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咳!其實做人很難,做天子更難,我是深有體會啊!”
“做人做事但求無愧於心,何難之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自尊你為聖賢,此乃人生之樂所在。”
“時至今夜,我總覺得還是做一名平平淡淡的人為最好。”
“怎麽?難道天子又要自薄自輕?”
“如今境況,怎不使我自薄自輕?”
“其實兩軍交戰,勝敗是常有的事。如今我軍雖然慘敗,可契丹兵馬也同樣是損失慘重,勝敗之數尚無定論,我們還應振作精神,把握時機,力爭取勝。”
“耶愛卿果然是將帥之材。為難之際,仍然鎮定自若、不氣餒,非朕之所及也。”
“天子是天子,將是將,天子有將將之材,而將隻能帶兵打仗,各自能力和職責不同而已,豈能要求人人相同?”
“是啊!凡事不必件件能,惟與古人心心印。任何人都有能與不能,不可能統一要求。”
“皇上所言即是。世間的學問太多太雜,要一一學盡是不可能的。況且世間的事物未必件件都值得學,有些事學了反而不好,不如不學;有些事不十分重要,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去學。人間的道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人的本身,其餘的都隻是用法,如果連人的本質都不能掌握,一切學問都是無益。古人求學問,必從做人開始,所謂‘本立而道生’,人本身的掌握,便是一切學問的根本。人透過對自我的了解,對家庭、社會、人群的了解,然後才能由自我的掌握逐漸擴大,而去掌握、改變他所處的環境。古人往往由修身、齊家說起,然後再談治國安邦、平天下,這是一切學問的根本。若能與古人心心相印,不失根本,再去學一切經世致用的道理,才不會走偏,將學問用錯,違背人類真正的需要。也就是說,人既要有德,還要有才!而人之品德還要放在首位!即是說你性是善是惡?你自行選擇吧!”
“讀書傳家久,孝悌立根基。耶愛卿是如何理會這個道理的?”
“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這就是說讀書人必須以詩書為安身立命的根本;為人要從孝悌上立下基礎。隻有知識,雖能有益於社會,但畢竟缺乏生活情趣;隻有情趣而知識不足,則無法服務社會,二者總以並重為佳。《詩經》是生活的記載,《書經》是曆史的記錄,前者屬生活的情趣,後者為知識的積累,所以,古人將《詩》、《書》列於經書之首,視為必讀的課業。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人性本善,無邪即是善。安身立命之本在於揚善棄惡,《詩》既無邪,《書》亦無邪,故能成為讀書人處世的根本。孝是‘順事父母’,悌是‘友於兄弟’。能順事父母則為人必不致違法犯紀,重恩而不背信;能友於兄弟,則為人必善與人處,重義而不忘本。孝字推廣則為敬事一切可敬者;悌字推廣則為愛護一切可愛者。做人由最基本的孝悌做起,自然能逐漸推廣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境界。”
“那你說該怎樣讀書、孝悌呢?”
“莫惟學文而離道,勿以取藝而棄德。士知學恐無恒,君子貧而有誌。讀書人既知道學問的重要,卻恐怕學習時缺乏恒心。人不怕窮,隻要窮得有誌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做學問要有恒心和毅力,為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尊老愛幼、團結朋友。能做到這些,則離聖賢不遠矣。”
“有語道‘貧寒也須苦讀書,富貴不可忘稼穡。’這又是為何呢?”
“家境再窮,也要讓子孫讀書,這是因為‘不讀書,不知義’。而不是為了要子孫求取功名富貴來改善現狀。古人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再窮還是能讀書。人最初原是白紙一張,全靠讀書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若是不讀書,本性良善環境影響的人當然很好,可是生性浮躁,容易受影響的人,就可能誤入歧途而不自知。讀書的目的在變化氣質,本性不良的使其良善,本性已佳的使其成材。因此,即使家裏再貧寒,也要讓子弟讀書。富貴本非偶然,一定是從貧窮中一點一滴努力掙來的。能夠記取耕種的艱辛,一方麵是不忘本而更加珍惜現在;一方麵也是提醒自己當初創業的艱辛,不要在發達後揮霍殆盡。以此教育子孫,家業才能長久。否則人一旦富貴,就忘本,忘了當初粗茶淡飯的儉樸日子,富貴就未必是一種福氣了。”
“為學不外靜敬,教人先去驕惰。這話如何理解?”
