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顛見浪七臉色有些難看,便知這宏閎又犯了渾,他白了一眼宏閎,“打打打,你滿腦子都是打,說話前能不能用點腦子,散宜生大夫不都說了嗎,如此開戰,就等於陷害大王,難道你想做西歧罪人。”
宏閎一臉委屈的低著頭,嘀咕著,“剛剛不是浪貞人說要硬闖嘛。”
浪七看著他的樣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雷龍,兩人在這方麵還真有點像,他還真想狠狠的砸他的頭,當然,隻是想想而已。
笑道:“無妨無妨,宏閎大人也是救主心切,隻是想的方式有些不對,我說的硬闖不是兩軍對壘,而是硬闖朝歌,況且這也隻是備用方案而已。”
“硬闖朝歌?”
這話一出,就連太顛也忍不住出聲,朝歌可是大商的大本營,能人輩出,就憑他們幾個想硬救姬昌出朝歌,難如登天。
就連宏閎這個四歧第一車右都忍不住道:“浪貞人,為大王舍命,我絕無二話,雖自負有些力氣,可把大王救出朝歌,便是百個宏閎也無能為力。”
“哈哈哈,兩位放心,自然不是背負侯爺衝出朝歌這般簡單,其中自然另有運作,此事既然浪某接下,便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此事定要細細周旋,以確保侯爺周全。”
太顛兩人見浪七如此決心,也放心許多,浪七又話鋒一轉,正色道:“不過,此事還需二位配合一二,否則憑我一已之力,恐難成事。”
兩人聞言,那有二話,保證必以浪七之命全力配合。
浪七四顧無人,悄然在兩人耳邊一陣低語,聽的兩人時而麵露興奮之色,時而麵露難色。
“既如此,還望兩位盡力而多,多一分力量便多一分希望。”
“我等必誓死配合!”
先不說浪七這邊為救姬昌布下巧局,且說第二日費仲兩人殿上為姬昌開脫一事。
那一日,費仲兩人如往常般進殿麵聖,又不好直接開口為姬昌說上好話,怕顯的太過突兀,便找了個下棋的借口,這兩個馬屁精倒是會做人,輪流陪著帝辛下了兩盤,兩盤皆被帝辛險勝。
這種奉承棋局很有說法,這其中得講究一個順其自然。若是一味謙讓,讓對方贏的太過輕鬆,反而使對方生出一種易得心理,要麽會認為對方太弱,要麽就明顯感覺出對方在放水,如此便失去了競技的意義,喪失興趣。
若是一直贏了對方,自然是心生不快,亦會失去迎合之意。
唯有兩種方式最為合理,一是輸,須是對方輸的棋差一著,謂之惜敗。二是贏,須是巧贏,人非死物,棋局亦有幸運一說,謂之險勝。
惜敗和險勝均屬上乘之道,說易行難,可謂古今第一大學問,精通其道者必縱橫天下,左右逢緣。
費仲和尤渾二人顯然是個中高手,兩盤棋下來,讓帝辛心情舒暢不已。
尤渾察言觀色,知進諫時機已到,試探性的笑道:“陛下今日棋力雄風正盛,我等甘拜下風,若此時有歌舞相慶,豈非大妙。”
帝辛一聽尤渾這話,心中馬上浮現出伯邑考的琴技,還有那善舞的白麵猿猴,不覺點了點頭,“若非伯邑考心生不敬,今日當可令其歌舞助興,說到這,想到姬昌食子,不知此人如今如何。”
費仲心中暗叫了一聲妙,尤渾為這開了一個順其自然的道,兩人向來配合默契,便馬上接道:“陛下,臣當初擔心姬昌心生不滿,常有派人觀察於他,據眼線和周圍軍民反應,姬昌囚於羑裏七年,並無一句怨言,常懷忠義報國之心,每逢天作之日,必焚香祈求國泰民安,陛下安康,食子之事後,更是風雨無阻,七年如一日,實乃忠臣也!”
帝辛聞言訝道:“你前日不是還說姬昌奸詐,提醒寡人有造反之心,如今為何一反常態,是何道理。”
費仲一臉鎮定,帝辛的這個問題早在他的意料之中,自從他收了浪七的重禮,就知道帝辛必有此一問,他也早早做好了準備,退後下作揖道:“啟稟陛下,前日確有探子向臣回報,說是姬昌有異心,臣為了大商社稷,必疑其心。”
“然臣為了不冤枉任何一個忠臣,決定再派眼線進行長期觀察,得知姬昌忠義凜凜,便深察之前的眼線何故如此,這才得知此人向姬昌索賄,姬昌索來忠義,自然不予搭理,此人便惱羞成怒,反咬姬昌不忠,臣得知真想後將其處死,今日便借機為姬昌正名。”
帝辛微微點頭,但仍有些猶豫,便朝尤渾問道:“尤大夫以為如何?”
