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慶:403~444年,南朝宋臨川王,為長沙景王道憐次子,過繼給道規襲封王位。愛好文義,招覽文士,著作多種。代表作誌人小說集《世說新語》、誌怪小說集《幽冥(明)錄》。


    酈道元:約470~527年,字善長,範陽涿即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學家、文學家。官禦史中尉、關右大使。好學博覽,遍采文獻撰《水經注》一書。《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係專著,記錄河流水道137條,酈道元注中增補1252條,注文計40卷,30萬字,為原書20倍,闡述各水道源流及沿岸風土景物,並訂正《水經》中廖誤。文筆簡潔生動,雋永傳神,有較高文學價值。《水經注》與南朝宋裴鬆之的《三國誌注》、唐代李善的《文選注》合稱中國典籍的三大名注。


    賈思勰:齊郡益都即今山東省壽光南人,生卒年不詳,北魏農學家。做過高陽郡太守,該高陽郡治一說在今河北高陽東,一說在今山東省臨淄西北,到底哪一個是準確無誤的?尚有待查證!他曾遊曆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後來回到家鄉,經營農牧業並研究農牧業生產理論。他的專著《齊民要術》是中國北魏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書中的“齊民”,意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產方法”。從該書的署名上知他曾任高陽太守。書約寫成於6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戰亂頻仍,民生凋敝,他從傳統的農本思想出發,著書立說,介紹農業知識,以期富國安民。該書最初在民間輾轉偉錄,至北宋天聖年間才官刊頒發給勸農使者,以指導農業生產。以後官私傳抄不絕,版本多至20餘種,並廣為其他農書、雜著援引。早在唐末時已傳入日本,至今日本還藏有北宋最早刊印的殘本。近代以來,世界上已有多種譯本出版,並有不少研究此書的著作。


    祖衝之:429~500年,南北朝時期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他推算出圓周率為3.1415926至3.1415927之間,即密率為355/113,約率為22/7,被後世稱為“祖率”,密率比歐洲人早發現1000餘年。在天文曆法上,編製了《大明曆》,這一回歸年為365.24281418天,與近代科學測定的一天長度,差額不足50秒;在機械製造上,他製成用機械轉動的日行百裏的“千裏船”和水碓磨,還改造了指南車。他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諸多方麵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所撰《綴術》6卷,曾被唐朝國學定為數學課本。他還精通音樂,亦研究儒道典籍,著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論異記》等書,均失傳。祖衝之是一位全麵發展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古代科學家。


    李春:隋代一位普通工匠,由於史書缺乏記載,他的生平、籍貫及生卒年月已無法得知。世人僅能根據唐代中書令張嘉貞為趙州橋所寫的“銘文”中“趙州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知道是李春建造了這座有名的大石橋。他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新局麵,為中國橋梁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關於這趙州橋還有一段演義的美麗的傳說:相傳趙州橋是魯班所造,這座大橋建成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著毛驢,帶著柴榮,不知這柴榮是不是後周第二位皇帝世宗柴榮?也興衝衝地去趕熱鬧。他們來到橋頭,正巧碰上魯班,於是他們便問道,這座大橋是否經得起他倆走?魯班心想,實際上應該說是“腦想”,因為後來明代的李時珍指出“人的思維不在心而在腦”,好象有點不太習慣!因為說“心想”已是多年的定製,如若不改,這“心”應理解為“中心”的心,而不是“心髒”的心!魯班“腦想”,這座橋騾馬大車都能過,兩個人算什麽,於是就請他倆上橋。可誰知,張果老帶著裝有太陽、月亮的褡褳,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的小車,所以他們上橋後,橋竟被壓得搖晃起來。魯班一見不好,急忙跳進水中,用手使勁撐住大橋東側。因為魯班使勁太大,大橋東拱圈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橋上也因此留下了驢蹄印、車道溝、柴榮跌倒時留下的一個膝蓋印和張果老鬥笠掉在橋上時打出的圓坑。當然這隻不過是人們編造的一個神話故事,借以紀念古代的能工巧匠。


