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的秋天,中原地區迎來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豐收。
這一年天公作美,齊國境內風調雨順,糧食的豐收,極大的緩解了齊國朝廷的壓力。
當賦稅收上來後,楊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這一年中陣亡將士家屬發放拖欠了很久的撫恤金。
拖欠了這麽久,已經讓楊浩無比的愧疚,但無奈戰爭的消耗實在太大,稅收之前,國庫幹淨的連老鼠都很少願意光顧了。
這一年的豐收不是偶然性的,這得益於齊國十餘年的積累。
在這十幾年的嚐試和摸索中,齊國的農業已經極為的完善,各種農業工具被發展出來。
隨著鐵器在民間的普及,極大的增強了農業的效率。
粗略的統計,隻洪武十三年這一年的時間裏,齊國新增耕地麵積,幾乎達到了洪武十二年之前,總麵積的五分一還多。
大量的耕地,意味著大量的人口。
楊浩對此很滿意。
由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他準備暫停擴張的腳步,將大部分精力轉向民生方麵。
這是個重大的決定,為此,楊浩在洪武十三年十月末的時候召開了一次大朝會,重點討論了接下來的要執行的政策。
其中農業與工業是重中之重,而楊浩也適當鼓勵小商人階層的活動。
並首次提出了士農工賈皆為立國之本的指導思想。
四民有序則國泰民安。
在朝會上,已經滿頭白發的衛,精神狀態卻是極佳。
衛道:“大王,臣以為接下來的數年之中,工部必須將首要的精力放在道路與煉鋼之上。
道路乃國之血脈,而如今鐵軌的鋪設進度受限於鋼材的產量,極大的影響了我國南北互通之大事。
經過這些年的研究,工部已經摸索除了一套提升鋼鐵產量的辦法,相信用上這種辦法,增加煉鋼廠的數量,在國內尋找優質礦脈,臣相信,五年之內,我國的鐵軌至少能鋪設兩條以上。
”
楊浩聞言眉毛一挑,臉上盡是意外之色。
兩條以上的鐵路,這對於齊國的生產力是個極大的考研。
在他的預估當中,能在數年的時間內,能夠修通靈州到長安的這條鐵路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而現在有人告訴他最少修兩條,他第一個反應就是簡直扯淡。
但說這話的人事老成持重的工部尚書,這讓他有些激動起來。
連忙問道:“衛愛卿說的可是真的?”
衛自信道:“臣不敢有虛言,近來長安煉鐵廠已經對新工藝進行了多次的實驗,其結果相比於原有的煉鋼技術能提升數倍。
兩條鐵軌臣以為並不是問題。
”
楊浩聞言頓時喜形於色。
“好,好啊!凡事參與改進工藝人員,有官職者全都提升一級,無官職者,提升三倍俸祿。”
衛道:“大王英明!”
“此事暫且記下,衛尚書你安排一下,下月初一,本王要去煉鋼廠巡視,若是真如愛卿所言,此事當為重點工程,朝廷會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務必在一年之內將此事落實下去。
”
而這時戶部尚書道:“大王,臣反對。”
楊浩皺了皺眉道:“為何反對?”