尤渾上前一步,奏道:“啟奏陛下,自陛下前日聖口一開,臣這幾日也留心觀察姬昌,確如費大人所言,姬昌忠義,天人共見,且為人敦厚,軍民皆稱其為聖人,今日便是費大人不說,臣也要為姬昌澄清。”
帝辛見兩人這般態度,心中便也信了七八分,便道:“既然兩位大夫皆言姬昌的好,想必是事實,如此寡人欲赦免姬昌之罪,兩位以為如何?”
費仲見目的達成,心中竊喜,但他知此時更是關鍵時刻,或流露出心喜之意,必令帝辛起疑,遂道:“是否赦免姬昌之罪,一切全憑陛下作主,隻是臣認為,姬昌當年雖犯下不敬,但被囚羑裏七外,全無怨言,且始終心存忠義,此罪當恕,若陛下借此機會,赦歸本國,一則順民意,彰顯陛下順天應民之道。二則使姬昌心存感恩,從而使四歧更忠於陛下。”
尤渾在一側聽得費仲直接說了歸國,他若不說點什麽,做點什麽,倒顯的自己這份重禮白受,日後說起來,倒是自己理虧,倒不如順水推舟,再送些人情給西歧,到時再有謝禮,也絕少不了他這一份。
想到這,連忙上前奏道:“啟奏陛下,近年來,南伯侯鄂順、東伯侯薑文煥謀反,我朝大將竇榮、鄧九公於遊魂關、三山關大戰七年,皆不得勝,臣聽聞西伯侯姬昌素有賢名,尤其在各諸侯間甚有威望,不如令其得專征伐,行天子黃鉞以平天下,豈非一舉兩得。”
帝辛聞言大喜,當即誇了兩人一番,便依言下令。
令姬昌代行天子專伐不平,加封百公之長,誇官三日,以示尊貴。
另一邊,浪七回到羑裏,正和姬昌聊著,忽然風吹落屋瓦,姬昌便又起一卦,結果為大吉,稱是陛下大赦已到,準自己歸國,不但如此,還加封百公之長,誇官三日,得專征伐。
這段事件浪七自然是知曉的,可聽到姬昌這麽說,心中愈發震驚不已,姬昌可不是什麽穿越者,能卜吉凶不足為奇,所謂卜,便是根據種種線索,推斷事件的發展方向,這是科學,可他連加封百公之長,誇官三日都能算出來,這就不是科學,也不能算是邏輯,這就是神學,神術。
沒過多久,便真有使官前來,命姬昌前往龍德殿見駕,姬昌那敢有誤,連忙收拾一下便跟隨使官前去,浪七本是想跟著去,但他知道這裏麵的事件非常簡單,無非就是帝辛當麵下達封令,並無其他程序,自己不去,事件肯定如此,若去了,恐怕另生事端,反而另生枝節。
對他來說,時間才是最寶貴的,羑裏和朝歌之間雖說隻有十裏之餘,但來回和收拾也是需要時間的,既然帝辛赦了姬昌,自然不會再派人監視,於是,姬昌前腳剛走,他馬上就讓下人整理行裝,先一同帶回朝歌,以免來回浪費時間。
浪七在離城門最近的地方租住驛館,令下人將奉詔進殿後的姬昌迎了回來。
姬昌一見到浪七,便笑道:“此次多虧浪貞人從中動作,那費仲、尤渾兩位大夫不斷替本侯在陛下麵前說了許多好話,陛下不但答應放本侯歸國,還加封百公之長,誇官三日,貞人真乃西歧恩人也!”
浪七本正要致謝,忽然想到了一件事,眉頭一皺,心中暗道了一聲不好。
放姬昌歸國本就是浪七之前所作一切的目的,加封實是意外所獲,不過這和浪七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正是最後那誇官三日,忽然讓他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
根據前麵的推測,帝辛絕非愚蠢之君,他雖然信任費尤二人,但他的腦子不糊塗,絕不可能就這樣輕易放走姬昌,要不是尤渾說了東南兩路諸侯造反,他絕不會讓姬昌離開,但就算如此,他仍舊留了一手,那就是所謂的誇官三日。
誇官三日就像是以前高中狀元後遊街,是一種榮耀,彰顯地位,可對於帝辛來說,這三日卻是一個考察期,人在願望得到實現之後的那這時間,往往會放鬆警惕,從而暴露自己的本性,帝辛也正是借此來觀察姬昌。
也就是說,所謂的歸國其實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姬昌這三日的表現,一旦出現異常,以帝辛反複無常的性格,一定會收回歸國的旨意。
浪七扶姬昌坐下,然後認真的說出自己的推測,這番話一說,直接驚的姬昌大驚失色。
“若非貞人心細,姬昌此番又鑄大錯矣!”
