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麻,風雲變幻。江湖正道,風雨飄搖。風起洛陽,鳳舞九天。與狼共舞,風雲再起。
“欲問天下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因為它就是“太陽落下又歸來”的地方!“龍蛇潛影行道,朝野相合連山。”就是對古神都洛陽的真實寫照。
在我們書歸正傳之前,先讓我們去領略一下故事即將發生之地的人文風光——龍門石窟:留點遺憾,也就有了懷念……
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離開千年古刹少林寺,我們“網上看河南”采風團一行人旋即乘車沿寬闊的旅遊大道一路直奔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此外還有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石窟和寧夏固原縣西北六盤山北須彌山石窟比較出名。)之一——龍門石窟而來。
下午的天空稍嫌陰沉,遠遠地就可望見鬱鬱蔥蔥的龍門山尖,正感歎北方也有如此秀美的山巒,一個轉彎,視野驟然開闊,隻見玉帶般的伊水從天邊處劈開兩山平緩從容而近,水麵寬闊清澈,楊柳夾岸拂風,刹那間空氣便潤澤清新起來。沿著伊水邊長達一公裏的青石路麵緩緩而行,一步一景,步步有驚喜。大大小小,姿態神情各異、麵目栩栩如生的佛龕密布於整個崖壁之上,佛像或立或臥,或行或飛,或舞或歌,或喜或嗔,驚歎其鬼斧神工之餘,也不時能聽到聲聲惋惜:很多精美的佛像頭部都不完整,據說很多都成了外國博物館的藏品,真不知羞恥呀,拿別國的東西據為己有。同時,千百年的滄桑裸露也使它們的圓潤肌膚漸遭風化腐蝕。工作人員介紹說,龍門石窟在這方麵做了大量的保護工作,尤其是近兩年開始和日本合作,將盡全力保護這處目前河南惟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免遭侵蝕。
“這是龍門最漂亮的一尊佛像。”在蓮花洞前,導遊指著一尊已被毀掉頭部的觀音像介紹說,當年梅蘭芳就曾仔細研摩並在舞台上多次習用這個優美造型。近前看,隻見她左手輕提淨瓶,右手持佛塵悄灑肩後,儀態萬方,冉冉而來,仙衣飄動,裙帶當風,說不出的嫵媚韻致。正想要伸手撫摸,卻突然心生感慨迅速收回,不忍褻瀆她的優雅閑適。
隨著眼前豁然開朗,奉先寺到。拾級而上,美輪美奐的盧舍那大佛已端坐麵前。曾經在無數的畫冊上看到過她秀美豐潤的身姿,而今到了她身邊,竟仍是如此震撼!那俯視大千世界的慈悲目光,那輕淺不可思議的微笑,那閱盡人間寒暑冷暖永遠溫柔親切的麵相和胸懷,仿佛有著無窮的魔力,讓每一個注視她的人為之傾倒、為之感動、為之流連……
“石窟這一表現手段,不僅僅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也可以說其中包含著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種種願望。”千百年前的工匠在這些佛像上寄托了什麽?盧舍那大佛的微笑是對這千年滄桑巨變的讚歎麽?
據介紹,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2公裏,始鑿於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曆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諸朝,前後營造400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10餘萬尊,碑刻題記2840塊、佛塔60餘座,堪稱世界古典藝術的典範,2000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要想把這些巧奪天工、井然有序的佛像全部仔細看一遍,一天、兩天也不夠!大俠有時間可以去試試。
導遊笑言:留點遺憾,也就有了懷念……
龍門石窟及主要洞窟簡介
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裏,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以及建於唐代的潛溪寺、看經寺、萬佛洞、奉先寺、大萬伍佛洞等。北魏開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西山,唐代開鑿的石窟則分散在西山和東山。
奉先寺
原名大盧舍那像窟,南北35米,東西39米,置9米寬的三道台階,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露天佛龕,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先後耗時四年。據說武則天還捐錢二萬貫,傳說盧舍那大佛是以武則天的形象而塑造。該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窟,顯示出盛唐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高17.14米的主佛盧舍那佛坐像便端坐石窟正中,端莊大度、淳厚安祥的神情氣度無不透著盛唐的從容與大度。整個洞窟的雕塑群是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無論是主佛還是兩旁侍立的弟子像、菩薩像、天王像、力士像,無一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金剛力士是難得的珍品,造形粗獷豪放,雄健有力,其逼人的氣勢令人過目難忘。
賓陽三洞
