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到這裏時,蔡禦史心裏稍微輕鬆了點,總算確定了一個辦法,有個章程了。


    按照那林泰來的習性,隻要王老盟主來揚州開文壇大會,就一定能把喜歡虛榮的林泰來引過來。


    然後讓這文壇大會開上一個月,能拖林泰來多久是多久吧。


    至於林泰來能不能搗亂成功,王老盟主會不會被打臉,複古派是不是被羞辱,蔡禦史並不放在心上。


    他的目的隻是盡力拖住林泰來,盡量讓林泰來在揚州多滯留一段時間而已。


    想了想後,蔡禦史又問道:“如果隻有一個辦法,還是有點單薄了,不太牢靠。


    你們還有什麽辦法,可以一並用上,多多益善,效果更好。”


    另一個師爺張先生說:“若東翁還想另求良謀,我倒是有一個想法。”


    蔡禦史對兩個師爺都很信任,點頭道:“張先生盡管說來!”


    張師爺又開口道:“林泰來三番兩次到揚州,堪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顯然渴望進入鹽業。


    從他的做法也能看出來,第一次到揚州,從鄭家手裏強租七千鹽引,上次到揚州,從汪家手裏強租五千鹽引。


    由此可見,林泰來對鹽引是貪得無厭,極為渴望的。所以隻要有鹽引,不怕吸引不住林泰來。”


    蔡禦史點頭稱是,林泰來對鹽引的吃相,簡直如同惡虎搶食一樣,說是生撕活咬也不為過。


    也正因為如此,去年汪慶登高一呼,好多人才肯附和汪慶,形成一個鬆散的反林同盟,那都是被林泰來嚇怕的。


    然後又聽到張師爺說:“東翁可以讓鹽運司放五千新引窩出去,招納鹽商認窩!


    我就不信,林泰來還能對此不上心?隻要把認窩程序拖延著,總能讓林泰來在揚州滯留一兩個月。”


    蔡禦史在心裏盤算了一會兒,也點頭道:“這個主意也不錯,總體可行!”


    “窩”在鹽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意思就是資格憑證。那麽所謂引窩,就是鹽商購買鹽引的資格憑證。


    鹽商從鹽場買鹽需要鹽引,但是領取鹽引又需要引窩。


    簡單地說,鹽引是一次性的,每年用完就作廢了。


    而引窩是固定存在的“不動產”,每年都可以憑借引窩的窩數來領取相應數目的鹽引,當然要先交錢。


    五千引窩的意思就是窩數五千,可以據此每年領取五千鹽引。


    而且引窩是能夠世襲的,就像田地一樣,可以代代相傳,又稱為窩本。


    所以說,林大官人強租來的一萬兩千鹽引,其實嚴格來說應該是一萬兩千引窩或者窩本。


    至於引窩怎麽來的,當然是鹽商花錢從鹽運司買來的,這叫做認窩。


    當然引窩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且價格很貴,一般沒有大資本玩不起。


    比如想全部吃下五千引窩,總花費至少需要白銀萬兩以上。


    這對林泰來而言肯定也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但吃力就對了,越吃力越能讓林泰來在揚州消耗時間。


    見蔡禦史不反對,張師爺便道:“既然東翁也同意了,那我盡快與鹽運司商議個章程,怎麽放這五千引窩。”


    雖然蔡禦史是巡鹽禦史,不是鹽運司的主官,但是對於蔡禦史的指令,鹽運司不敢不聽。


    在大明的最開始,巡鹽禦史隻是負責對鹽務進行監察和查賬,和鹽運司沒有上下級關係。


    但是大明官場體製發展到現在,帶風憲銜的官職權力越來越大,巡鹽禦史已經成為鹽運司事實上的上司,和巡撫變成了布政使的上司一個道理。


    蔡禦史心裏也有數,這些年淮鹽購銷狀況不錯,所以再放五千新的引窩出去問題不大。


    長隨蔡十全看到兩個師爺的意見都被采納了,唯獨自己作為絕對心腹,沒有表現機會,心裏就有點急。


    他趕緊又說:“其實也可以給林氏鹽業找一點小麻煩,隻要不是太過分就行。


    林泰來肯定要花費時間精力解決麻煩,這樣也能把林泰來拖在揚州城。


    而且這樣也能顯示出老爺的威風,免得讓外人小看了老爺。”


    蔡禦史也同意了,又強調說:“但隻能是小麻煩,不可大動幹戈,以免林泰來狗急跳牆、鋌而走險,本院可不想重蹈楊俊民的覆轍。”


    巡鹽禦史所以決定的事情,立刻就開始大張旗鼓的布置起來。


    在揚州城這特殊的一畝三分地上,巡鹽禦史是超於知府的存在,說話甚至比巡撫還硬。


    知府最多就是挖一下護城河,堆積出一個梅花嶺,絕對不敢想著,請王老盟主到揚州開文壇大會。


    至於放出五千引窩的風聲,在揚州城裏也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晚明並不是清代中期,揚州鹽業的各種數值還沒有那麽膨脹,至少官方數據還沒有膨脹起來,而且還沒有出現窩本高度集中的情況。


