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欒做出一副慷慨的姿態,說道:“蒙聖上和二皇子看重,臣本就該沙場裹屍,萬死不辭。不過大兵未動,糧草先行,臣聽說潞原這幾年一直是糧食短缺。劉閣老,不知戶部的糧草和兵部的軍需可否供給的上?”
方欒最後一句話,卻是同內閣說的。這句話一出,輕而易舉地將注意力引到了內閣身上。
內閣首輔劉慶元對這等手段早已是見怪不怪,不慌不忙說道:“威遠侯所慮極是,潞原的糧草不必擔心,自徐淩去潞原之後,潞原早已恢複安寧。威遠侯去了之後可清查軍備,若是不夠,內閣行文向河中緊急調撥便是,拚死也要將長狄逐出大衍。”
兵部尚書沈常德一向與劉慶元關係親厚,聽劉慶元這樣說,接著說道:“威遠侯但放寬心,兵部剛從紅毛鬼手中購了兩百杆火銃,這一次帶往前線,定能所向披靡。”
“兩位大人如此說,臣便無後顧之憂了”,方欒說道:“臣願統率二十萬大軍,與北狄決一死戰,不破北狄,誓不還朝!”
方欒話音剛落,戶部尚書陸致遠卻道:“臣以為,威遠侯雖是勇猛,為國之情著實是令人佩服。不過五軍大都督府還需威遠候運籌帷幄,若是威遠侯去了潞原,再有緊急軍情,該如何調配?”
威遠侯等的就是這句話,嘴角浮現了一絲笑意。
皇帝和二皇子都屬意自己,自然不能說出拒絕的話。但以他對朝中的了解,自然是有人不願意讓他重掌兵權。
皇帝皺了皺眉頭,問道:“那依陸尚書的意思,又該派誰前去?”
長安侯主動站了出來,說道:“臣以往在南疆數十年,與錫泊國大小數戰,雖不及威遠侯之能,尚能為君驅使,請皇上恩準由臣前往潞原,臣願為君上分憂!”
皇帝先是一喜,陳景惠早有善戰之名,由他率軍拒敵,甚至比威遠侯更合適。
然而他接著就想到,楊興堯方才在萬壽宴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兒,求娶陳玉琪,由長安侯領兵出戰,那會有更大的問題。
若是陳景惠與滇王府勾結,這兩家一在西南,一在西北,一旦有不臣之心,大衍可真要陷入萬劫不複境地了。
皇帝思緒萬千,眾武將見陳景惠主動請戰,卻是均表讚同。
皇帝歎了一口氣,說道:“長安侯的心意,朕自然知曉,可朕的神樞營還在你這裏呢,朕可不想後院起火。”
長安侯默然,陸致遠又說道:“聖人有雲,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觀長狄與我朝百年征戰,皆為貪圖蠅頭小利,如今我大衍失了上風,和談一事,迫在眉睫呀。”
禮部尚書錢敏中當即附和說道:“陸尚書所言不差,隻消守住了潞原,即便金瀾關一戰讓北狄嚐了些甜頭,也並非毫無機會。自古好戰必亡,唯有和談才是長久之計。”
武將們對和談均是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長狄已然達到了家門口,若是再不反擊,那可真是縮頭烏龜。
當下便有武將站了出來,指責陸致遠膽小畏戰。
自英宗之後,武將在朝中的地位低了一大截,且陸致遠乃是內閣閣臣,竟敢有武將當麵指責內閣,這一下便挑起了文武之爭,接著便是內閣與武將們的激烈爭辯。
文武百官莫衷一是,皇帝聽的有些心煩,見滇王楊致誠在一旁默不作聲,就問道:“滇王,不知道你對此次戰事有何看法?”
滇王楊致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說道:“滇王府多年鎮守南疆,沒有同北狄打過交道,本不該妄言此戰。不過臣以為,北狄本就是貪得無厭之輩,新王繼位後為了威望,自然會想法設法的從我朝占取便宜。如今北狄得了金瀾關,不論是揮馬關中,還是東進京畿,皆是輕而易舉,定不會輕言放棄。我大衍與北狄此戰在所難免,和談一事決不可取。”
錢敏中臉上帶著笑,朝楊致誠施了一禮,問道:“滇王如此說,莫不是胸有成竹,認為我朝定然打的過北狄?”
