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三座關羽陵墓
潛溪寺,又名齋祓堂,在龍門西山北端。為此處第一大窟。寺下泉水迸流,故有潛溪之名。唐代初年開鑿。洞內雕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主佛“阿彌陀佛”端坐須彌座上,比例勻稱,麵部豐滿,神情睿智慈祥。二菩薩豐腴圓潤,雙目俯視,造型敦厚,是唐初雕塑藝術中的佳作。天王身著甲胄,足踏鬼怪,豎眉挺立,表現了武士的英勇神情。
萬佛洞,在龍門西山南部,建成於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因洞內南、北兩壁滿刻一萬五千尊佛像,故名。正壁阿彌陀佛端坐於八角形束腰蓮花座上,神情安祥肅穆,背後雕刻五十二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一菩薩或供養人像,布局精巧別致。南、北兩壁佛像下雕刻的伎樂人,舞蹈者婀娜多姿,衣帶飄揚,奏樂者手執樂器,形象生動。洞口南壁上的觀世音像,右手執麈尾,輕依肩頭;左手提淨瓶,嬌柔無力,甚是可人。盡管其頭部泐損,但從她那優美動人的體態中不難想象出她一定具有明媚如花的麵龐。
奉先寺,在龍門西山南端。唐高宗初年開鑿,至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竣工。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長41米,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九尊雕像。主佛盧舍那佛高17.14米。其麵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兩旁的弟子,迦葉嚴謹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莊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剛健。群像形神兼備,刀法圓熟,巧奪天工,大俠之作,是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
看經寺,在龍門香山即東山之上。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洞頂雕有蓮花藻井,上麵的浮雕飛天,體態豐潤,衣帶飄逸,給人一種淩空飛舞的韻律美。壁下浮雕的二十九尊羅漢像,相傳是從摩訶迦葉到菩提達摩二十九個天竺祖師衣缽相承的形象,性格刻畫入微,生動有致,是羅漢群像中的上等佳作。
白居易墓,在龍門香山即東山的琵琶峰上。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下邽人,陝西渭南縣(今渭南市)人,生於河南新鄭縣,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輩太原人,後遷居下邽,今屬陝西省渭南(縣市)東北。“你看這地名改動的,真個讓說者費勁!亂改什麽?!”
白居易乃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讚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輯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終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早歲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晚年居洛陽,與劉禹錫唱酬甚密,時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存詩三十餘首。其《花非花》奇麗纏綿,《長相思》平易流暢,《憶江南》清新明麗,皆為世人傳誦。詩有《長恨歌》、《琵琶行》、《燕子樓》等。白先生乃唐代大詩人,號稱“詩魔”,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晚年寓居香山,自號香山居士。文學上倡導新樂府運動。其詩自然流暢,抨擊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逝世後即葬於此地。其墓前立“唐少傅白公墓”碑,峰頂鬆柏蔥鬱,景色清麗。東眺嵩嶽少室隱約可見,西瞰長橋臥波水平如鏡,北顧邙山蜿蜓起伏,南望窟龕密似蜂巢,乃是龍山重點遊覽勝地。
白馬寺,在河南洛陽市東10公裏。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為佛教傳入我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傳說蔡諳、秦景二人去西域求取佛經,在月氏遇到來自天竺的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四人同行,用白馬馱經迎回洛陽。次年便在此建寺,以白馬命名。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裏,原建築規模雄偉,今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建築。山門內東西兩側有當時在中國傳教的攝摩騰和竺法蘭兩僧墓。所藏唐代經幢、元代碑刻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原有石刻彌勒菩薩像,已被盜往美國。這也應該索要回來,“中國的地麵上,決不能讓你們橫行霸道!”寺東有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南宋末期德佑元年。)建造的齊雲塔,四角十三層,高24米,巍然屹立。白馬寺背負邙山,南臨洛河,古刹高塔,遙相輝映。
上文所說的漢魏洛陽故城,在洛陽寺(市)東12公裏處。此城東起寺裏碑,西到白馬寺,南起大郊村,北至邙山,洛陽河從中穿過,登高鳥瞰,城牆逶迤相連,故城輪廓盡收眼底。西周第一王周平王時始建東都洛邑,東周敬王姬匄(gài)遷都於此。西漢劉邦即位,初都洛陽,後遷長安。劉秀建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曹魏、西晉、北魏等朝先後在此建都。前後千餘年,漢魏兩代為繁盛時期,故稱漢魏洛陽故城。其南城牆早已被洛陽河衝毀,今存三麵城牆,上有十四個缺口,為當時“樓皆兩重,朱闕雙立”的城門所在地。城內主要大街八條,寬40多米。宮城分南、北兩部,據文獻記載:“南宮太極殿,高十餘丈,建翔鳳於其上”;“北宮德陽殿,可容萬人,文石作壇,畫屋朱梁,玉階金柱,有珠簾玉米戶如桂宮之稱。”城內最大寺院為永寧寺。東漢太學遺址在城南,當時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多達三萬餘人。城西的白馬寺、城南的靈台,都是我國古代著名建築。
西漢壁畫墓,在洛陽市王城公園內。1957年在洛陽老城西北發掘,後移至王城公園內複原保存。墓室用空心磚和小磚混合建築而成,主室長方形,頂部起脊,兩側斜坡,周壁垂直,中間砌有過梁隔牆,形成前後兩室,總長6.1米。耳室在前室的兩側,為丁字形,小磚砌築,拱形頂。後室內有人骨架兩具,隨葬遺物在前室和耳室內,有陶罐、甕、倉、灶及部分車馬飾,共計四百五十六件。時間約當西漢中期,距今已二千餘年。前後兩室有極其精致的大幅壁畫,有打鬼的方相氏,星宿圖,吉祥,升仙,二桃殺三士等,色彩豔麗,結構緊湊,形象生動。其筆法性格鮮明,比例恰當,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另有複原的東漢墓、西晉墓各一座。本事真大,能夠將墓穴“原跡和原材料”移植複原,其中必參有水分吧!
