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林遠誌身旁的畢氏還在偷偷地摸著眼淚,聽了黃氏的這句話,頓時睜大了眼,質問道:“弟妹,你在胡說什麽呢!”
黃氏沒想到一向柔弱的大嫂突然會質問自己,梗著脖子說道:“我哪裏說錯了?大姐兒先是得了陛下的看重,如今又成了王妃,咱們全家都跟著榮耀!這樣的好事,別人家盼也盼不到,大嫂啊,你可別得了好處還賣乖!”
聽黃氏說完,畢氏意識到了自己失態,皇帝剛頒下聖旨,自己可不能表露出任何不滿,當下強笑著說道:“弟妹說的不錯,大姐兒的確是咱家的榮耀。”
“好事,對,是好事!”
林遠誌強擠出了一絲笑容,啞著嗓子說道:“傳大夫人的話,府裏的下人每人加兩個月的月錢!”
府內的下人這才敢歡呼了起來,家裏的幾個小輩也紛紛上前向林紫蘇道賀。
待聖旨被供奉起來,眾人逐漸散去,畢氏這才愁容滿麵地歎了口氣。
敦王謝晞的名頭,京中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她雖是沒見過謝晞,但在她聽說關於謝晞的傳聞就沒什麽好事,不是好賭成性,就是仗勢欺人,尤其是聽說他還裸衣上街,這哪裏像是個正經人的做派?
而且,謝晞已然過了十六歲,聽說他府上的後院裏,養了一大堆的姬妾。
依著敦王的身份,日後必定還會有什麽側妃、良娣之類的女人,女兒年紀還小,臉皮又薄,要是這樣嫁過去,還不是要被惡心死?
畢氏越想越是堵心,直接帶著兒女回了後院。
“大姐兒,你是怎麽想的?”
畢氏回到院子,第一時間關上了門窗,開口問起了林紫蘇。
接到聖旨時,林紫蘇的心裏其實是有些雀躍,自己好不容易下定了決心,就算未來再多的艱難險阻,有一個人和自己風雨同舟,那也沒什麽可懼怕的。
可是眼見著父親和母親的表情,林紫蘇這才知道,這道賜婚給他們帶了無盡的煩惱。
南宮玥上前抱住了畢氏的腰,將臉貼在了母親的後背上,笑著說道:“娘,這門親事並不見得有多差,你不用為女兒擔心。”
畢氏聽林紫蘇話語裏滿是輕鬆,心底更是惆悵。女兒年紀還小,不知道天高地厚,本來嫁入皇室就是一樁破事,何況還是這個聲名狼藉的敦王!
畢氏心情沉重,忍不住地又歎了一口氣。一旁的林問荊不明所以,見母親一臉憂愁,幫腔說道:“那個敦王殿下我是見過的,長相還行,說話也還好。哦,對了,他酒量很好!上次在永安長公主的莊子上,我聽人說,他可是號稱千杯不醉!”
林紫蘇忍不住扶額,她本指望著哥哥能好好勸勸母親。可這一番話說出來,怕是母親會更加擔心自己。
她踮起腳趴在母親的肩膀上,果然見母親的一張臉黑了下來,隻聽母親問道:“他……你還知道他哪些事?”
聽母親問起,林問荊還要繼續說下去,林紫蘇輕咳了一聲,示意哥哥不要再往下說。
林問荊抬頭就見妹妹躲在母親的肩膀後麵,朝自己擠眉弄眼。
他有些納悶,自己實話實話而已,為何母親和妹妹的表情都那麽古怪呢?
