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陸悟深
這個猴子超強卻過分謹慎 作者:沈落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且說觀音菩薩與惠岸行者在兩界山外駐足片刻,山間所壓六耳獼猴早已聽的分明,看的清楚,他又與聊天群中細細查看了一番西遊釋厄傳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
然後,六耳獼猴便是清楚了其中關竅,明了以後步驟,他豎起六隻耳朵細細分明,隻待觀音作詩一首,便要搭話要個西行名額。
卻聽得觀音與徒弟說了三兩句話,觀音便使個神通,瞬息間,師徒二人離了兩界山處,卻去往了南海之處,隻剩個壓在山下的六耳獼猴在風中淩亂。
六耳獼猴沉默片刻,突然爆喝道:“觀音休走,為何不選我做那取經人的徒弟,所謂大慈大悲難道便是這般模樣?”
一時間五行山乃至四方境域皆是被音波震蕩,四下叢林之中百獸崩騰,樹林之上,百鳥亂竄,整個五行山似乎都亂成了一鍋粥。
五行山周邊,山神土地、五方揭諦皆是被那罵聲震得耳朵嗡嗡作響,山神罵道:“這猴子今日裏是怎麽了,怎地便突然發作,要罵南海大慈大悲的教主?”
土地道:“那確是誰也不知,反正平日裏便看這傻猴子時不時傻笑,時不時咬牙切齒,我看他竟然生了六隻耳朵,可莫不是生來便有先天頑疾?”
金光揭諦道:“倒不似是先天頑疾,畢竟我等在此監察許多時日,卻也不曾見到他有什麽頑疾,倒像是失心瘋或者中邪了。”
摩訶揭諦道:“佛祖曾言這六耳獼猴尚有用處,若是真個得了失心瘋,我等卻該如何交待。”
波羅揭諦道:“倒也不妨,我這裏有心經一篇,當可驅邪辟魔,靜心順氣。”
金頭揭諦、銀頭揭諦聞言,曰聲:“善!”
然後,五方揭諦便在六耳獼猴期待的目光下來到山前,然後分別盤坐周圍,圍成一個半弧形狀,然後開始念誦心經。
“給我——滾!”六耳獼猴的目光由滿懷期待逐漸變為呆滯愣怔,隻到最後化作歇斯底裏,驚動四遭林中鳥。
五行山暫且不提,卻說花果山那裏,萬靈學府中,孫悟空化身凡人取名章老師,做了萬靈學府之中講師,此刻正於其中教導啟靈三班的學生,卻皆是一些方開宿慧的精靈。
突然間,孫悟空似有感應,卻朝著五行山的方向看了一眼,他心中默默計算了一下,心道:“算來已是到了取經的時間,怎地那六耳獼猴卻突然瘋癲起來?”
見到章老師陷入沉思當中,方才舉蹄發問未曾得到回應的小狗說道:“章老師,章老師,您還沒有回答我呢,什麽是馳名天下第一妖啊?”
孫悟空回過神來,剛要為那小狗講述一番,便是突然間受到了感應,那種感應分明就是有人通過他的毫毛進行召喚,他隻得說一聲:“老師突然有些事情,何謂馳名天下第一妖有待日後再說,隻是你等且要記住不可作妖,而要修心養性,使名中帶個仙字!”
說完之後,孫悟空大步走出教室,找個沒人的地方還回本相,使個神通歸於齊天大聖府中,便就恰巧看到手下神將正將一根金色毫毛捏在無名指中,卻在階下等候。
齊天大聖府外,也有南海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等候,她梳一個盤龍髻,身穿一身素羅袍,帶碧玉紐,著錦絨裙,又帶金羅索,她眉毛彎彎如同一彎新月,一雙清眸似雙星閃耀,生就一張玉麵全顯慈悲,又有一枚朱唇沾點紅色,手中拿了一個淨瓶,其上斜插垂楊青翠碧綠,卻真是個佛中仙子,慈悲教主。
觀音菩薩身後立著惠岸尊者,當是哪吒兄長,他皮膚漆黑,手中又持有一根渾鐵棍,站立菩薩旁邊,倒是卻像一個護法尊神。
孫悟空本欲要直接與觀音招呼,卻也覺得不妥,遂就一個縱身,化一道金光落在神將旁邊,卻問道:“安神小將,如何便要突然喚俺?”
