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紅塔山下阿詩瑪”
說到此處,咱們再書歸正傳。
當然,此時此境在遊瞻觀光這千佛洞的慕容天水等一行五人,他們遠遠看不到上文所述的那麽詳情細致,他們所觀閱到的還隻是洞窟甬道壁上的一些繪畫。更何況,他們現在所看到的千佛洞還隻是在唐末之際的形狀,還遠沒有上文所述後世千佛洞所具有的宏大規模。但在那當時,千佛洞也早已初具規模而且聞名遐邇。不然,這將帥五人怎麽對此那麽心向神往呢?
此時此刻,慕容天水等五人移步在石窟之內,昂頭仔細觀賞著壁畫之上千姿百態的舞蹈動作,他們仿佛已進入遙遠的曆史年代。然而,他們五人雖然同時具有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但是他們各自的內心遐想卻因人而異。尤其是這慕容天水,他有過目不忘以及“萬象神功”的本領,他自然有超凡脫俗的模仿力和想像力。他看到這石窟壁畫之上的各種飛天舞蹈動作,他不僅想像到了當時年代人們的文化生活和風俗習慣,而且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他早已利用萬象神功銘記下了這些舞蹈的一舉一動,充分融化在了他的各門劍法以及拳法、掌法、步法和身法之中,不知不覺又已是功力大增!所謂“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微妙之中多神奇也,隻是常人不可見矣。有道是“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相連即文章”,相信這位慕容天水久已深知其道矣!
要說這鳴沙山石窟壁畫的舞蹈動作為什麽會給人留下這麽多豐富的想像?我作為說書講藝者還想給各位略加介紹一下。舞譜在中國的應用很早,它就是關於舞蹈的書麵記錄。在敦煌石窟中,後人就發現過晚唐、五代的舞譜殘卷,用“據”、“搖”、“送”、“舞”等詞匯記錄了當時的舞蹈動作。據說這還是中國最早的舞譜。當然,這些舞譜雖然殘缺,但壁畫裏的各種人物、動作卻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切表現得竟是淋漓盡致、發人深思!
就在慕容天水等五人在石窟之內盡情地欣賞著這千姿百態的彩塑和壁畫之際,他們五人幾乎同時聽到了一陣悠揚婉轉的琴歌。
“這聲音好熟悉!好象在哪裏聽過!”慕容天水心中暗忖著:“哦!想起來了,在送走王兆元將軍的前一天,在城中的‘沙州酒樓’之上,一位撫琴女子唱的正是這首真切而感人肺腑的歌曲!她簡直就是那紅樓之上美麗的阿詩瑪。”
“各位將軍!快隨我到洞外一觀!”說完,慕容天水一步當先,邁步走向洞外。後麵的宋克金等四人見狀,心下明白,便緊隨而去。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聆聽著這深幽、含蓄、清涼、迷人的歌謠,尋覓著那情意綿綿、真切感人的琴聲,慕容天水等五人仿佛已隨著這首鳴沙山山邊傳出的幽雅琴歌飛向了陽關方向……
陽關,絲綢之路的南路關卡,是一個富有詩情畫意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神秘地方。一提到這“陽關”兩字,怎能不令人浮想翩翩?
尤其是在唐代,“陽關”兩字已成為含義至深的一詞,因為它特別富有詩意畫情而倍受詩人們的青睞。自唐代著名詩人、江湖號稱“詩佛”王維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問世之後,依據這首名詩的韻律譜寫而成的琴歌也就隨之產生。但是,這首琴曲詩歌又被冠以什麽美名呢?在當時的演唱中,曾將其中個別詩句反複吟詠三遍,而詩中又有“陽關”之詞,故名《陽關三疊》。後來這首樂曲被分為三段,每段都是以王維的詩詞開始,在此基礎上,琴歌每遍之後又增加一段長短句詞,更引深渲染了一段又一段、一疊又一疊的憂傷、惜別和等待的感情,遂成為名副其實、流傳千古的《陽關三疊》。當然,也有很多人稱這首琴歌為《渭城曲》、《陽關曲》。
在唐代,這首歌曲曾經廣泛流傳,十分有名。有很多著名詩人都在詩中談及到此曲,如李商隱曾說:“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裏唱陽關”;白居易也曾說:“最憶陽關唱,珍珠一串歌。”所以,《陽關三疊》是一首非常感人的琴歌作品,是中國古代音樂作品中藝術價值較高的一首。它真實而集中地表現了在當時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別恨離愁這一主題,而同時這一主題又是不受年代、地點所限的一種人類普遍感情,從而得到各地各代人們的真心喜愛。又加之這首作品的詩句含義極其深沉、精彩,曲調情意綿綿、真切感人;而且詩詞和音樂交相輝映,珠聯璧(壁)合,更使得這首作品聽來讓人回味無窮,傳唱不絕,經久不衰!