這幾句話問下來,畢氏對女兒的這門親事越來越失望,隻能盼著丈夫回來後,聽聽丈夫會怎麽說。
可畢氏怎麽也沒想到,林遠誌一直都在門口站著,三人的對話林遠誌全聽在耳中。
林遠誌和畢氏想的完全不一樣,他想的更多的是林家的前途。
林家傳承了好幾代的醫戶,一直到了自己這一代,才算開始走上科舉的正路。
這些年穩紮穩打,弟弟林無患和自己一路升遷,好不容易才在京城裏站穩了腳跟。
如今自己升任了刑部侍郎,弟弟也是六品的京官,照這樣下去,林家總會有出頭的那一日。
皇帝貿然的給自己家賜婚,實在是不知道是福是禍。
不知情的人聽說了,定然會如同黃氏那般,羨慕林家得了皇帝的恩賞。
可自己的心裏知道,皇帝如此賜婚,那是將自己家推到了風頭浪尖。可以預料到的是,明日的早朝之上,定會有無數個禦史對這樁賜婚口誅筆伐。
林遠誌心中歎氣,他隻是想著給女兒找一個清白幹淨的人家,相夫教子,能夠平平安安的過一輩子。
而現在,女兒嫁給謝晞這個王爺,不但後院紛爭避免不了,日後新帝即位,指不定還要受到多少猜忌。
日後女兒不但要卷入皇室的是非紛爭之中,以後還要隨著謝晞就藩,去那貧苦荒涼的敦州,一生一世再難與家人相見。
想到這裏,林遠誌不由得鼻尖發酸,眼眶裏好像也濕潤了起來。
他本來還想進門勸說畢氏幾句,頓時停下了腳步,轉頭往外書房走去。男兒有淚不輕彈,可不能當著妻兒的麵掉眼淚!
左右皇帝聖旨裏說的是擇日成婚,自己的女兒年紀還小,拖個三年不成問題。
就謝晞那個拈花惹草的性子,說不定還沒到那個時候,就厭棄了女兒,還可以有一些轉機……
如林遠誌所料,第二日的一大早,就有禦史在早朝上拿這樁賜婚做起了文章。
禦史的理由極其簡單,皇帝的這道聖旨於禮不合、無法可依。
這道聖旨不但不符合祖製的要求,也與大衍會典中的法令相悖。
更有禦史洋洋灑灑寫了千字,將史上從古到今有名的暴君一一列出,最後得出結論,但凡暴君,無不是專橫獨斷。
因此,這幾個禦史眾口一詞,請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一向以仁君自居,聽到禦史把自己比成了暴君,當即臉就黑了下來。他心中轉過好幾個念頭,心中猶豫著要不要殺一儆百。
然而這一次出乎皇帝的預料,除了那幾個禦史自說自話之外,沒有人摻和進來,就連一向滿口禮儀的錢敏中也極其安靜。
皇帝這才鬆了口氣,對那幾個禦史也沒有追究太多,隻是在下朝之後吩咐葉銓記下那幾人,年底考績時務必不能評優。
黃氏沒想到一向柔弱的大嫂突然會質問自己,梗著脖子說道:“我哪裏說錯了?大姐兒先是得了陛下的看重,如今又成了王妃,咱們全家都跟著榮耀!這樣的好事,別人家盼也盼不到,大嫂啊,你可別得了好處還賣乖!”
聽黃氏說完,畢氏意識到了自己失態,皇帝剛頒下聖旨,自己可不能表露出任何不滿,當下強笑著說道:“弟妹說的不錯,大姐兒的確是咱家的榮耀。”
“好事,對,是好事!”
林遠誌強擠出了一絲笑容,啞著嗓子說道:“傳大夫人的話,府裏的下人每人加兩個月的月錢!”
府內的下人這才敢歡呼了起來,家裏的幾個小輩也紛紛上前向林紫蘇道賀。
待聖旨被供奉起來,眾人逐漸散去,畢氏這才愁容滿麵地歎了口氣。
敦王謝晞的名頭,京中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她雖是沒見過謝晞,但在她聽說關於謝晞的傳聞就沒什麽好事,不是好賭成性,就是仗勢欺人,尤其是聽說他還裸衣上街,這哪裏像是個正經人的做派?
而且,謝晞已然過了十六歲,聽說他府上的後院裏,養了一大堆的姬妾。
依著敦王的身份,日後必定還會有什麽側妃、良娣之類的女人,女兒年紀還小,臉皮又薄,要是這樣嫁過去,還不是要被惡心死?
畢氏越想越是堵心,直接帶著兒女回了後院。
“大姐兒,你是怎麽想的?”
畢氏回到院子,第一時間關上了門窗,開口問起了林紫蘇。
接到聖旨時,林紫蘇的心裏其實是有些雀躍,自己好不容易下定了決心,就算未來再多的艱難險阻,有一個人和自己風雨同舟,那也沒什麽可懼怕的。
可是眼見著父親和母親的表情,林紫蘇這才知道,這道賜婚給他們帶了無盡的煩惱。
南宮玥上前抱住了畢氏的腰,將臉貼在了母親的後背上,笑著說道:“娘,這門親事並不見得有多差,你不用為女兒擔心。”
畢氏聽林紫蘇話語裏滿是輕鬆,心底更是惆悵。女兒年紀還小,不知道天高地厚,本來嫁入皇室就是一樁破事,何況還是這個聲名狼藉的敦王!