那小將見是大聖親至,也就行個禮,道:“本來不敢驚擾大聖,卻有南海觀音菩薩前來造訪大聖,小神不敢耽擱,所以馬上告知大聖爺爺,還望大聖爺爺恕罪。”
孫悟空聞言,說道:“無事無事,既然是南海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俺老孫卻當前去迎接。”
孫悟空說話間向前走了兩步,一身黃色便服便就消失,卻已穿上了齊天大聖的裝扮,正是鳳翅紫金冠、鎖子黃金、藕絲步雲履以及外披的一件赭黃袍,他連忙出了齊天大聖府,正見到觀音菩薩,忙是說道:“不知是觀音菩薩來此,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觀音道:“倒是貧僧不經通傳,冒昧前來拜見大聖,倒是逾越了。”
孫悟空笑道:“豈敢豈敢,能得菩薩來此,俺這花果山也算是蓬蓽生輝,還請菩薩輕移尊步,來我這府中一敘。”
觀音道:“既然如此,那便叨擾大聖了。”
孫悟空遂是引觀音菩薩去往了齊天大聖府中,又著令服侍神將獻了仙茶、素齋、靈果,然後引菩薩坐於沙發之上。
觀音頗為驚訝,然畢竟自持身份,不好在齊天大聖那裏失了端莊,便也並未說些什麽,她思索片刻,又道:“貧僧倒是記得,上次蟠桃盛會時,倒記得大聖曾言要來我那珞珈山做客,卻也經偌多時間不曾見得大聖?”
孫悟空聞言頓時有些訕訕,要知道如此言語放在世間卻也不過是客套話,然而觀音菩薩畢竟是出家之人,當然不能以此渡之,倒是的確有些不好意思,便道:“確是想拜訪菩薩,無奈這花果山中雜事頗多,一來二去便也耽擱了這許多時間。”
觀音一雙慧眼能察周天之事,自也知道齊天大聖創建萬靈學府,為天地立心,為萬靈立命,為三界開太平,是有千千世難滅之功,萬萬年不改之德,也便不做計較,隻說道:“大聖確有一顆仁心,既立萬靈學府,為天地蒼生指點迷津,若入得我佛門也當為治世之尊!”
孫悟空連稱不敢,說道:“菩薩謬讚了,世人皆知佛如來有大智慧、大功德,他為天地創立而得大道,以至甘願擯棄自身,拯救天地,俺老孫卻能有何功德也敢與治世之尊相提並論?”
觀音菩薩聞言,不由笑道:“若心中懷有蒼生,則無論如何皆為治世之尊,怎便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孫悟空笑笑,便有問道:“菩薩倒是看好俺老孫,然俺老孫自家人知自家事,卻也知道量力而行。”
觀音菩薩聞言,心中滿意,倒又與那大聖談論佛經經義,那大聖有祖師師兄頗懂佛經,也曾經曆教導,他自己也曾入過鬥戰勝佛之身,對於佛經更有了解,倒也能與觀音菩薩談論些許,有些地方甚至一拍即合,也讓得觀音菩薩更加欣賞孫悟空。
二人卻談了一宿,隻到惠岸行者難以忍受,提醒了一句:“老師,我等來到此處卻還有一些事情要有求於大聖!”
那菩薩也才醒悟,遂就宣了聲佛號,又道:“倒是忘了,貧僧此來確為有事相求於大聖,倒是浪費了大聖許多時間。”
孫悟空擺擺手,又道:“菩薩說哪裏話來,俺能夠得菩薩親自講授經義,卻也受益匪淺,菩薩有何事休說相求之言,但俺老孫幫得到一定義不容辭!”