包括賓陽南洞、中洞和北洞三個洞窟,是龍門石窟中最典型的三個洞窟。賓陽中洞為三洞之冠,曆時24年,用工80多萬,整個洞窟雕刻完整,富麗堂皇,正壁雕主佛釋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薩。佛、菩薩體態修長,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是北魏晚期風行的“秀骨輕像”的典型代表。地麵刻蓮花圖案裝飾,示意蓮花寶池,窟頂飛天仙子的刻畫也十分傳神。賓陽南洞是北魏開鑿,隋代完成。主佛阿彌陀佛麵部豐潤,唇厚,衣紋自然,流暢。該洞造像上續北魏剛健雄偉,下開唐代生動活潑,屬於過度時期的風格。賓陽北洞始鑿於北魏時期,唐朝初年完成,主尊為阿彌陀佛,火焰紋背光繁雜而生動。洞口兩側“龍頭”柱礎與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柱礎造型風格相同。屬北魏完成之作品。
古陽洞
利用天然溶洞擴鑿而成,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洞窟,也是龍門西山南端保存最完整的一個洞窟。洞中主佛形象清秀,左右二菩薩莊嚴文靜,南北高11米的壁麵上層層列龕多為隨孝文帝征戰將領發願所造。除了佛龕造像外,該洞中的精品包括浮雕組畫與造像題記,浮雕組畫詳細記載了釋迦摩尼的傳奇故事,而那些記錄造像者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的造像題記,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魏體書法最有代表性的“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另一品在慈香窟),尤其是北壁的《始平公造像記》開創了北魏方筆的風格,為“龍門二十品”中的第一珍品。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這裏絕對是個留戀忘返的“寶窟”。請書畫界大俠有幸一觀。
萬佛洞
位於賓陽洞南側的一座唐窟,因為洞內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進入該窟簡直是進入了佛的世界、佛的海洋,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南壁上有一座觀音像,臉龐圓潤,體態豐盈,微扭身軀,曲線優美,既含蓄又端莊,為龍門造像中之精品。
蓮花洞
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年)所造,進窟抬頭便能看到一朵異常精美的大蓮花――蓮花洞是因此而得名,圍繞著蓮花的飛天線條簡潔優美。南壁上方有高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細,造型生動,觀之忽有忽無,亦真亦幻。
藥方洞因洞口兩側刻有140個中醫藥方而得名。洞窟頂部雕刻有北齊時代的三重大蓮花,外繞四伎樂天,正壁有五尊像及獅等。
攻略
交通:在洛陽市火車站前乘81路公交車,票價1元,終點站即到龍門石窟。
“欲問天下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因為它就是“太陽落下又歸來”的地方!“龍蛇潛影行道,朝野相合連山。”就是對古神都洛陽的真實寫照。
在我們書歸正傳之前,先讓我們去領略一下故事即將發生之地的人文風光——龍門石窟:留點遺憾,也就有了懷念……
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離開千年古刹少林寺,我們“網上看河南”采風團一行人旋即乘車沿寬闊的旅遊大道一路直奔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此外還有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石窟和寧夏固原縣西北六盤山北須彌山石窟比較出名。)之一——龍門石窟而來。
下午的天空稍嫌陰沉,遠遠地就可望見鬱鬱蔥蔥的龍門山尖,正感歎北方也有如此秀美的山巒,一個轉彎,視野驟然開闊,隻見玉帶般的伊水從天邊處劈開兩山平緩從容而近,水麵寬闊清澈,楊柳夾岸拂風,刹那間空氣便潤澤清新起來。沿著伊水邊長達一公裏的青石路麵緩緩而行,一步一景,步步有驚喜。大大小小,姿態神情各異、麵目栩栩如生的佛龕密布於整個崖壁之上,佛像或立或臥,或行或飛,或舞或歌,或喜或嗔,驚歎其鬼斧神工之餘,也不時能聽到聲聲惋惜:很多精美的佛像頭部都不完整,據說很多都成了外國博物館的藏品,真不知羞恥呀,拿別國的東西據為己有。同時,千百年的滄桑裸露也使它們的圓潤肌膚漸遭風化腐蝕。工作人員介紹說,龍門石窟在這方麵做了大量的保護工作,尤其是近兩年開始和日本合作,將盡全力保護這處目前河南惟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免遭侵蝕。
“這是龍門最漂亮的一尊佛像。”在蓮花洞前,導遊指著一尊已被毀掉頭部的觀音像介紹說,當年梅蘭芳就曾仔細研摩並在舞台上多次習用這個優美造型。近前看,隻見她左手輕提淨瓶,右手持佛塵悄灑肩後,儀態萬方,冉冉而來,仙衣飄動,裙帶當風,說不出的嫵媚韻致。正想要伸手撫摸,卻突然心生感慨迅速收回,不忍褻瀆她的優雅閑適。
隨著眼前豁然開朗,奉先寺到。拾級而上,美輪美奐的盧舍那大佛已端坐麵前。曾經在無數的畫冊上看到過她秀美豐潤的身姿,而今到了她身邊,竟仍是如此震撼!那俯視大千世界的慈悲目光,那輕淺不可思議的微笑,那閱盡人間寒暑冷暖永遠溫柔親切的麵相和胸懷,仿佛有著無窮的魔力,讓每一個注視她的人為之傾倒、為之感動、為之流連……
“石窟這一表現手段,不僅僅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也可以說其中包含著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種種願望。”千百年前的工匠在這些佛像上寄托了什麽?盧舍那大佛的微笑是對這千年滄桑巨變的讚歎麽?