    以當今的劃分標準,擁有五千窩本就能稱得上中等鹽商了。


    這次官方一口氣放出五千引窩,如果全部吃下,可以立刻造就一個中等富商家庭。


    巡鹽察院這些動作,汪員外算是最先感知到的人之一,畢竟委托了汪員外向鹽商募資。


    於是汪員外毫不猶豫的,立刻把遠房親戚陸君弼請了過來。


    說是遠親,但陸君弼還是偷偷摸摸過來的,與汪員外也是偷偷摸摸的會見。


    畢竟陸君弼現在的主要身份是林氏鹽業的大掌櫃,而汪員外則是反林同盟的盟主,兩人名義上應該是為了利益而水火不容的關係。


    汪員外開門見山的問道:“巡鹽察院動作頻頻,林大官人什麽時候再來揚州?”


    陸君弼警惕的說:“怎麽?你有什麽不該有的小心思?還是你不想看到林坐館?”


    不怪陸君弼多想,五千引窩這塊肉太肥了,而林氏鹽業目前手裏窩本都是租來的,沒有屬於自己的窩本總是不踏實,就好像大廈沒有基石。


    此刻他還以為汪員外想趁著林坐館不在,吞下這五千引窩。


    畢竟汪員外也是很有聲望的人了,在鹽商群體裏也是具備了話事資格的大撈家。


    汪員外看到昔日遠親如此不近人情,心裏有點生氣的說:


    “去年一開始,我號召反林聚會時,尚有五六十人肯來;到了年底時,就隻有三四十人了;而到今春,更隻剩下二三十人了!


    這是為什麽?還不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林大官人的恐懼又漸漸淡化了。


    如果林大官人再不來揚州,隻怕這二三十人也剩不下幾個了。


    所以我怎麽可能不願意看到林大官人?我比誰都希望林大官人出現在揚州城!”


    陸君弼無語,汪員外這番話倒也是有理有據,無法反駁。


    汪員外說出了自己的訴求:“麵對新放出的五千引窩,如果林大官人想認窩又缺錢,我可以借錢給他!


    但是希望他能把先前租走的五千窩本還給我,不然我手裏沒剩幾千窩本,說話都不硬氣。”


    陸君弼這才說出了實情:“林坐館已經在路上了,不久之後就會抵達揚州。”


    但現在麵臨複雜的局勢,陸君弼覺得自己不能隻幹等著了,從汪府出來後就啟程南下,主動沿著運河去找林大官人了。


    在這個時候,林大官人還在運河上慢慢悠悠的晃蕩。


    製式漕船的標準容量是四百石,這次運送五萬石漕糧,連帶損耗以及其它,船隊總共一百幾十艘。


    這次傍晚靠岸後,隨行的張鳳翼老先生忍無可忍的來到林泰來的大座船。


    不過沒見到林泰來,隻看到了左護法張文,張鳳翼抱怨說:“這路程速度也太慢了。”


    張文打個“哈哈”說:“一百多艘滿載漕船的隊伍,當然不能和單獨座船的速度相比,老先生見諒則個!


    如果老先生著急,可以脫離隊伍,先行去揚州城。”


    張鳳翼心裏吐槽,如果他們自行去揚州城,那邊的一幫子暴發戶誰認識他們啊?


    又忍不住說:“不隻是這些緣故吧?本來可以夜航的,但聽說伱們坐館每天都要固定花費半個時辰,與一隊五十人談心,實在太浪費時間了。”


    張文反問道:“我們坐館效仿古之名將愛兵如子,與士卒親切相處促膝長談,有什麽問題?”


    張鳳翼揮了揮手說:“不與你囉嗦了,我找你們坐館去!”


    在岸上不遠處,林大官人與五十名官軍圍坐一圈,對著旁邊的軍士親切的問道:“去年多賺了幾兩?”


    那軍士響亮的答道:“托長官的福,去年能往回運鹽,能比往年多掙了七兩,家裏寬鬆多了!”


    林大官人欣慰的說:“為下屬夥計們謀福利,都是我這個首領應該做的。


    聽到你們都得到了好處,我這心裏非常高興,也不枉我在揚州打生打死了。


    我相信我們一定會重整鹽業秩序,以後這大概就是一個長久的活計了。”


    “多謝林長官給的飯碗!”那軍士激動的說。


    蘇州一般打工人年收入也就十多兩,普通軍士除了管飯外月薪隻有九錢,每年增收七八兩已經是巨額增長了。


    張鳳翼走到近前,聽到了這些對話,總覺得哪裏不對,但又說不上來。


    求一下最後的月票啊啊啊,明天繼續奮戰!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話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輕風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輕風去並收藏大明話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