觀音菩薩見那孫悟空如此說話,遂也心中暗喜,隻道取經之事該當已經塵埃落定,便道:“貧僧此次受世尊所托,要往東土大唐尋個取經人,卻讓他一路西行求得真經造福世間,然那取經人畢竟肉體凡胎,又需與他尋找三個神通廣大的徒弟,兩個徒弟雖然一定,然他等隻有挑擔牽馬之力,卻無降妖除魔之能,這一路西行仍需個神通廣大,威名遠揚的主,所以便想到了大聖,還請大聖著貧僧薄麵,與那西行路上走一遭。”
孫悟空心道“果是如此”,便又說道:“既然菩薩相邀,俺老孫必定鼎力相助,隻是俺老孫花果山這邊尚且有諸多之事不說,俺老孫也有師門,若真個與那取經人做個徒弟,老師那裏倒不好解釋,且要時常服侍那取經人,又如何得以處理此番之事?”
觀音聽得孫悟空之言,也已識得其心,遂是笑道:“世尊遂說若是尋到神通廣大的妖魔,便要他與那取經人做個徒弟,然大聖何等身份,怎能如此,所以大聖若去,這取經人自也隻能以長輩當之,如何能為晚輩?”
孫悟空點點頭,說道:“既然取經之事利在萬靈,功在千秋,俺老孫自然願意走上一遭,但怕萬靈學府時常有事,所以還請菩薩再讓那取經人另收個大弟子如何?”
觀音菩薩畢竟蕙質蘭心,卻也明白孫悟空的意思,無非便要讓那取經人再收個神通廣大的徒弟,待他本身不在之事也能抵擋一二,她遂是同意下來,說道:“當可,不知大聖可有推薦?”
孫悟空想了想,便道:“不如六耳獼猴如何?”
觀音菩薩聞言又細細思索,終於歎道:“我早說大聖有成佛之資,如今觀之的確如此,我曾聽聞那六耳獼猴借了大聖之名胡作非為,不知連累大聖多少,然大聖如今卻能放下成見,甘願渡他改邪歸正,此種心胸果非常人所有,我雖觀那六耳獼猴不曾有佛性,然既大聖有言,貧僧如何能夠違背?”
孫悟空說道:“既如此,俺就謝過菩薩了。”
觀音道:“大聖說笑了,此番雖說取經禮佛,然確要經曆磨難重重,如大聖這般身份實在不必,然大聖受了貧僧邀請卻也甘願出山相助,貧僧心中實是感激不盡,隻願與佛前相求,為大聖求得一個佛位,也算大聖不枉此行。”
孫悟空笑道:“菩薩說笑了,俺老孫與菩薩相談甚為契合,又聞得菩薩大慈大悲之名,若得菩薩相求,怎敢不允,閑話休提,我等且先去看看六耳獼猴,再去定了那取經之人。”
觀音菩薩曰聲“善”,兩人一道駕起祥雲,隻頃刻之間已過了千山萬水,卻到了五行山處,正聽到六耳獼猴在不住咆哮,罵的是諸天神佛,吼的是五方揭諦、山神土地,直如癲狂一般。
觀音菩薩皺皺眉頭,對於六耳獼猴卻似有些不喜,然孫悟空與觀音到達,早有山神土地、五方揭諦前來相迎,皆是言那六耳獼猴諸般不是。
孫悟空道:“你等所言暫且卻也不忙,待我與菩薩見過六耳獼猴再做分曉。”
眾神方才退去,孫悟空與觀音菩薩施展法力,阻了六耳獼猴噪音,然後一路商議著來到六耳獼猴探頭之處,孫悟空見六耳獼猴被壓在其下封住神通,雖能言語然身體不能動彈,不由得有些唏噓,他說道:“六耳獼猴,休得狂躁,且看看是誰人來了?”
六耳獼猴聽得孫悟空言語,本該仇人見麵,分外眼紅,卻突然間有些害怕,待看到旁邊觀音之時,頓時眼睛一亮,道:“這可不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南無觀世音菩薩嘛。承看顧!承看顧!”
觀音詢問道:“你這廝既被關押,便當好好反思,如何又在此處喧鬧?”
六耳獼猴道:“不瞞菩薩說,弟子在此度日如年,更無一個相知的來看我一看,自那猴……孫大聖把我壓在此處也有三百年了,卻不能展掙,所以心中苦惱,固有發作。萬望菩薩恕罪,若得菩薩方便,還請救弟子一救!”