據介紹,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2公裏,始鑿於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曆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諸朝,前後營造400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10餘萬尊,碑刻題記2840塊、佛塔60餘座,堪稱世界古典藝術的典範,2000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要想把這些巧奪天工、井然有序的佛像全部仔細看一遍,一天、兩天也不夠!大俠有時間可以去試試。
導遊笑言:留點遺憾,也就有了懷念……
龍門石窟及主要洞窟簡介
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裏,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以及建於唐代的潛溪寺、看經寺、萬佛洞、奉先寺、大萬伍佛洞等。北魏開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西山,唐代開鑿的石窟則分散在西山和東山。
奉先寺
原名大盧舍那像窟,南北35米,東西39米,置9米寬的三道台階,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露天佛龕,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先後耗時四年。據說武則天還捐錢二萬貫,傳說盧舍那大佛是以武則天的形象而塑造。該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窟,顯示出盛唐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高17.14米的主佛盧舍那佛坐像便端坐石窟正中,端莊大度、淳厚安祥的神情氣度無不透著盛唐的從容與大度。整個洞窟的雕塑群是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無論是主佛還是兩旁侍立的弟子像、菩薩像、天王像、力士像,無一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金剛力士是難得的珍品,造形粗獷豪放,雄健有力,其逼人的氣勢令人過目難忘。
賓陽三洞
包括賓陽南洞、中洞和北洞三個洞窟,是龍門石窟中最典型的三個洞窟。賓陽中洞為三洞之冠,曆時24年,用工80多萬,整個洞窟雕刻完整,富麗堂皇,正壁雕主佛釋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薩。佛、菩薩體態修長,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是北魏晚期風行的“秀骨輕像”的典型代表。地麵刻蓮花圖案裝飾,示意蓮花寶池,窟頂飛天仙子的刻畫也十分傳神。賓陽南洞是北魏開鑿,隋代完成。主佛阿彌陀佛麵部豐潤,唇厚,衣紋自然,流暢。該洞造像上續北魏剛健雄偉,下開唐代生動活潑,屬於過度時期的風格。賓陽北洞始鑿於北魏時期,唐朝初年完成,主尊為阿彌陀佛,火焰紋背光繁雜而生動。洞口兩側“龍頭”柱礎與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柱礎造型風格相同。屬北魏完成之作品。
古陽洞
利用天然溶洞擴鑿而成,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洞窟,也是龍門西山南端保存最完整的一個洞窟。洞中主佛形象清秀,左右二菩薩莊嚴文靜,南北高11米的壁麵上層層列龕多為隨孝文帝征戰將領發願所造。除了佛龕造像外,該洞中的精品包括浮雕組畫與造像題記,浮雕組畫詳細記載了釋迦摩尼的傳奇故事,而那些記錄造像者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的造像題記,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魏體書法最有代表性的“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另一品在慈香窟),尤其是北壁的《始平公造像記》開創了北魏方筆的風格,為“龍門二十品”中的第一珍品。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這裏絕對是個留戀忘返的“寶窟”。請書畫界大俠有幸一觀。
萬佛洞
位於賓陽洞南側的一座唐窟,因為洞內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進入該窟簡直是進入了佛的世界、佛的海洋,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南壁上有一座觀音像,臉龐圓潤,體態豐盈,微扭身軀,曲線優美,既含蓄又端莊,為龍門造像中之精品。
蓮花洞
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年)所造,進窟抬頭便能看到一朵異常精美的大蓮花――蓮花洞是因此而得名,圍繞著蓮花的飛天線條簡潔優美。南壁上方有高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細,造型生動,觀之忽有忽無,亦真亦幻。
藥方洞因洞口兩側刻有140個中醫藥方而得名。洞窟頂部雕刻有北齊時代的三重大蓮花,外繞四伎樂天,正壁有五尊像及獅等。
攻略
交通:在洛陽市火車站前乘81路公交車,票價1元,終點站即到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