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十麵埋伏》


    鳴沙山畔,旌旗招展,風沙萬裏,人流馬嘶,千軍萬馬,競相逐追。


    人馬聲動,一曲雄壯宏大的琵琶曲聲,正在即景描繪著這萬馬奔騰的戰場。但是,彌望著這鳴沙山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誰也難以發現這究竟是從何處傳來著這足以撼動萬馬千軍的琵琶大武(舞)曲?這也許是曆史的回音,是勝利者的凱歌,是失敗者的哀鳴,是永久永遠流傳而又沉跡的“四麵楚歌”!


    試問這是一首什麽琵琶武曲?實不相瞞,這首雄壯、輝煌、緊張、激烈的琵琶大曲正是用以操練敦煌兵馬的古琴曲——《十麵埋伏》。


    聆聽此時此境的《十麵埋伏》曲,再觀閱著敦煌兵馬在鳴沙山畔的一切行動,便可知道這首曲調已從“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的起始、發生階段進入“埋伏”、“雞鳴山小戰”直至“九裏山大戰”的高潮階段。


    大凡熟悉一段楚漢相爭曆史的聽友們一定會知道,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決戰,漢軍利用十麵埋伏的陣法,大敗楚軍使之全軍覆滅,從而迫使項羽自刎於烏江的曆史事實。


    這首《十麵埋伏》的宏大壯烈的戰爭曲,就是作者根據這一曆史事實集中、概括地譜寫而成。《養正軒譜·顧曲須知》中說:“惟十麵為得勝之師,卸甲為敗軍之眾。”這一說法,說的雖然是同一件曆史史實的勝敗兩方,但它卻隱含了中國古典傳統琵琶曲中兩首反映楚漢相爭的同一曆史題材的作品,一首叫《霸王禦甲》,另一首就是現在正在操練的《十麵埋伏》。這兩首作品雖然取名不一,但它們在構思上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在描寫戰前的準備,作戰的情景、戰爭的結局等方麵。然而,顧名思義,這兩首古典武曲所表現的具體內容卻各有側重,藝術成就上也各有千秋,同被視為中國音樂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十麵埋伏》主要圍繞描寫了楚漢兩軍決戰時的戰鬥場景,從總的大角度概括敘述了這場戰役,而前者則以楚霸王項羽失敗作為重點描述對象,雖說這兩首作品的樂段布置有相似的地方,但《霸王禦甲》卻重筆刻畫了項羽作為戰敗者的複雜形象,它通過《楚歌》、《別姬》這樣一些與項羽個人命運相關聯的片斷描寫,使人們得以從這一側麵更進一步看到這場驚心動魄戰役的殘酷和悲壯!而《十麵埋伏》通過“列營”、“吹打”、“排陣”、“埋伏”、“雞鳴山小戰”直至“九裏山大戰”這樣一些重點段落,側重描寫了漢軍士氣高昂、軍容整肅及劉邦用十麵埋伏之計擊敗項羽的激烈戰鬥的場麵,它熱情歌頌了劉邦結束秦末割據,使天複歸統一的這場關鍵性戰役的重大勝利。


    說到這,我老單作為說書人必須交待一下,雖然這《十麵埋伏》的演奏者已不知其數,但其作者和精確的創作年代卻已不可考證。


    不過,在明末清初王猷定(1598~1662年)在其所著《四照堂集》卷八《湯琵琶傳》中有一段描寫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而尤得意於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淒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


    根據這文中的描述,有人推斷,《楚漢》一曲的情節與《十麵埋伏》極為相等符,很可能即是此曲的前身。但是,現在此曲在這亂世五代十國之際卻鳴響在鳴沙山畔,以此可推斷這《十麵埋伏》一曲則至少產生在五代之初的大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甚至而且應該比這產生的還早。


    然而,時至現今的第二十一世紀之初,保存在琵琶曲集中共有4部記載了這部作品。雖然各版本的標題、分段有所不同,但從樂曲表現的內容和音樂上看卻大同小異。它們按年代排列是:第一部分,1819年刊印的華秋萍《琵琶譜》,稱為《十麵》,共13段;第二部分是1895年出版的李芳園《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稱此曲為《淮陰平楚》,標題下有注:“即十麵埋伏”,共18段;第三部分為1916年所出版沈肇周的《瀛州古調》,名為《十麵埋伏》,共10段;第四部分是1926年出版的沈浩初《養正軒琵琶譜》,稱為《十麵》,共18段。


