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聞說殿下師從軒轅黃帝?
大明:開局攤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作者:引火鬆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幾乎就是無解的難題,連聘請些屢試不第的教書先生都請不到:一來北元肆虐過的華夏大地讀書人本就稀缺,物以稀為貴之下每一個讀書人都是香饃饃,新朝注重科舉幾乎已是必然諸多商賈大戶搶著延請先生為自家子弟蒙學,都指望子弟裏出個舉人成為官宦人家。哪還有先生願意來這小小的碧峰書院教授這些泥腿子家的娃娃;二來朱肅自己也看不上那些張口閉口之乎者也的尋常腐儒,這些人說話做事都帶著強烈的腐臭味道,讓他們來給自己教授學生朱肅非常擔心這些學生除了搖頭晃腦誦讀所謂的聖賢書,就再也學不進其他實用的知識。
自己想培養的不是朝堂上的狀元,而是在具體領域能派得上用場的實用型人才。
“老師何不廣開門路,從年輕的讀書人之中延請人才?您的學識深刻如海必然有人願意習之,隻要您廣收門徒那些孩子們自然可以交由我們這些弟子們開蒙。”方孝孺建議道。在皇莊的諸多人之中,隻有他稱呼朱肅為“老師”,對朱肅以師禮事之。與他同來的徐允恭也隻是稱呼朱肅為“殿下”。他似乎也知道了自家姐姐與朱肅之間曖昧的流言,自然不再願意在輩分上矮了朱肅一頭。有時看向朱肅的眼神也是頗多審視,總讓朱肅感覺如芒在背。因為朱肅之前便也有言在先故而連徐達也不對此多做強求。
“我也曾想過此法,但其實我格物之學,在讀書人之中聲明頗為狼藉,並無多少讀書人願意學習格物之學。”朱肅歎息道。有些無奈,老朱在朝堂上放出了風聲後,卻沒有多少求學的人找上門來。
按理來說,讀書人該是好奇心最重的群體,自己因為那首臨江仙也算在詞壇頗有了些名氣,竟然除了方孝孺之外沒有一個人主動上門的。著人暗中打聽之後才知道,在大明讀書人圈子中普遍認為自己的學識乃是雜學,雖然駁雜卻是不入大雅之堂的。
更何況這位五殿下還親身經商做這等有辱斯文之事,堂堂皇子去思慮經濟之道就更加讓人不齒。自己的學問在大明讀書人眼中隻有那首《臨江仙》可堪一曬。
至於格物?水泥雖然神奇,卻也隻是奇技淫巧的小道罷了。
“老師學究天人豈是那些凡夫俗子所能知之?那些人將寶山視作等閑是他們沒有福分。師父勿憂弟子勢必將我師門發揚光大。教這世人從此不敢在小覷您的學識。”方孝孺義憤填膺。他是第一個做完基礎數學的,因此朱肅也將一些基礎的物理、化學知識對他講過。但比起這些實學,方孝孺無疑更在意朱肅隨口說出的哲學道理。尤其對心學無比神往。
之前朱肅借用的那句李贄的名言,就讓他心馳神往不已。後來又聽到朱肅偶然說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言,更加驚歎,閑時常私下揣摩不止。屋中的手稿堆的到處都是,甚至常常呆坐一處從早到晚發呆不挪窩的。
這是一個他從未觸及的世界,方孝孺對將他領進這個世界的朱肅越發奉若神明。
朱肅有些無奈的對滿眼炙熱的方孝孺擺了擺手,示意他先行退下。原以為將這個讀書種子召入門下會是一個好幫手,沒想到他隻是一心研究哲學對實學卻是興致缺缺。不能指望他日後能成為科學家幫自己搞研究了。朱肅現在迫切需要的是能夠代替他指導大明朝技術變革,好讓他名正言順偷懶摸魚不必事必躬親的人才。
這個大弟子,八成已經是養廢了。
出師不利啊。
心煩意亂之下決定四下走一走,帶上狗兒和幾個護衛便出門散心。今日陽光高照已經有了些暖意,道旁朱肅吩咐種下的行道樹還光禿禿的沒有抽芽。河那邊有不少莊戶正在熱火朝天的做活,不是在耕地而是按朱肅的規劃正在開挖一個大水庫,建成後即使枯水期也不愁沒有澆地的水可用順帶還能給莊子裏添一個大大的水力磨坊。
“殿下果然是高人子弟,短短數月就將此地治理的井井有條。我觀莊中運送土方之法與別處不同,並不仰賴民夫人力隻一人便可提起百斤重擔,這也是殿下的學問嗎?”旁邊竟響起聲響,朱肅一驚之下扭頭去看,隻見一隻帶一名老仆的青衣老者正輕捋著短須,站在旁邊微笑著看他。
朱肅見了老者的臉,也是一怔,繼而笑道:“想不到會在這裏遇見劉師,劉師近日可還安好?朱肅這廂有禮了。”畢恭畢敬躬身為禮。
“嗬嗬,老夫布衣出行又與殿下在此山野之間偶遇,我都未曾見禮殿下又何必如此多禮平添幾分俗氣。”劉基劉伯溫嗬嗬笑著,看向朱肅的眼神越發欣賞。“殿下還未直言那徒手引提百擔之法是何原理?老夫粗略觀之倒是與水井所用滑車有些許相似。可為何徒手便能提百擔?”