宏閎一臉委屈的低著頭,嘀咕著,“剛剛不是浪貞人說要硬闖嘛。”
浪七看著他的樣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雷龍,兩人在這方麵還真有點像,他還真想狠狠的砸他的頭,當然,隻是想想而已。
笑道:“無妨無妨,宏閎大人也是救主心切,隻是想的方式有些不對,我說的硬闖不是兩軍對壘,而是硬闖朝歌,況且這也隻是備用方案而已。”
“硬闖朝歌?”
這話一出,就連太顛也忍不住出聲,朝歌可是大商的大本營,能人輩出,就憑他們幾個想硬救姬昌出朝歌,難如登天。
就連宏閎這個四歧第一車右都忍不住道:“浪貞人,為大王舍命,我絕無二話,雖自負有些力氣,可把大王救出朝歌,便是百個宏閎也無能為力。”
“哈哈哈,兩位放心,自然不是背負侯爺衝出朝歌這般簡單,其中自然另有運作,此事既然浪某接下,便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此事定要細細周旋,以確保侯爺周全。”
太顛兩人見浪七如此決心,也放心許多,浪七又話鋒一轉,正色道:“不過,此事還需二位配合一二,否則憑我一已之力,恐難成事。”
兩人聞言,那有二話,保證必以浪七之命全力配合。
浪七四顧無人,悄然在兩人耳邊一陣低語,聽的兩人時而麵露興奮之色,時而麵露難色。
“既如此,還望兩位盡力而多,多一分力量便多一分希望。”
“我等必誓死配合!”
先不說浪七這邊為救姬昌布下巧局,且說第二日費仲兩人殿上為姬昌開脫一事。
那一日,費仲兩人如往常般進殿麵聖,又不好直接開口為姬昌說上好話,怕顯的太過突兀,便找了個下棋的借口,這兩個馬屁精倒是會做人,輪流陪著帝辛下了兩盤,兩盤皆被帝辛險勝。
這種奉承棋局很有說法,這其中得講究一個順其自然。若是一味謙讓,讓對方贏的太過輕鬆,反而使對方生出一種易得心理,要麽會認為對方太弱,要麽就明顯感覺出對方在放水,如此便失去了競技的意義,喪失興趣。
若是一直贏了對方,自然是心生不快,亦會失去迎合之意。
唯有兩種方式最為合理,一是輸,須是對方輸的棋差一著,謂之惜敗。二是贏,須是巧贏,人非死物,棋局亦有幸運一說,謂之險勝。
惜敗和險勝均屬上乘之道,說易行難,可謂古今第一大學問,精通其道者必縱橫天下,左右逢緣。
費仲和尤渾二人顯然是個中高手,兩盤棋下來,讓帝辛心情舒暢不已。
尤渾察言觀色,知進諫時機已到,試探性的笑道:“陛下今日棋力雄風正盛,我等甘拜下風,若此時有歌舞相慶,豈非大妙。”
帝辛一聽尤渾這話,心中馬上浮現出伯邑考的琴技,還有那善舞的白麵猿猴,不覺點了點頭,“若非伯邑考心生不敬,今日當可令其歌舞助興,說到這,想到姬昌食子,不知此人如今如何。”
費仲心中暗叫了一聲妙,尤渾為這開了一個順其自然的道,兩人向來配合默契,便馬上接道:“陛下,臣當初擔心姬昌心生不滿,常有派人觀察於他,據眼線和周圍軍民反應,姬昌囚於羑裏七年,並無一句怨言,常懷忠義報國之心,每逢天作之日,必焚香祈求國泰民安,陛下安康,食子之事後,更是風雨無阻,七年如一日,實乃忠臣也!”
帝辛聞言訝道:“你前日不是還說姬昌奸詐,提醒寡人有造反之心,如今為何一反常態,是何道理。”
費仲一臉鎮定,帝辛的這個問題早在他的意料之中,自從他收了浪七的重禮,就知道帝辛必有此一問,他也早早做好了準備,退後下作揖道:“啟稟陛下,前日確有探子向臣回報,說是姬昌有異心,臣為了大商社稷,必疑其心。”
“然臣為了不冤枉任何一個忠臣,決定再派眼線進行長期觀察,得知姬昌忠義凜凜,便深察之前的眼線何故如此,這才得知此人向姬昌索賄,姬昌索來忠義,自然不予搭理,此人便惱羞成怒,反咬姬昌不忠,臣得知真想後將其處死,今日便借機為姬昌正名。”
帝辛微微點頭,但仍有些猶豫,便朝尤渾問道:“尤大夫以為如何?”
