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是個辦法,不過大王,朝廷將來定是要將百越之地納入版圖的,若是現在過於奴役他們,臣擔心會對將來的統治不利。”
寅有些擔憂的說道。
楊浩聞言也不禁沉吟起來,寅的擔憂不無道理,百越之地雖然如今尚處於蠻荒階段,但是總有一天這裏勢必會是自己的地盤,他可不想征服那裏後,就要麵臨此起彼伏的反抗。
仔細的想了想後,楊浩道:“這樣,如果我們給那些越人一個承諾,隻要他們在挖掘運河的五年之內,能夠聽從命令,比違反我大齊的律法,我們可以讓這些五年後得到齊人的身份,一切權利與我齊國子民一般無二,這樣如何?”
寅想了想道:“大王高見!”
楊浩笑了笑:“既然如此,這幾天我會把詳細的計劃寫出來,朝會的時候在與群臣進行商議,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若是能完成,對我大齊的統治也是有極大的好處,具體的所耗費的錢財,就由愛卿費心算個大概了。”
寅沉聲道:“大王放心,臣定不負所托。”
遠在千裏之外的百越人根本不知道,在他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兩個人簡單的商議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這不得不說是弱者的悲哀,命運完全不由自己所掌握。
越將來麵對繁重無比的勞力,可能讓人買了還要幫著剝削者數千,露出感恩戴德的模樣。
楊浩知道自己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剝削者,曾經是,現在也是。
隻是相對於其他的剝削者,楊浩有著天然的優勢。
在這民智未開的年代,自己的剝削顯得是那麽高尚,畢竟自己的在剝削的時候,還能給這些可憐人一口飯吃。
但不管如何的進行粉飾自己的行為,他心中很清楚隻要自己坐在這個位置上,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別說是現在這個物資極為匱乏的年代,即便是自己前世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烏托邦模式的社會也隻是可空想。
共產大同,是楊浩的心中對自己國家美好的期待。
但同時他也是個時分現實的人,明白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
比如準備開鑿的這個南北大運河,他預計的工期將近二十年,而且這個工期隻是個保守的估計,也許實際挖掘起來,所用的時間遠比這個時間要漫長。
另一個時空中,楊廣雖然用了七八年來挖掘,但是這哥們所挖的運河是在數個朝代的基礎上進行的擴建。
以隋朝的時期的人口規模與技術水平都用了七八年之久,可想而知,運河工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楊浩敢這麽做,是他自信自己的國家的組織能力,動員能力,遠比隋朝要強,即便是人口上不足,但是在工具上已經遠超當初隋朝。
這麽多年的發展,火藥經過數次的改進,其威力已經達到了齊國技術的極限。
有著火藥等其餘工具的輔助,二十餘年建成運河,楊浩並不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隻要不影響到民生,大齊就不會想隋煬帝那般因為橫征暴斂而弄的民不聊生,也沒有世家大族對自己進行掣肘。
幾番對比之下,楊浩的出境絕對要比楊廣好太多了。
隻要運河一開通,齊國南北之間就有了四條貿易往來的通道。
其一是海路,其二便是鐵路與官道,其三就是這個南北大運河了。
三條通道全部完成的那一天,齊國對國家的掌控力將會達到所有封建王朝望塵莫及的地步。
不禁如此,另外一個能增強自己統治能力的大殺器,還在醞釀之中。
隻要這些全部實現,自己統治九百六十萬平凡公裏的夢想,將會變成現實。
這些東西,隻要在自己臨死之前給弄出來。
就會為自己的繼承人打造一個固若金湯的帝國。
隻要不出現內亂,楊浩甚至覺得自己的大齊有希望打破封建王朝數百年一個輪回的怪圈。
他不希望大齊能萬事一係,能傳承個七八百年,也不枉自己操勞一生。
數天之後,楊浩將完整的運河施工計劃拿到朝會上與百官一起討論。
熟話說,一人計短,二人計長。三人做事好商量。
百官們雖然沒有楊浩的遠見,但是也能夠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也能發現其中一些楊浩沒有察覺到的問題。
朝會圍繞著這個龐大無比的工程,連續討論了三天,初步將目前所能想到的問題圈閉羅列出來,並針對性的拿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後。
這個工程便被敲定了下來,楊浩的計劃是,於明年年初的時候,從南北兩端同時進行開工。
最北端是位於後世北京所在,而最南端則是抵達長江邊緣。
雖然具體的施工方案初步的被敲定,但是還有很多時期沒有解決。
比如負責施工的官員,征召越人事宜等等,這些都必須在明年施工前解決。
清閑了許久的各部,立即開始忙碌起來。
而大齊的升遷是以政績為標準,這個時間跨度及長的工程,無疑是他們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絕佳途徑。
無論是大小官員,都削尖腦袋想要參與到這件事中。
有競爭,人才會有動力,楊浩對官員如此積極主動的態度很是滿意。
洪武十五年五月,禮部尚書將今年科舉的報名人數統計報了上來。
楊浩看過隻會有些驚訝,今年參加科舉考試的報名人數明顯的要比往年多了許多。
去年的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乃是一千七百人,而今年一下子突破到了三千人。
相對於人口將近五六百萬的帝國而言,三千人看上去並不多,但是這三千人隻是有資格參加的科舉的人,他們能夠報名成功,就說明這些考生在當地已經通過了一些列的選拔考試。
這都是建立在海量學生的基礎之上,如此不難想象,齊國的識字率正在飛速的提升著。
楊浩對此頗感欣慰,十幾年的時間能做到這一點,完全得益於朝廷推行了三年義務教育與紙張的普及。
尤其是紙張與印刷術,更是讓知識傳播的成本變得極為低廉。
文盲的減少,對於奉行科技興國的楊浩的而言,絕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寅有些擔憂的說道。
楊浩聞言也不禁沉吟起來,寅的擔憂不無道理,百越之地雖然如今尚處於蠻荒階段,但是總有一天這裏勢必會是自己的地盤,他可不想征服那裏後,就要麵臨此起彼伏的反抗。
仔細的想了想後,楊浩道:“這樣,如果我們給那些越人一個承諾,隻要他們在挖掘運河的五年之內,能夠聽從命令,比違反我大齊的律法,我們可以讓這些五年後得到齊人的身份,一切權利與我齊國子民一般無二,這樣如何?”