劉伯溫問的是那邊用來從坑中運出沙石的滑輪組,漢朝時老祖宗們就將定滑輪用於從井中汲水之用。但是單個的定滑輪並不十分省力,故而劉伯溫看著能輕鬆提起許多砂石的滑輪組頗為好奇。
將滑輪組與汲水用的定滑輪的關係對劉伯溫略加說明,朱肅指著遠處那名正在指揮莊戶們的少年背影笑道:“這滑輪組倒不是出自我手,是魏國公府小公爺為清運此處泥沙專門設計。”
“哦?竟是出自徐小公爺之手?”劉伯溫有些驚奇,捋著頜下花白的短須道:“短短數月,竟已經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此乃利國利民之良法,有此學問,天下不知要省下多少人力!”
說完一雙老眼灼灼看向朱肅:“殿下學問見識,由此可見一斑了。老夫尚有一事未明,今日正巧問一問殿下。”
“聞說殿下師從黃帝軒轅氏,可有此事?這世間,真有修仙長生之法不成?”
“軒轅黃帝?”朱肅整個人一呆。“怎麽可能!黃帝始祖已作古千年,怎麽可能當我的師父?”
“所謂長生,虛無縹緲,求之途耗光陰豈是智者所為?若真有人有大能耐得以長生,何以不聞於世?前元肆虐天下板蕩之時,又為何不現身拯救我等子孫後事於水火?”
(本章完)
自己想培養的不是朝堂上的狀元,而是在具體領域能派得上用場的實用型人才。
“老師何不廣開門路,從年輕的讀書人之中延請人才?您的學識深刻如海必然有人願意習之,隻要您廣收門徒那些孩子們自然可以交由我們這些弟子們開蒙。”方孝孺建議道。在皇莊的諸多人之中,隻有他稱呼朱肅為“老師”,對朱肅以師禮事之。與他同來的徐允恭也隻是稱呼朱肅為“殿下”。他似乎也知道了自家姐姐與朱肅之間曖昧的流言,自然不再願意在輩分上矮了朱肅一頭。有時看向朱肅的眼神也是頗多審視,總讓朱肅感覺如芒在背。因為朱肅之前便也有言在先故而連徐達也不對此多做強求。
“我也曾想過此法,但其實我格物之學,在讀書人之中聲明頗為狼藉,並無多少讀書人願意學習格物之學。”朱肅歎息道。有些無奈,老朱在朝堂上放出了風聲後,卻沒有多少求學的人找上門來。
按理來說,讀書人該是好奇心最重的群體,自己因為那首臨江仙也算在詞壇頗有了些名氣,竟然除了方孝孺之外沒有一個人主動上門的。著人暗中打聽之後才知道,在大明讀書人圈子中普遍認為自己的學識乃是雜學,雖然駁雜卻是不入大雅之堂的。
更何況這位五殿下還親身經商做這等有辱斯文之事,堂堂皇子去思慮經濟之道就更加讓人不齒。自己的學問在大明讀書人眼中隻有那首《臨江仙》可堪一曬。
至於格物?水泥雖然神奇,卻也隻是奇技淫巧的小道罷了。
“老師學究天人豈是那些凡夫俗子所能知之?那些人將寶山視作等閑是他們沒有福分。師父勿憂弟子勢必將我師門發揚光大。教這世人從此不敢在小覷您的學識。”方孝孺義憤填膺。他是第一個做完基礎數學的,因此朱肅也將一些基礎的物理、化學知識對他講過。但比起這些實學,方孝孺無疑更在意朱肅隨口說出的哲學道理。尤其對心學無比神往。
