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侍郎沒想到曹琅會突然翻臉,雖知東廠向來不講什麽道理,不過還是存了些僥幸,笑著說道:“小曹公公,咱們有話好說……”
曹琅揚了揚手,接著就有一個千戶將李侍郎隔在了原地,皮笑肉不笑說道:“李侍郎,小曹公公可是發了話,你就莫讓小的們難做了。”
緊接著就是東廠的人紛紛湧了進來,刑部的幾十個人頓時就變得多餘了起來。
李侍郎被那個千戶半推半送的推出了林府,緊接著就是刑部的人在東廠的淫威之下,灰溜溜地從林府退了出來。
那個千戶還不顧李侍郎臉上的怒色,哈哈笑道:“回去和你們澹台大人說,跟我們東廠比起來,你們刑部著實是不值一提,以後給我們東廠打下手就是,這種案子,還是交給東廠吧。”
李侍郎沒想到,自己堂堂的刑部左侍郎,竟會遭到如此的奚落。
上峰交代的任務沒完成,李侍郎自然是心有不甘。
但他心下裏也知道,有東廠那幫凶神惡煞的人插手,就算上去理論,那也是徒勞。
刑部的人罵罵咧咧從林府離去,東廠派了錦衣衛將林府團團圍住,看起來,林府的遭遇似乎更加糟糕。
但林府裏的人卻知道,自從東廠接手之後,說是抄家,卻是得了自由,除了不能外出之外,其他的和平日裏並沒有什麽兩樣。
這明顯是東廠借著抄家的名義在維護自家的安穩,林遠誌尋了個機會,偷偷向曹琅套近乎,得到的回話卻是極其一本正經。
“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豈能放任這等屈打成招之事?咱家到你這裏來,若你是被冤枉的,過幾日自會還你清白。”
林遠誌見從曹琅這裏套不出什麽話,也就不再多問。自己和司禮監曹守禮曹公公素昧平生,能讓司禮監過來保護自己家,隻能是得了皇帝的旨意。
而皇帝願意庇護自己家,那肯定是女兒那邊的功勞。
女兒許久都沒往家裏送過信了,林遠誌和畢氏皆是憂然,不知道林紫蘇在宮裏的情況如何。
林家能得皇帝如此看重,想來林紫蘇的境遇也不會太差。
夫妻二人掛念著宮裏的林紫蘇,林紫蘇也一直擔心著京城裏的父母。
這日替皇帝診完脈,林紫蘇問道:“陛下,京城裏情況是怎麽樣?”
皇帝聽出了林紫蘇的弦外之音,笑道:“蘇丫頭,小四兒早想到了,他可是跟守禮打過招呼。守禮已然派了東廠的人去護衛你們家,不會出什麽問題,你大可以放心。”
林紫蘇有種想扶額的衝動,這事兒怕也就謝晞這個人能做得出來。讓東廠的人去自己家當護衛?那還不把父母嚇壞了?
聽皇帝提起了謝晞,林紫蘇這才想到,這幾日似乎都沒有見到過謝晞。
對於這個荒唐的四皇子,她也說不清自己心裏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態度,隨口問道:“敦王殿下這幾日很忙麽?似乎沒有見過他來乾清宮裏請安了。”
“他有要事去做,怕是難以抽開身了。不過你也不用擔心,過幾日他自會回來。”
皇帝說的輕鬆,林紫蘇頓時也放下心來,說道:“陛下運籌帷幄,想來也不至於有什麽差池。”
謝晞到乾清宮請安時,已是第二日的中午。
曹守禮正在向皇帝稟報著朝臣的動向,連同著立儲一事,也一並說與了皇帝聽。
“自皇後娘娘提出立儲一事,內閣那邊鬧出了不小的動靜。如今劉慶元停職待參,章若穀也遭了禦史參奏,奴婢擔心,陛下再不出麵,朝事就要亂套了。”
“再讓這幫人鬧上幾天,也好讓二皇子好好看清楚這幫人的嘴臉。”
皇帝對曹守禮的線索絲毫不擔心,聽說謝晞在乾清宮外候著,忙讓人宣了進來。
趁著這個功夫,皇帝又笑著說道:“朕‘昏迷’了這幾天,也該醒了才對,要不然,林小神醫就不能安心給朕醫病了。”
林紫蘇此時正在一旁研磨著藥粉,聽皇帝又提起了自己,心中感慨萬千。