楊致誠搖了搖頭,說道:“天下沒有必勝的將軍,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勝負之數,全在隨機應變。”
皇帝對楊致誠這話甚是讚同,但又顧忌著他敏感的身份,實在不好表態,眼光晦暗不明,朝群臣中間望去。
太傅葉銓領會了皇帝的意思,出列說道:“臣以為滇王說的有禮,如今北狄氣勢正盛,斷然不會同我們和談,就算是和談,那也不是此刻。”
葉銓年過六旬,眉須已然全白,雖是麵有老態,依然是聲如洪鍾,他接著又道:“下麵的仗甚是關鍵,若是我軍旗開得勝,自然就會有和談的籌碼;若是兵敗如山倒,那長狄更是斷然不會同我們和談的。”
錢敏中道:“葉太傅,長狄如今占據咽喉要道,我軍甚是被動,隻能正麵迎敵,長狄騎兵天下無雙,我軍羸弱不堪,又如何能得勝?”
武將們最是聽不得朝臣如此說,當下便出言反諷,鎮國將軍常碩說道:“長狄的騎兵本將軍從軍以來,還沒見識過有多厲害,不過克扣軍糧軍餉倒是見了不少。兩國交戰正酣,後方軍糧和軍備皆不配齊,前方將士如何能安心戰鬥?”
文武百官又爭了起來,烏普親王穆哈察一直在最末位置上站著,聽著幾個人爭吵,臉上帶著譏諷的笑。
他緩緩走出隊列,朗聲說道:“皇上,臣穆哈察有事要奏!”
穆哈察恭敬說道:“大衍一向待我部甚厚,如今軍情緊急,請皇上準許臣即刻回烏普整兵,不論是戰是和,臣總要讓長狄見識一下,我大衍的氣勢。”
皇帝大喜,當即就準了下來。穆哈察得了特許,當即就帶了兒子急急出了宮門。
宮門響動,兩道魁梧的身影迎著日頭,大踏步地朝著不遠處的馬匹走去。
“兒子,這大衍朝的文武百官你也見了,覺得如何?”
一個年輕的聲音說道:“兒子覺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原以為大衍地大物博,總有些能人。沒想到,朝堂之上竟盡是溜須拍馬之徒,著實是大失所望。”
“文官推卸責任,武官不堪大用,若是由此下去,大衍遲早要滅亡。天下之大,能者居之,既然這大衍氣數已盡,那就由我父子取而代之。”
方欒最後一句話,卻是同內閣說的。這句話一出,輕而易舉地將注意力引到了內閣身上。
內閣首輔劉慶元對這等手段早已是見怪不怪,不慌不忙說道:“威遠侯所慮極是,潞原的糧草不必擔心,自徐淩去潞原之後,潞原早已恢複安寧。威遠侯去了之後可清查軍備,若是不夠,內閣行文向河中緊急調撥便是,拚死也要將長狄逐出大衍。”
兵部尚書沈常德一向與劉慶元關係親厚,聽劉慶元這樣說,接著說道:“威遠侯但放寬心,兵部剛從紅毛鬼手中購了兩百杆火銃,這一次帶往前線,定能所向披靡。”
“兩位大人如此說,臣便無後顧之憂了”,方欒說道:“臣願統率二十萬大軍,與北狄決一死戰,不破北狄,誓不還朝!”
方欒話音剛落,戶部尚書陸致遠卻道:“臣以為,威遠侯雖是勇猛,為國之情著實是令人佩服。不過五軍大都督府還需威遠候運籌帷幄,若是威遠侯去了潞原,再有緊急軍情,該如何調配?”
威遠侯等的就是這句話,嘴角浮現了一絲笑意。
皇帝和二皇子都屬意自己,自然不能說出拒絕的話。但以他對朝中的了解,自然是有人不願意讓他重掌兵權。
皇帝皺了皺眉頭,問道:“那依陸尚書的意思,又該派誰前去?”
長安侯主動站了出來,說道:“臣以往在南疆數十年,與錫泊國大小數戰,雖不及威遠侯之能,尚能為君驅使,請皇上恩準由臣前往潞原,臣願為君上分憂!”