“這話意思是說,求學問不外乎‘靜’和‘敬’兩個字。要教導他人,首先要去掉‘驕’和‘惰’兩個壞毛病。學問之道深矣!遠矣!《大學》中有語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由此可知求學要有所得,一定要先靜下心來,然後才能安、能慮、能得。至於敬字,不僅是為學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做任何事,首先要培養一顆恭敬之心。譬如學問,若是沒有恭敬的心去學它,所以就不會認真,也不會謹嚴,自然就不會有好處,可見‘敬’字是多麽的重要。因此,在教導他人時,若要讓對方學到真東西,首先要除去他的驕暴心和怠惰心。因為驕慢則無法增加,怠惰則無法學習,若不能除去驕慢心和怠惰心,那麽教什麽都不可能學好。所以無論學習什麽,首先要謙虛,承認自己的不懂,不能不懂裝懂,接著就要勤奮地下工(功)夫學習,如此才會教者喜歡,學者有得。”
“求教殷殷心篤。這話又當如何解釋?”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則向善必篤也;聽切實話,覺得津津有味,則進德可期也。遇到年老有德的人,便熱心地向他請求教誨,那麽這個人向善之心必定十分深重。聽到實在的話語,便覺得十分有滋味,那麽這個人德業的進步是可以料想得到的。向善必篤可由‘殷殷求教’這四字見得,所求教的必為自己所未具之善,或是未明之理。而殷殷二字可見求教之熱烈炙盛,換了平常人,見到老年人能尊重之心便已不錯,能起求教之心更是少見。事實上,善不必在老,也有年輕時便在德業或學問上有所成就的人,皆是可以求教的對象。重要的是是否具有那顆對道理的殷切渴慕之心,有了這顆心,在任何地方都可獲得教誨和益處。能扣切實話的人,必已具有實在之耳,方能聽得進。有些人則是你講你的切實話,他惟恐來不及掩耳,隻怕聽了你的好話,砸了他的壞事。又有些人聽時兩眼茫然,右耳進去,左耳出來。或是聽時頭頭是道,明日忘得一幹二淨,那又有什麽用呢?因此,能聽進切實之話而津津樂受的人,必能接受一切正確的意見和勸告,又因為他們有一顆無虛妄的求真之心,故而知過必改,豈非進德可期嗎?”
“無學為貧無恥為賤,無述為夭無德為孤。這話作如何解釋?”
“無財非貧,無學乃為貧;無位非賤,無恥乃為賤;無年非夭,無述乃為夭;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這就是說沒有錢財不算貧窮,沒有學問才是真正的貧窮,沒有地位不算卑下,沒有恥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長久不算短命,沒有值得稱述的事才算短命;沒有兒子不算孤獨,沒有道德才是真正的孤獨。人的富有在於心的滿足,心不滿足,即使富可敵國亦是貧困,由此可見,錢財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貧富。沒有學問的人,由於缺乏心靈世界,弱水三千,而不得一瓢飲,即使擁有充裕的物質世界,也不會感到滿足。賤是無價值的意思,恥是一種人格,一種心的尊貴。無恥之人不但心地低賤,連人都稱不上。世上有許多居高位的人較平常人更無價值,因為他們無恥。反倒是一些沒有地位的人,卻能做出高貴無尚的行為。人的生命並不在於壽命的長短。顏淵早死,至今猶為人稱道而尊為‘複聖’。古來人瑞多矣,但是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雖生猶死。若顏淵者,可說已活數千年而不為過。他如孔子述而不作,孔教至今猶行;司馬遷著《史記》,千古學人無不神往,這才叫長壽。而有子無德,子亦棄之而去;有德無子亦親近愛戴,所以說無子非孤,無德乃孤。”
“為什麽說‘富貴多敗子,貧窮子弟多成材’呢?”