之前朱肅借用的那句李贄的名言,就讓他心馳神往不已。後來又聽到朱肅偶然說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言,更加驚歎,閑時常私下揣摩不止。屋中的手稿堆的到處都是,甚至常常呆坐一處從早到晚發呆不挪窩的。
這是一個他從未觸及的世界,方孝孺對將他領進這個世界的朱肅越發奉若神明。
朱肅有些無奈的對滿眼炙熱的方孝孺擺了擺手,示意他先行退下。原以為將這個讀書種子召入門下會是一個好幫手,沒想到他隻是一心研究哲學對實學卻是興致缺缺。不能指望他日後能成為科學家幫自己搞研究了。朱肅現在迫切需要的是能夠代替他指導大明朝技術變革,好讓他名正言順偷懶摸魚不必事必躬親的人才。
這個大弟子,八成已經是養廢了。
出師不利啊。
心煩意亂之下決定四下走一走,帶上狗兒和幾個護衛便出門散心。今日陽光高照已經有了些暖意,道旁朱肅吩咐種下的行道樹還光禿禿的沒有抽芽。河那邊有不少莊戶正在熱火朝天的做活,不是在耕地而是按朱肅的規劃正在開挖一個大水庫,建成後即使枯水期也不愁沒有澆地的水可用順帶還能給莊子裏添一個大大的水力磨坊。
“殿下果然是高人子弟,短短數月就將此地治理的井井有條。我觀莊中運送土方之法與別處不同,並不仰賴民夫人力隻一人便可提起百斤重擔,這也是殿下的學問嗎?”旁邊竟響起聲響,朱肅一驚之下扭頭去看,隻見一隻帶一名老仆的青衣老者正輕捋著短須,站在旁邊微笑著看他。
朱肅見了老者的臉,也是一怔,繼而笑道:“想不到會在這裏遇見劉師,劉師近日可還安好?朱肅這廂有禮了。”畢恭畢敬躬身為禮。
“嗬嗬,老夫布衣出行又與殿下在此山野之間偶遇,我都未曾見禮殿下又何必如此多禮平添幾分俗氣。”劉基劉伯溫嗬嗬笑著,看向朱肅的眼神越發欣賞。“殿下還未直言那徒手引提百擔之法是何原理?老夫粗略觀之倒是與水井所用滑車有些許相似。可為何徒手便能提百擔?”
劉伯溫問的是那邊用來從坑中運出沙石的滑輪組,漢朝時老祖宗們就將定滑輪用於從井中汲水之用。但是單個的定滑輪並不十分省力,故而劉伯溫看著能輕鬆提起許多砂石的滑輪組頗為好奇。
將滑輪組與汲水用的定滑輪的關係對劉伯溫略加說明,朱肅指著遠處那名正在指揮莊戶們的少年背影笑道:“這滑輪組倒不是出自我手,是魏國公府小公爺為清運此處泥沙專門設計。”
“哦?竟是出自徐小公爺之手?”劉伯溫有些驚奇,捋著頜下花白的短須道:“短短數月,竟已經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此乃利國利民之良法,有此學問,天下不知要省下多少人力!”
說完一雙老眼灼灼看向朱肅:“殿下學問見識,由此可見一斑了。老夫尚有一事未明,今日正巧問一問殿下。”
“聞說殿下師從黃帝軒轅氏,可有此事?這世間,真有修仙長生之法不成?”
“軒轅黃帝?”朱肅整個人一呆。“怎麽可能!黃帝始祖已作古千年,怎麽可能當我的師父?”
“所謂長生,虛無縹緲,求之途耗光陰豈是智者所為?若真有人有大能耐得以長生,何以不聞於世?前元肆虐天下板蕩之時,又為何不現身拯救我等子孫後事於水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