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清廷認識到舊式軍隊的不可恃,開始了裁汰舊軍、編練西式新軍的活動。其中,北洋的新建陸軍和南洋的自強軍在組織編製、幹部配備、武器裝備、操法訓練等方麵開始模仿西洋,開了練新軍的先河。
1894年底,督辦軍務處委派廣西按察使胡燏棻編練新軍,到次年已經募足步、馬、炮、工共十營四千七百五十人,號定武軍,駐天津馬廠訓練。定武軍中的炮隊有正副兩營一千人,裝備火炮以克虜伯、格魯森炮為主。這年年底,改由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接練,駐紮津南小站訓練,並改稱'';新建陸軍'';。新建陸軍改革了營製,每營編製人數較定武軍有較大增加,共編有步、馬、炮、工共八營七千三百人,分左右兩翼。其中炮隊一營,列為左翼,編為左翼炮隊第三營,炮隊營的統帶官為段祺瑞,營分三隊: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炮隊,每隊又分三哨。左翼重炮隊領官商德全,裝備克虜伯七生半(即75mm口徑)過山輕炮十八尊;右翼快炮隊領官田中玉,裝備格魯森五生七過山快炮二十四尊;接應炮隊領官張懷芝,裝備格魯森五生七陸路快炮十八尊。全營官弁兵夫總數高達1651人,配馬474匹,炮六十尊[42]。從編製與炮位數上看,相當於西製一個炮兵團,隊相當於西製炮兵營。新建陸軍的火炮裝備主要是甲午戰爭時委托德員漢納根設法購入儲存於北洋,建軍後由袁世凱電稟督辦軍務處撥與[43]。
1898年底,新建陸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內部組織基本不變,並於次年隨袁世凱開赴山東。1900年庚子事變時,因榮祿的武衛中軍無炮兵,袁世凱奉召將右軍接應炮隊與部分步兵組織為步炮混合隊七百餘人,委張懷芝率領去北京拱衛武衛軍大營。在清廷向各國宣戰後,武衛後軍與神機營、虎神營圍攻東交民巷使館不下,調張懷芝的開花炮隊往擊。張懷芝得榮祿"橫豎隻要宮裏聽得見炮聲就是了"的密諭,雖炮聲連連,而不傷使館毫發,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戰後全部歸建。
1901年底,武衛右軍隨袁世凱離魯入直,駐紮京師南苑,成為朝廷拱衛之軍。以後由於調撥變化,炮隊的裝備稍有改變,到改編北洋常備軍前夕,有格魯森五生七陸炮十二尊、格魯森五生七山炮三十二尊,又增加了克虜伯八升七圍城快炮四尊、馬克沁八毫米二輕機快炮(即機關槍)八尊[44]。1905年春,在擴建北洋軍的運動中,武衛右軍被改編成北洋常備軍第四鎮,即以後的近畿陸軍第六鎮,炮隊營也相應地被改編為炮隊第四標(即以後的炮六標),其中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馬炮隊分別改編為炮四標第一、二、三營。
南洋的自強軍也是與新建陸軍同時編練的一支新式軍隊,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大力支持下,練成步馬炮工十三營共計二千八百六十人,比新建陸軍規模要小。其中炮隊兩營,每營四哨二百人,裝備炮六門,相當西製一個炮兵連。自強軍的兩營炮隊中,一營裝備克虜伯八生的後膛鋼炮六尊,另一營裝備英國麥克爾遜七生半後膛鋼炮六尊。自強軍一直沒得到發展,以後轉歸北洋節製,1905年春與武衛右軍合編入北洋常備軍第四鎮[18]。
1898年底榮祿提議組建武衛軍,除以聶士成的武毅軍改編為武衛前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宋慶的毅軍改編為武衛左軍、董福祥的甘軍改編為武衛後軍外,又新成立自兼的武衛中軍。武衛軍共六萬餘人,成為拱衛京師的基本力量,是當時具有初步兵種合成的精銳部隊。庚子事變後,除武衛右軍在山東得以保全,左軍留存外,中、後兩軍被裁,前軍被拆散改編。
武衛前軍的實力為五軍中最強大者,仍沿用原來的淮軍營製,分中前後左右五路,每路有炮隊一營(即各路的前營)。武衛前軍的炮隊每營下分四哨,每哨有炮四尊,一營有官弁兵夫共七百零三人,裝備炮十六尊。火炮有七生半的十二磅克虜伯火炮十六尊,六生的七磅後裝克虜伯炮三十二尊,五生七的六磅格魯森速射炮(陸路快炮和過山快炮)三十二尊,以上共有炮八十尊,另有三生七的兩磅克虜伯速射炮、八生七的二十磅後裝炮若幹,此外還有兩尊口徑七毫米九二的馬克沁機關炮。[45]