觀音菩薩道:“你這廝罪業彌深,卻又不思悔改,若是真個救你出來,但你再生禍害,豈不是貧僧做了壞人,況且你乃是大聖所壓,如今大聖當麵,你當問過他方能救你。”
孫悟空看了眼六耳獼猴,說道:“俺此來本待是要放你出來,讓你有個改邪歸正的機會,卻不想你心中怨毒頗深,如此倒是不好放你。”
六耳獼猴忙是哭泣道:“菩薩、大聖明鑒,弟子實在已知悔了,方才不過是嘴上逞強,然心中實已知錯,但願兩位發大慈悲為弟子指條門路,弟子情願修行。”
觀音聽到六耳獼猴悔過之言,又看向孫悟空那邊,孫悟空笑道:“俺老孫與六耳之結就此根斷,一切皆聽菩薩意思。”
那菩薩聞得此言,頓時滿心歡喜,卻對大聖道:“謝過大聖。”
菩薩轉頭又對六耳獼猴說道:“聖經雲,出其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裏之外違之。你既然有悔過心,又得大聖認同,那便於此待我去往東土大唐國尋一個取經的人,讓他救你。你便就跟他做個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如何?”
六耳獼猴聞言頓時雙眼發亮,如此情景他已盼望已久,又如何願意舍棄,隻聲聲道:“願去!願去!”
觀音菩薩道:“如此便有善果,然既有善果,我也當與你起個法名,你既有六耳,便就以此為姓,卻就姓個陸,法名悟深如何?”
六耳獼猴既得菩薩賜名,卻也滿心歡喜,連連點頭道:“弟子謝過菩薩賜名!”
孫悟空笑道:“既然如此,那你日後可要好好修行,勿要生了投機取巧之心,否則俺老孫定不容你!”
六耳獼猴陪笑道:“多感大聖教誨,如何還敢再犯。”
孫悟空與觀音就此離去,卻去往長安之處,隻留下滿心複雜的六耳獼猴,他心中依舊忌恨孫猴子,卻又生了其他心思……
然後,六耳獼猴便是清楚了其中關竅,明了以後步驟,他豎起六隻耳朵細細分明,隻待觀音作詩一首,便要搭話要個西行名額。
卻聽得觀音與徒弟說了三兩句話,觀音便使個神通,瞬息間,師徒二人離了兩界山處,卻去往了南海之處,隻剩個壓在山下的六耳獼猴在風中淩亂。
六耳獼猴沉默片刻,突然爆喝道:“觀音休走,為何不選我做那取經人的徒弟,所謂大慈大悲難道便是這般模樣?”
一時間五行山乃至四方境域皆是被音波震蕩,四下叢林之中百獸崩騰,樹林之上,百鳥亂竄,整個五行山似乎都亂成了一鍋粥。
五行山周邊,山神土地、五方揭諦皆是被那罵聲震得耳朵嗡嗡作響,山神罵道:“這猴子今日裏是怎麽了,怎地便突然發作,要罵南海大慈大悲的教主?”
土地道:“那確是誰也不知,反正平日裏便看這傻猴子時不時傻笑,時不時咬牙切齒,我看他竟然生了六隻耳朵,可莫不是生來便有先天頑疾?”
金光揭諦道:“倒不似是先天頑疾,畢竟我等在此監察許多時日,卻也不曾見到他有什麽頑疾,倒像是失心瘋或者中邪了。”
摩訶揭諦道:“佛祖曾言這六耳獼猴尚有用處,若是真個得了失心瘋,我等卻該如何交待。”
波羅揭諦道:“倒也不妨,我這裏有心經一篇,當可驅邪辟魔,靜心順氣。”
金頭揭諦、銀頭揭諦聞言,曰聲:“善!”
