金鑲紅寶石簪子拿出,雙手捧至皇後麵前,皇後笑道:“既是康寧伯夫人的心意,你收著便是。”說著揮了揮手,王嬤嬤和幾個宮女便退出殿外。
皇帝聽的饒有興致,歎道:“當初朕感念林院使仁心,才封了康寧伯這個爵位,讓林家有個蔭萌子孫的依靠,不想反成了林家的負累。”
皇後站起身替皇帝添了一杯茶,柔聲說道:“臣妾聽下麵的人說,林家世代都是醫戶,到了康寧伯這一代倒是出了一個進士、一個舉人,可惜無甚根基,皇上若是有心,不妨扶持一把,比如......”皇後頓了一頓,說道:“臣妾看那康寧伯府大小姐文雅端莊,也舉止有度,皇上賞她一門親事如何?”
皇帝皺了皺眉頭,隨即笑道:“京中尚未婚配的勳爵子弟今日來的不少,依皇後看,這康寧伯府大小姐許給誰家合適?”
皇後道:“今日賞花宴後,臣妾的嫂子與臣妾說,臣妾娘家的那個侄子,對林大小姐的才華甚是欽慕,想托臣妾給牽個姻緣。臣妾娘家的那個侄子皇上也見過,模樣還算周正,人品也不錯......”
“你說的就是那個整日裏跟著四哥兒廝混的梁銘泰吧”,皇帝不待皇後說完,睨視皇後一笑,“他要是能看得懂康寧伯府大小姐的才華,也不會每日裏走馬遛狗、欺男霸女,鬧的京裏雞犬不寧了。”
皇後聽皇帝言語不善,忙跪下求情:“皇上明鑒,臣妾那侄子隻是年幼無知,性格才頑劣了一些,望皇上看在臣妾的麵子上饒過他一次。”
“年輕人胡鬧不算大事,朕隻是隨口一說,你起來罷”,皇帝一臉雲淡風輕,“你方才說的也對,康寧伯為官一塵不染,家底又淺,在京中自然舉步維艱,那朕就扶持他一把,賞他個不錯的差事調劑一下。”
“臣妾以為,康寧伯若是為官清廉,皇上賞他差事更要慎重”,皇後站起身子,正色道:“臣妾雖不懂朝政,但這人心還是略知一二,康寧伯在京中無根無門,若是無故得了緊要的職位,必遭人妒恨,反而對他家不利。”
“皇後所慮甚是”,皇帝沉吟了一下,說道:“回頭跟昌國公夫人說一下,梁銘泰若是對康寧伯府大小姐有意,先讓他把那一身臭毛病改了再說,我可不想讓人家姑娘怨恨一輩子。”
皇後心下一喜,知是自己方才說到了皇帝的心坎裏,忙道:“臣妾定會讓哥哥嫂嫂好生管教。”皇帝端起杯子噙了一口熱茶,又問道:“曜兒皇子妃的著落,皇後心裏可有主意?”
皇後最看重的自然是自家的侄女梁婉怡,她想起今日侄女跟她所說的話。
“我若是嫁入皇家,必會像皇後姑母一樣母儀天下”,“若是不能像姑母一樣,那就嫁一個自己中意的人”
皇後心中苦笑,自己這個侄女畢竟還小,母儀天下說起來風光,可個中辛苦又有誰知?況且本朝自立國以來,外戚家的姑娘莫說是嫁入皇家,便是與勳貴權臣結親也是諸多限製,皇帝決不會允許一門兩後這樣的事情發生。
既是如此,那還是不要在皇帝麵前自討沒趣了。
“威遠候家的二小姐才貌雙全,兵部沈侍郎家的三小姐和長安侯家的五小姐也還不錯。”
皇帝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突然換了種語氣,沉聲問道:“朕準備立下太子,皇後意下如何?”
皇後心中砰砰直跳,這是皇帝征詢自己的意見?還是在試探自己?
“立儲一事事關重大,本不是臣妾所能置喙,不過本朝曆來是立長,曜兒恭謹謙和,又有寬仁的美名,自然是最佳的太子人選。”
“本朝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帝漫不經心說道:“小八是嫡子,四哥兒在你膝下長大,也算是半個嫡子,你覺得他們兩個如何?”