關羽林,在洛陽市南7公裏。北臨洛水,南望伊闕,風景秀麗。相傳三國時西蜀大將關羽之頭埋藏於此。墓塚高大,猶如土丘,塚周有參天翠柏,蔚然成林,故稱關羽林。塚前有清人所立的“漢壽亭侯關雲長之墓”石碑一通。碑前的著帝廟係明代建築,由層層大殿、山門、戲樓構成一個整體。山門西側的石牌坊,刻雕精致。殿前的石攔、華表及門窗上的木雕,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兩側的廊房陳列有洛陽附近出土的曆代石刻。
說完這洛陽的關羽林及其陵墓,在此還要提及一下,在四川成都還有關羽的衣冠塚;在湖北省當陽縣城西北3公裏許,也有一座關陵,係西蜀第一虎上將關羽陵墓。史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與孫吳交戰,敗退於臨沮,被殺。吳主孫權將其首級運至洛陽送給曹操,同時以諸侯之禮葬其屍骸於此。當初此陵僅具備土塚的規模。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始建祭亭,元至元中,增修墓道墓門。明成化三年,1467年,創建廟宇,其後曾重建、增修。陵園內現有牌坊、紅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啟聖宮、春秋閣、柏子祠、鍾樓、鼓樓、八角亭等建築。樓閣參差,殿堂森嚴,丹垣環繞,規模宏偉。墓塚在寢殿後,高7米,周70餘米,秋石為垣,上加石雕欄杆,墓前碑亭,亦甚古樸。這裏還保存著許多明、清兩代名人碑刻,其中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倆所作之詩文石刻尤佳。陵園麵臨沮水,四望平曠,園內古柏參天,風景幽麗。
走向洛陽市老城北,會見到另一座古跡——含嘉倉。它創建於隋大業元年,即公元605年,唐代繼續使用,故亦稱隋唐含嘉倉。四周有城牆,麵積42萬平方米。倉城內有整齊的圓形窖穴二百五餘座。窖穴口徑8~18米,深6~12米,口大底小,圓壁斜下內收,窖底堅硬,經火烘烤,其上縱橫鋪木板兩層,周圍砌木板,均經油漆,防潮、防腐措施周密、細致。其中一窖還保存有已碳化的粟米。大部分窖內有磚刻名文,記載窖穴的位置、編號、儲糧來源、品種、數量、入窖年月,以及管理人員的姓名和官職等。據銘文記載,糧食來源於蘇州、刑州、冀州、德州、濮州、魏州、滄州、楚州、滁州等地,入窖糧食最高在一萬石以上。
周公廟,在洛陽老城西關外定鼎南路東側。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興建。曆代重修,延續至今。這周公,即姬旦,竟然和“雞蛋”同音!號稱周公旦,是周文王原西伯侯姬昌的第四子,武王姬發的四弟。據說《周公解夢》即為他所著。周公助幼小的周成王掌管政事,平定武庚即紂王之子的叛亂,穩住了周朝的統治。故此,後人建廟為之紀念,尊之為聖賢。據說後來約三千年之後的中國第二賢相周恩來·周總理有“周公”之稱。這廟內的主要建築有前殿和定鼎堂,兩側均有廂房。定鼎堂後有一小院,頗為幽靜。廟內有明、清碑記數通。
潛溪寺,又名齋祓堂,在龍門西山北端。為此處第一大窟。寺下泉水迸流,故有潛溪之名。唐代初年開鑿。洞內雕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主佛“阿彌陀佛”端坐須彌座上,比例勻稱,麵部豐滿,神情睿智慈祥。二菩薩豐腴圓潤,雙目俯視,造型敦厚,是唐初雕塑藝術中的佳作。天王身著甲胄,足踏鬼怪,豎眉挺立,表現了武士的英勇神情。
萬佛洞,在龍門西山南部,建成於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因洞內南、北兩壁滿刻一萬五千尊佛像,故名。正壁阿彌陀佛端坐於八角形束腰蓮花座上,神情安祥肅穆,背後雕刻五十二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一菩薩或供養人像,布局精巧別致。南、北兩壁佛像下雕刻的伎樂人,舞蹈者婀娜多姿,衣帶飄揚,奏樂者手執樂器,形象生動。洞口南壁上的觀世音像,右手執麈尾,輕依肩頭;左手提淨瓶,嬌柔無力,甚是可人。盡管其頭部泐損,但從她那優美動人的體態中不難想象出她一定具有明媚如花的麵龐。
奉先寺,在龍門西山南端。唐高宗初年開鑿,至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竣工。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長41米,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九尊雕像。主佛盧舍那佛高17.14米。其麵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兩旁的弟子,迦葉嚴謹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莊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剛健。群像形神兼備,刀法圓熟,巧奪天工,大俠之作,是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
看經寺,在龍門香山即東山之上。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洞頂雕有蓮花藻井,上麵的浮雕飛天,體態豐潤,衣帶飄逸,給人一種淩空飛舞的韻律美。壁下浮雕的二十九尊羅漢像,相傳是從摩訶迦葉到菩提達摩二十九個天竺祖師衣缽相承的形象,性格刻畫入微,生動有致,是羅漢群像中的上等佳作。