“孟子有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多是在逆境之中發奮圖強,而條件太優越則大多是安逸享受、不求進取。有錢人習慣奢華自大,要教導孩子便成為困難的事;貧窮的讀書人想要討生活,還是要靠讀書。富家人教孩子,不如平常人家來得容易。因為富家人過慣驕奢的生活,一來子孫並不覺得讀書有什麽用;二來外界的引誘太多,一旦染上惡習慣,要他讀書簡直比登天還難。尤其以為富貴有長久的,認為子孫隻要衣食無缺便夠了,殊不知這樣隻養活了他的身體,卻悶死了他的心靈。所以富貴人家多敗子,這和其對教育的態度很有關係。而讀書人往往是貧窮的,因為他不妄求非分之財,不願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金錢。然而讀書人的窮隻限於開始,因為書讀了是要用的,在用的當中自然能掙得一己酬勞。尤其是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知識就是力量,書讀得愈好的人,往往生活也過得愈好,因為他所能付出的愈多。隻要有真正的內涵,遲早總會成功的,就怕沒有內涵,成功也不會長久。所以說‘嬌生慣養多誤身,溫園隻養金玉葉。自古雄才多磨難,紈褲子弟少偉男。富貴人家多敗子,貧窮子弟多成材’。”
“耶愛卿講得非常有道理,真乃我知音也。來!人逢知己千杯少,幹了這杯。”
“謝主龍恩!”耶無害說完,和天子各端酒盞,一飲而盡。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曹操·曹孟德曾經講過的話。不過朕現在飲了這杯酒,卻還是覺得‘借酒消愁愁更愁’啊!”
“咳!其實做人很難,做天子更難,我是深有體會啊!”
“做人做事但求無愧於心,何難之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自尊你為聖賢,此乃人生之樂所在。”
“時至今夜,我總覺得還是做一名平平淡淡的人為最好。”
“怎麽?難道天子又要自薄自輕?”
“如今境況,怎不使我自薄自輕?”
“其實兩軍交戰,勝敗是常有的事。如今我軍雖然慘敗,可契丹兵馬也同樣是損失慘重,勝敗之數尚無定論,我們還應振作精神,把握時機,力爭取勝。”
“耶愛卿果然是將帥之材。為難之際,仍然鎮定自若、不氣餒,非朕之所及也。”
“天子是天子,將是將,天子有將將之材,而將隻能帶兵打仗,各自能力和職責不同而已,豈能要求人人相同?”
“是啊!凡事不必件件能,惟與古人心心印。任何人都有能與不能,不可能統一要求。”
“皇上所言即是。世間的學問太多太雜,要一一學盡是不可能的。況且世間的事物未必件件都值得學,有些事學了反而不好,不如不學;有些事不十分重要,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去學。人間的道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人的本身,其餘的都隻是用法,如果連人的本質都不能掌握,一切學問都是無益。古人求學問,必從做人開始,所謂‘本立而道生’,人本身的掌握,便是一切學問的根本。人透過對自我的了解,對家庭、社會、人群的了解,然後才能由自我的掌握逐漸擴大,而去掌握、改變他所處的環境。古人往往由修身、齊家說起,然後再談治國安邦、平天下,這是一切學問的根本。若能與古人心心相印,不失根本,再去學一切經世致用的道理,才不會走偏,將學問用錯,違背人類真正的需要。也就是說,人既要有德,還要有才!而人之品德還要放在首位!即是說你性是善是惡?你自行選擇吧!”
“讀書傳家久,孝悌立根基。耶愛卿是如何理會這個道理的?”