然後,五方揭諦便在六耳獼猴期待的目光下來到山前,然後分別盤坐周圍,圍成一個半弧形狀,然後開始念誦心經。
“給我——滾!”六耳獼猴的目光由滿懷期待逐漸變為呆滯愣怔,隻到最後化作歇斯底裏,驚動四遭林中鳥。
五行山暫且不提,卻說花果山那裏,萬靈學府中,孫悟空化身凡人取名章老師,做了萬靈學府之中講師,此刻正於其中教導啟靈三班的學生,卻皆是一些方開宿慧的精靈。
突然間,孫悟空似有感應,卻朝著五行山的方向看了一眼,他心中默默計算了一下,心道:“算來已是到了取經的時間,怎地那六耳獼猴卻突然瘋癲起來?”
見到章老師陷入沉思當中,方才舉蹄發問未曾得到回應的小狗說道:“章老師,章老師,您還沒有回答我呢,什麽是馳名天下第一妖啊?”
孫悟空回過神來,剛要為那小狗講述一番,便是突然間受到了感應,那種感應分明就是有人通過他的毫毛進行召喚,他隻得說一聲:“老師突然有些事情,何謂馳名天下第一妖有待日後再說,隻是你等且要記住不可作妖,而要修心養性,使名中帶個仙字!”
說完之後,孫悟空大步走出教室,找個沒人的地方還回本相,使個神通歸於齊天大聖府中,便就恰巧看到手下神將正將一根金色毫毛捏在無名指中,卻在階下等候。
齊天大聖府外,也有南海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等候,她梳一個盤龍髻,身穿一身素羅袍,帶碧玉紐,著錦絨裙,又帶金羅索,她眉毛彎彎如同一彎新月,一雙清眸似雙星閃耀,生就一張玉麵全顯慈悲,又有一枚朱唇沾點紅色,手中拿了一個淨瓶,其上斜插垂楊青翠碧綠,卻真是個佛中仙子,慈悲教主。
觀音菩薩身後立著惠岸尊者,當是哪吒兄長,他皮膚漆黑,手中又持有一根渾鐵棍,站立菩薩旁邊,倒是卻像一個護法尊神。
孫悟空本欲要直接與觀音招呼,卻也覺得不妥,遂就一個縱身,化一道金光落在神將旁邊,卻問道:“安神小將,如何便要突然喚俺?”
那小將見是大聖親至,也就行個禮,道:“本來不敢驚擾大聖,卻有南海觀音菩薩前來造訪大聖,小神不敢耽擱,所以馬上告知大聖爺爺,還望大聖爺爺恕罪。”
孫悟空聞言,說道:“無事無事,既然是南海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俺老孫卻當前去迎接。”
孫悟空說話間向前走了兩步,一身黃色便服便就消失,卻已穿上了齊天大聖的裝扮,正是鳳翅紫金冠、鎖子黃金、藕絲步雲履以及外披的一件赭黃袍,他連忙出了齊天大聖府,正見到觀音菩薩,忙是說道:“不知是觀音菩薩來此,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觀音道:“倒是貧僧不經通傳,冒昧前來拜見大聖,倒是逾越了。”
孫悟空笑道:“豈敢豈敢,能得菩薩來此,俺這花果山也算是蓬蓽生輝,還請菩薩輕移尊步,來我這府中一敘。”
觀音道:“既然如此,那便叨擾大聖了。”
孫悟空遂是引觀音菩薩去往了齊天大聖府中,又著令服侍神將獻了仙茶、素齋、靈果,然後引菩薩坐於沙發之上。
觀音頗為驚訝,然畢竟自持身份,不好在齊天大聖那裏失了端莊,便也並未說些什麽,她思索片刻,又道:“貧僧倒是記得,上次蟠桃盛會時,倒記得大聖曾言要來我那珞珈山做客,卻也經偌多時間不曾見得大聖?”
孫悟空聞言頓時有些訕訕,要知道如此言語放在世間卻也不過是客套話,然而觀音菩薩畢竟是出家之人,當然不能以此渡之,倒是的確有些不好意思,便道:“確是想拜訪菩薩,無奈這花果山中雜事頗多,一來二去便也耽擱了這許多時間。”
觀音一雙慧眼能察周天之事,自也知道齊天大聖創建萬靈學府,為天地立心,為萬靈立命,為三界開太平,是有千千世難滅之功,萬萬年不改之德,也便不做計較,隻說道:“大聖確有一顆仁心,既立萬靈學府,為天地蒼生指點迷津,若入得我佛門也當為治世之尊!”