“大王,鋼鐵雖重要,但民以食為天,臣以為朝廷還是將主要精力放在耕種一事上,若是百姓吃不飽肚子,即便有鋼鐵又能如何,還請大王三思。”
而寅也站出來表示支持戶部尚書的意見。
楊浩皺了皺眉,戶部尚書說的不錯,沒有吃的,別的什麽都是扯淡。
剛才自己差一點忘了這一點,隻是沉浸在鋼鐵產量提升的喜悅之中。
卻忽略了,新建鋼鐵廠將投入多麽龐大的物資與人力。
今年雖然豐收,但齊國依舊不富裕,若是朝廷拿出太多的錢財發現鋼鐵產業,那麽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者戰爭,自己將會無錢可用。
冷靜下來的楊浩,沉聲道:“戶部尚書此言有理,這樣吧,新建鋼鐵廠一事,之後再議。”
衛點點頭,沒有提什麽反對意見,對楊浩一拜後便坐回了自己的位置。
大朝會持續了一天的時間,在眾多的官員各抒己見的討論之下。
終於製定出了一個名為五年計劃的草案,這份草案囊括了未來五年左右,關於齊國農業工業商業軍事一係列的發展規劃。
而楊浩卻感到有些遺憾,若是齊國還能再富裕一些,他便可以放心大膽的甩開膀子進行工業化的改革。
而鋼鐵產量的增加無疑是為他減少了不少的阻力。
無論是在近現代還是古代,鋼鐵的產量都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體現。
鋼鐵是個好東西,除了製造兵器鐵軌或者其餘工具之外,最讓楊浩看重的一點就是蒸汽機。
想要實現蒸汽機,鋼鐵是必須品,而蒸汽機若是出現,也會改變動能的提供方式,會再次帶動鋼鐵產量的提升。
而如今楊浩隻能屈服於現實,蒸汽機的設想目前隻能停留在設想之中。
即便是有了足夠合適的鋼鐵,也懂得蒸汽機的原理,但是想要將理論付諸於實踐,仍然是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到了洪武十三年,楊浩已經將近三十六七歲了,以這個時代的平均壽命來說,他已經活的夠久了。
他不知道這個世界能不能給他足夠時間,去讓他把自己所知的東西,在自己入土之前複現在這個世界上。
現在看來這個想法有些奢望了。
楊浩的長長的歎息聲,吵醒了一旁的蒹葭。
“大王,這麽晚了,為何還不安歇。”
楊浩摸了摸蒹葭的秀發,道:“你睡吧,我隻是再思考問題。”
蒹葭往楊浩懷中挪了挪,輕聲道:“百姓們都以為大王每天一定吃著天下間最好的食物,穿著最為華麗的衣裳。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大王所食甚至不如富貴人家,平日衣衫也是打了補丁之物,日日夜夜為國操勞。
大王如此辛苦,蒹葭心中痛甚。
”
楊浩道:“為人君者,要有為人君者的覺悟,坐在這個位置上,自己已經不在是自己,朕即國家!”
這一年天公作美,齊國境內風調雨順,糧食的豐收,極大的緩解了齊國朝廷的壓力。
當賦稅收上來後,楊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這一年中陣亡將士家屬發放拖欠了很久的撫恤金。
拖欠了這麽久,已經讓楊浩無比的愧疚,但無奈戰爭的消耗實在太大,稅收之前,國庫幹淨的連老鼠都很少願意光顧了。
這一年的豐收不是偶然性的,這得益於齊國十餘年的積累。
在這十幾年的嚐試和摸索中,齊國的農業已經極為的完善,各種農業工具被發展出來。
隨著鐵器在民間的普及,極大的增強了農業的效率。
粗略的統計,隻洪武十三年這一年的時間裏,齊國新增耕地麵積,幾乎達到了洪武十二年之前,總麵積的五分一還多。
大量的耕地,意味著大量的人口。
楊浩對此很滿意。
由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他準備暫停擴張的腳步,將大部分精力轉向民生方麵。
這是個重大的決定,為此,楊浩在洪武十三年十月末的時候召開了一次大朝會,重點討論了接下來的要執行的政策。
其中農業與工業是重中之重,而楊浩也適當鼓勵小商人階層的活動。
並首次提出了士農工賈皆為立國之本的指導思想。
四民有序則國泰民安。
在朝會上,已經滿頭白發的衛,精神狀態卻是極佳。
衛道:“大王,臣以為接下來的數年之中,工部必須將首要的精力放在道路與煉鋼之上。
道路乃國之血脈,而如今鐵軌的鋪設進度受限於鋼材的產量,極大的影響了我國南北互通之大事。
經過這些年的研究,工部已經摸索除了一套提升鋼鐵產量的辦法,相信用上這種辦法,增加煉鋼廠的數量,在國內尋找優質礦脈,臣相信,五年之內,我國的鐵軌至少能鋪設兩條以上。
”
楊浩聞言眉毛一挑,臉上盡是意外之色。
兩條以上的鐵路,這對於齊國的生產力是個極大的考研。
在他的預估當中,能在數年的時間內,能夠修通靈州到長安的這條鐵路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而現在有人告訴他最少修兩條,他第一個反應就是簡直扯淡。
但說這話的人事老成持重的工部尚書,這讓他有些激動起來。
連忙問道:“衛愛卿說的可是真的?”