這哪裏是征詢自己的意見,分明是在逼自己鬆口!皇後看了皇帝一眼,咬了咬牙,說道:“四哥兒放縱貪玩,哪裏有儲君的模樣,小八年齡太小,不足以擔當重任,為千秋萬代著想,曜兒是最合適的。”
看著皇帝緊繃著的臉終於開懷大笑,皇後心中一陣輕鬆後又一陣苦澀。
“朕本來一時還難以決斷,還是皇後深明大義”,皇帝笑著覆住皇後的素手,輕拍了幾下後鬆開。
“說起四哥兒,年紀輕輕的就不求上進,實在是有負朕的期望”,皇帝站起身踱了幾步,“他既想做個太平王爺,那朕就滿足他!朕明日就下旨,給他封爵便是。”
“立儲之事再看看,這位置說不定還是小八的。”皇帝臨走時,突然留下了這句話。
皇後怔立在原地,心裏說不清是喜是愁。
第二日早朝,皇帝的兩道明發的旨意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第一道是四皇子謝晞封敦王的旨意,近日朝裏人事變動頻繁,有心的人都以為皇帝起了立儲君的念頭,沒想到首先等來的卻是四皇子封王的旨意。這也就意味著,在立儲的人選中,四皇子首先被皇帝排除掉了。
謝晞受封敦王,封地敦州,這個“敦”字更引起了朝臣的譏誚——依著四皇子平日裏的所作所為,怎麽也與敦厚純良沾不上邊,皇帝用了這樣的一個字,看來是在敲打四皇子。而且本朝的皇子皆是先成婚再搬出宮,四皇子這樣未成婚就住進十王府,可是沒有先例。這個四皇子既無母族支持、又無才德,怕是已經惹了皇上的厭棄吧?
第二道是康寧伯林遠誌任工部營繕司郎中的調令,這個不同尋常的調令也引發了無數的猜測。照理說,一個五品官員的任命該是吏部下調令,工部營繕司又是一個閑職衙門,哪裏需要皇帝來親指?康寧伯林遠誌不過是靠著父親襲了一個閑爵,來京中也沒有幾年,皇帝為何會如此看重?
眾說紛紜中,有好事者把皇帝的這一舉動與上林苑賞花會聯係在了一起。昨日的情形,大多數朝臣在回家後聽了自家的妻女複述,紛紛猜測皇帝是不是有意選康寧伯府的大姑娘為皇子妃,這才施了天恩。
林遠誌今日正在家休沐,接到吏部的調令已是午後,吏部左侍郎章若穀親自把調令送到了康寧伯府上。章若穀出自江南章家,而宮中的章賢妃出自章家在山南的旁枝,祖上因為獲罪,從江南章家分了出來,遷徙到了山南。論起來,章若穀也算是章賢妃本家的遠房哥哥,林遠誌自然不敢怠慢,忙將人請到了前廳奉茶。
吏部侍郎是正三品,而工部郎中不過是正五品,官場尊卑懸殊,章若穀如此登門,實在是不合官製,好在林遠誌有個康寧伯的身份,兩人聊起來也不至於太尷尬。
“伯爺,我這裏給您道喜了”,兩人剛剛在康寧伯府的前院正廳就坐,章若穀就滿麵春風的向林遠誌道賀。
林遠誌心中猜測著章若穀的來意,麵上卻是不顯,滿臉堆笑道:“章侍郎太客氣了,這等小事,何勞您親自跑一趟。”
“伯爺說的哪裏話,您的調令可是皇上親筆簡任,非同一般,吏部自然要恭謹如儀”,兩人彼此客套著,章若穀喝了幾口茶之後,便以衙門公務繁忙為由告辭。
當日,吏部左侍郎章若穀親自到康寧伯府送調令的消息,就在京中的高門大戶裏傳開,又引起了無數人的浮想聯翩。
申時三刻,康寧伯府一家剛從上林苑回到府中,皇後身邊的王嬤嬤便登門傳達皇後的懿旨。