這幾日皇帝是真的把自己當成了晚輩,甚至比普通的晚輩還要放心。
東廠匯報時,連皇後還要時時刻刻的避諱,而皇帝不僅讓自己聽了曹守禮的稟報,連帶著一些重要的決定,也都當著林紫蘇的麵傳達下去。
林紫蘇想起前世,雖是皇帝名義上的兒媳,和皇帝卻沒什麽交流。
這一世地位身份都不可與上一世同日而語,反倒是憑著醫術,得了皇帝的信任。
命運之奇,不外如是。
林紫蘇這樣想著,謝晞一臉神氣地進了乾清宮。
他朝皇帝草草施了一禮,接著笑著同曹守禮說道:“曹公公,今日騰驤左衛與東廠又起了衝突,我罵了你幾句,你若是聽到了下麵人的話,可莫要生氣。”
謝晞在皇帝麵前說了這話,打的就是曹守禮不敢生氣的主意。果然曹守禮笑嗬嗬說道:“敦王不用客氣,奴婢這些年被罵習慣了,也不差您這幾句。”
“曹公公不生氣就好。”
謝晞收起了臉上的笑,說道:“父皇,兒臣本來也不想打攪你的清淨,不過收到了一封北境的信,那邊的情況似乎不太妙。”
皇帝聽出了謝晞話裏的不尋常,皺眉問道:“北境的軍報不是發往兵部嗎?怎麽到了你這裏?”
謝晞說的信並不是軍報,而是徐文韜的信。
這封信和徐文韜的家書一起送到了京城,又被永安長公主托人送到了謝晞的手中。
北境的軍需已經斷了半個多月,自朝廷收到北狄退兵的消息之後,就再也沒有向北境運送過軍需。
在內閣看來,北境那邊戰事已平,沒有必要再向邊境運送物資,僅需當地就可湊夠大軍用的糧草。
況且國庫現在也是空空如也,也就沒有購置軍需的銀子。
然而潞原的局勢本來就動蕩,加上這一場戰亂,潞原當地的糧食本來就緊張,地方官員皆是不願意為大軍提供糧草。
長安侯一連幾封的求救軍報皆如泥牛入海,徐文韜隻得把希望放在了母親永安長公主身上。
在劉慶元被彈劾之後,內閣根本沒有心思理會北境的求救。
曹琅揚了揚手,接著就有一個千戶將李侍郎隔在了原地,皮笑肉不笑說道:“李侍郎,小曹公公可是發了話,你就莫讓小的們難做了。”
緊接著就是東廠的人紛紛湧了進來,刑部的幾十個人頓時就變得多餘了起來。
李侍郎被那個千戶半推半送的推出了林府,緊接著就是刑部的人在東廠的淫威之下,灰溜溜地從林府退了出來。
那個千戶還不顧李侍郎臉上的怒色,哈哈笑道:“回去和你們澹台大人說,跟我們東廠比起來,你們刑部著實是不值一提,以後給我們東廠打下手就是,這種案子,還是交給東廠吧。”
李侍郎沒想到,自己堂堂的刑部左侍郎,竟會遭到如此的奚落。
上峰交代的任務沒完成,李侍郎自然是心有不甘。
但他心下裏也知道,有東廠那幫凶神惡煞的人插手,就算上去理論,那也是徒勞。
刑部的人罵罵咧咧從林府離去,東廠派了錦衣衛將林府團團圍住,看起來,林府的遭遇似乎更加糟糕。
但林府裏的人卻知道,自從東廠接手之後,說是抄家,卻是得了自由,除了不能外出之外,其他的和平日裏並沒有什麽兩樣。
這明顯是東廠借著抄家的名義在維護自家的安穩,林遠誌尋了個機會,偷偷向曹琅套近乎,得到的回話卻是極其一本正經。
“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豈能放任這等屈打成招之事?咱家到你這裏來,若你是被冤枉的,過幾日自會還你清白。”
林遠誌見從曹琅這裏套不出什麽話,也就不再多問。自己和司禮監曹守禮曹公公素昧平生,能讓司禮監過來保護自己家,隻能是得了皇帝的旨意。
而皇帝願意庇護自己家,那肯定是女兒那邊的功勞。
女兒許久都沒往家裏送過信了,林遠誌和畢氏皆是憂然,不知道林紫蘇在宮裏的情況如何。
林家能得皇帝如此看重,想來林紫蘇的境遇也不會太差。
夫妻二人掛念著宮裏的林紫蘇,林紫蘇也一直擔心著京城裏的父母。
這日替皇帝診完脈,林紫蘇問道:“陛下,京城裏情況是怎麽樣?”