孫悟空連稱不敢,說道:“菩薩謬讚了,世人皆知佛如來有大智慧、大功德,他為天地創立而得大道,以至甘願擯棄自身,拯救天地,俺老孫卻能有何功德也敢與治世之尊相提並論?”
觀音菩薩聞言,不由笑道:“若心中懷有蒼生,則無論如何皆為治世之尊,怎便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孫悟空笑笑,便有問道:“菩薩倒是看好俺老孫,然俺老孫自家人知自家事,卻也知道量力而行。”
觀音菩薩聞言,心中滿意,倒又與那大聖談論佛經經義,那大聖有祖師師兄頗懂佛經,也曾經曆教導,他自己也曾入過鬥戰勝佛之身,對於佛經更有了解,倒也能與觀音菩薩談論些許,有些地方甚至一拍即合,也讓得觀音菩薩更加欣賞孫悟空。
二人卻談了一宿,隻到惠岸行者難以忍受,提醒了一句:“老師,我等來到此處卻還有一些事情要有求於大聖!”
那菩薩也才醒悟,遂就宣了聲佛號,又道:“倒是忘了,貧僧此來確為有事相求於大聖,倒是浪費了大聖許多時間。”
孫悟空擺擺手,又道:“菩薩說哪裏話來,俺能夠得菩薩親自講授經義,卻也受益匪淺,菩薩有何事休說相求之言,但俺老孫幫得到一定義不容辭!”
觀音菩薩見那孫悟空如此說話,遂也心中暗喜,隻道取經之事該當已經塵埃落定,便道:“貧僧此次受世尊所托,要往東土大唐尋個取經人,卻讓他一路西行求得真經造福世間,然那取經人畢竟肉體凡胎,又需與他尋找三個神通廣大的徒弟,兩個徒弟雖然一定,然他等隻有挑擔牽馬之力,卻無降妖除魔之能,這一路西行仍需個神通廣大,威名遠揚的主,所以便想到了大聖,還請大聖著貧僧薄麵,與那西行路上走一遭。”
孫悟空心道“果是如此”,便又說道:“既然菩薩相邀,俺老孫必定鼎力相助,隻是俺老孫花果山這邊尚且有諸多之事不說,俺老孫也有師門,若真個與那取經人做個徒弟,老師那裏倒不好解釋,且要時常服侍那取經人,又如何得以處理此番之事?”
觀音聽得孫悟空之言,也已識得其心,遂是笑道:“世尊遂說若是尋到神通廣大的妖魔,便要他與那取經人做個徒弟,然大聖何等身份,怎能如此,所以大聖若去,這取經人自也隻能以長輩當之,如何能為晚輩?”
孫悟空點點頭,說道:“既然取經之事利在萬靈,功在千秋,俺老孫自然願意走上一遭,但怕萬靈學府時常有事,所以還請菩薩再讓那取經人另收個大弟子如何?”
觀音菩薩畢竟蕙質蘭心,卻也明白孫悟空的意思,無非便要讓那取經人再收個神通廣大的徒弟,待他本身不在之事也能抵擋一二,她遂是同意下來,說道:“當可,不知大聖可有推薦?”
孫悟空想了想,便道:“不如六耳獼猴如何?”
觀音菩薩聞言又細細思索,終於歎道:“我早說大聖有成佛之資,如今觀之的確如此,我曾聽聞那六耳獼猴借了大聖之名胡作非為,不知連累大聖多少,然大聖如今卻能放下成見,甘願渡他改邪歸正,此種心胸果非常人所有,我雖觀那六耳獼猴不曾有佛性,然既大聖有言,貧僧如何能夠違背?”