“......康寧伯府長女林紫蘇敏慧和順,嫻靜溫婉,特賞銀三千兩,布二十匹......”王嬤嬤念完懿旨,滿臉堆笑的向林遠誌、畢氏道喜,還當著兩人的麵兒把林紫蘇誇獎了一番,仿佛她今日也親臨了舒華閣一般。
按京城大戶的規矩,這等喜事照例是要給傳旨的人答謝的,但康寧伯府自入京以來從沒見識過這樣的恩典,外院的下人和管事又都是從老家帶過來的,待王嬤嬤傳完了旨意,一個個仍是呆立在原地。難得畢氏想起了這個規矩,卻發覺家中已然沒多少現銀,送王嬤嬤至儀門時,急切間摘了頭上的赤金鑲紅寶石簪子塞到了王嬤嬤手中。
受了賞賜,一家人皆是興高采烈,宮裏的人離開後,畢氏就給下麵的人賞了一個月的月錢。
“這宮裏的人就是會說話,把大姐兒給誇成了一朵花,我都有些迷糊了,她口中的那個林大姑娘到底還是不是咱們的大姐兒”,剛剛在正院的東次間裏坐定,林遠誌就笑著同畢氏說道。
想起方才王嬤嬤的奉承和諂媚,畢氏還有些不敢相信,不過也是心花怒放,見一向不苟言笑的丈夫開起了玩笑,也是笑道:“常聽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你們爺倆也是每日裏讀書,什麽也沒讀出來,沒想到倒是讓大姐兒給碰上了。”
聽自己的夫人如此說,林遠誌臉上有些不自在,他考了兩屆的科舉,才勉強考中了個二甲末位,還是因二甲有人意外病故增補進去的。而自家的女兒第一次麵聖,就得了皇帝的賞賜,其中差距自然不言而喻,於是自嘲道:“我讀書三十多年,沒想到,竟然還不如自家十二歲的丫頭。”
“父親,你不知道妹妹畫的有多好,皇上當場誇獎了妹妹,還說以後要讓妹妹去給他講《翟經》”,林問荊聽父親說起了妹妹,便沒注意父親的臉色,如打開了話匣子一般,把今日舒華閣上的比試原封不動地複述了一遍。
看著自己兒子眉飛色舞的樣子,林遠誌心中有些恨鐵不成鋼,平平都是自己的子女,差距竟然這麽大,“你也是在府學讀書的,沒一點穩重的樣子,你看你妹妹多好。”
林問荊雙手搖個不停,說道:“我哪裏能跟妹妹相比,妹妹比我聰明百倍,不,千倍。”
林遠誌橫豎看著自己的兒子不太順眼,狠狠瞪了林問荊一眼。
“皇上對大姐兒這般賞識,會不會......”畢氏依舊有些不真實的感覺,一臉擔心的問道。都說宮裏是吃人不吐骨頭的地方,在她的心裏,寧願自己的女兒低嫁,也不願女兒嫁到宮裏。
“既然皇後娘娘行了賞賜,大姐兒應該就不會再嫁入皇家了”,林遠誌在地方為官多年,想的很通透,“皇後娘娘頒這個賞意思很明白,大姐兒也許是很不錯,但不是今日選妃的對象。”
自接了皇後的賞賜後,林紫蘇心中並沒有太多的起伏,不過眼見著家裏的歡快氣氛,倒是滿心輕鬆。皇後的這個封賞,打消了她重見謝曜的恐慌,而且也解了家中的燃眉之急。林紫蘇在宮宴上沒怎麽進食,正拿著身旁小幾上的點心果腹,聽父親說起了宮中選妃,點頭笑道:“父親所言不錯,若是皇上有意讓我嫁到宮裏,未定名分之時,不會貿然頒下旨意。”
上一世林紫蘇主持過謝曜的選妃,對選妃的流程自是熟稔,是以父母一提起這事兒,就順口說了兩句。林遠誌側目瞥了林紫蘇一眼,心中犯起了嘀咕,這姑娘家的,怎麽能動不動就把嫁人掛在嘴上!夫人說的對,這些年自己對兒女都沒有用心,是不是請個師傅到府裏給女兒講講《女德》、《女誡》?
