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章 何為法統
大明:開局攤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作者:引火鬆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子為管理者,代天管理萬民。而百官為公器……”老朱的麵龐之上,陰晴不定。
這的確是一個全新的論述,以老朱的聰明才智,自然能看出這套論述其中的潛力……
這套論述現在雖然隻是框架……但,這個框架,將天下的一切全都框在了“民意”裏。若是任其發展下去,簡直比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還要更加可怕!
周朝時,天子以周禮治理天下。周禮實際上,走的也是神化天子的路子,天子至高無上,代天統治萬民。周公將天子塑造為神秘、強大的象征,又通過分封來鞏固周朝領土……周天子高高在上,眾諸侯互相牽製,即使天子什麽都不做,周朝的天下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長治久安。
但後來,因為周幽王等人的作死,使得天子高高在上的地位被踐踏,周禮賦予天子的那一層神秘麵紗被揭開了。
於是禮崩樂壞,周朝的法統破碎了,春秋戰果降臨了。
直到秦始皇強勢崛起,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大一統的中華大地……這話倒是千真萬確,一點錯誤都沒有,如何盛讚始皇帝,都不為過。
但是也不要忘了,秦朝畢竟二世而亡,統一天下僅僅十五年,而在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分封諸侯,把中原天下劃分得比戰國還要細碎。
如果延續項羽的路子走下去,中華大地短暫的統一,沒準就跟孔雀王朝似的了。
無論是秦始皇,還是項羽,都沒有重新確立一個新的、名正言順的統治天下的法統。
在這個時候,是劉邦站了出來,承接了秦朝的基業,漢承秦製,扛起了祖龍的擔子,繼續完成祖龍沒有完成的事業……經過漢初曆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總算是維持住了大一統的局麵,而且還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原之地,億兆百姓,以漢人自居,僅僅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劉家的功業,絲毫不在始皇帝之下。
但,劉邦起於亭長,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建立起法統的,沒有法統的大漢初期,大漢也幾次麵臨危亡的境地:劉邦立國之後,遭遇異姓王造反,碰上了匈奴入侵,隨後外戚專權,呂氏秉政,即便是文景之治的時候,也冒出了七國之亂……
帝王威嚴,比之周朝強盛的時期,可謂是天差地別。
漢初的天下,可謂是紛亂不止,想要維持大一統的局麵,何其艱難!
而這時候,漢武帝劉徹,成為了天下的皇帝。
勵精圖治,抗擊匈奴,劉徹不光鏟除了威脅大一統的所有隱患,還把中原王朝推向了新的巔峰,秦皇漢武,並駕齊驅,便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但比之漢武時的武功,漢武時期的文治也不輸先輩,因為有一個儒士站了出來,提出了天人三策,策動天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直到這個時候,大一統的華夏,才真正有了法統!
董仲舒主張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崇大一統,強調尊王攘夷……他的這一套思想,正好給了漢武帝提供了最好的理論依據,推恩諸侯,出擊匈奴,大漢江山,步入極盛。
至此,封建王朝的大一統,才有了真正的思想根基。
且不論獨尊儒術到底好不好,事實上自大漢之後的一千多年,不管朝代變幻,都是延續著相同的框架,大家在裏麵修修補補而已。
一直到了大宋朝,三百年江山,落到了元廷手裏,漢家河山淪陷於夷狄之手……在近百年年的痛苦壓抑之中,終於一抹紅巾崛起在黃河與長江之間,一個出身低微的農民拿起了武器,開始了恢複舊山河的戰爭。
黃河南北,淮東淮西,長江上下,亦有不計其數的英豪,投入到了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之中,有人喊出重開大宋之天。誌在恢複舊山河。
現在,大元已經滅亡了。朱家得到了這個從漢武帝之時,傳承至今的法統。
這個法統,珍貴,但卻也有致命的弊病。從漢時至今,從來沒有一個朝代,能夠綿延不絕,幾百年過去,法統便要易主……即便老朱和朱肅預先得知了大明未來會如何滅亡,為此針對性的修修補補,做出了諸多舉措。
但,他們卻仍然不敢肯定,大明會永遠傳續下去。
朝代的製度無法長存,每當改朝換代,製度便會麵臨洗牌……而法統,卻是從漢武時傳承至今,幾乎沒有斷絕。若能將大明與法統捆綁在一起,或許是一個新的思路。
而什麽是法統?法統,即為皇帝治理國家的依據。
如董仲舒,從春秋到漢初的諸多離亂之中,為漢武帝總結出了新的法統。
大明要更改法統,也當從漢到元時的離亂中,總結出新的規律。
天子,朝臣,百姓,到底該是什麽關係?