“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這就是說讀書人必須以詩書為安身立命的根本;為人要從孝悌上立下基礎。隻有知識,雖能有益於社會,但畢竟缺乏生活情趣;隻有情趣而知識不足,則無法服務社會,二者總以並重為佳。《詩經》是生活的記載,《書經》是曆史的記錄,前者屬生活的情趣,後者為知識的積累,所以,古人將《詩》、《書》列於經書之首,視為必讀的課業。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人性本善,無邪即是善。安身立命之本在於揚善棄惡,《詩》既無邪,《書》亦無邪,故能成為讀書人處世的根本。孝是‘順事父母’,悌是‘友於兄弟’。能順事父母則為人必不致違法犯紀,重恩而不背信;能友於兄弟,則為人必善與人處,重義而不忘本。孝字推廣則為敬事一切可敬者;悌字推廣則為愛護一切可愛者。做人由最基本的孝悌做起,自然能逐漸推廣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境界。”
“那你說該怎樣讀書、孝悌呢?”
“莫惟學文而離道,勿以取藝而棄德。士知學恐無恒,君子貧而有誌。讀書人既知道學問的重要,卻恐怕學習時缺乏恒心。人不怕窮,隻要窮得有誌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做學問要有恒心和毅力,為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尊老愛幼、團結朋友。能做到這些,則離聖賢不遠矣。”
“有語道‘貧寒也須苦讀書,富貴不可忘稼穡。’這又是為何呢?”
“家境再窮,也要讓子孫讀書,這是因為‘不讀書,不知義’。而不是為了要子孫求取功名富貴來改善現狀。古人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再窮還是能讀書。人最初原是白紙一張,全靠讀書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若是不讀書,本性良善環境影響的人當然很好,可是生性浮躁,容易受影響的人,就可能誤入歧途而不自知。讀書的目的在變化氣質,本性不良的使其良善,本性已佳的使其成材。因此,即使家裏再貧寒,也要讓子弟讀書。富貴本非偶然,一定是從貧窮中一點一滴努力掙來的。能夠記取耕種的艱辛,一方麵是不忘本而更加珍惜現在;一方麵也是提醒自己當初創業的艱辛,不要在發達後揮霍殆盡。以此教育子孫,家業才能長久。否則人一旦富貴,就忘本,忘了當初粗茶淡飯的儉樸日子,富貴就未必是一種福氣了。”
“為學不外靜敬,教人先去驕惰。這話如何理解?”
“這話意思是說,求學問不外乎‘靜’和‘敬’兩個字。要教導他人,首先要去掉‘驕’和‘惰’兩個壞毛病。學問之道深矣!遠矣!《大學》中有語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由此可知求學要有所得,一定要先靜下心來,然後才能安、能慮、能得。至於敬字,不僅是為學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做任何事,首先要培養一顆恭敬之心。譬如學問,若是沒有恭敬的心去學它,所以就不會認真,也不會謹嚴,自然就不會有好處,可見‘敬’字是多麽的重要。因此,在教導他人時,若要讓對方學到真東西,首先要除去他的驕暴心和怠惰心。因為驕慢則無法增加,怠惰則無法學習,若不能除去驕慢心和怠惰心,那麽教什麽都不可能學好。所以無論學習什麽,首先要謙虛,承認自己的不懂,不能不懂裝懂,接著就要勤奮地下工(功)夫學習,如此才會教者喜歡,學者有得。”
“求教殷殷心篤。這話又當如何解釋?”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則向善必篤也;聽切實話,覺得津津有味,則進德可期也。遇到年老有德的人,便熱心地向他請求教誨,那麽這個人向善之心必定十分深重。聽到實在的話語,便覺得十分有滋味,那麽這個人德業的進步是可以料想得到的。向善必篤可由‘殷殷求教’這四字見得,所求教的必為自己所未具之善,或是未明之理。而殷殷二字可見求教之熱烈炙盛,換了平常人,見到老年人能尊重之心便已不錯,能起求教之心更是少見。事實上,善不必在老,也有年輕時便在德業或學問上有所成就的人,皆是可以求教的對象。重要的是是否具有那顆對道理的殷切渴慕之心,有了這顆心,在任何地方都可獲得教誨和益處。能扣切實話的人,必已具有實在之耳,方能聽得進。有些人則是你講你的切實話,他惟恐來不及掩耳,隻怕聽了你的好話,砸了他的壞事。又有些人聽時兩眼茫然,右耳進去,左耳出來。或是聽時頭頭是道,明日忘得一幹二淨,那又有什麽用呢?因此,能聽進切實之話而津津樂受的人,必能接受一切正確的意見和勸告,又因為他們有一顆無虛妄的求真之心,故而知過必改,豈非進德可期嗎?”
