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揚州的雨


    說到揚州的水,不能不提及揚州的雨。古人“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為的是一睹風情萬種的三月煙花。而三月裏揚州的雨水忒多。老百姓總是疑惑:為什麽年年《煙花三月》經貿活動老是安排在下雨的季節。殊不知,揚州的雨也有著它特有的風情、獨有的魅力。人們理解煙花時,大都解釋為揚城三月,柳絮滿天,恰似漫天煙霧。當然也有其它理解的。看過吉學鋒先生有關煙花三月的文章,認為說的比較貼切。我認為,這裏所說的煙,既含有柳絮的成份,也含有煙雨的表述,是煙雨朦朧的概括。


    也許,你到過很多地方,也遭遇過多少次突如其來的雨淋。那雨,可是風到雨到,霎時,電閃雷鳴,轟裏轟隆,隻見得大街上一片慌張奔跑的狼籍,家家關戶戶緊閉門窗,滿街行人寥寥。而揚州的雨卻是偷偷地、悄悄地,說下就下,十分隨便。不知不覺中已是千絲萬絲飄忽而下,如煙似霧,如幻如夢。朦朧中,揚州的女人,全無半點慌亂,好似早有準備似的,腕底一翻,一把小花傘就舉在了頭頂,五顏六色的雨披就披在了身上,頓時,滿街滿眼花花綠綠一片。當你還沒有看夠這花的世界,這雨卻又停了,花的世界又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待你回過神,太陽又從厚厚的雲霧中升出頭來。外地遊客不由得目瞪口呆,繼而又發出會心地笑:揚州的人美、城美、水美,雨亦美!


    古人曾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詩句來形容揚州城的繁華富麗、風光旖旎。作為漕運和鹽運的中心,縱橫的河網上往來不絕的船隻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極度的繁榮,“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其“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今日的惡揚州仍以秀美的園林自成特色。遊畢揚州的遊客說,這裏亭台如畫,翰墨飄香,別有一種大家閨秀的寧靜氣度。全年均宜到此旅遊,而以春季最佳。每年四、五月間,萬紫千紅,令人流連,恰是古詩“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季節。


    揚州瀕江近海,交通發達,物產豐饒,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揚州最有名的是瘦西湖,個園和何園。一般到揚州要先到鎮江,所以旅遊者總是鎮江和揚州一起遊覽。


    揚州是一座古老的曆史文化名城。古有詩雲: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曆史上的揚州數度繁華,自大禹治水後,揚州因“州界多水,水揚波”而得名,為古九州之一。漢朝時吳王劉濞受封廣陵,建立吳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鹽鐵兩大“官工業”迅速發展,揚州出現了曆史上第一次發展高峰。唐代,揚州作為萬裏長江的尾閭、浩瀚大海的門戶,其地理位置、經濟地位相當於今日之上海。江海交匯,城以水興。


    唐初,隋煬帝楊廣時期開鑿的大運河已成為全國南北水運交通大動脈,南方諸郡的貢品、東南八道的物資都必經揚州轉運至京都長安。便利的交通,使揚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東方四大商港之一。揚州的經濟發展出現第二次高峰,並步入鼎盛時期。是謂“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史稱揚(州)一益(州)二”。繁華起來的揚州,愈加光彩奪人,“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便是當時其富甲天下的寫照。臨海的揚州還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這種包容性也使揚州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絡繹不絕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學生到這裏學取真經和漢文化,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來揚州經商。各種文化交織融合,共存發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此共存共榮,成為揚州的一大特色。至晚唐、宋、元,揚州幾經戰亂,經濟陷入低迷。可這樣也掩飾不了揚州昔日的神韻與風采。馬可波羅在其著名的遊記中,對揚州有過癡情的描述,他形容自己仿佛踱進了天上人間。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遊揚州,又重新把揚州推上了新的繁華頂點。清代中期,揚州占漕運、鹽務、河務三大要政之利,成為漕運樞紐和全國最大的鹽業經銷中心,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設在揚州,四方豪商大賈鱗集麋至,揚州繳納的鹽稅占全國總稅收的四分之一,揚州的經濟、政治地位再度上升,出現了經濟發展第三次高峰,揚州成為當時世界上十個擁有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經濟的繁盛帶來文化的勃興,揚州鹽商、揚州八怪、揚州學派、揚州曲藝為後人留下數不勝數的園林建築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形成獨樹一幟的“揚派文化。”


    千年的古運河孕育了揚州的文明,往日的輝煌造就了揚州獨特的通史式的文化長廊。從2500年的曆史長河中走出,如今的揚州更是春風十裏,處處湧動著激情,處處展現著新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流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xy1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xy110並收藏人生流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