趙宋亡國,元廷崩潰……幾百年的慘痛教訓,該從中學到什麽?
皇帝,該用什麽樣的名義如何治理天下?
這一連串的宏大問題,拷問著當世的聰明人……劉伯溫、宋濂,乃至現在的老朱,或許都曾經有過思索,他們猶豫和糾結著,對未來沒有信心。
最後才決定,在現有的法統上修修補補,拿來就用……畢竟現有的法統已經被驗證了,至少能在幾百年的時間裏,保證皇帝的至高無上。
保證“家天下”的合理性。
大明開辟了新的時代,卻又仿佛隻是其他封建皇朝的幽靈,這個新生的皇朝一隻腳踏進了新的時代,一隻腳還在舊時代的泥潭裏掙紮。
若是按照原有的曆史,老朱好容易推翻了大元朝,最後,仍舊選擇了原有的,漢武帝時代傳續下來的法統。
大明的劇本,也就和先前的曆朝曆代幾乎相同:依舊是從強盛,漸漸走向了文恬武嬉。
黨爭不斷,改革推行不下去,皇帝越來越昏聵無能,邊境的蠻夷崛起,最終淒慘亡國……重溫舊夢了屬於是!
到底該怎麽辦?
曆史上,在經曆了白骨如山的慘痛教訓之後,明末的思想家們開始徹徹底底的反思,到底真正的皇帝該是什麽樣的?大明又為什麽會滅亡?
無數日夜的苦心焦思之後,有人寫出了明夷待訪錄,提出了原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
上古之時,人們因為私心,對大家有好處的事情,沒人去做,危害大家利益的壞事,又沒人敢挺身而出……直到上古賢君出世,不計個人得失,興利除弊,以千百倍的勤勞,治理百姓,才有了三代之治。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
三代之後的君主,把天下視作私產,盡占天下之利,把天下人當做客,自己當做主,一個人當皇帝還不夠,還要傳之子子孫孫,敲剝天下人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這還是真正的為君之道嗎?
這是在大明滅亡之後,一些遺民從血淚當中總結出來的教訓。
試問真正的為君之道是什麽?
天下該如何治理?
窮極大明一朝,或許都沒有人想明白,大明之後的三百年,韃清文字獄之下,更沒有人敢想了。
而現在,朱肅則給了老朱一個備選的答案。
未來的君王雖然秉承天命,而天命既是人心,人心既是安樂。
天下之土地並非天子私產,而是受之於天,分之於民。
未來的天下,核心就在於安樂!
因為老朱驅逐了韃虜,給了天下百姓安樂,所以朱家便有天命!
而天命之下,皇帝有權將自己的權力交給官員,使官員為自己治理天下……官員是盛放權力的公器!
而權力出之於皇帝!因為皇帝,是為了使百姓們的安樂存在的!
為了這個目的,皇帝使用這個權力,天經地義!
若是這個法統的框架完全形成了體係,完全可以總結成日後百年的金科玉律,甚至可以傳承更久……隻要趁著老朱這個開國皇帝對國家的無上把控力仍在,推動這一套主張落實,大明的法統,就將迥異於那些皇朝。
這是一條全新的路!