畢氏心情沉重,忍不住地又歎了一口氣。一旁的林問荊不明所以,見母親一臉憂愁,幫腔說道:“那個敦王殿下我是見過的,長相還行,說話也還好。哦,對了,他酒量很好!上次在永安長公主的莊子上,我聽人說,他可是號稱千杯不醉!”
林紫蘇忍不住扶額,她本指望著哥哥能好好勸勸母親。可這一番話說出來,怕是母親會更加擔心自己。
她踮起腳趴在母親的肩膀上,果然見母親的一張臉黑了下來,隻聽母親問道:“他……你還知道他哪些事?”
聽母親問起,林問荊還要繼續說下去,林紫蘇輕咳了一聲,示意哥哥不要再往下說。
林問荊抬頭就見妹妹躲在母親的肩膀後麵,朝自己擠眉弄眼。
他有些納悶,自己實話實話而已,為何母親和妹妹的表情都那麽古怪呢?
這幾句話問下來,畢氏對女兒的這門親事越來越失望,隻能盼著丈夫回來後,聽聽丈夫會怎麽說。
可畢氏怎麽也沒想到,林遠誌一直都在門口站著,三人的對話林遠誌全聽在耳中。
林遠誌和畢氏想的完全不一樣,他想的更多的是林家的前途。
林家傳承了好幾代的醫戶,一直到了自己這一代,才算開始走上科舉的正路。
這些年穩紮穩打,弟弟林無患和自己一路升遷,好不容易才在京城裏站穩了腳跟。
如今自己升任了刑部侍郎,弟弟也是六品的京官,照這樣下去,林家總會有出頭的那一日。
皇帝貿然的給自己家賜婚,實在是不知道是福是禍。
不知情的人聽說了,定然會如同黃氏那般,羨慕林家得了皇帝的恩賞。
可自己的心裏知道,皇帝如此賜婚,那是將自己家推到了風頭浪尖。可以預料到的是,明日的早朝之上,定會有無數個禦史對這樁賜婚口誅筆伐。
林遠誌心中歎氣,他隻是想著給女兒找一個清白幹淨的人家,相夫教子,能夠平平安安的過一輩子。
而現在,女兒嫁給謝晞這個王爺,不但後院紛爭避免不了,日後新帝即位,指不定還要受到多少猜忌。
日後女兒不但要卷入皇室的是非紛爭之中,以後還要隨著謝晞就藩,去那貧苦荒涼的敦州,一生一世再難與家人相見。
想到這裏,林遠誌不由得鼻尖發酸,眼眶裏好像也濕潤了起來。
他本來還想進門勸說畢氏幾句,頓時停下了腳步,轉頭往外書房走去。男兒有淚不輕彈,可不能當著妻兒的麵掉眼淚!
左右皇帝聖旨裏說的是擇日成婚,自己的女兒年紀還小,拖個三年不成問題。
就謝晞那個拈花惹草的性子,說不定還沒到那個時候,就厭棄了女兒,還可以有一些轉機……
如林遠誌所料,第二日的一大早,就有禦史在早朝上拿這樁賜婚做起了文章。
禦史的理由極其簡單,皇帝的這道聖旨於禮不合、無法可依。
這道聖旨不但不符合祖製的要求,也與大衍會典中的法令相悖。
更有禦史洋洋灑灑寫了千字,將史上從古到今有名的暴君一一列出,最後得出結論,但凡暴君,無不是專橫獨斷。
因此,這幾個禦史眾口一詞,請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一向以仁君自居,聽到禦史把自己比成了暴君,當即臉就黑了下來。他心中轉過好幾個念頭,心中猶豫著要不要殺一儆百。
然而這一次出乎皇帝的預料,除了那幾個禦史自說自話之外,沒有人摻和進來,就連一向滿口禮儀的錢敏中也極其安靜。
皇帝這才鬆了口氣,對那幾個禦史也沒有追究太多,隻是在下朝之後吩咐葉銓記下那幾人,年底考績時務必不能評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