衛自信道:“臣不敢有虛言,近來長安煉鐵廠已經對新工藝進行了多次的實驗,其結果相比於原有的煉鋼技術能提升數倍。
兩條鐵軌臣以為並不是問題。
”
楊浩聞言頓時喜形於色。
“好,好啊!凡事參與改進工藝人員,有官職者全都提升一級,無官職者,提升三倍俸祿。”
衛道:“大王英明!”
“此事暫且記下,衛尚書你安排一下,下月初一,本王要去煉鋼廠巡視,若是真如愛卿所言,此事當為重點工程,朝廷會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務必在一年之內將此事落實下去。
”
而這時戶部尚書道:“大王,臣反對。”
楊浩皺了皺眉道:“為何反對?”
“大王,鋼鐵雖重要,但民以食為天,臣以為朝廷還是將主要精力放在耕種一事上,若是百姓吃不飽肚子,即便有鋼鐵又能如何,還請大王三思。”
而寅也站出來表示支持戶部尚書的意見。
楊浩皺了皺眉,戶部尚書說的不錯,沒有吃的,別的什麽都是扯淡。
剛才自己差一點忘了這一點,隻是沉浸在鋼鐵產量提升的喜悅之中。
卻忽略了,新建鋼鐵廠將投入多麽龐大的物資與人力。
今年雖然豐收,但齊國依舊不富裕,若是朝廷拿出太多的錢財發現鋼鐵產業,那麽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者戰爭,自己將會無錢可用。
冷靜下來的楊浩,沉聲道:“戶部尚書此言有理,這樣吧,新建鋼鐵廠一事,之後再議。”
衛點點頭,沒有提什麽反對意見,對楊浩一拜後便坐回了自己的位置。
大朝會持續了一天的時間,在眾多的官員各抒己見的討論之下。
終於製定出了一個名為五年計劃的草案,這份草案囊括了未來五年左右,關於齊國農業工業商業軍事一係列的發展規劃。
而楊浩卻感到有些遺憾,若是齊國還能再富裕一些,他便可以放心大膽的甩開膀子進行工業化的改革。
而鋼鐵產量的增加無疑是為他減少了不少的阻力。
無論是在近現代還是古代,鋼鐵的產量都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體現。
鋼鐵是個好東西,除了製造兵器鐵軌或者其餘工具之外,最讓楊浩看重的一點就是蒸汽機。
想要實現蒸汽機,鋼鐵是必須品,而蒸汽機若是出現,也會改變動能的提供方式,會再次帶動鋼鐵產量的提升。
而如今楊浩隻能屈服於現實,蒸汽機的設想目前隻能停留在設想之中。
即便是有了足夠合適的鋼鐵,也懂得蒸汽機的原理,但是想要將理論付諸於實踐,仍然是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到了洪武十三年,楊浩已經將近三十六七歲了,以這個時代的平均壽命來說,他已經活的夠久了。
他不知道這個世界能不能給他足夠時間,去讓他把自己所知的東西,在自己入土之前複現在這個世界上。
現在看來這個想法有些奢望了。
楊浩的長長的歎息聲,吵醒了一旁的蒹葭。
“大王,這麽晚了,為何還不安歇。”
楊浩摸了摸蒹葭的秀發,道:“你睡吧,我隻是再思考問題。”
蒹葭往楊浩懷中挪了挪,輕聲道:“百姓們都以為大王每天一定吃著天下間最好的食物,穿著最為華麗的衣裳。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大王所食甚至不如富貴人家,平日衣衫也是打了補丁之物,日日夜夜為國操勞。
大王如此辛苦,蒹葭心中痛甚。
”
楊浩道:“為人君者,要有為人君者的覺悟,坐在這個位置上,自己已經不在是自己,朕即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