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道士,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其飄逸灑脫行為和清心寡欲的心態。那麽道士到底會不會結婚呢?


    實際上在元之前,對於道士出不出家並沒有要求,基本上道士都不會出家。可以娶妻生子。等到金代全真教創立之後才有了出家製度。即丘處機的傳戒製度。於是當時道士分為兩大派,分別是全真教和正一教。


    全真教為不結婚、食素、住在道觀的出家道士,男的為道士,女的為道姑,其特點是: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並且男道士要留胡須。


    而正一派則以不出家的道士為主,可以結婚、食葷,稱之為火居道士,正一派道士主要活動地點一部分是在道觀活動,還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的,則平時穿素裝在家活動,稱為散居道士。


    另外,在入門資格上,兩派也不盡相同,全真派弟子需經過授戒,而正一派則要經過授籙才能成為真正的道士。


    而且道士也是有上下級別之分的,古時朝廷也會冊封“先生”、“真人”等,當被冊封之後,該道門領袖是有品秩的,例如明代真人就相當於二品官,清代相當於正三品大員。“方丈”則是道門老大,德高望重;“監院”則是道門總管,要才智雙全、通道明德、功行具備。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陰陽五行等為基礎理論。《太平經》說到“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所以對於婚姻的看法,道教是不反對結婚成家的,這也源於一直推崇的道教陰陽理論。所以大部分的道士其實是可以結婚。


    就是在我們現行的法律裏麵,宗教人物都是可以結婚的,所以其實道教裏的人是否結婚,更多看的是個人意願。


    這些道士在錦衣衛的護衛下出了營門,直接就在高台下站好,等待迎接徐道人的到來。不過以眾人的眼光看去,這些道士倒比徐道人他們更像道士,更有仙風道骨的感覺。


    等徐道人一行人走到近前,徐道人搶先一步上前稽首說道:“外門弟子徐貞友,見過掌教!”


    中年道士聽到徐道人的自稱,眉頭就跳了兩跳,眼光閃了又閃。然後一甩拂塵說道:“道友自稱外門弟子,不知是哪一脈的傳人呐?”


    此時鄭清雅離得很近,以他當多年當潑皮的眼光來看,他覺得徐道人聽了中年道士的話,明顯是鬆了一口氣的感覺!但是他又拿不準,隻能是睜大眼睛繼續看下去。


    這時隻聽徐道人再次說道:“貧道師祖何鳳蓮,傳至今日已經是第四代了。”


    中年道士聽到他這麽說神色緩和了許多,立刻稽首說道:“貧道張朝陽見過道兄!原來貧道和道兄是一家人啊!你我是平輩!”


    圍觀的百姓聽到兩人的談話頓時發出一陣低低的喧嘩!鬧了半天原來是自己人呐!隻是這內門外門是什麽弄不清楚,不過想來就是親兒子和幹兒子的區別了!大約就是能否得到全部真傳的區別了!


    果然就聽張天師又再次施禮說道:“我道家講究清淨,所以隻有亂世之時方下山救苦救難!如今我道家聲名不墜,多虧了外門師兄們在民間護持,所以貧道在這裏多謝了!”


    徐道人也急忙還禮說道:“都是道門一脈,哪裏有什麽感謝不感謝的!”


    隨後兩個人又各自引薦了弟子,算是一家人都認識了。這時張天師說道:“徐師兄當日曾說邀請天下奇人異士共觀龍脈,今日如今貧道受官府所托到此一觀!不如你我二人共上高台如何?”


    徐道人立刻伸手說道:“掌教請!”


    說完兩個人攜手共上高台。眾人都隻能仰頭向上觀看。隻是想聽他們二人說話就完全聽不清楚了。隻看到他們二人站在高台上麵對著山川指指點點,相互交流,十分的安穩祥和!這讓百姓心中充滿了希望,都希望他們二人能將龍脈的事情解決好,萬萬不要影響自己的生計!


    百姓們看到兩個人在高台之上指點江山,一時間長袖飄飛,拂塵飄灑,說不出的仙風道骨!一個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不過慶幸的是他們距離得太遠,聽不到兩個人的談話,否則三觀都要粉碎了!


    百姓看到徐道人順著張天師手指的方向頻頻點頭,好像是在觀察山川。可是他嘴裏卻說道:“不知掌教這次親自到這裏所為何事啊?莫不是也想分一杯羹?”


    徐道人這麽說話是有底氣的。因為他是正經八百的道士出身。凡是像他這樣在城市裏麵闖出名聲的,都是有學曆,有身份,有傳承的人物,不怕查的。


    因為曆朝曆代都對邪教淫祠查禁得極為嚴格。沒身份的道士和尚在城裏混,會被官府直接捉拿。所以那些沒身份的神棍隻能在鄉村裏騙幾個無知鄉農。而徐道人更覺得自家身後有官府護持,所以膽子自然大了一些。


    當然這裏麵也不是沒有空子可鑽。比如徐道人說自己師承龍虎山何鳳蓮一脈,這極有可能是他編造的。反正幾百年前的事情也查不出來了,再向官府買一個身份證明。隻要他不做錯事,誰也奈何不了他。


    這時張天師依舊是一副指點江山的樣子,但是嘴裏卻說道:“不管怎麽說,道兄得承貧道一個人情!貧道直接認下你這一脈是龍虎山的外門弟子,也是承擔了因果的!”


    徐道人撚著胡須連連點頭,好像是一副讚同的樣子,但是嘴裏卻說道:“掌教承下這份因果確實是個人情,不過也並不大!何祖師身故都快兩百年了,誰能查得清楚呢?所以在這一點上貧道承了掌教的人情,也沒什麽了不起的!”


    張天師用手比畫著山川河流的流向,嘴裏說道:“這一點貧道自然是明白的!不過你馬上就要承貧道的另一個人情了!因為這次貧道來可是為了救道兄一命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錦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逐日武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逐日武士並收藏大明錦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