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回山隱居
楊書成問王莊主,為啥搬家動夥,要到大別山而來?
那王莊主講道,李自成兵分兩路,離開京城,一路朝山西、一路朝河南而來。那滿清兵隨後追來,強弓硬弩,所向披靡,李自成軍抵抗不住,很快就逃到河南地麵。
現在,河南境內,幾個流賊,還有官兵,還有滿清兵,幾股勢力互相混殺,都對著老百姓砍瓜切菜一般,老百姓為了保命,紛紛逃竄。
王莊主見在河南已是無法生存,隻得搬運家財朝南而來,找一個安全的地方住下來。
楊書成講道,武昌現在有左良玉盤踞,江南也有馬士英占據,這些軍閥軍紀極壞,遇賊時,貪生怕死,逃得比兔子還快,搶劫民財時,比流賊還狠。
這兩處都不是久居之地。
王莊主問道:“依公子之見,該往何處?”
楊書成道:“不如跟我到商州地區,那裏山高林密,進可到河南,陝西,退可進四川。我就把家安在那西峽縣的山中的一條班河的穀中。
那王莊主待跟兒子跟女兒商量,那兒子跟女兒早就跟楊書成是一條心了,待他爹來問他們意思,他們當然是極口地要到班河去。
那李星聽說李自成退出京城,兩路逃竄,不想數年之功,毀於一旦,把那吳三桂恨得牙癢,當即縱馬就要離去。
那白玉瑤夫婦自然也隨之而去。
這裏,楊書成對穆蘭道:“穆姑娘,跟我們一起去吧。”
穆蘭見他跟王洪萍親熱,她心裏何其敏感,就道:“我要回幽香穀了。”
楊書成見她不可回頭,就道:“等我安排了王家,我一定到幽香穀找你。”
那穆蘭回過頭,見他跟王洪萍站在一處,心裏氣苦,一句話也沒有說,騎馬朝東麵的一條小道上奔馳而去。
這王洪萍見那穆蘭姑娘所為,知她對楊書成用情之深,也不點破。
楊書成帶著王家一夥人,朝北出了大別山。
出了大別山,才知道河南形勢嚴竣,李自成的軍隊潰敗,幾不成軍,而清兵已是滿河南了,幾股流賊跟官兵都投降了清兵。
楊書成不願招惹麻煩,隻是沿著大別山北麓而行。
一行人押著十幾輛車,浩浩蕩蕩地朝西而來,一路上都有幾股山賊來攔截,好在有王吉剛跟楊書成保護,總算有驚無險。
在路途上也不知走了多少時間,待到赤日炎炎的夏天,已是來到商洛山區中了。
在山區裏走了十幾天的時間,來到西峽縣城的山中,沿著班河朝裏走,很快來到一座山前,這山東西兩邊延伸,高峻挺拔,中間有一個缺口,班河之水滔滔流出。
楊書成對王莊主道:“就從這裏進去了。”
王莊主騎在馬上,觀看這裏的形勢,道:“要是情況緊急,在這裏伏一支奇兵,就可固守住裏麵了。真是一個天造地設的好地方啊!”
“正是。”
楊書成引著他們沿著河邊小道朝裏麵走。道路蜿蜒,走了頓飯時間,就望見前麵有一個大穀地。
穀地裏土地平整,兩邊青山環繞,一條班河水在裏麵彎彎曲曲的流走,河兩條盡是高大的樹林。
在前麵的山前,蓋有十幾間房屋。楊書成道:“那就是我的家了。你們到了這裏,這裏地方寬闊,隨便擇一個開闊的地方,就能蓋十幾套房子,周圍地可以開墾出來,可不是一個豐衣足食的好地方。”
邊說邊朝裏走,已是走到田邊了,這是種的水稻田,那稻秧已是長得沒過馬腿了。田裏青蛙鳴叫,遠處有一行白鷺飛起。
王莊主讚道:“真是一個好地方啊!”