孫悟空說道:“既如此,俺就謝過菩薩了。”
觀音道:“大聖說笑了,此番雖說取經禮佛,然確要經曆磨難重重,如大聖這般身份實在不必,然大聖受了貧僧邀請卻也甘願出山相助,貧僧心中實是感激不盡,隻願與佛前相求,為大聖求得一個佛位,也算大聖不枉此行。”
孫悟空笑道:“菩薩說笑了,俺老孫與菩薩相談甚為契合,又聞得菩薩大慈大悲之名,若得菩薩相求,怎敢不允,閑話休提,我等且先去看看六耳獼猴,再去定了那取經之人。”
觀音菩薩曰聲“善”,兩人一道駕起祥雲,隻頃刻之間已過了千山萬水,卻到了五行山處,正聽到六耳獼猴在不住咆哮,罵的是諸天神佛,吼的是五方揭諦、山神土地,直如癲狂一般。
觀音菩薩皺皺眉頭,對於六耳獼猴卻似有些不喜,然孫悟空與觀音到達,早有山神土地、五方揭諦前來相迎,皆是言那六耳獼猴諸般不是。
孫悟空道:“你等所言暫且卻也不忙,待我與菩薩見過六耳獼猴再做分曉。”
眾神方才退去,孫悟空與觀音菩薩施展法力,阻了六耳獼猴噪音,然後一路商議著來到六耳獼猴探頭之處,孫悟空見六耳獼猴被壓在其下封住神通,雖能言語然身體不能動彈,不由得有些唏噓,他說道:“六耳獼猴,休得狂躁,且看看是誰人來了?”
六耳獼猴聽得孫悟空言語,本該仇人見麵,分外眼紅,卻突然間有些害怕,待看到旁邊觀音之時,頓時眼睛一亮,道:“這可不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南無觀世音菩薩嘛。承看顧!承看顧!”
觀音詢問道:“你這廝既被關押,便當好好反思,如何又在此處喧鬧?”
六耳獼猴道:“不瞞菩薩說,弟子在此度日如年,更無一個相知的來看我一看,自那猴……孫大聖把我壓在此處也有三百年了,卻不能展掙,所以心中苦惱,固有發作。萬望菩薩恕罪,若得菩薩方便,還請救弟子一救!”
觀音菩薩道:“你這廝罪業彌深,卻又不思悔改,若是真個救你出來,但你再生禍害,豈不是貧僧做了壞人,況且你乃是大聖所壓,如今大聖當麵,你當問過他方能救你。”
孫悟空看了眼六耳獼猴,說道:“俺此來本待是要放你出來,讓你有個改邪歸正的機會,卻不想你心中怨毒頗深,如此倒是不好放你。”
六耳獼猴忙是哭泣道:“菩薩、大聖明鑒,弟子實在已知悔了,方才不過是嘴上逞強,然心中實已知錯,但願兩位發大慈悲為弟子指條門路,弟子情願修行。”
觀音聽到六耳獼猴悔過之言,又看向孫悟空那邊,孫悟空笑道:“俺老孫與六耳之結就此根斷,一切皆聽菩薩意思。”
那菩薩聞得此言,頓時滿心歡喜,卻對大聖道:“謝過大聖。”
菩薩轉頭又對六耳獼猴說道:“聖經雲,出其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裏之外違之。你既然有悔過心,又得大聖認同,那便於此待我去往東土大唐國尋一個取經的人,讓他救你。你便就跟他做個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如何?”
六耳獼猴聞言頓時雙眼發亮,如此情景他已盼望已久,又如何願意舍棄,隻聲聲道:“願去!願去!”
觀音菩薩道:“如此便有善果,然既有善果,我也當與你起個法名,你既有六耳,便就以此為姓,卻就姓個陸,法名悟深如何?”
六耳獼猴既得菩薩賜名,卻也滿心歡喜,連連點頭道:“弟子謝過菩薩賜名!”
孫悟空笑道:“既然如此,那你日後可要好好修行,勿要生了投機取巧之心,否則俺老孫定不容你!”
六耳獼猴陪笑道:“多感大聖教誨,如何還敢再犯。”
孫悟空與觀音就此離去,卻去往長安之處,隻留下滿心複雜的六耳獼猴,他心中依舊忌恨孫猴子,卻又生了其他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