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十、地形篇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奚穀;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嬌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曹公曰:欲戰,蕃地形以立勝也。(曹操說,要作戰,必須勘察地理形勢,以創造獲勝條件。)


    曹公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曹公曰:寧致人,無致於人。


    曹公曰:隘形者,兩山間通穀也,敵勢不得撓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齊隘口,陳而守之,以出奇也。敵若先居此地,齊口陳,勿從也。即半隘陳者從之,而與敵共此利也。


    曹公曰:地形險隘,尤不可致於人。


    曹公曰:挑戰者,延敵也。


    曹公曰:不料力。


    (卒強吏弱,曰馳;)曹公曰:吏不能統,故弛壞。


    (吏強卒弱,曰陷;)曹公曰:吏強欲進,卒弱輒陷,敗也。


    曹公曰:大吏,小將也。大將怒之而不厭服,忿而赴敵,不量輕重,則必崩壞。


    曹公曰:為將若此,亂之道也。


    曹公曰:其勢若此,必走之兵也。


    曹公曰: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任;若驕子之喜怒對目,還害而不可用也。


    曹公曰:勝之半也,未可知也。


    “關於這地形篇,我們可以研討一下東晉滅南燕之戰,看看南朝宋主劉裕是如何運用《孫子兵法》而徹底擊敗南燕主慕容超。


    東晉與前秦淝水一戰,前秦王苻堅大敗,潰不成軍,苻堅的一世英名盡喪黃泉,不過幾年,終被僅分其國。前秦政權為姚萇、姚興建立的後秦所取代。北方原在前秦控製下的各族上層又建立起幾十個割據政權,出現了再度分裂的局麵。它們互相爭奪,戰亂不已。這些割據政權主要有後燕、西燕、南燕、北燕、大夏、西秦、北魏、前涼、南涼、後涼、西涼、北涼、後趙、仇池國、吐穀渾等。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曆史上東晉十六國的戰亂時期。


    公元396年北魏軍南下,攻占了後燕重鎮晉陽、常山、信都、中山,給後燕以近乎毀滅性的的擊。從此,後燕被截為南北兩部,也就是南燕和北燕。不久,北魏開始進一步實施其統一北方的宏偉計劃。


    南燕言慕容德原是後燕的範陽王,久鎮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由於慕容德屢被魏軍所困,於公元398年遷往滑台(今河南滑縣)建立南燕,又因滑台四麵受敵,於次年將都址遷往廣固(今山東益都縣西北)。在這些割據政權中,比較強大的政權是北魏,與東晉連壤的是南燕和後秦。南燕國小勢單,躋身眾國圍困之中,屢遭大國欺淩磨難,實可謂是慕容世家代代相傳的奇恥大辱與仇恨!但它最終還是厄運難逃。


    東晉在淝水之戰後,原收複了保、兗、青、司、豫、梁六州(今河北、山東、江蘇、河南、陝南),但不久因東晉內部爭權奪利,這些地方得而複失,為南燕、後秦占領。在不久爆發的孫恩、趙義、桓玄叛亂中,平民出身的劉裕因鎮壓起義和平息叛亂而官至車騎將軍,掌握了東晉朝廷的軍政大權。劉裕當權之後,政法上排除異己,強化自己勢力;經濟上減輕征調、徭役、田租,以緩和階級矛盾而防止農民起義;軍事上以恢複中原為口號,訓練軍隊,積極準備北伐戰爭。


    後來,劉裕發動北伐戰爭,第一個目標便列為南燕,欲一舉殲滅南燕主慕容超,收複失地,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聲望。在滅南燕之戰中,劉裕準確地判斷敵情,慎重選擇了北伐路線,利用地形之變靈活地變換戰術,取得了北伐的偉大勝利。


    分析劉裕能夠取勝的主要原因,在於他了解敵人,了解自己,同時也了解地形對於己方的利弊。他正確地分析了南燕政權貪婪、知近利而無遠慮的特點,料定目光短淺的慕容超不會憑險固守大峴山,果斷地選擇了一條捷徑直入敵國腹地。劉裕在這次戰爭中,不僅‘料敵製勝,計險、遠近,’而且做到了孫子所說的《孫子兵法》所說的‘動而不迷,舉而不窮’。他善於根據敵情製訂相應的作戰措施,采取靈活的戰術、戰法來戰勝敵人。劉裕根據南燕騎兵善於在平川地形作戰,而晉軍步兵在平川作戰又容易被騎兵衝垮的情況,將車陣這一古老的作戰隊形與戰法運用到作戰之中,組成了一個集步兵、騎兵、車兵相結合的陣勢,在作戰中有效地抑製了燕軍之所長。在兩軍相持時,劉裕及時運用奇兵襲擊敵人薄弱的後方,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為取得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最終結果,劉裕發動的北伐戰爭消滅了南燕主慕容超。


    反觀燕軍之所以失敗,除了慕容超目光短淺與驕橫自負外,另一重要原因還在於慕容超沒有學好《孫子兵法》,不懂得如何利用地形的便利克敵製勝。孫子在《孫子兵法·地形篇》中說:‘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而待敵’,慕容超違背了孫子所說的這些原則,棄大峴山之險不守,放棄了能有力地阻擊敵人進攻的地形而過早與敵軍正麵決戰,結果首戰失敗,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軍隊的士氣也受到嚴重影響,因而導致了最終失敗。這一曆史教訓,很值得我輩及後輩認真總結思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流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xy1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xy110並收藏人生流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