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不知道其餘的氏族會如何應對災民的衝擊,不過齊國絕對不會放任這些人在自己的領地上到處遊蕩。
好在目前齊國的國土麵積小的可憐,稱之為彈丸之地都有些抬舉的意思,確切點應該是鼻屎一樣大的國家。
不過小國有小國的好處,調兵的命令下達後,齊國軍隊的反應十分迅速。
除了留守外長安城的五百人外,其餘的一千駐常備軍沒人攜帶三天的口糧,以最快的速度前往邊境地區。
雖然大雪嚴重的影響了行軍的速度,不過齊國的軍隊都是職業軍人,長時間的訓練,服從命令聽指揮,已經成為了本能。
各支隊伍分頭行進,頂著嚴寒,終於在兩天後抵達邊防軍隊的駐地。
當力央到達顧城附近的據點後,發現這裏已經抓捕了近百名衣衫襤褸的難民。
而在據點不遠處的雪地中,一個個隆起的扭曲墳丘,說明在他們到來之前,這裏的活人也許要比這裏多上許多。
邊軍的守將,對力央說明了事情的經過。
在連綿的大雪停歇後不久,北方就陸陸續續的出現了一些南下避難的部落,一開始邊軍並沒有太過於注意這些人。
見到有送上門來人,正好省得他們去四處掠奪了。
不過幾天之後,這些邊軍就不這麽想了,災民越來越多,而通過審問這些難民。
邊軍們終於知道事情嚴重了。
北方已經徹底亂了,相互攻伐廝殺,以人為食物,如同人間地獄。
大批的難民為了活命,倉皇而逃,而在逃亡的途中,有一些部落不斷的吞並一些小部落,四處洗劫還算有點積蓄的人類群體。
這些人就像是蝗蟲一般越聚越多,據抓起來的那些難民所說,他們遇到的最大的流民隊伍,已經極為強大,人數也許已經超過了三百餘人。
雖然這些大股的流民暫時沒有南下的打算,但很難保證,這些人在北方禍禍完了之後,開始向著南方擴散。
如果這些人衝擊齊國邊境,這就相當於一場戰爭,這些悍不畏死的流民,戰鬥力也許此那些氏族軍隊想要難纏。
力央聽完了了守將的稟告後,心中暗暗的鬆了一口氣,慶幸齊國朝廷反應迅速,隻要齊國大軍駐紮在邊境地區,就算是那些已經成了氣候的暴亂份子,真的衝擊齊國防線,自己也有信心將其攔下。
不止是顧成東方的這一處據點,在大軍陸續抵達後,軍隊以這裏為中心向著分散外何處的烽火台派出援軍。
極短的時間內,大齊以遠超這個時代調兵效率,迅速鞏固邊境防線嚴陣以待。
從騎兵中分出的斥候部隊,一日三探,盡可能將可能的威脅滅殺在萌芽狀態。
前線的情況,每隔兩天就會送達長安,除了零星了抓捕了少量進入齊國的流民之外,並沒有太過於嚴重的情況發生。
楊浩有些懷疑是不是自己反應有些過激了,這個時代畢竟是上古時期,就算有流民產生應該也不會有什麽氣候。
幾天後就在,楊浩猶豫是不是撤回一部分軍隊時候,一份加急戰報,徹底打消了他的這個想法。
顧國東方的方國昆吾差一點在流民的衝擊之下被攻破了城邑,雖然勉強的苟活下來,但也被那些饑餓的災民劫掠了一番。
而在這些劫掠的隊伍之中,不僅有活不下去了小部落,也有趁亂起事的底層奴隸。
仗著人多勢眾,這些人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肆意的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楊浩不知道沒有自己的那個時空是怎麽解決這次天災人禍的。
最有可能的是夏啟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畢竟另一個時空,剛剛新生的夏王朝,國力在最為鼎盛的時期,各路諸侯也都臣服在夏啟的統治之下。
憑借各路諸侯手中的軍隊,與夏啟的號召力,完全有可能輕而易舉的平定這次的叛亂。
而自己的齊國在正麵戰場將夏啟打的慘敗,可以說讓夏啟的威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各路諸侯也對夏啟貌合神離。