這是陽關在詩詞歌賦方麵的無限魅力。那麽有關它的曆史和地理情況又是怎樣呢?噯!在這裏咱們有必要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希望各位能對這陽關有一個更準確、更詳細的認識,更好地認識這敦煌的周邊情況。
說起這陽關,如今在甘肅省敦煌縣城西70公裏的古董灘上。不過各位還應明白一點,在這前文已有介紹,就是如今的這敦煌縣城與敦煌故城卻是兩地分離,一個在黨河東,一個在黨河西。而慕容天水所駐守的敦煌城在如今來說卻是黨河西岸的敦煌故城遺址,也就是沙州故城遺址。它如今在甘肅省敦煌縣城西的黨河西岸,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重鎮。從內地到西域經此,分南北兩路,南路出陽關,北路出玉門關。古城平麵呈長方形,東西寬718米,南北長1132米,南、北、西三麵仍有斷續殘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牆一倍。城內南部有白馬塔,為後秦所建。相傳高僧鳩摩羅什東來傳經,曾瘞白馬於此,後建塔用以紀念。這塔有九層,高約12米。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置敦煌郡。
李暠於西涼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涼沮渠蒙遜率眾二萬,三麵起堤,以黨水灌城,西涼國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鳴沙山而稱敦煌為“沙州”。宋景佑初年地入西夏,元明之際又在此設置州、衛。清常鈞《敦煌雜鈔》卷二沙州衛條雲:“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漢敦煌郡治,經黨水北衝,圮其東麵。清雍正三年故城東另築衛城。”即現在的敦煌縣城。
據此來看,這陽關雖在敦煌縣城西70公裏的古董灘上,但它相距敦煌故城卻並非如此之遠。但是這對依舊盤旋在鳴沙山邊的慕容天水等五人來說也隻能聆聽著美妙的琴歌去向往著那古董灘上的小陽關。然而,這絲綢南路上的小陽關究竟是個什麽樣子?它所處在的沙灘又為什麽叫做古董灘?
接下來我再給各位略加介紹,你便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而對這陽關似如了如指掌。這陽關,因它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古代中外陸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唐代詩人王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佳句,這足以說明陽關是一個古老而又人人稱道的“名門正關”。它所位於的沙灘因地麵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王銖錢、石磨、陶片等,故名古董灘。
在這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麵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麵墩墩山上有一漢代烽火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溝,長20多米,溝中泉水涓涓,甚是甘洌。在溝的兩岸有漢墓多座。
據《史記·大宛傳》稱,“陽關在縣西六裏”。近人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一書雲“古陽關有西壽昌城之說,在古董灘。”
但根據清《甘肅新通誌》則認為陽關是紅山口。清道光《敦煌縣誌》卷一圖考《兩關遺跡圖》標紅山口即陽關。《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兩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來的陽關,適為山水經過之地,無人管理,再加風沙侵削,致城垣堙沒。出紅山口西南行,可達樓蘭、若羌、且末等地。
陽關,陽關,西方遙遠的“夕陽關”,正是這個樣子。慕容天水等五人遙遠的思絮終於從遠方的陽關和古老的詩篇裏又重新回到這鳴山沙邊輕輕飄來的那真切、感人、優美、情意綿綿的《陽關曲》裏。
說到此處,咱們再書歸正傳。
當然,此時此境在遊瞻觀光這千佛洞的慕容天水等一行五人,他們遠遠看不到上文所述的那麽詳情細致,他們所觀閱到的還隻是洞窟甬道壁上的一些繪畫。更何況,他們現在所看到的千佛洞還隻是在唐末之際的形狀,還遠沒有上文所述後世千佛洞所具有的宏大規模。但在那當時,千佛洞也早已初具規模而且聞名遐邇。不然,這將帥五人怎麽對此那麽心向神往呢?