而提出這個法統的朱肅,也將和董仲舒一樣,被捧上神壇……一位成就遠超朱子的聖人,就要冉冉升起了。
這件事情著實太重要了。
“若是,日後百姓不願我朱家子弟為皇帝……”老朱的眉頭皺起,說出了自己對於這套法統最大的擔憂。
“那就說明,皇帝使百姓民不聊生,百姓已經沒有其他退路,隻能對我朱家群起而攻之了。”朱肅肅容道。
“即便是按照原來的法統,父皇您以為,我朱家就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把持天下神器嗎?”
“自從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我華夏子民,就絕不可能成為麻木不仁,任人宰割的魚肉。”
“父皇您先前欲編製戶籍,限製百姓流動,希望大明上下從此成為一潭不變之死水,以為此為萬世之基,但最後的結果你也知道了……”
“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可有因為大明的戶籍律令,就停止在四處流竄?或者您想要閹割百姓血性?身毒而今亦有我大明租界,您也該知道那邊是什麽樣的情況了。”
“縱使種姓之製已經根深蒂固,百姓們毫無血性……但身毒國中,仍然沒有一個長久穩定的政權。因為百姓沒有血性,任何人都能來踩上他們一腳!”
“甚至於百姓麻木不仁,國中上下,宛如一個糞坑一般……我華夏絕對不能淪於那般的境地!”
老朱再次陷入沉默,朱肅說的是事實,縱使,董仲舒的法統之中,特意神化天子,把天子塑造成了至高無上的存在……那又如何?
百姓們活不下去了,連天都敢捅出一個窟窿!何況什麽天子!
天子至高無上不可違逆,到了真正秩序崩壞的時候,也隻是一句笑談而已。
“既然如此,還不如將這所謂的‘至高無上’的法統毀棄,幹脆讓天子因‘治民’而有法統,將天與人徹底合一。”
“想要維持法統,就必須要顧念百姓……這樣,即便天子再昏庸,恣意妄為之餘,心中也必然始終有一根弦,這根弦就是百姓。”
“讓後世之君,無論如何,都不敢忘了百姓!因為他們的法統,本質上就是來自於百姓!”
朱肅道。
這的確是一個全新的論述,以老朱的聰明才智,自然能看出這套論述其中的潛力……
這套論述現在雖然隻是框架……但,這個框架,將天下的一切全都框在了“民意”裏。若是任其發展下去,簡直比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還要更加可怕!
周朝時,天子以周禮治理天下。周禮實際上,走的也是神化天子的路子,天子至高無上,代天統治萬民。周公將天子塑造為神秘、強大的象征,又通過分封來鞏固周朝領土……周天子高高在上,眾諸侯互相牽製,即使天子什麽都不做,周朝的天下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長治久安。
但後來,因為周幽王等人的作死,使得天子高高在上的地位被踐踏,周禮賦予天子的那一層神秘麵紗被揭開了。
於是禮崩樂壞,周朝的法統破碎了,春秋戰果降臨了。
直到秦始皇強勢崛起,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大一統的中華大地……這話倒是千真萬確,一點錯誤都沒有,如何盛讚始皇帝,都不為過。
但是也不要忘了,秦朝畢竟二世而亡,統一天下僅僅十五年,而在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分封諸侯,把中原天下劃分得比戰國還要細碎。
如果延續項羽的路子走下去,中華大地短暫的統一,沒準就跟孔雀王朝似的了。
無論是秦始皇,還是項羽,都沒有重新確立一個新的、名正言順的統治天下的法統。
在這個時候,是劉邦站了出來,承接了秦朝的基業,漢承秦製,扛起了祖龍的擔子,繼續完成祖龍沒有完成的事業……經過漢初曆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總算是維持住了大一統的局麵,而且還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原之地,億兆百姓,以漢人自居,僅僅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劉家的功業,絲毫不在始皇帝之下。
但,劉邦起於亭長,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建立起法統的,沒有法統的大漢初期,大漢也幾次麵臨危亡的境地:劉邦立國之後,遭遇異姓王造反,碰上了匈奴入侵,隨後外戚專權,呂氏秉政,即便是文景之治的時候,也冒出了七國之亂……
帝王威嚴,比之周朝強盛的時期,可謂是天差地別。
漢初的天下,可謂是紛亂不止,想要維持大一統的局麵,何其艱難!
