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州古城內有關三國的古跡,還有關公行軍的大鐵鍋、養馬槽;有呂蒙襲荊州時,守軍丟盔棄甲的擲甲山等等。城外,八嶺山中有關眾多有關三國關羽傳說的遺址。請跟隨我們身臨其境、移步換景,步下八嶺山南端的落帽台,向山中進發,穿過層層鬆林,便來到關公刨泉處。泉邊碑文記載:“劉先主困當陽時,關公引師救之,取道過此,人馬俱困,忠義感泉湧出,傳誦至今。”現在,這口泉的泉水,或為茶亭取水泡茶以待遊人;或為酒廠取水釀酒,以款賓客。真是好水好茶好酒也,難道各位俠客不想品嚐一番滋味麽?


    悠久的曆史,給荊州留下了難以數計的古文物,現保存在荊州博物館內的就有三千多件。以臥薪嚐膽而聞名天下的越王勾踐,他所使用的一把寶劍,一九六五年在荊州城北出土。劍上有烏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大字。劍身滿是菱形花紋,鑲嵌著三色玻璃和綠鬆石。劍刃極其鋒利,至今仍能吹毛斷發,削鐵如泥。真是把天下難得之寶物。據說,《亂世英魂》裏“中原七俠”裏第一號人物“江南第一劍”楚江南手裏的寶劍正是這把削鐵如泥的“越王勾踐”劍。


    為此,讓我們來看一下這把名劍的來龍去脈。一代[荊楚“國寶”]“天下第一劍”霸氣震天下,名為“勾踐劍”或“越王劍”。


    在地下沉睡2400多年後,它醒來的第一道寒光就令人心驚膽顫。


    1965年12月,考古隊在發掘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國貴族墓時,竟發現一柄寒光閃閃、刃薄鋒利的寶劍。乃是至今為止,所發現古劍裏最鋒利、最有曆史價值的一把絕世寶劍,遂被譽稱為“天下第一劍”。至於這柄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青銅劍,是怎樣出土的?越王劍緣何出自楚墓中?為何至今仍鋒利無比……神劍醒來,一覺睡了2400年。它睜開沉睡多年的眼睛,心想我幾易其主,今天終於找到最終歸宿——湖北省博物館。


    40年前的10月,湖北江陵(現荊州區)望山村。但是如今湖北荊州之東南百裏左右有個江陵(縣),真不知它們到底是個什麽關係?是同名異地關係、還是同父異母關係?


    因連續兩年發生幹旱,當地農民遭遇“水荒”。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現在的川店、馬山、八嶺山等鄉鎮的部分農田。


    江陵地區位於長江中遊古雲夢澤畔,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這裏曾是楚國都郢的所在地。按照規定,文物部門對水渠工程經過地進行了初步勘探。


    家住川店鎮望山村三組的邵天萬老人,向記者回憶當年勘探“望山一號墓”時的情景時仍很激動:“土的顏色出現了黃、紫、褐的混合色,這可能是書上說的‘五花土’。”


    時任考古隊隊長的譚維四教授很快趕到現場。結論很快出來:在這一帶,有大中型墓葬25座,小型墓葬至少有30座。


    2400多年前的秘密就這樣被揭開了。


    10月中旬,發掘工作開始。考古隊將在兩個月後打開戰國時代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這可是一個轟動世界及海內外的重大新聞。


    發掘工作分階段進行:先集中主要力量發掘規模較大的望山1、2號墓;後完成望山3、4號墓地的發掘。


    年末的江陵,雪雨紛飛。荊州以北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墓坑積水較多,土質情況不良,坑壁極易崩塌。


    住在古墓附近的劉吉發老人回憶:“當時,文物工作隊的人就住在我們農戶家,‘望山一號墓是當時發掘中最大的一座墓。


    12月初,望山1號墓已挖至地下6米多深。打開主棺,墓主左側一個黑色劍櫝呈現在人們眼前。


    “裏麵有一把劍!”考古隊員報告說。拔劍出鞘,寒光逼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譚維四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21層白紙劃破。


    譚維四意識到:這柄2400多年前的青銅劍必將震撼世界。


    專家論戰,公認劍主是越王勾踐。


    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劍身飾滿黑色菱形暗紋,劍格正麵和反麵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鬆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


    其工藝之精良,並非當時楚國鑄造技術所能成就。那麽,這把鋒利無比、精美絕倫的青銅劍到底係何人所持有?


    破譯密碼的鑰匙很快找到,在劍身的一麵近格處,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文”,是篆書的變體,釋讀頗難。考古工作者初步釋讀出劍銘中的6個字為“越王”、“自乍(作)用劍”。照此推理,此劍必為越王所有,但它帶給人們的謎團似乎越來越大。


    春秋時越國自允常於公元前510年稱王起,經勾踐、鹿郢、不壽、朱勾至無疆於公元前334年被楚所滅止,先後有9位越王,此劍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呢?越王的劍何以出現在楚國的疆域上?