此時此刻,慕容天水等五人移步在石窟之內,昂頭仔細觀賞著壁畫之上千姿百態的舞蹈動作,他們仿佛已進入遙遠的曆史年代。然而,他們五人雖然同時具有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但是他們各自的內心遐想卻因人而異。尤其是這慕容天水,他有過目不忘以及“萬象神功”的本領,他自然有超凡脫俗的模仿力和想像力。他看到這石窟壁畫之上的各種飛天舞蹈動作,他不僅想像到了當時年代人們的文化生活和風俗習慣,而且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他早已利用萬象神功銘記下了這些舞蹈的一舉一動,充分融化在了他的各門劍法以及拳法、掌法、步法和身法之中,不知不覺又已是功力大增!所謂“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微妙之中多神奇也,隻是常人不可見矣。有道是“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相連即文章”,相信這位慕容天水久已深知其道矣!
要說這鳴沙山石窟壁畫的舞蹈動作為什麽會給人留下這麽多豐富的想像?我作為說書講藝者還想給各位略加介紹一下。舞譜在中國的應用很早,它就是關於舞蹈的書麵記錄。在敦煌石窟中,後人就發現過晚唐、五代的舞譜殘卷,用“據”、“搖”、“送”、“舞”等詞匯記錄了當時的舞蹈動作。據說這還是中國最早的舞譜。當然,這些舞譜雖然殘缺,但壁畫裏的各種人物、動作卻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切表現得竟是淋漓盡致、發人深思!
就在慕容天水等五人在石窟之內盡情地欣賞著這千姿百態的彩塑和壁畫之際,他們五人幾乎同時聽到了一陣悠揚婉轉的琴歌。
“這聲音好熟悉!好象在哪裏聽過!”慕容天水心中暗忖著:“哦!想起來了,在送走王兆元將軍的前一天,在城中的‘沙州酒樓’之上,一位撫琴女子唱的正是這首真切而感人肺腑的歌曲!她簡直就是那紅樓之上美麗的阿詩瑪。”
“各位將軍!快隨我到洞外一觀!”說完,慕容天水一步當先,邁步走向洞外。後麵的宋克金等四人見狀,心下明白,便緊隨而去。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聆聽著這深幽、含蓄、清涼、迷人的歌謠,尋覓著那情意綿綿、真切感人的琴聲,慕容天水等五人仿佛已隨著這首鳴沙山山邊傳出的幽雅琴歌飛向了陽關方向……
陽關,絲綢之路的南路關卡,是一個富有詩情畫意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神秘地方。一提到這“陽關”兩字,怎能不令人浮想翩翩?
尤其是在唐代,“陽關”兩字已成為含義至深的一詞,因為它特別富有詩意畫情而倍受詩人們的青睞。自唐代著名詩人、江湖號稱“詩佛”王維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問世之後,依據這首名詩的韻律譜寫而成的琴歌也就隨之產生。但是,這首琴曲詩歌又被冠以什麽美名呢?在當時的演唱中,曾將其中個別詩句反複吟詠三遍,而詩中又有“陽關”之詞,故名《陽關三疊》。後來這首樂曲被分為三段,每段都是以王維的詩詞開始,在此基礎上,琴歌每遍之後又增加一段長短句詞,更引深渲染了一段又一段、一疊又一疊的憂傷、惜別和等待的感情,遂成為名副其實、流傳千古的《陽關三疊》。當然,也有很多人稱這首琴歌為《渭城曲》、《陽關曲》。
在唐代,這首歌曲曾經廣泛流傳,十分有名。有很多著名詩人都在詩中談及到此曲,如李商隱曾說:“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裏唱陽關”;白居易也曾說:“最憶陽關唱,珍珠一串歌。”所以,《陽關三疊》是一首非常感人的琴歌作品,是中國古代音樂作品中藝術價值較高的一首。它真實而集中地表現了在當時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別恨離愁這一主題,而同時這一主題又是不受年代、地點所限的一種人類普遍感情,從而得到各地各代人們的真心喜愛。又加之這首作品的詩句含義極其深沉、精彩,曲調情意綿綿、真切感人;而且詩詞和音樂交相輝映,珠聯璧(壁)合,更使得這首作品聽來讓人回味無窮,傳唱不絕,經久不衰!