林家人說話的工夫,王嬤嬤已經回了鳳儀宮複旨,皇帝正好也在鳳儀宮中。
“多虧皇後娘娘提點,讓奴婢頒賞前先打聽下,奴婢這心裏就有譜了,康寧伯府近日正為了銀錢發愁呢。”
“前些日康寧伯夫人正在為她家公子和小姐進宮的著裝發愁,據說今日林家大小姐身上的首飾都是康寧伯夫人從自己的嫁妝裏挑的。”
“不過這康寧伯府也著實窮困,養不起院子,也用不起下人,就連給奴婢的賞,也是康寧伯夫人從自己頭上現摘下來的。”
王嬤嬤說著將那支赤金鑲紅寶石簪子拿出,雙手捧至皇後麵前,皇後笑道:“既是康寧伯夫人的心意,你收著便是。”說著揮了揮手,王嬤嬤和幾個宮女便退出殿外。
皇帝聽的饒有興致,歎道:“當初朕感念林院使仁心,才封了康寧伯這個爵位,讓林家有個蔭萌子孫的依靠,不想反成了林家的負累。”
皇後站起身替皇帝添了一杯茶,柔聲說道:“臣妾聽下麵的人說,林家世代都是醫戶,到了康寧伯這一代倒是出了一個進士、一個舉人,可惜無甚根基,皇上若是有心,不妨扶持一把,比如......”皇後頓了一頓,說道:“臣妾看那康寧伯府大小姐文雅端莊,也舉止有度,皇上賞她一門親事如何?”
皇帝皺了皺眉頭,隨即笑道:“京中尚未婚配的勳爵子弟今日來的不少,依皇後看,這康寧伯府大小姐許給誰家合適?”
皇後道:“今日賞花宴後,臣妾的嫂子與臣妾說,臣妾娘家的那個侄子,對林大小姐的才華甚是欽慕,想托臣妾給牽個姻緣。臣妾娘家的那個侄子皇上也見過,模樣還算周正,人品也不錯......”
“你說的就是那個整日裏跟著四哥兒廝混的梁銘泰吧”,皇帝不待皇後說完,睨視皇後一笑,“他要是能看得懂康寧伯府大小姐的才華,也不會每日裏走馬遛狗、欺男霸女,鬧的京裏雞犬不寧了。”
皇後聽皇帝言語不善,忙跪下求情:“皇上明鑒,臣妾那侄子隻是年幼無知,性格才頑劣了一些,望皇上看在臣妾的麵子上饒過他一次。”
“年輕人胡鬧不算大事,朕隻是隨口一說,你起來罷”,皇帝一臉雲淡風輕,“你方才說的也對,康寧伯為官一塵不染,家底又淺,在京中自然舉步維艱,那朕就扶持他一把,賞他個不錯的差事調劑一下。”
“臣妾以為,康寧伯若是為官清廉,皇上賞他差事更要慎重”,皇後站起身子,正色道:“臣妾雖不懂朝政,但這人心還是略知一二,康寧伯在京中無根無門,若是無故得了緊要的職位,必遭人妒恨,反而對他家不利。”
“皇後所慮甚是”,皇帝沉吟了一下,說道:“回頭跟昌國公夫人說一下,梁銘泰若是對康寧伯府大小姐有意,先讓他把那一身臭毛病改了再說,我可不想讓人家姑娘怨恨一輩子。”
皇後心下一喜,知是自己方才說到了皇帝的心坎裏,忙道:“臣妾定會讓哥哥嫂嫂好生管教。”皇帝端起杯子噙了一口熱茶,又問道:“曜兒皇子妃的著落,皇後心裏可有主意?”
皇後最看重的自然是自家的侄女梁婉怡,她想起今日侄女跟她所說的話。
“我若是嫁入皇家,必會像皇後姑母一樣母儀天下”,“若是不能像姑母一樣,那就嫁一個自己中意的人”
皇後心中苦笑,自己這個侄女畢竟還小,母儀天下說起來風光,可個中辛苦又有誰知?況且本朝自立國以來,外戚家的姑娘莫說是嫁入皇家,便是與勳貴權臣結親也是諸多限製,皇帝決不會允許一門兩後這樣的事情發生。
既是如此,那還是不要在皇帝麵前自討沒趣了。
“威遠候家的二小姐才貌雙全,兵部沈侍郎家的三小姐和長安侯家的五小姐也還不錯。”
皇帝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突然換了種語氣,沉聲問道:“朕準備立下太子,皇後意下如何?”