在專練炮隊的各營哨中,總統親軍有一哨炮隊,(配八七大炮四尊),前路前營裝備八七、七五炮,後路前營裝備七五、五七炮,左路前營裝備五七、三七炮,右路前營裝備六○、五七炮,中路前營裝備七五、五七、三七炮[46]。同由聶士成指揮的直隸練軍的左翼中營、右翼中營也是專練炮隊[47]。 武衛左軍的裝備比前、右兩軍稍遜,七生五及五生七的火炮十二至十六尊[48],編成炮隊左、右兩營,統領餘仁同[49]。庚子時左軍有所損失,但後來經過整補,實力有所上升,一度擴充到四十營,但炮隊仍為兩營[50]。
武衛後軍也有炮隊一營,列入總統親軍之內,裝備漢陽槍炮廠造的五生七快炮十二尊,庚子時曾以此參加圍攻使館之戰和北京之戰[51]。
武衛中軍因是新建,加上榮祿大力提倡使用國造武器,致使到最後也沒有成立炮兵。
除了前、後、左、右、中五軍外,武衛軍還曾有兩次擴編,一次是在江北增編武衛先鋒左、右軍各十營,一次是袁世凱在山東將山東勇營整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武衛先鋒右軍中有炮隊一營,裝備舊式的兩磅熟鐵後膛過山炮四十二尊、舊式三磅快炮八尊[52]。武衛右軍先鋒隊中有中路炮隊左、右二營,每營計官弁兵夫598名,配炮十八尊,共計五生七陸炮三十六尊,由山東巡撫衙門撥款添置[53]。(未完待續)
GET /u/53/53088/25183175.shtm HTTP/1.0
Host: www.asxs.com
X-Forwarded-For: 109.236.60.67
X-Real-IP: 109.236.60.67
Connection: close
Accept: */*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46.0.2486.0 Safari/537.36 Edge/13.10586
Referer: https://www.asxs.com/view/102967/
1894年底,督辦軍務處委派廣西按察使胡燏棻編練新軍,到次年已經募足步、馬、炮、工共十營四千七百五十人,號定武軍,駐天津馬廠訓練。定武軍中的炮隊有正副兩營一千人,裝備火炮以克虜伯、格魯森炮為主。這年年底,改由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接練,駐紮津南小站訓練,並改稱'';新建陸軍'';。新建陸軍改革了營製,每營編製人數較定武軍有較大增加,共編有步、馬、炮、工共八營七千三百人,分左右兩翼。其中炮隊一營,列為左翼,編為左翼炮隊第三營,炮隊營的統帶官為段祺瑞,營分三隊: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炮隊,每隊又分三哨。左翼重炮隊領官商德全,裝備克虜伯七生半(即75mm口徑)過山輕炮十八尊;右翼快炮隊領官田中玉,裝備格魯森五生七過山快炮二十四尊;接應炮隊領官張懷芝,裝備格魯森五生七陸路快炮十八尊。全營官弁兵夫總數高達1651人,配馬474匹,炮六十尊[42]。從編製與炮位數上看,相當於西製一個炮兵團,隊相當於西製炮兵營。新建陸軍的火炮裝備主要是甲午戰爭時委托德員漢納根設法購入儲存於北洋,建軍後由袁世凱電稟督辦軍務處撥與[43]。
1898年底,新建陸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內部組織基本不變,並於次年隨袁世凱開赴山東。1900年庚子事變時,因榮祿的武衛中軍無炮兵,袁世凱奉召將右軍接應炮隊與部分步兵組織為步炮混合隊七百餘人,委張懷芝率領去北京拱衛武衛軍大營。在清廷向各國宣戰後,武衛後軍與神機營、虎神營圍攻東交民巷使館不下,調張懷芝的開花炮隊往擊。張懷芝得榮祿"橫豎隻要宮裏聽得見炮聲就是了"的密諭,雖炮聲連連,而不傷使館毫發,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戰後全部歸建。