這次的災難,沒了夏王朝的威懾力,各路氏族與方國都在各自為戰,根本的不到任何的援助。
如今的局麵,讓楊浩意識到自己的到來對這個時代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偏移了正常的曆史軌跡,
楊浩知道事態嚴重了,這些沒有及時被鎮壓下來的災民,很可能會成燎原之勢,齊國也在這顧難民潮的威脅之下,這時候召回軍隊無異於取死之道。
楊浩已經五年了打持久戰的準備,立即讓少炎從國庫中調撥糧草送往前線。
無論如何,楊浩不能讓自己根據地受到破壞,這是關乎他爭霸天下的大計。
楊浩的擔心很快就成為了現實,洪武元年二月末,此時距離春天還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齊城北方數十裏的地平線上,大批衣衫襤褸的難民吃光了路上所有能吃的東西,滅絕了一個又一個部落後,終於向著齊國逼近。
這些難民雖然看似是一盤散沙一般,實際上這些人都在聽從一個叫做甸部落命令。
這個部落對於跟隨楊浩的老齊人來說也許會有些陌生,如果讓他們想起數年前的趕墟時候被劫殺的那一次,絕對能夠記起這個部落。
甸部落的首領,曾經劫殺過楊浩的那名壯漢,被自己的族人簇擁著,如同巡視領地的帝王一般。
這場雪災對於其餘部落來說可能是一件壞事,但是對於他來說,卻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甸部落本就靠著搶劫其餘部落為生,當雪災後,劫掠一些南下的部落,又裹挾這些人將四周敵對的部落都洗劫一空後,卻沒有迎來昆吾或者諸夏部落的打擊,這讓他的野心頓時膨脹了起來。
隨著難民越來越多,他的隊伍如同滾雪球一般壯大,為了維持這個臨時拚湊起來的勢力存在下去。
壯漢隻能如同蝗蟲一般不斷的劫掠,而那些不肯歸順的小部落,其族唯一的下場就是被剁碎了做成食物,以喂飽這些追隨自己嗷嗷待哺之口。
好在目前齊國的國土麵積小的可憐,稱之為彈丸之地都有些抬舉的意思,確切點應該是鼻屎一樣大的國家。
不過小國有小國的好處,調兵的命令下達後,齊國軍隊的反應十分迅速。
除了留守外長安城的五百人外,其餘的一千駐常備軍沒人攜帶三天的口糧,以最快的速度前往邊境地區。
雖然大雪嚴重的影響了行軍的速度,不過齊國的軍隊都是職業軍人,長時間的訓練,服從命令聽指揮,已經成為了本能。
各支隊伍分頭行進,頂著嚴寒,終於在兩天後抵達邊防軍隊的駐地。
當力央到達顧城附近的據點後,發現這裏已經抓捕了近百名衣衫襤褸的難民。
而在據點不遠處的雪地中,一個個隆起的扭曲墳丘,說明在他們到來之前,這裏的活人也許要比這裏多上許多。
邊軍的守將,對力央說明了事情的經過。
在連綿的大雪停歇後不久,北方就陸陸續續的出現了一些南下避難的部落,一開始邊軍並沒有太過於注意這些人。
見到有送上門來人,正好省得他們去四處掠奪了。
不過幾天之後,這些邊軍就不這麽想了,災民越來越多,而通過審問這些難民。
邊軍們終於知道事情嚴重了。
北方已經徹底亂了,相互攻伐廝殺,以人為食物,如同人間地獄。
大批的難民為了活命,倉皇而逃,而在逃亡的途中,有一些部落不斷的吞並一些小部落,四處洗劫還算有點積蓄的人類群體。
這些人就像是蝗蟲一般越聚越多,據抓起來的那些難民所說,他們遇到的最大的流民隊伍,已經極為強大,人數也許已經超過了三百餘人。
雖然這些大股的流民暫時沒有南下的打算,但很難保證,這些人在北方禍禍完了之後,開始向著南方擴散。
如果這些人衝擊齊國邊境,這就相當於一場戰爭,這些悍不畏死的流民,戰鬥力也許此那些氏族軍隊想要難纏。
力央聽完了了守將的稟告後,心中暗暗的鬆了一口氣,慶幸齊國朝廷反應迅速,隻要齊國大軍駐紮在邊境地區,就算是那些已經成了氣候的暴亂份子,真的衝擊齊國防線,自己也有信心將其攔下。