朝著莊院走去,遠遠的就有一條大黑狗跑來了。
走在田間小路,早有人望見,跑著迎接而來了。
一行人走進屋內,楊母也在,大伯得到消息也帶著女兒女婿來了,那潛龍劍派掌門人張一可在縣城喝酒,還沒有回來。
一家人團聚,馬上殺豬作飯,款待來客。
到了晚上,林冬梅一家也從山外趕來了。
聚在堂屋內,聽楊書成講在山外的冒險故事。
第二天,王家就擇了一塊地方,蓋起了房屋,他們本來就是太行山邊的大戶人家,現在都把錢鈔帶來了,租用山外的農人就蓋起房屋來。
楊書成在家,也無事可做,每天在家看看書,練練長生劍法。
楊書成要報殺父之仇,張一可就把自家的潛龍劍法一一演示出來,供楊書成揣摩怎麽樣去破解。
要是無聊了,就約著王吉剛到山裏去打獵,每次都是滿載而歸。有時也約著跟張一可到縣城裏去喝酒。
這一日,楊書成若有所思,遂鋪開一張宣紙,蘸滿墨水,揮毫寫下一首古詩來:
梅子溜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他歪著頭,想了一想,又寫出一首小詩來:
鬆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想了一想,喊叫一個老家人來,道:“你把這兩幅字,送給王家小姐吧。”
這老家仆小心地把這兩幅字卷了起來,拿著走出門外。
楊書成在屋內徘徊了一會兒,又鋪下一張宣紙,寫了起來,隻見他一筆一筆寫道:
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
雞飛過籬吠吠竇,知有行商來賣茶。
又寫下一道古詩來: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書成見這一幅字也幹了墨跡,認真地卷了起來,又叫過一個小子來,叫他把這幅字,送給山外村中的林冬梅姑娘。
不長時間,老家仆回來,手裏拿著一圈紙。楊書成望見,心裏驚道:“難道王小姐瞧不上我的字?”
正在驚疑,那老家仆走進門來,對楊書成道:“公子,王小姐見了字,很是喜歡,從樟木箱裏,翻檢出一張古畫,叫我親手交給公子。”
楊書成接過,徐徐展開,原來是一幅古畫,名叫:“鬆下品琴圖”。
那老家人見楊書成歪著頭,一直看著這幅古畫,見這張紙也是陳舊,都有些發黃了,還不如自家的紙光鮮,怕公子吃虧,就多嘴說道:
“公子,這幅畫不值多少錢吧。”
楊書成道:“這是一幅宋朝的古畫。要是折成錢的話,能把這裏的田啊、房啊,都能買去。”
老家人聽了,驚得合不攏嘴,可又不服氣,說道:“有沒有公子的字值錢?”
楊書成道:“我的字一文不值呢。”
楊書成喜洋洋地把古畫掛在書房牆壁上。歪著頭,一陣呆看。
老家人見公子發呆,也不知是個什麽意思,就自動走了出來。
剛走到大門口,就望見去山外給林冬梅送字的小子回來了。
隻見遠遠的他,帶著兩個人,這兩人抬著一口大缸,正沿著稻田埂,大踏步地走來。
這老家人心裏嘀咕道:“不知是一缸什麽東西?”
楊書成問王莊主,為啥搬家動夥,要到大別山而來?
那王莊主講道,李自成兵分兩路,離開京城,一路朝山西、一路朝河南而來。那滿清兵隨後追來,強弓硬弩,所向披靡,李自成軍抵抗不住,很快就逃到河南地麵。
現在,河南境內,幾個流賊,還有官兵,還有滿清兵,幾股勢力互相混殺,都對著老百姓砍瓜切菜一般,老百姓為了保命,紛紛逃竄。
王莊主見在河南已是無法生存,隻得搬運家財朝南而來,找一個安全的地方住下來。
楊書成講道,武昌現在有左良玉盤踞,江南也有馬士英占據,這些軍閥軍紀極壞,遇賊時,貪生怕死,逃得比兔子還快,搶劫民財時,比流賊還狠。
這兩處都不是久居之地。
王莊主問道:“依公子之見,該往何處?”
楊書成道:“不如跟我到商州地區,那裏山高林密,進可到河南,陝西,退可進四川。我就把家安在那西峽縣的山中的一條班河的穀中。
那王莊主待跟兒子跟女兒商量,那兒子跟女兒早就跟楊書成是一條心了,待他爹來問他們意思,他們當然是極口地要到班河去。
那李星聽說李自成退出京城,兩路逃竄,不想數年之功,毀於一旦,把那吳三桂恨得牙癢,當即縱馬就要離去。
那白玉瑤夫婦自然也隨之而去。
這裏,楊書成對穆蘭道:“穆姑娘,跟我們一起去吧。”
穆蘭見他跟王洪萍親熱,她心裏何其敏感,就道:“我要回幽香穀了。”
楊書成見她不可回頭,就道:“等我安排了王家,我一定到幽香穀找你。”
那穆蘭回過頭,見他跟王洪萍站在一處,心裏氣苦,一句話也沒有說,騎馬朝東麵的一條小道上奔馳而去。
這王洪萍見那穆蘭姑娘所為,知她對楊書成用情之深,也不點破。
楊書成帶著王家一夥人,朝北出了大別山。
出了大別山,才知道河南形勢嚴竣,李自成的軍隊潰敗,幾不成軍,而清兵已是滿河南了,幾股流賊跟官兵都投降了清兵。
楊書成不願招惹麻煩,隻是沿著大別山北麓而行。
一行人押著十幾輛車,浩浩蕩蕩地朝西而來,一路上都有幾股山賊來攔截,好在有王吉剛跟楊書成保護,總算有驚無險。
在路途上也不知走了多少時間,待到赤日炎炎的夏天,已是來到商洛山區中了。
在山區裏走了十幾天的時間,來到西峽縣城的山中,沿著班河朝裏走,很快來到一座山前,這山東西兩邊延伸,高峻挺拔,中間有一個缺口,班河之水滔滔流出。
楊書成對王莊主道:“就從這裏進去了。”
王莊主騎在馬上,觀看這裏的形勢,道:“要是情況緊急,在這裏伏一支奇兵,就可固守住裏麵了。真是一個天造地設的好地方啊!”
