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江南出才子


    常熟興福禪寺和虞山。興福禪寺位於虞山腳下,距常熟市區約1公裏,寺廟已有1500年曆史,大門楹聯是清朝同治和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書寫的“山中藏古寺,門外盡勞人”。據導遊介紹,興福禪寺取名於寺裏大雄寶殿內的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左看是一個繁體的“興”字,右看是一個繁體的“福”字。寺廟倚山而建,是比較典型的江南園林建築風格,所以寺廟顯得精雅而小巧。寺的東西兩邊各有小池、假山和亭榭。東池畔設有茶室一間,茶室門前的鬥坪一側,六七個中老年茶客曬著冬日陽光圍坐長幾,嗑著瓜籽品著香茗,談笑風生,很是愜意。“有古跡必有題詠”(餘秋雨先生《白發蘇州》語),緊貼茶室就立有一塊碑刻,是宋朝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的真跡。碑刻書的是唐朝詩人錢起造訪興福禪寺後寫的一首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飲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唯聞鍾罄音


    唐代詩人常建曾作《題破山寺後禪院》詩一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鍾磬聲。”宋代著名書法家米南宮手書此詩,後為清代襄陽郡守言如泗所得,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勒石,並在寺內立碑,建立碑亭。看來,這首詩到底是錢起所作,還是常建所作,還有待專家作出鑒定。


    然而,米芾並沒有按照錢起的原詩書寫,而是根據自己在興福禪寺的領悟給錢起的詩改了五處。這五處是“初日照高林”改成了“初日明高林”,米芾認為既是初日,寺裏必定先明亮後才得以照曬到陽光。“曲徑通幽處”改為“竹徑通幽處”,原來錢起寫的“曲徑通幽處”在興福禪寺玉佛樓後麵山上,那兒長有一叢叢的觀音竹。據說成語“曲徑通幽”最早出自於錢起的這首詩。還有三處是“萬籟此俱寂”的“俱”改為“都”,“唯聞鍾罄音”的“唯”改為“但”,“聞”改為“歟”。米芾這麽一改,或許更增添了人們造訪興福禪寺的興趣。因為有些人“與其說尋景,不如說是尋詩”(餘秋雨《文化苦旅》)。


    興福禪寺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天王殿後一座建築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然後才是“大雄寶殿”,而傳統的寺廟建築排列則是按照“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順序。興福禪寺的這種排列在國內寺廟裏比較少見。


    離開興福禪寺,驅車來到虞山頂。“十裏青山半入城”,虞山是常熟城的一道天然屏障。這裏盛產黃石和綠茶。虞山黃石所建假山略顯粗拙,不象湖石所建假山“皺、瘦、透”靈巧。在常熟古園林建築中,正是這種粗拙和靈巧形成鮮明對照、相映生輝而同時受到人們喜愛。清乾隆年間,東閣大學士蔣溥之子、台灣知府蔣元樞所建的江南名園---燕園(初名“蔣園”)既有湖石假山,又有黃石假山。此園“五芝堂”前假山就是“以虞山為藍本,采用虞山黃石,用環橋法將大小黃石鉤搭而成,既險要又牢固”(袁學漢龔建毅著《蘇州園林》)。著名文學家曾樸構思、完成長篇小說《孽海花》等著作時所居“曾園”的“瓊玉樓”就與取名“小有天”的黃石假山毗連。“曾園”南庭院中也還有取名“妙有”的湖石假山。在蘇州名園中,“藕園”更因庭院中黃石假山渾厚雄壯的氣勢而別具風格(《蘇州園林》)。


    虞山頂上有一座劍閣。據說劍閣在明朝末年就有,後毀壞了。現存的是1989年在原來遺址上重新修建的。從劍閣沿著陡峭的石階下到100米處,可看到山峰裂成兩半的“劍門”。相傳,春秋末年,吳國著名工匠幹將、莫邪夫婦采集“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煉成鋒利的雌雄寶劍。幹將將被後人稱作“莫邪劍”的雌劍獻給了吳王闔閭,吳王在此試“莫邪劍”是否鋒利將山峰劈成兩半而形成劍門。這個故事和蘇州虎丘“吳王試劍石”故事版本一樣,隻是地點不同。故事的真實性當然並不重要,畢竟虞山上劍閣和劍門的來曆能給人們平添不少樂趣,使外地的遊客因為它而對常熟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說你。


    南下萬裏長江百裏之遙,千頃尚湖東北畔,“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裏青山半入城,西北走向至南東”。這座依湖而立的青山,便是為紀念周太王次子虞仲而改稱虞山的烏目山。時至今日,這虞山已座落在江蘇蘇州市常熟縣市西北。此山高約200餘米,長約9公裏(km)。由西至東,形如臥牛,南臨尚湖,東端伸入城中,舊有“十裏青山半入城”之稱。南山以岩石為勝,有劍門奇石、寶岩、石梅等。北山以山澗著名,有秦坡、桃源等。山上還有小雲棲寺、興福寺、維摩寺及言子墓、仲雍墓、趙王墳、黃公望墓、翁同和墓、曾孟樸墓、瞿景淳墓,柳如是墓、錢謙益墓(明末清初,錢謙益與柳如是之間存在著一段淒美的傳奇愛情故事。其後他們倆的墓在虞山南麓遙遙相對,遠遠相望,至死未得相聚合為一墓。)、王鐵墓、王石穀墓、讀書台、辛峰亭、珠聯洞等文物名勝古跡。山中蒼鬆翠竹,清澗奇石,風景秀麗迷人,為江南名山之一。“江南出才子,山中多隱士”,很快你就會親身體會到,此話果如其然哉!