尤渾上前一步,奏道:“啟奏陛下,自陛下前日聖口一開,臣這幾日也留心觀察姬昌,確如費大人所言,姬昌忠義,天人共見,且為人敦厚,軍民皆稱其為聖人,今日便是費大人不說,臣也要為姬昌澄清。”
帝辛見兩人這般態度,心中便也信了七八分,便道:“既然兩位大夫皆言姬昌的好,想必是事實,如此寡人欲赦免姬昌之罪,兩位以為如何?”
費仲見目的達成,心中竊喜,但他知此時更是關鍵時刻,或流露出心喜之意,必令帝辛起疑,遂道:“是否赦免姬昌之罪,一切全憑陛下作主,隻是臣認為,姬昌當年雖犯下不敬,但被囚羑裏七外,全無怨言,且始終心存忠義,此罪當恕,若陛下借此機會,赦歸本國,一則順民意,彰顯陛下順天應民之道。二則使姬昌心存感恩,從而使四歧更忠於陛下。”
尤渾在一側聽得費仲直接說了歸國,他若不說點什麽,做點什麽,倒顯的自己這份重禮白受,日後說起來,倒是自己理虧,倒不如順水推舟,再送些人情給西歧,到時再有謝禮,也絕少不了他這一份。
想到這,連忙上前奏道:“啟奏陛下,近年來,南伯侯鄂順、東伯侯薑文煥謀反,我朝大將竇榮、鄧九公於遊魂關、三山關大戰七年,皆不得勝,臣聽聞西伯侯姬昌素有賢名,尤其在各諸侯間甚有威望,不如令其得專征伐,行天子黃鉞以平天下,豈非一舉兩得。”
帝辛聞言大喜,當即誇了兩人一番,便依言下令。
令姬昌代行天子專伐不平,加封百公之長,誇官三日,以示尊貴。
另一邊,浪七回到羑裏,正和姬昌聊著,忽然風吹落屋瓦,姬昌便又起一卦,結果為大吉,稱是陛下大赦已到,準自己歸國,不但如此,還加封百公之長,誇官三日,得專征伐。
這段事件浪七自然是知曉的,可聽到姬昌這麽說,心中愈發震驚不已,姬昌可不是什麽穿越者,能卜吉凶不足為奇,所謂卜,便是根據種種線索,推斷事件的發展方向,這是科學,可他連加封百公之長,誇官三日都能算出來,這就不是科學,也不能算是邏輯,這就是神學,神術。
沒過多久,便真有使官前來,命姬昌前往龍德殿見駕,姬昌那敢有誤,連忙收拾一下便跟隨使官前去,浪七本是想跟著去,但他知道這裏麵的事件非常簡單,無非就是帝辛當麵下達封令,並無其他程序,自己不去,事件肯定如此,若去了,恐怕另生事端,反而另生枝節。
對他來說,時間才是最寶貴的,羑裏和朝歌之間雖說隻有十裏之餘,但來回和收拾也是需要時間的,既然帝辛赦了姬昌,自然不會再派人監視,於是,姬昌前腳剛走,他馬上就讓下人整理行裝,先一同帶回朝歌,以免來回浪費時間。
浪七在離城門最近的地方租住驛館,令下人將奉詔進殿後的姬昌迎了回來。
姬昌一見到浪七,便笑道:“此次多虧浪貞人從中動作,那費仲、尤渾兩位大夫不斷替本侯在陛下麵前說了許多好話,陛下不但答應放本侯歸國,還加封百公之長,誇官三日,貞人真乃西歧恩人也!”
浪七本正要致謝,忽然想到了一件事,眉頭一皺,心中暗道了一聲不好。
放姬昌歸國本就是浪七之前所作一切的目的,加封實是意外所獲,不過這和浪七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正是最後那誇官三日,忽然讓他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
根據前麵的推測,帝辛絕非愚蠢之君,他雖然信任費尤二人,但他的腦子不糊塗,絕不可能就這樣輕易放走姬昌,要不是尤渾說了東南兩路諸侯造反,他絕不會讓姬昌離開,但就算如此,他仍舊留了一手,那就是所謂的誇官三日。
誇官三日就像是以前高中狀元後遊街,是一種榮耀,彰顯地位,可對於帝辛來說,這三日卻是一個考察期,人在願望得到實現之後的那這時間,往往會放鬆警惕,從而暴露自己的本性,帝辛也正是借此來觀察姬昌。
也就是說,所謂的歸國其實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姬昌這三日的表現,一旦出現異常,以帝辛反複無常的性格,一定會收回歸國的旨意。
浪七扶姬昌坐下,然後認真的說出自己的推測,這番話一說,直接驚的姬昌大驚失色。
“若非貞人心細,姬昌此番又鑄大錯矣!”