寅想了想道:“大王高見!”
楊浩笑了笑:“既然如此,這幾天我會把詳細的計劃寫出來,朝會的時候在與群臣進行商議,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若是能完成,對我大齊的統治也是有極大的好處,具體的所耗費的錢財,就由愛卿費心算個大概了。”
寅沉聲道:“大王放心,臣定不負所托。”
遠在千裏之外的百越人根本不知道,在他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兩個人簡單的商議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這不得不說是弱者的悲哀,命運完全不由自己所掌握。
越將來麵對繁重無比的勞力,可能讓人買了還要幫著剝削者數千,露出感恩戴德的模樣。
楊浩知道自己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剝削者,曾經是,現在也是。
隻是相對於其他的剝削者,楊浩有著天然的優勢。
在這民智未開的年代,自己的剝削顯得是那麽高尚,畢竟自己的在剝削的時候,還能給這些可憐人一口飯吃。
但不管如何的進行粉飾自己的行為,他心中很清楚隻要自己坐在這個位置上,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別說是現在這個物資極為匱乏的年代,即便是自己前世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烏托邦模式的社會也隻是可空想。
共產大同,是楊浩的心中對自己國家美好的期待。
但同時他也是個時分現實的人,明白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
比如準備開鑿的這個南北大運河,他預計的工期將近二十年,而且這個工期隻是個保守的估計,也許實際挖掘起來,所用的時間遠比這個時間要漫長。
另一個時空中,楊廣雖然用了七八年來挖掘,但是這哥們所挖的運河是在數個朝代的基礎上進行的擴建。
以隋朝的時期的人口規模與技術水平都用了七八年之久,可想而知,運河工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楊浩敢這麽做,是他自信自己的國家的組織能力,動員能力,遠比隋朝要強,即便是人口上不足,但是在工具上已經遠超當初隋朝。
這麽多年的發展,火藥經過數次的改進,其威力已經達到了齊國技術的極限。
有著火藥等其餘工具的輔助,二十餘年建成運河,楊浩並不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隻要不影響到民生,大齊就不會想隋煬帝那般因為橫征暴斂而弄的民不聊生,也沒有世家大族對自己進行掣肘。
幾番對比之下,楊浩的出境絕對要比楊廣好太多了。
隻要運河一開通,齊國南北之間就有了四條貿易往來的通道。
其一是海路,其二便是鐵路與官道,其三就是這個南北大運河了。
三條通道全部完成的那一天,齊國對國家的掌控力將會達到所有封建王朝望塵莫及的地步。
不禁如此,另外一個能增強自己統治能力的大殺器,還在醞釀之中。
隻要這些全部實現,自己統治九百六十萬平凡公裏的夢想,將會變成現實。
這些東西,隻要在自己臨死之前給弄出來。
就會為自己的繼承人打造一個固若金湯的帝國。
隻要不出現內亂,楊浩甚至覺得自己的大齊有希望打破封建王朝數百年一個輪回的怪圈。
他不希望大齊能萬事一係,能傳承個七八百年,也不枉自己操勞一生。
數天之後,楊浩將完整的運河施工計劃拿到朝會上與百官一起討論。
熟話說,一人計短,二人計長。三人做事好商量。
百官們雖然沒有楊浩的遠見,但是也能夠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也能發現其中一些楊浩沒有察覺到的問題。
朝會圍繞著這個龐大無比的工程,連續討論了三天,初步將目前所能想到的問題圈閉羅列出來,並針對性的拿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後。
這個工程便被敲定了下來,楊浩的計劃是,於明年年初的時候,從南北兩端同時進行開工。
最北端是位於後世北京所在,而最南端則是抵達長江邊緣。
雖然具體的施工方案初步的被敲定,但是還有很多時期沒有解決。
比如負責施工的官員,征召越人事宜等等,這些都必須在明年施工前解決。
清閑了許久的各部,立即開始忙碌起來。
而大齊的升遷是以政績為標準,這個時間跨度及長的工程,無疑是他們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絕佳途徑。
無論是大小官員,都削尖腦袋想要參與到這件事中。
有競爭,人才會有動力,楊浩對官員如此積極主動的態度很是滿意。
洪武十五年五月,禮部尚書將今年科舉的報名人數統計報了上來。
楊浩看過隻會有些驚訝,今年參加科舉考試的報名人數明顯的要比往年多了許多。
去年的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乃是一千七百人,而今年一下子突破到了三千人。
相對於人口將近五六百萬的帝國而言,三千人看上去並不多,但是這三千人隻是有資格參加的科舉的人,他們能夠報名成功,就說明這些考生在當地已經通過了一些列的選拔考試。
這都是建立在海量學生的基礎之上,如此不難想象,齊國的識字率正在飛速的提升著。
楊浩對此頗感欣慰,十幾年的時間能做到這一點,完全得益於朝廷推行了三年義務教育與紙張的普及。
尤其是紙張與印刷術,更是讓知識傳播的成本變得極為低廉。
文盲的減少,對於奉行科技興國的楊浩的而言,絕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