    言子墓,在虞山東麓。言子(前506~?)名偃,字子遊,常熟人。為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擅長文學和禮樂,開創南方文化,故又稱之為“南方夫子”。其墓依山建造,由下至上用石階連接。墓前為石牌坊,橫額上刻“言子墓道”,坊門內影蛾池上跨石拱橋一座,名文學橋。過橋第二道石牌坊,正麵橫額是清乾隆帝所書“道啟東南”。沿石階而上,至半山亭,亭懸康熙帝書“文開吳會”額。西側各有石亭一座,亭內均立有禦祭文碑。再往上即墳塚,圍以石壙,前有墓碑,上刻“先賢子遊言公墓”,明末重立。


    仲雍墓,在虞山東麓。仲雍又稱虞仲、吳仲,是周太王次子。因太王欲立幼子季曆,與兄泰伯同避江南,泰伯成為當地君長。泰伯死後,由他繼位。仲雍死後葬常熟的烏目山。吳人為紀念虞仲,便把烏目山改稱為虞山。其墓依山而造,墓門在北門大街,正麵刻“敕建先賢仲雍墓門”,背麵刻“清權坊”。坊旁稍後即清權祠。墓前有四塊墓碑,為明清時補立,正中一塊為明崇禎巡按禦史路振飛所立,上刻“商逸民虞仲之墓”。為虞山最早的古跡之一。


    小雲棲寺,一名白雲棲禪院,又名鬆泉寺。在虞山西麓。建於清康熙年間。寺內原有望湖樓。寺後有一山洞,深丈餘,左麵有石崖覆蓋如屋,右麵泉水從石坎中溢出,匯成池沼,碧水盈盈,清澈見底。泉水甘洌,故稱洌泉,又名露珠泉,石壁上嵌有“天下名泉”、“露珠泉”兩碑。洞頂出口處有百年怪樹一株,橫臥地麵,形如醉漢跌石;又有古藤一枝,為明代所植,圍粗一抱,分為數枝,曲結盤纏,攀援數十丈;洞頂均為青藤覆蓋,景狀蔚為奇觀。


    齊梁興福寺,在虞山北麓。初名大慈寺,南朝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大修時,在大雄寶殿內發現一塊隆起的大石,左看象“興”字,右看象“福”字,故改名興福寺。又因寺居破龍澗下,相傳龍鬥破山而去,又名破山寺。寺前原有唐、宋經幢各一,現僅存唐幢。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殿和藏經樓等,都是明、清兩代重建。唐代詩人常建曾作《題破山寺後禪院》詩一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鍾磬聲。”宋代著名書法家米南宮手書此詩,後為清代襄陽郡守言如泗所得,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勒石,並在寺內立碑,建立碑亭。此處還有空心潭、空心亭、救虎閣、君子泉、破龍澗、羅漢橋等名勝古跡。不愧為江南著名風景區之一。


    南朝梁昭明太子讀書台,在虞山東南麓書台公園內。是一座明代補建的方亭,傳為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501~531年)讀書處。蕭統是文學家,曾編成《文選》三十卷,對後世文學頗有影響。亭內正壁嵌有三塊碑石,當中一塊草書“讀書台”三字,為清覺羅雅爾哈善所書;右邊一塊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鄧韋撰文,上半部刻蕭統像,下半部刻銘序;左邊一塊是“重建昭明讀書台亭記”,也是明代遺物。隻是可惜,一代才子蕭統英年早逝,年僅三十歲便離開人世,未能由太子之位登上皇帝寶座!同樣是一名亂世之中的英魂!其中的故事,一定是非常的曲折迷離而且鮮為人知!但又如何?


    秦坡飛瀑,在虞山北。秦坡澗(又稱“沉坡澗”)以亂石如雲、飛瀑激瀉而成為虞山勝景之一。澗身由山頂至山麓,長達數丈,聲如沉雷。澗頂上兩峰對峙,巨崖如雲,一條瀑布從崖壁掛下,呈現出千姿百態:時而被棱石割裂,如無數銀柱,時而又撞向石壁,似珍珠散撒;有一個石潭狀如大鍋,鍋底半懸在石壁外,無數水柱從鍋下注出,可稱是自然奇觀壯景!澗中部有一石桌形巨石,把秦坡澗的瀑布攔腰斬斷,而巨石旁更有累累奇石,瀑布就在層層疊疊(迭迭)的石崖中跌宕而下。明代詩人倪钜有詩雲:“雨後秦坡水,勢若天潢注,非風亦飛雷,搖動山中樹。”此景奇偉壯觀,從這首“才子佳句”裏可見一斑。


    王石穀墓,在江蘇省蘇州市常熟縣市西門外二條橋(程家橋)西。墓前碑石刻“清畫聖王石穀先生墓”,由翁同和題字。墓後碑石刻“石穀公之墓”,為王石穀曾孫王玖所題。石穀,常熟人,號耕煙散人,又號烏目山人,晚稱清暉主人。善畫山水,時稱畫聖。康熙時曾經繪《南巡圖》及《長江萬裏圖》,為清代傑出的藝術作品。可見,王石穀先生不愧為一代江南著名才子,可比明朝蘇州的著名畫家才子唐寅·唐伯虎。


    黃公望墓,在虞山小雲棲寺東南。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善畫山水,與王蒙、倪瓚、吳鎮同為元代四大畫家。其墓碑上刻“元高士黃一峰公之墓”。


    這便是虞山的大概景狀。站在山巔,遙望青山綠樹、林舍點點、湖水蕩漾,“望虞河”如一條玉帶由東北伸向西南,真是心曠神怡、唯我獨尊!常熟虞山山寨主虞姬臼,雖說是一山之主,但他已是一位寄情山水的仙人罷了。


    如果大俠有空有幸的話,可以去虞山去走一走、看一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流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xy1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xy110並收藏人生流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