而這時候,漢武帝劉徹,成為了天下的皇帝。
勵精圖治,抗擊匈奴,劉徹不光鏟除了威脅大一統的所有隱患,還把中原王朝推向了新的巔峰,秦皇漢武,並駕齊驅,便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但比之漢武時的武功,漢武時期的文治也不輸先輩,因為有一個儒士站了出來,提出了天人三策,策動天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直到這個時候,大一統的華夏,才真正有了法統!
董仲舒主張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崇大一統,強調尊王攘夷……他的這一套思想,正好給了漢武帝提供了最好的理論依據,推恩諸侯,出擊匈奴,大漢江山,步入極盛。
至此,封建王朝的大一統,才有了真正的思想根基。
且不論獨尊儒術到底好不好,事實上自大漢之後的一千多年,不管朝代變幻,都是延續著相同的框架,大家在裏麵修修補補而已。
一直到了大宋朝,三百年江山,落到了元廷手裏,漢家河山淪陷於夷狄之手……在近百年年的痛苦壓抑之中,終於一抹紅巾崛起在黃河與長江之間,一個出身低微的農民拿起了武器,開始了恢複舊山河的戰爭。
黃河南北,淮東淮西,長江上下,亦有不計其數的英豪,投入到了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之中,有人喊出重開大宋之天。誌在恢複舊山河。
現在,大元已經滅亡了。朱家得到了這個從漢武帝之時,傳承至今的法統。
這個法統,珍貴,但卻也有致命的弊病。從漢時至今,從來沒有一個朝代,能夠綿延不絕,幾百年過去,法統便要易主……即便老朱和朱肅預先得知了大明未來會如何滅亡,為此針對性的修修補補,做出了諸多舉措。
但,他們卻仍然不敢肯定,大明會永遠傳續下去。
朝代的製度無法長存,每當改朝換代,製度便會麵臨洗牌……而法統,卻是從漢武時傳承至今,幾乎沒有斷絕。若能將大明與法統捆綁在一起,或許是一個新的思路。
而什麽是法統?法統,即為皇帝治理國家的依據。
如董仲舒,從春秋到漢初的諸多離亂之中,為漢武帝總結出了新的法統。
大明要更改法統,也當從漢到元時的離亂中,總結出新的規律。
天子,朝臣,百姓,到底該是什麽關係?
趙宋亡國,元廷崩潰……幾百年的慘痛教訓,該從中學到什麽?
皇帝,該用什麽樣的名義如何治理天下?
這一連串的宏大問題,拷問著當世的聰明人……劉伯溫、宋濂,乃至現在的老朱,或許都曾經有過思索,他們猶豫和糾結著,對未來沒有信心。
最後才決定,在現有的法統上修修補補,拿來就用……畢竟現有的法統已經被驗證了,至少能在幾百年的時間裏,保證皇帝的至高無上。
保證“家天下”的合理性。
大明開辟了新的時代,卻又仿佛隻是其他封建皇朝的幽靈,這個新生的皇朝一隻腳踏進了新的時代,一隻腳還在舊時代的泥潭裏掙紮。
若是按照原有的曆史,老朱好容易推翻了大元朝,最後,仍舊選擇了原有的,漢武帝時代傳續下來的法統。
大明的劇本,也就和先前的曆朝曆代幾乎相同:依舊是從強盛,漸漸走向了文恬武嬉。
黨爭不斷,改革推行不下去,皇帝越來越昏聵無能,邊境的蠻夷崛起,最終淒慘亡國……重溫舊夢了屬於是!
到底該怎麽辦?
曆史上,在經曆了白骨如山的慘痛教訓之後,明末的思想家們開始徹徹底底的反思,到底真正的皇帝該是什麽樣的?大明又為什麽會滅亡?