皇帝聽出了林紫蘇的弦外之音,笑道:“蘇丫頭,小四兒早想到了,他可是跟守禮打過招呼。守禮已然派了東廠的人去護衛你們家,不會出什麽問題,你大可以放心。”
林紫蘇有種想扶額的衝動,這事兒怕也就謝晞這個人能做得出來。讓東廠的人去自己家當護衛?那還不把父母嚇壞了?
聽皇帝提起了謝晞,林紫蘇這才想到,這幾日似乎都沒有見到過謝晞。
對於這個荒唐的四皇子,她也說不清自己心裏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態度,隨口問道:“敦王殿下這幾日很忙麽?似乎沒有見過他來乾清宮裏請安了。”
“他有要事去做,怕是難以抽開身了。不過你也不用擔心,過幾日他自會回來。”
皇帝說的輕鬆,林紫蘇頓時也放下心來,說道:“陛下運籌帷幄,想來也不至於有什麽差池。”
謝晞到乾清宮請安時,已是第二日的中午。
曹守禮正在向皇帝稟報著朝臣的動向,連同著立儲一事,也一並說與了皇帝聽。
“自皇後娘娘提出立儲一事,內閣那邊鬧出了不小的動靜。如今劉慶元停職待參,章若穀也遭了禦史參奏,奴婢擔心,陛下再不出麵,朝事就要亂套了。”
“再讓這幫人鬧上幾天,也好讓二皇子好好看清楚這幫人的嘴臉。”
皇帝對曹守禮的線索絲毫不擔心,聽說謝晞在乾清宮外候著,忙讓人宣了進來。
趁著這個功夫,皇帝又笑著說道:“朕‘昏迷’了這幾天,也該醒了才對,要不然,林小神醫就不能安心給朕醫病了。”
林紫蘇此時正在一旁研磨著藥粉,聽皇帝又提起了自己,心中感慨萬千。
這幾日皇帝是真的把自己當成了晚輩,甚至比普通的晚輩還要放心。
東廠匯報時,連皇後還要時時刻刻的避諱,而皇帝不僅讓自己聽了曹守禮的稟報,連帶著一些重要的決定,也都當著林紫蘇的麵傳達下去。
林紫蘇想起前世,雖是皇帝名義上的兒媳,和皇帝卻沒什麽交流。
這一世地位身份都不可與上一世同日而語,反倒是憑著醫術,得了皇帝的信任。
命運之奇,不外如是。
林紫蘇這樣想著,謝晞一臉神氣地進了乾清宮。
他朝皇帝草草施了一禮,接著笑著同曹守禮說道:“曹公公,今日騰驤左衛與東廠又起了衝突,我罵了你幾句,你若是聽到了下麵人的話,可莫要生氣。”
謝晞在皇帝麵前說了這話,打的就是曹守禮不敢生氣的主意。果然曹守禮笑嗬嗬說道:“敦王不用客氣,奴婢這些年被罵習慣了,也不差您這幾句。”
“曹公公不生氣就好。”
謝晞收起了臉上的笑,說道:“父皇,兒臣本來也不想打攪你的清淨,不過收到了一封北境的信,那邊的情況似乎不太妙。”
皇帝聽出了謝晞話裏的不尋常,皺眉問道:“北境的軍報不是發往兵部嗎?怎麽到了你這裏?”
謝晞說的信並不是軍報,而是徐文韜的信。
這封信和徐文韜的家書一起送到了京城,又被永安長公主托人送到了謝晞的手中。
北境的軍需已經斷了半個多月,自朝廷收到北狄退兵的消息之後,就再也沒有向北境運送過軍需。
在內閣看來,北境那邊戰事已平,沒有必要再向邊境運送物資,僅需當地就可湊夠大軍用的糧草。
況且國庫現在也是空空如也,也就沒有購置軍需的銀子。
然而潞原的局勢本來就動蕩,加上這一場戰亂,潞原當地的糧食本來就緊張,地方官員皆是不願意為大軍提供糧草。
長安侯一連幾封的求救軍報皆如泥牛入海,徐文韜隻得把希望放在了母親永安長公主身上。
在劉慶元被彈劾之後,內閣根本沒有心思理會北境的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