不止是顧成東方的這一處據點,在大軍陸續抵達後,軍隊以這裏為中心向著分散外何處的烽火台派出援軍。
極短的時間內,大齊以遠超這個時代調兵效率,迅速鞏固邊境防線嚴陣以待。
從騎兵中分出的斥候部隊,一日三探,盡可能將可能的威脅滅殺在萌芽狀態。
前線的情況,每隔兩天就會送達長安,除了零星了抓捕了少量進入齊國的流民之外,並沒有太過於嚴重的情況發生。
楊浩有些懷疑是不是自己反應有些過激了,這個時代畢竟是上古時期,就算有流民產生應該也不會有什麽氣候。
幾天後就在,楊浩猶豫是不是撤回一部分軍隊時候,一份加急戰報,徹底打消了他的這個想法。
顧國東方的方國昆吾差一點在流民的衝擊之下被攻破了城邑,雖然勉強的苟活下來,但也被那些饑餓的災民劫掠了一番。
而在這些劫掠的隊伍之中,不僅有活不下去了小部落,也有趁亂起事的底層奴隸。
仗著人多勢眾,這些人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肆意的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楊浩不知道沒有自己的那個時空是怎麽解決這次天災人禍的。
最有可能的是夏啟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畢竟另一個時空,剛剛新生的夏王朝,國力在最為鼎盛的時期,各路諸侯也都臣服在夏啟的統治之下。
憑借各路諸侯手中的軍隊,與夏啟的號召力,完全有可能輕而易舉的平定這次的叛亂。
而自己的齊國在正麵戰場將夏啟打的慘敗,可以說讓夏啟的威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各路諸侯也對夏啟貌合神離。
這次的災難,沒了夏王朝的威懾力,各路氏族與方國都在各自為戰,根本的不到任何的援助。
如今的局麵,讓楊浩意識到自己的到來對這個時代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偏移了正常的曆史軌跡,
楊浩知道事態嚴重了,這些沒有及時被鎮壓下來的災民,很可能會成燎原之勢,齊國也在這顧難民潮的威脅之下,這時候召回軍隊無異於取死之道。
楊浩已經五年了打持久戰的準備,立即讓少炎從國庫中調撥糧草送往前線。
無論如何,楊浩不能讓自己根據地受到破壞,這是關乎他爭霸天下的大計。
楊浩的擔心很快就成為了現實,洪武元年二月末,此時距離春天還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齊城北方數十裏的地平線上,大批衣衫襤褸的難民吃光了路上所有能吃的東西,滅絕了一個又一個部落後,終於向著齊國逼近。
這些難民雖然看似是一盤散沙一般,實際上這些人都在聽從一個叫做甸部落命令。
這個部落對於跟隨楊浩的老齊人來說也許會有些陌生,如果讓他們想起數年前的趕墟時候被劫殺的那一次,絕對能夠記起這個部落。
甸部落的首領,曾經劫殺過楊浩的那名壯漢,被自己的族人簇擁著,如同巡視領地的帝王一般。
這場雪災對於其餘部落來說可能是一件壞事,但是對於他來說,卻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甸部落本就靠著搶劫其餘部落為生,當雪災後,劫掠一些南下的部落,又裹挾這些人將四周敵對的部落都洗劫一空後,卻沒有迎來昆吾或者諸夏部落的打擊,這讓他的野心頓時膨脹了起來。
隨著難民越來越多,他的隊伍如同滾雪球一般壯大,為了維持這個臨時拚湊起來的勢力存在下去。
壯漢隻能如同蝗蟲一般不斷的劫掠,而那些不肯歸順的小部落,其族唯一的下場就是被剁碎了做成食物,以喂飽這些追隨自己嗷嗷待哺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