皇後心中砰砰直跳,這是皇帝征詢自己的意見?還是在試探自己?
“立儲一事事關重大,本不是臣妾所能置喙,不過本朝曆來是立長,曜兒恭謹謙和,又有寬仁的美名,自然是最佳的太子人選。”
“本朝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帝漫不經心說道:“小八是嫡子,四哥兒在你膝下長大,也算是半個嫡子,你覺得他們兩個如何?”
這哪裏是征詢自己的意見,分明是在逼自己鬆口!皇後看了皇帝一眼,咬了咬牙,說道:“四哥兒放縱貪玩,哪裏有儲君的模樣,小八年齡太小,不足以擔當重任,為千秋萬代著想,曜兒是最合適的。”
看著皇帝緊繃著的臉終於開懷大笑,皇後心中一陣輕鬆後又一陣苦澀。
“朕本來一時還難以決斷,還是皇後深明大義”,皇帝笑著覆住皇後的素手,輕拍了幾下後鬆開。
“說起四哥兒,年紀輕輕的就不求上進,實在是有負朕的期望”,皇帝站起身踱了幾步,“他既想做個太平王爺,那朕就滿足他!朕明日就下旨,給他封爵便是。”
“立儲之事再看看,這位置說不定還是小八的。”皇帝臨走時,突然留下了這句話。
皇後怔立在原地,心裏說不清是喜是愁。
第二日早朝,皇帝的兩道明發的旨意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第一道是四皇子謝晞封敦王的旨意,近日朝裏人事變動頻繁,有心的人都以為皇帝起了立儲君的念頭,沒想到首先等來的卻是四皇子封王的旨意。這也就意味著,在立儲的人選中,四皇子首先被皇帝排除掉了。
謝晞受封敦王,封地敦州,這個“敦”字更引起了朝臣的譏誚——依著四皇子平日裏的所作所為,怎麽也與敦厚純良沾不上邊,皇帝用了這樣的一個字,看來是在敲打四皇子。而且本朝的皇子皆是先成婚再搬出宮,四皇子這樣未成婚就住進十王府,可是沒有先例。這個四皇子既無母族支持、又無才德,怕是已經惹了皇上的厭棄吧?
第二道是康寧伯林遠誌任工部營繕司郎中的調令,這個不同尋常的調令也引發了無數的猜測。照理說,一個五品官員的任命該是吏部下調令,工部營繕司又是一個閑職衙門,哪裏需要皇帝來親指?康寧伯林遠誌不過是靠著父親襲了一個閑爵,來京中也沒有幾年,皇帝為何會如此看重?
眾說紛紜中,有好事者把皇帝的這一舉動與上林苑賞花會聯係在了一起。昨日的情形,大多數朝臣在回家後聽了自家的妻女複述,紛紛猜測皇帝是不是有意選康寧伯府的大姑娘為皇子妃,這才施了天恩。
林遠誌今日正在家休沐,接到吏部的調令已是午後,吏部左侍郎章若穀親自把調令送到了康寧伯府上。章若穀出自江南章家,而宮中的章賢妃出自章家在山南的旁枝,祖上因為獲罪,從江南章家分了出來,遷徙到了山南。論起來,章若穀也算是章賢妃本家的遠房哥哥,林遠誌自然不敢怠慢,忙將人請到了前廳奉茶。
吏部侍郎是正三品,而工部郎中不過是正五品,官場尊卑懸殊,章若穀如此登門,實在是不合官製,好在林遠誌有個康寧伯的身份,兩人聊起來也不至於太尷尬。
“伯爺,我這裏給您道喜了”,兩人剛剛在康寧伯府的前院正廳就坐,章若穀就滿麵春風的向林遠誌道賀。
林遠誌心中猜測著章若穀的來意,麵上卻是不顯,滿臉堆笑道:“章侍郎太客氣了,這等小事,何勞您親自跑一趟。”
“伯爺說的哪裏話,您的調令可是皇上親筆簡任,非同一般,吏部自然要恭謹如儀”,兩人彼此客套著,章若穀喝了幾口茶之後,便以衙門公務繁忙為由告辭。
當日,吏部左侍郎章若穀親自到康寧伯府送調令的消息,就在京中的高門大戶裏傳開,又引起了無數人的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