1901年底,武衛右軍隨袁世凱離魯入直,駐紮京師南苑,成為朝廷拱衛之軍。以後由於調撥變化,炮隊的裝備稍有改變,到改編北洋常備軍前夕,有格魯森五生七陸炮十二尊、格魯森五生七山炮三十二尊,又增加了克虜伯八升七圍城快炮四尊、馬克沁八毫米二輕機快炮(即機關槍)八尊[44]。1905年春,在擴建北洋軍的運動中,武衛右軍被改編成北洋常備軍第四鎮,即以後的近畿陸軍第六鎮,炮隊營也相應地被改編為炮隊第四標(即以後的炮六標),其中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馬炮隊分別改編為炮四標第一、二、三營。
南洋的自強軍也是與新建陸軍同時編練的一支新式軍隊,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大力支持下,練成步馬炮工十三營共計二千八百六十人,比新建陸軍規模要小。其中炮隊兩營,每營四哨二百人,裝備炮六門,相當西製一個炮兵連。自強軍的兩營炮隊中,一營裝備克虜伯八生的後膛鋼炮六尊,另一營裝備英國麥克爾遜七生半後膛鋼炮六尊。自強軍一直沒得到發展,以後轉歸北洋節製,1905年春與武衛右軍合編入北洋常備軍第四鎮[18]。
1898年底榮祿提議組建武衛軍,除以聶士成的武毅軍改編為武衛前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宋慶的毅軍改編為武衛左軍、董福祥的甘軍改編為武衛後軍外,又新成立自兼的武衛中軍。武衛軍共六萬餘人,成為拱衛京師的基本力量,是當時具有初步兵種合成的精銳部隊。庚子事變後,除武衛右軍在山東得以保全,左軍留存外,中、後兩軍被裁,前軍被拆散改編。
武衛前軍的實力為五軍中最強大者,仍沿用原來的淮軍營製,分中前後左右五路,每路有炮隊一營(即各路的前營)。武衛前軍的炮隊每營下分四哨,每哨有炮四尊,一營有官弁兵夫共七百零三人,裝備炮十六尊。火炮有七生半的十二磅克虜伯火炮十六尊,六生的七磅後裝克虜伯炮三十二尊,五生七的六磅格魯森速射炮(陸路快炮和過山快炮)三十二尊,以上共有炮八十尊,另有三生七的兩磅克虜伯速射炮、八生七的二十磅後裝炮若幹,此外還有兩尊口徑七毫米九二的馬克沁機關炮。[45]
在專練炮隊的各營哨中,總統親軍有一哨炮隊,(配八七大炮四尊),前路前營裝備八七、七五炮,後路前營裝備七五、五七炮,左路前營裝備五七、三七炮,右路前營裝備六○、五七炮,中路前營裝備七五、五七、三七炮[46]。同由聶士成指揮的直隸練軍的左翼中營、右翼中營也是專練炮隊[47]。 武衛左軍的裝備比前、右兩軍稍遜,七生五及五生七的火炮十二至十六尊[48],編成炮隊左、右兩營,統領餘仁同[49]。庚子時左軍有所損失,但後來經過整補,實力有所上升,一度擴充到四十營,但炮隊仍為兩營[50]。
武衛後軍也有炮隊一營,列入總統親軍之內,裝備漢陽槍炮廠造的五生七快炮十二尊,庚子時曾以此參加圍攻使館之戰和北京之戰[51]。
武衛中軍因是新建,加上榮祿大力提倡使用國造武器,致使到最後也沒有成立炮兵。
除了前、後、左、右、中五軍外,武衛軍還曾有兩次擴編,一次是在江北增編武衛先鋒左、右軍各十營,一次是袁世凱在山東將山東勇營整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武衛先鋒右軍中有炮隊一營,裝備舊式的兩磅熟鐵後膛過山炮四十二尊、舊式三磅快炮八尊[52]。武衛右軍先鋒隊中有中路炮隊左、右二營,每營計官弁兵夫598名,配炮十八尊,共計五生七陸炮三十六尊,由山東巡撫衙門撥款添置[53]。(未完待續)
GET /u/53/53088/25183175.shtm HTTP/1.0
Host: www.asxs.com
X-Forwarded-For: 109.236.60.67
X-Real-IP: 109.236.60.67
Connection: close
Accept: */*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46.0.2486.0 Safari/537.36 Edge/13.10586
Referer: https://www.asxs.com/view/102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