白居易墓,在龍門香山即東山的琵琶峰上。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下邽人,陝西渭南縣(今渭南市)人,生於河南新鄭縣,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輩太原人,後遷居下邽,今屬陝西省渭南(縣市)東北。“你看這地名改動的,真個讓說者費勁!亂改什麽?!”
白居易乃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讚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輯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終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早歲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晚年居洛陽,與劉禹錫唱酬甚密,時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存詩三十餘首。其《花非花》奇麗纏綿,《長相思》平易流暢,《憶江南》清新明麗,皆為世人傳誦。詩有《長恨歌》、《琵琶行》、《燕子樓》等。白先生乃唐代大詩人,號稱“詩魔”,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晚年寓居香山,自號香山居士。文學上倡導新樂府運動。其詩自然流暢,抨擊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逝世後即葬於此地。其墓前立“唐少傅白公墓”碑,峰頂鬆柏蔥鬱,景色清麗。東眺嵩嶽少室隱約可見,西瞰長橋臥波水平如鏡,北顧邙山蜿蜓起伏,南望窟龕密似蜂巢,乃是龍山重點遊覽勝地。
白馬寺,在河南洛陽市東10公裏。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為佛教傳入我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傳說蔡諳、秦景二人去西域求取佛經,在月氏遇到來自天竺的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四人同行,用白馬馱經迎回洛陽。次年便在此建寺,以白馬命名。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裏,原建築規模雄偉,今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建築。山門內東西兩側有當時在中國傳教的攝摩騰和竺法蘭兩僧墓。所藏唐代經幢、元代碑刻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原有石刻彌勒菩薩像,已被盜往美國。這也應該索要回來,“中國的地麵上,決不能讓你們橫行霸道!”寺東有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南宋末期德佑元年。)建造的齊雲塔,四角十三層,高24米,巍然屹立。白馬寺背負邙山,南臨洛河,古刹高塔,遙相輝映。
上文所說的漢魏洛陽故城,在洛陽寺(市)東12公裏處。此城東起寺裏碑,西到白馬寺,南起大郊村,北至邙山,洛陽河從中穿過,登高鳥瞰,城牆逶迤相連,故城輪廓盡收眼底。西周第一王周平王時始建東都洛邑,東周敬王姬匄(gài)遷都於此。西漢劉邦即位,初都洛陽,後遷長安。劉秀建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曹魏、西晉、北魏等朝先後在此建都。前後千餘年,漢魏兩代為繁盛時期,故稱漢魏洛陽故城。其南城牆早已被洛陽河衝毀,今存三麵城牆,上有十四個缺口,為當時“樓皆兩重,朱闕雙立”的城門所在地。城內主要大街八條,寬40多米。宮城分南、北兩部,據文獻記載:“南宮太極殿,高十餘丈,建翔鳳於其上”;“北宮德陽殿,可容萬人,文石作壇,畫屋朱梁,玉階金柱,有珠簾玉米戶如桂宮之稱。”城內最大寺院為永寧寺。東漢太學遺址在城南,當時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多達三萬餘人。城西的白馬寺、城南的靈台,都是我國古代著名建築。
西漢壁畫墓,在洛陽市王城公園內。1957年在洛陽老城西北發掘,後移至王城公園內複原保存。墓室用空心磚和小磚混合建築而成,主室長方形,頂部起脊,兩側斜坡,周壁垂直,中間砌有過梁隔牆,形成前後兩室,總長6.1米。耳室在前室的兩側,為丁字形,小磚砌築,拱形頂。後室內有人骨架兩具,隨葬遺物在前室和耳室內,有陶罐、甕、倉、灶及部分車馬飾,共計四百五十六件。時間約當西漢中期,距今已二千餘年。前後兩室有極其精致的大幅壁畫,有打鬼的方相氏,星宿圖,吉祥,升仙,二桃殺三士等,色彩豔麗,結構緊湊,形象生動。其筆法性格鮮明,比例恰當,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另有複原的東漢墓、西晉墓各一座。本事真大,能夠將墓穴“原跡和原材料”移植複原,其中必參有水分吧!