    孫思邈:581~682年,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唐朝醫學家。一生精研醫學,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論述各種疾病數百種,收集防治疾病方劑近萬帖,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孫思邈所論下頜骨脫臼治療原則與現代無異。他提倡用蔥葉導尿,是導尿術的發明人之一。他還指出用動物甲狀腺、海藻等含碘的藥物防治夜盲病,用含維生素b的穀皮湯熬粥防治腳氣病。他首先發現糖尿病患者小便味甜,做不診斷、鑒別病症的依據,並告誡不可為糖尿病患者施針行灸,在防治糖尿病及其並發症方麵成效卓著。他對麻風病、結核病、霍亂、痢疾等傳染病的論述也超過前人。他還強調“生命在於運動”,提出一整套老年保健操、居處、環境、食療、藥療等保健方法。是不是還有“氣療”法、“心療”法?他在藥物學、針灸學上也有較大貢獻。


    一行大師:683~727年,俗姓張,名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人,唐朝天文學家、佛學家,大唐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鄒國公張公謹的曾孫。21歲出家為僧,先後在嵩山、天台山研究佛經和天文曆算。曾翻譯《大日經》等典籍,一度為密宗大師。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應召到長安,後受命主持編修新曆法,開元十五年727年編成《大衍曆》。修曆伊始著手新天文儀器的製造和天文觀測。與梁令瓚製成黃道遊儀、水運渾天儀。重測150多顆恒星的位置。在新曆中應用二十八宿距度的新測值,改變長期襲用漢代舊值的狀況。主持全國13個測點的天文測量,並根據太史監南宮說等人在河南4個測點間得出緯度相距1度,南北相差129.22千米的數據,同現代測量子午線一度的長112.2公裏相比,雖然有較大誤差,但這卻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長度記錄。《大衍曆》中描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計算上創用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還發明月亮位置和地理緯度不同而產生的視差對交食影響的近似計算公式。《大衍曆》結構嚴謹、立法整齊,成為後世曆法楷模。子午線第一次由他計算出來,比國外的阿拉伯天文學家最初實測子午線長度公元814年還早有90年。


    顏真卿、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狄人傑


    陸羽(字鴻漸,號東岡子、竟陵子、茶山禦史,自稱桑翁、桑苧翁。一名疾,字季疵。唐複州竟陵即今湖北天門人。性詼諧,閉門著書,不願為官,一度為令官,與女詩人李季蘭、僧皎然交厚。以嗜茶名於時,對茶道很有研究,舊時被稱為“茶神”。肅宗時,隱居苕溪,寫成《茶經》三卷。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采製、烹飲、器具等皆有論述。《全唐文》存文5篇,《全唐詩》存詩2首。)


    王勃(約650~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高宗李治、麟德年間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詳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亦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仍流於華豔。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其詩有《滕王閣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等。)


    楊炯(650~693?,華陰今屬山西人。十歲舉神童。唐高宗李治、上元三年676年應製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官盈川令。為“初唐四傑”之一。擅長五律。其邊塞詩氣勢較勝,但有些作品未能盡脫綺麗之風。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盈川集》。)


    盧照鄰(約636~695年後,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範陽今河北省涿縣涿州鎮人。曾任新都尉。後為風痹症所困,投潁水而死。為“被唐四傑”之一。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幽憂子集》。)


    駱賓王(約626~684年後,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後隨揚州英國公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照檄》,兵敗後下落不明,或說被殺,或說為僧。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與五勃等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傑”之一。有《駱賓王文集》。)


    賀知章(約659~約744年,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武後武周證聖年間進士,官至秘書監。後還鄉為道士。好飲酒,與李白友善。“吳中四士”之一。其詩今存二十首,多祭神樂章和應製詩;寫景之作,較清新通俗。其詩有《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


    陳子昂(661~702年,字伯玉,梓州謝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台正字,轉右拾遺。敢於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擊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於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擢進士後,累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以格調剛健著稱。有《曲江集》。)


    王之渙(688~742年,字季淩,晉陽今屬山西太原人,後徙絳州。官文安縣尉。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製曲歌唱,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傳世之作僅六首。詩有《登顴雀樓·白日依山近》、《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等。)


    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遊長安,應進士不第。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曆東南各地,詩與王維齊名,稱為“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隱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流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xy1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xy110並收藏人生流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