    於是,在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之間展開了一場以書信往來為主要方式的、轟動一時的學術討論。討論是由主持此次發掘的著名考古學家方壯猷教授發起的,參加者有郭沫若、於省吾、容庚、夏鼐、陳夢家等一大批著名學者。


    論戰最終出現了突破。


    故宮博物館研究員唐蘭作出的判斷是:越王之名應為勾踐。經過兩個多月的書信交流、切磋研討,學者們的意向趨於一致,公認劍上的8字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春秋時期名劍鑒賞家薛燭對越王勾踐劍評論說:“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雖複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一物”、“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其身價之重自不待言。


    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勾踐劍劍身有著蛇鱗一樣精美的菱形暗格,這種暗紋製作技術至今無法破譯,懷疑是化學外鍍技術,而化學外鍍技術是近代西方才出現的高難技藝,難道我們當時的古人就掌握了?寶劍的尾部是圓錐體底座,座內內空,有極其規整的同心圓刻紋,是連現代的車床技術都無法實現的,春秋時代的先人能掌握此技術,不可思議。


    千古之謎,至今仍在求解中。


    勾踐——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劍如其人,他的霸氣曾威震天下。


    當時,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割據,征戰頻繁。公元前6世紀中葉,當中原各國正鬧著內政變遷期間,南方的楚、吳、越之間則開始了激烈的征戰,一度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麵。


    吳國在今江蘇南部,都城為吳(今江蘇蘇州);越國在今浙江北部,都城為會稽(今浙江紹興東南)。


    先是吳楚爭霸,而與吳國相鄰的越國也不甘寂寞,乘吳忙於攻楚之際,經常襲擊吳國。公元前496年,吳越開戰,吳師戰敗,吳王闔閭負傷而死。3年後,夫差為報父仇,帶兵攻打越國,一舉攻下越國的都城會稽,迫使越王勾踐投降。夫差把勾踐夫婦押至吳國,關在闔閭墓旁的石屋裏,為他的父親看墓和養馬。


    勾踐忍受了許多折磨和屈辱,才被吳王夫差釋放回國。他一心想報仇雪恨,帶頭日夜苦幹,重新積聚力量。為了激勵自己,他在日常生活中特別定了兩條措施。一是“臥薪”,晚上睡覺時不用墊褥,就躺在柴鋪上,提醒自己,國恥未報,不能貪圖舒服;二是“嚐膽”,在起居的地方掛著一個苦膽,出入和睡覺前,都拿到嘴裏嚐一嚐,提醒自己不能忘記會稽被俘的痛苦和恥辱。膾炙人口的成語“臥薪嚐膽”說的就是他敗而不餒、勵精圖治的故事。


    而越國身後還有楚國提供軍事技術,向其出售先進的“核武器”———弩機。楚人以前被吳王闔閭攻破,深恨吳人,於是慫恿越人攻吳。楚大夫申包胥甚至親自跑到越國給越王勾踐鼓氣。故此,越國人不再顧慮,有楚國作後盾,有何懼哉?膽子和步子都大得翻了天,如火如荼的複仇行動在越國上下蓬蓬勃勃地展開。


    經過長期艱苦奮鬥,上下一心,越國終於“翻身”。公元前473年,越國利用時機起兵滅吳,夫差自刎,範蠡西施泛舟江湖歸隱,越國也達到了它曆史上最為鼎盛的階段。


    有意思的是,作為勾踐的“死對頭”吳王夫差,竟也“出現”在了離勾踐劍出土地僅兩公裏的江陵縣馬山五號墓裏。1983年11月23日,考古工作者在那裏發掘出了吳王夫差用過的一柄青銅矛。


    在省博物館展覽室,勾踐劍對麵四步遠,陳列的便是這柄“吳王夫差自作用矛”,與越王勾踐的“自作用劍”擠眉弄眼,麵麵相覷,沒想到它們倆的歸宿竟是一樣一樣地。這兩柄來自遠古的世界級兵器珍品,依稀照耀著當年的吳越勇士,在他們主人死後,平靜地同室安息了。它們仿佛兩把飛梭,編織著時光,飄搖而下,撞擊著2400多年後站在展覽廳裏的遊客的目光。


    “一對仇敵所用兵器同時出現在楚國,我的判斷是,當年勾踐滅吳後,將夫差的矛作為戰利品繳獲。而後,楚國興兵滅越,遂將勾踐劍、夫差矛一並收至囊中。此後,曆代楚王傳承這兩件寶物。”譚維四對記者說,“當然,這也是一種猜測,學術界至今未能解開這個千古之謎。不過這種猜測,是完全可能性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流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xy1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xy110並收藏人生流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