皇帝先是一喜,陳景惠早有善戰之名,由他率軍拒敵,甚至比威遠侯更合適。
然而他接著就想到,楊興堯方才在萬壽宴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兒,求娶陳玉琪,由長安侯領兵出戰,那會有更大的問題。
若是陳景惠與滇王府勾結,這兩家一在西南,一在西北,一旦有不臣之心,大衍可真要陷入萬劫不複境地了。
皇帝思緒萬千,眾武將見陳景惠主動請戰,卻是均表讚同。
皇帝歎了一口氣,說道:“長安侯的心意,朕自然知曉,可朕的神樞營還在你這裏呢,朕可不想後院起火。”
長安侯默然,陸致遠又說道:“聖人有雲,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觀長狄與我朝百年征戰,皆為貪圖蠅頭小利,如今我大衍失了上風,和談一事,迫在眉睫呀。”
禮部尚書錢敏中當即附和說道:“陸尚書所言不差,隻消守住了潞原,即便金瀾關一戰讓北狄嚐了些甜頭,也並非毫無機會。自古好戰必亡,唯有和談才是長久之計。”
武將們對和談均是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長狄已然達到了家門口,若是再不反擊,那可真是縮頭烏龜。
當下便有武將站了出來,指責陸致遠膽小畏戰。
自英宗之後,武將在朝中的地位低了一大截,且陸致遠乃是內閣閣臣,竟敢有武將當麵指責內閣,這一下便挑起了文武之爭,接著便是內閣與武將們的激烈爭辯。
文武百官莫衷一是,皇帝聽的有些心煩,見滇王楊致誠在一旁默不作聲,就問道:“滇王,不知道你對此次戰事有何看法?”
滇王楊致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說道:“滇王府多年鎮守南疆,沒有同北狄打過交道,本不該妄言此戰。不過臣以為,北狄本就是貪得無厭之輩,新王繼位後為了威望,自然會想法設法的從我朝占取便宜。如今北狄得了金瀾關,不論是揮馬關中,還是東進京畿,皆是輕而易舉,定不會輕言放棄。我大衍與北狄此戰在所難免,和談一事決不可取。”
錢敏中臉上帶著笑,朝楊致誠施了一禮,問道:“滇王如此說,莫不是胸有成竹,認為我朝定然打的過北狄?”
楊致誠搖了搖頭,說道:“天下沒有必勝的將軍,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勝負之數,全在隨機應變。”
皇帝對楊致誠這話甚是讚同,但又顧忌著他敏感的身份,實在不好表態,眼光晦暗不明,朝群臣中間望去。
太傅葉銓領會了皇帝的意思,出列說道:“臣以為滇王說的有禮,如今北狄氣勢正盛,斷然不會同我們和談,就算是和談,那也不是此刻。”
葉銓年過六旬,眉須已然全白,雖是麵有老態,依然是聲如洪鍾,他接著又道:“下麵的仗甚是關鍵,若是我軍旗開得勝,自然就會有和談的籌碼;若是兵敗如山倒,那長狄更是斷然不會同我們和談的。”
錢敏中道:“葉太傅,長狄如今占據咽喉要道,我軍甚是被動,隻能正麵迎敵,長狄騎兵天下無雙,我軍羸弱不堪,又如何能得勝?”
武將們最是聽不得朝臣如此說,當下便出言反諷,鎮國將軍常碩說道:“長狄的騎兵本將軍從軍以來,還沒見識過有多厲害,不過克扣軍糧軍餉倒是見了不少。兩國交戰正酣,後方軍糧和軍備皆不配齊,前方將士如何能安心戰鬥?”
文武百官又爭了起來,烏普親王穆哈察一直在最末位置上站著,聽著幾個人爭吵,臉上帶著譏諷的笑。
他緩緩走出隊列,朗聲說道:“皇上,臣穆哈察有事要奏!”
穆哈察恭敬說道:“大衍一向待我部甚厚,如今軍情緊急,請皇上準許臣即刻回烏普整兵,不論是戰是和,臣總要讓長狄見識一下,我大衍的氣勢。”
皇帝大喜,當即就準了下來。穆哈察得了特許,當即就帶了兒子急急出了宮門。
宮門響動,兩道魁梧的身影迎著日頭,大踏步地朝著不遠處的馬匹走去。
“兒子,這大衍朝的文武百官你也見了,覺得如何?”
一個年輕的聲音說道:“兒子覺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原以為大衍地大物博,總有些能人。沒想到,朝堂之上竟盡是溜須拍馬之徒,著實是大失所望。”
“文官推卸責任,武官不堪大用,若是由此下去,大衍遲早要滅亡。天下之大,能者居之,既然這大衍氣數已盡,那就由我父子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