關羽林,在洛陽市南7公裏。北臨洛水,南望伊闕,風景秀麗。相傳三國時西蜀大將關羽之頭埋藏於此。墓塚高大,猶如土丘,塚周有參天翠柏,蔚然成林,故稱關羽林。塚前有清人所立的“漢壽亭侯關雲長之墓”石碑一通。碑前的著帝廟係明代建築,由層層大殿、山門、戲樓構成一個整體。山門西側的石牌坊,刻雕精致。殿前的石攔、華表及門窗上的木雕,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兩側的廊房陳列有洛陽附近出土的曆代石刻。
說完這洛陽的關羽林及其陵墓,在此還要提及一下,在四川成都還有關羽的衣冠塚;在湖北省當陽縣城西北3公裏許,也有一座關陵,係西蜀第一虎上將關羽陵墓。史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與孫吳交戰,敗退於臨沮,被殺。吳主孫權將其首級運至洛陽送給曹操,同時以諸侯之禮葬其屍骸於此。當初此陵僅具備土塚的規模。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始建祭亭,元至元中,增修墓道墓門。明成化三年,1467年,創建廟宇,其後曾重建、增修。陵園內現有牌坊、紅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啟聖宮、春秋閣、柏子祠、鍾樓、鼓樓、八角亭等建築。樓閣參差,殿堂森嚴,丹垣環繞,規模宏偉。墓塚在寢殿後,高7米,周70餘米,秋石為垣,上加石雕欄杆,墓前碑亭,亦甚古樸。這裏還保存著許多明、清兩代名人碑刻,其中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倆所作之詩文石刻尤佳。陵園麵臨沮水,四望平曠,園內古柏參天,風景幽麗。
走向洛陽市老城北,會見到另一座古跡——含嘉倉。它創建於隋大業元年,即公元605年,唐代繼續使用,故亦稱隋唐含嘉倉。四周有城牆,麵積42萬平方米。倉城內有整齊的圓形窖穴二百五餘座。窖穴口徑8~18米,深6~12米,口大底小,圓壁斜下內收,窖底堅硬,經火烘烤,其上縱橫鋪木板兩層,周圍砌木板,均經油漆,防潮、防腐措施周密、細致。其中一窖還保存有已碳化的粟米。大部分窖內有磚刻名文,記載窖穴的位置、編號、儲糧來源、品種、數量、入窖年月,以及管理人員的姓名和官職等。據銘文記載,糧食來源於蘇州、刑州、冀州、德州、濮州、魏州、滄州、楚州、滁州等地,入窖糧食最高在一萬石以上。
周公廟,在洛陽老城西關外定鼎南路東側。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興建。曆代重修,延續至今。這周公,即姬旦,竟然和“雞蛋”同音!號稱周公旦,是周文王原西伯侯姬昌的第四子,武王姬發的四弟。據說《周公解夢》即為他所著。周公助幼小的周成王掌管政事,平定武庚即紂王之子的叛亂,穩住了周朝的統治。故此,後人建廟為之紀念,尊之為聖賢。據說後來約三千年之後的中國第二賢相周恩來·周總理有“周公”之稱。這廟內的主要建築有前殿和定鼎堂,兩側均有廂房。定鼎堂後有一小院,頗為幽靜。廟內有明、清碑記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