    實在可惜的是,如今保存的《十麵埋伏》曲譜尚無上述四個年份再早的記載。然而,記載終究是記載,《十麵埋伏》一曲的確在千年之前就已經鳴響在鳴沙山畔,而且是用於操練敦煌兵馬,仿佛是在重溫已故的曆史。若想深入了解一下這場練兵的場麵,咱們還必須深入探究這首《十麵埋伏》曲。雖然其時間、地點、人物不同,而且規模要小於真正的曆史場麵,但它畢竟是在《十麵埋伏》的武曲之下進行的模擬戰爭,必有它的激烈、雄壯和動人之處!


    如今演奏在鳴山山窩裏的琵琶聲聲,怎不勾人想起那楚漢大決戰的緊張、悲壯和淒涼?更何況如今又是在觸景可歎呢?


    在強烈的戰鼓擂擊之下,戰爭的序幕驟然拉開。其中有模擬戰爭中特有的戰鼓、軍號、馬蹄聲、炮火聲等戰爭音響,展現於眼簾之中的是一幅軍營壘壘,旌旗翻卷,鼓聲、號聲震憾(撼)山穀的楚漢戰爭緊張激烈的場景,這正是劉邦軍隊在大戰前夕的準備階段——列營、吹打;緊接著開始點將、排列、走隊,顯示了漢軍在決戰前士氣高昂、眾誌成城。井然有序的隊列,士兵在演陣時的矯健步伐和肅穆氣氛,更渲染了劉邦軍隊必勝的信心和軍士們的訓練有素,為其取得最後的決定性勝利作了充分鋪墊;接下來便進入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的高潮階段,它是全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表現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動魄驚心的情景。其中,大戰即將來臨的“埋伏”,帶有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好似夜幕(暮)陰森,伏兵重重,大戰一觸即發,為後麵兩段的決戰按排了一個精彩的對比。“小戰”和“大戰”,首先形象地表現了兩軍短兵相接的小規模戰鬥場麵。隨後,刀槍劍戟,金暴玉裂,進入全曲高潮。但見千軍萬馬聲嘶力竭,刀光劍影驚天動地。樂曲運用琵琶的多種演奏技巧,或鐵騎縱橫馳騁、馬蹄聲碎,或刀兵相見,呐喊喧囂。整個戰場氣氛已被渲染得淋漓盡致、無孔不入。然而這時卻出現了一句意(異)想不到的淒涼旋律,這就是楚歌聲。這是漢軍為渙散楚軍軍心、瓦解其鬥誌的攻心之術,即所謂“四麵楚歌”的描寫。它雖在作曲之中一晃而逝,但卻是重要的一筆、一聲。結果項王敗陣、自刎烏江,整個氣氛顯得低沉,曲調悲壯淒切,塑造了項羽這位失敗英雄悲憤感慨的複雜心理。於此同時,漢軍卻是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把失敗者永遠踐踏在曆史的鐵蹄之下。


    這就是《十麵埋伏》一曲的全部所在。統觀全曲,它可分為13他小段落、三大部分。這13個小段落就是:一,列營;二,吹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六,九裏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勝回營。三大部分也就是漢軍準備、高潮階段和結局。然而,這些小段落雖然層次清晰,但是這是一首側重寫實的武曲,它采用傳統大型套曲的結構形式,將不同內容的各段聯綴而成,通過發展、變奏等寫作技巧,使全曲的音樂又具有內在的聯係。整個戰場和戰爭,都是用琵琶聲一一描繪,可想而知,這首《十麵埋伏》可以說已充分挖掘了琵琶樂器的表演技巧,使之最大限度地表現了樂曲的主題內容,誰能不說這是藝術上比較完備的作品,誰又不願這曆史的回音永久永遠飄蕩在中華神州古老的土地上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流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xy1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xy110並收藏人生流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