這是陽關在詩詞歌賦方麵的無限魅力。那麽有關它的曆史和地理情況又是怎樣呢?噯!在這裏咱們有必要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希望各位能對這陽關有一個更準確、更詳細的認識,更好地認識這敦煌的周邊情況。
說起這陽關,如今在甘肅省敦煌縣城西70公裏的古董灘上。不過各位還應明白一點,在這前文已有介紹,就是如今的這敦煌縣城與敦煌故城卻是兩地分離,一個在黨河東,一個在黨河西。而慕容天水所駐守的敦煌城在如今來說卻是黨河西岸的敦煌故城遺址,也就是沙州故城遺址。它如今在甘肅省敦煌縣城西的黨河西岸,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重鎮。從內地到西域經此,分南北兩路,南路出陽關,北路出玉門關。古城平麵呈長方形,東西寬718米,南北長1132米,南、北、西三麵仍有斷續殘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牆一倍。城內南部有白馬塔,為後秦所建。相傳高僧鳩摩羅什東來傳經,曾瘞白馬於此,後建塔用以紀念。這塔有九層,高約12米。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置敦煌郡。
李暠於西涼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涼沮渠蒙遜率眾二萬,三麵起堤,以黨水灌城,西涼國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鳴沙山而稱敦煌為“沙州”。宋景佑初年地入西夏,元明之際又在此設置州、衛。清常鈞《敦煌雜鈔》卷二沙州衛條雲:“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漢敦煌郡治,經黨水北衝,圮其東麵。清雍正三年故城東另築衛城。”即現在的敦煌縣城。
據此來看,這陽關雖在敦煌縣城西70公裏的古董灘上,但它相距敦煌故城卻並非如此之遠。但是這對依舊盤旋在鳴沙山邊的慕容天水等五人來說也隻能聆聽著美妙的琴歌去向往著那古董灘上的小陽關。然而,這絲綢南路上的小陽關究竟是個什麽樣子?它所處在的沙灘又為什麽叫做古董灘?
接下來我再給各位略加介紹,你便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而對這陽關似如了如指掌。這陽關,因它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古代中外陸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唐代詩人王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佳句,這足以說明陽關是一個古老而又人人稱道的“名門正關”。它所位於的沙灘因地麵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王銖錢、石磨、陶片等,故名古董灘。
在這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麵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麵墩墩山上有一漢代烽火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溝,長20多米,溝中泉水涓涓,甚是甘洌。在溝的兩岸有漢墓多座。
據《史記·大宛傳》稱,“陽關在縣西六裏”。近人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一書雲“古陽關有西壽昌城之說,在古董灘。”
但根據清《甘肅新通誌》則認為陽關是紅山口。清道光《敦煌縣誌》卷一圖考《兩關遺跡圖》標紅山口即陽關。《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兩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來的陽關,適為山水經過之地,無人管理,再加風沙侵削,致城垣堙沒。出紅山口西南行,可達樓蘭、若羌、且末等地。
陽關,陽關,西方遙遠的“夕陽關”,正是這個樣子。慕容天水等五人遙遠的思絮終於從遠方的陽關和古老的詩篇裏又重新回到這鳴山沙邊輕輕飄來的那真切、感人、優美、情意綿綿的《陽關曲》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