無數日夜的苦心焦思之後,有人寫出了明夷待訪錄,提出了原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
上古之時,人們因為私心,對大家有好處的事情,沒人去做,危害大家利益的壞事,又沒人敢挺身而出……直到上古賢君出世,不計個人得失,興利除弊,以千百倍的勤勞,治理百姓,才有了三代之治。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
三代之後的君主,把天下視作私產,盡占天下之利,把天下人當做客,自己當做主,一個人當皇帝還不夠,還要傳之子子孫孫,敲剝天下人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這還是真正的為君之道嗎?
這是在大明滅亡之後,一些遺民從血淚當中總結出來的教訓。
試問真正的為君之道是什麽?
天下該如何治理?
窮極大明一朝,或許都沒有人想明白,大明之後的三百年,韃清文字獄之下,更沒有人敢想了。
而現在,朱肅則給了老朱一個備選的答案。
未來的君王雖然秉承天命,而天命既是人心,人心既是安樂。
天下之土地並非天子私產,而是受之於天,分之於民。
未來的天下,核心就在於安樂!
因為老朱驅逐了韃虜,給了天下百姓安樂,所以朱家便有天命!
而天命之下,皇帝有權將自己的權力交給官員,使官員為自己治理天下……官員是盛放權力的公器!
而權力出之於皇帝!因為皇帝,是為了使百姓們的安樂存在的!
為了這個目的,皇帝使用這個權力,天經地義!
若是這個法統的框架完全形成了體係,完全可以總結成日後百年的金科玉律,甚至可以傳承更久……隻要趁著老朱這個開國皇帝對國家的無上把控力仍在,推動這一套主張落實,大明的法統,就將迥異於那些皇朝。
這是一條全新的路!
而提出這個法統的朱肅,也將和董仲舒一樣,被捧上神壇……一位成就遠超朱子的聖人,就要冉冉升起了。
這件事情著實太重要了。
“若是,日後百姓不願我朱家子弟為皇帝……”老朱的眉頭皺起,說出了自己對於這套法統最大的擔憂。
“那就說明,皇帝使百姓民不聊生,百姓已經沒有其他退路,隻能對我朱家群起而攻之了。”朱肅肅容道。
“即便是按照原來的法統,父皇您以為,我朱家就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把持天下神器嗎?”
“自從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我華夏子民,就絕不可能成為麻木不仁,任人宰割的魚肉。”
“父皇您先前欲編製戶籍,限製百姓流動,希望大明上下從此成為一潭不變之死水,以為此為萬世之基,但最後的結果你也知道了……”
“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可有因為大明的戶籍律令,就停止在四處流竄?或者您想要閹割百姓血性?身毒而今亦有我大明租界,您也該知道那邊是什麽樣的情況了。”
“縱使種姓之製已經根深蒂固,百姓們毫無血性……但身毒國中,仍然沒有一個長久穩定的政權。因為百姓沒有血性,任何人都能來踩上他們一腳!”
“甚至於百姓麻木不仁,國中上下,宛如一個糞坑一般……我華夏絕對不能淪於那般的境地!”
老朱再次陷入沉默,朱肅說的是事實,縱使,董仲舒的法統之中,特意神化天子,把天子塑造成了至高無上的存在……那又如何?
百姓們活不下去了,連天都敢捅出一個窟窿!何況什麽天子!
天子至高無上不可違逆,到了真正秩序崩壞的時候,也隻是一句笑談而已。
“既然如此,還不如將這所謂的‘至高無上’的法統毀棄,幹脆讓天子因‘治民’而有法統,將天與人徹底合一。”
“想要維持法統,就必須要顧念百姓……這樣,即便天子再昏庸,恣意妄為之餘,心中也必然始終有一根弦,這根弦就是百姓。”
“讓後世之君,無論如何,都不敢忘了百姓!因為他們的法統,本質上就是來自於百姓!”
朱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