“正是。”
楊書成引著他們沿著河邊小道朝裏麵走。道路蜿蜒,走了頓飯時間,就望見前麵有一個大穀地。
穀地裏土地平整,兩邊青山環繞,一條班河水在裏麵彎彎曲曲的流走,河兩條盡是高大的樹林。
在前麵的山前,蓋有十幾間房屋。楊書成道:“那就是我的家了。你們到了這裏,這裏地方寬闊,隨便擇一個開闊的地方,就能蓋十幾套房子,周圍地可以開墾出來,可不是一個豐衣足食的好地方。”
邊說邊朝裏走,已是走到田邊了,這是種的水稻田,那稻秧已是長得沒過馬腿了。田裏青蛙鳴叫,遠處有一行白鷺飛起。
王莊主讚道:“真是一個好地方啊!”
朝著莊院走去,遠遠的就有一條大黑狗跑來了。
走在田間小路,早有人望見,跑著迎接而來了。
一行人走進屋內,楊母也在,大伯得到消息也帶著女兒女婿來了,那潛龍劍派掌門人張一可在縣城喝酒,還沒有回來。
一家人團聚,馬上殺豬作飯,款待來客。
到了晚上,林冬梅一家也從山外趕來了。
聚在堂屋內,聽楊書成講在山外的冒險故事。
第二天,王家就擇了一塊地方,蓋起了房屋,他們本來就是太行山邊的大戶人家,現在都把錢鈔帶來了,租用山外的農人就蓋起房屋來。
楊書成在家,也無事可做,每天在家看看書,練練長生劍法。
楊書成要報殺父之仇,張一可就把自家的潛龍劍法一一演示出來,供楊書成揣摩怎麽樣去破解。
要是無聊了,就約著王吉剛到山裏去打獵,每次都是滿載而歸。有時也約著跟張一可到縣城裏去喝酒。
這一日,楊書成若有所思,遂鋪開一張宣紙,蘸滿墨水,揮毫寫下一首古詩來:
梅子溜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他歪著頭,想了一想,又寫出一首小詩來:
鬆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想了一想,喊叫一個老家人來,道:“你把這兩幅字,送給王家小姐吧。”
這老家仆小心地把這兩幅字卷了起來,拿著走出門外。
楊書成在屋內徘徊了一會兒,又鋪下一張宣紙,寫了起來,隻見他一筆一筆寫道:
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
雞飛過籬吠吠竇,知有行商來賣茶。
又寫下一道古詩來: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書成見這一幅字也幹了墨跡,認真地卷了起來,又叫過一個小子來,叫他把這幅字,送給山外村中的林冬梅姑娘。
不長時間,老家仆回來,手裏拿著一圈紙。楊書成望見,心裏驚道:“難道王小姐瞧不上我的字?”
正在驚疑,那老家仆走進門來,對楊書成道:“公子,王小姐見了字,很是喜歡,從樟木箱裏,翻檢出一張古畫,叫我親手交給公子。”
楊書成接過,徐徐展開,原來是一幅古畫,名叫:“鬆下品琴圖”。
那老家人見楊書成歪著頭,一直看著這幅古畫,見這張紙也是陳舊,都有些發黃了,還不如自家的紙光鮮,怕公子吃虧,就多嘴說道:
“公子,這幅畫不值多少錢吧。”
楊書成道:“這是一幅宋朝的古畫。要是折成錢的話,能把這裏的田啊、房啊,都能買去。”
老家人聽了,驚得合不攏嘴,可又不服氣,說道:“有沒有公子的字值錢?”
楊書成道:“我的字一文不值呢。”
楊書成喜洋洋地把古畫掛在書房牆壁上。歪著頭,一陣呆看。
老家人見公子發呆,也不知是個什麽意思,就自動走了出來。
剛走到大門口,就望見去山外給林冬梅送字的小子回來了。
隻見遠遠的他,帶著兩個人,這兩人抬著一口大缸,正沿著稻田埂,大踏步地走來。
這老家人心裏嘀咕道:“不知是一缸什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