“無學為貧無恥為賤,無述為夭無德為孤。這話作如何解釋?”
“無財非貧,無學乃為貧;無位非賤,無恥乃為賤;無年非夭,無述乃為夭;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這就是說沒有錢財不算貧窮,沒有學問才是真正的貧窮,沒有地位不算卑下,沒有恥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長久不算短命,沒有值得稱述的事才算短命;沒有兒子不算孤獨,沒有道德才是真正的孤獨。人的富有在於心的滿足,心不滿足,即使富可敵國亦是貧困,由此可見,錢財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貧富。沒有學問的人,由於缺乏心靈世界,弱水三千,而不得一瓢飲,即使擁有充裕的物質世界,也不會感到滿足。賤是無價值的意思,恥是一種人格,一種心的尊貴。無恥之人不但心地低賤,連人都稱不上。世上有許多居高位的人較平常人更無價值,因為他們無恥。反倒是一些沒有地位的人,卻能做出高貴無尚的行為。人的生命並不在於壽命的長短。顏淵早死,至今猶為人稱道而尊為‘複聖’。古來人瑞多矣,但是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雖生猶死。若顏淵者,可說已活數千年而不為過。他如孔子述而不作,孔教至今猶行;司馬遷著《史記》,千古學人無不神往,這才叫長壽。而有子無德,子亦棄之而去;有德無子亦親近愛戴,所以說無子非孤,無德乃孤。”
“為什麽說‘富貴多敗子,貧窮子弟多成材’呢?”
“孟子有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多是在逆境之中發奮圖強,而條件太優越則大多是安逸享受、不求進取。有錢人習慣奢華自大,要教導孩子便成為困難的事;貧窮的讀書人想要討生活,還是要靠讀書。富家人教孩子,不如平常人家來得容易。因為富家人過慣驕奢的生活,一來子孫並不覺得讀書有什麽用;二來外界的引誘太多,一旦染上惡習慣,要他讀書簡直比登天還難。尤其以為富貴有長久的,認為子孫隻要衣食無缺便夠了,殊不知這樣隻養活了他的身體,卻悶死了他的心靈。所以富貴人家多敗子,這和其對教育的態度很有關係。而讀書人往往是貧窮的,因為他不妄求非分之財,不願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金錢。然而讀書人的窮隻限於開始,因為書讀了是要用的,在用的當中自然能掙得一己酬勞。尤其是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知識就是力量,書讀得愈好的人,往往生活也過得愈好,因為他所能付出的愈多。隻要有真正的內涵,遲早總會成功的,就怕沒有內涵,成功也不會長久。所以說‘嬌生慣養多誤身,溫園隻養金玉葉。自古雄才多磨難,紈褲子弟少偉男。富貴人家多敗子,貧窮子弟多成材’。”
“耶愛卿講得非常有道理,真乃我知音也。來!人逢知己千杯少,幹了這杯。”
“謝主龍恩!”耶無害說完,和天子各端酒盞,一飲而盡。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曹操·曹孟德曾經講過的話。不過朕現在飲了這杯酒,卻還是覺得‘借酒消愁愁更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